1996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文摘)
专栏:

  中小学教师培养渠道亟须拓宽
日前,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就优化中小学教师结构、建立教师岗位培训制度这一问题,发表了新的见解。
杨德广指出,中小学教师来源单一渠道的做法,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若干新的问题。
例如,中小学教师队伍完全由师范类毕业生构成,造成师资队伍的缺陷。上海50—90年代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自上海几所师范大学或师范学校,他们上岗后到教育学院培训,而教育学院绝大多数教师也毕业于师范院校,很显然这也是一种“近亲繁殖”。中小学和社会都反映,教师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基本素养都差不多,甚至雷同化。然而,现在中小学学生包括家长都企求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尤其是希望中学开设多类选修课,如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最新知识课程,复旦、交大、一医、同济等名牌大学毕业生可能得心应手,仅仅依靠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难以满足需求。
还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伟业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原来完全按照指令性计划,单一从师范院校培养和输送中小学教师的做法受到冲击,已不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与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新措施格格不入。这就必须改革清一色从师范院校毕业生挑选教师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正在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比较稳定,越来越令人向往,许多非师范类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想当教师而无门者大有人在,只有师范类毕业生才能当教师的看法是不公正的、片面的。
(7月30日《文汇报》张自强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再就业职工为何“倒流”
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已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有一些走上新岗位的职工,再次离岗闲散到社会上,重新成为下岗待业者。这种现象值得引起重视。
据了解,造成再就业“倒流”有种种原因。首先,下岗再就业者与上岗单位之间目前只是临时用工关系,即其劳动关系仍在原单位,用人单位除了支付工资以外,不需再为他们交纳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费用;而且可以随录随用,随时辞退,无需办理手续,这是下岗人员上了岗仍然觉得不安稳的重要缘由。
其次,下岗再就业者收入偏低。下岗人员一旦劳务输出,原单位即按“有关规定”停发其一百六十五元或二百元的下岗费,而用人单位付给下岗人员的报酬一般只有四五百元,辛辛苦苦上班仅多拿二百多元,加之每日上班,本人和家庭开销肯定增加,这使得部分下岗者觉得干与不干差不多,宁愿待在家里。
还有,下岗人员再就业往往受到不公平待遇。有些单位以各种名义收取押金,下岗人员在用人单位得不到尊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我们全社会在推进“再就业工程”时,给予下岗者的绝不该仅限于一份工作,而应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七月十八日《江南市场报》李树林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经、史、子、集怎样划分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亦称为四部分类法,起自隋唐。所谓经部,也称甲部,系指儒家学说典籍。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被视为正统,故称儒家经典著作为“经”,如“四书五经”、“十三经”等。
史部,也称乙部,系指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各种人物以及建制沿革的史书,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一类。
子部,也称丙部,系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法家的《韩非子》、道家的《庄子》等。
集部,也称丁部,系指收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漱玉集》等。“经、史、子、集”只是四大部类,各还有其所隶属的若干子目。(7月24日《南方日报》雨博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旧货市场:待嫁闺中谁人识
旧家具、旧玩具、旧家电、旧书籍……有多少人为处理这些旧货而绞尽脑汁,有多少人为拥有这些旧货而喜欢不已,又有多少人发现了这其中蕴藏的巨大的商机?
旧玩具据统计,在全国12亿人口中,儿童达3.8亿,构成了我国玩具市场上巨大的消费力量,抽样调查显示,到“九五”期末,全国玩具消费将达近百亿元。
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兴趣的转移亦或新玩具的补充,必然要有相当数量的玩具被淘汰,事实上,其中的一部分仍然具有使用价值。
旧家电一般来说,电视机、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使用寿命在10年至15年之间,但由于家电产品更新换代迅速,一些高档、精尖、实用、全能型家电层出不穷,在大中城市的家电更新周期只有5年至8年,少数高收入家庭甚至仅为2年至3年。有消息说,全国35个大中城市近20%的居民家庭欲更新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
旧家具当一些地方的家庭嫌柜式组合家具陈旧、笨重而准备淘汰时,另一些地区可能正是这种家具大流行的时候。前段时间,苏南的居民家庭掀起聚酯家具热,一些有心人将这些旧家具收购来稍作整修、油漆,运到苏南卖了个好价钱。
旧书籍一项调查表明,时下,至少有28.6%的读者因书价太高而放弃了购书,如此看来,一些书店门可罗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旧书回收,既能让一些好书、名著“起死回生”,又能被一般读者的消费能力所接受,更重要的是从业者也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
(7月25日《法制日报》黄彬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瞭望》杂志刊登文章提出
克服司法裁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司法裁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一些地方领导为了本地区的非正当利益,以行政命令直接干预司法裁判;一些企业则以“司法机关要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名施加压力;还有的则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干预司法工作,违反了司法平等、公正的原则,严重危害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目前,司法裁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主要表现在:
一、立案上争管辖权。为了一个案件,互相之间争管辖权,甚至不惜伪造证据,把一件管辖权本来很清楚的案子搅得是非不清,法理不明,使一些案件久拖不决,延误了时机。二、对同一帐号、同一标的物重复查封冻结。在案件审理和执行过程中,一经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查封和冻结的当事人的帐号和标的物,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重新查封冻结,起封解冻。但是,重新查封冻结的现象十分普遍。三、调解判决明显偏袒一方。为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利益,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和个别司法人员不惜亵渎神圣的法律,不择手段,在调解和判决中明显偏袒一方。四、委托事项明拖暗顶,旷日持久,一拖了之。五、搞假破产保护地方利益。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支持下债权人为逃避债务,搞所谓的假破产,结果使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蒙受损失。
文章认为,有效地克服司法裁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首先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其次,建立司法条件保障体系。当前,利益驱动是司法裁判中地方保护主义蔓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先富起来的地区对办案经费财政上安排得足一点,装备上好一点,司法人员工资收入略高一点,这对克服司法裁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以法律职业建设为基础,造就一支过硬的司法队伍。
第四,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法制体制,确保司法权的独立运作。
(第27期《瞭望》王金大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城市“混浊岛”效应
今年梅雨季节,上海市7月5日这天,市区最大降水量超过160毫米,而一些郊县如奉贤、金山却只下十几毫米。
无独有偶,宁波今年梅季的降水量也呈现市区高于四周县(市)、区的情况。
气象专家解释说:一个地方的降水量的多少,首先取决于大气环流,但雨带的位置还不能解释一切,城市本身的环境状况对降水也有重大影响。
上海中心气象台的姚志展认为,“热岛”效应、“混浊岛”效应和地面状况,都会对城市雨量大小产生显著影响。
什么是“混浊岛”效应?它是指城市市区由于厂矿企业集中、机动车辆众多、人口密集,致使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空气中的尘埃等混浊程度都大大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混浊岛”;而尘埃等混浊物恰恰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效应: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增加了雨量。(8月3日《解放日报》余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浪费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向浪费宣战”,是今年《半月谈》第十二期的中心话题:
浪费现象远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形形色色的浪费在动摇着现代化大厦的根基,在侵蚀着社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意识,对此再不能无动于衷。
浪费的表现形式多样,显性的、隐性的、集团的、个人的,资源、资金、人才、时间的浪费,等等。浪费的成因也比较复杂,机制性的,观念性的。表现形态有几种类型:一是腐败型浪费;二是奢靡型浪费;三是决策型浪费;四是粗放型浪费。这种方式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是惊人的。
决策性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如人们常见的“三拍”工程,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路。不知造成了多少损失?决策性浪费,一个大的工程,就可能减掉几个乡甚至一个县的农业税收入。
浪费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性质。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浪费,往往不被人重视。一些领导振振有辞地说,这是交学费!很多决策性浪费,就在于决策过程中缺乏民主化、科学化论证。有些决策性浪费,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辽西某市要建山海关外第一大批发市场,选址地下正好是石油天然气管道。消防部门事先告知,这地方不能建市场,第一违法,第二不安全。但当地领导一意孤行,投资1700万,市场建了起来。今年初沈阳一场大火,省政府清查各地消防情况,责令推倒这个市场,1700万全浪费了。
贪污是一种隐蔽的犯罪,浪费是一种公开的犯罪。浪费与贪污同样恶劣,从数额上讲,全国每年的浪费远比贪污为甚,仅从公款吃喝这一项来说,每年一千个亿。在贫困地区,奢靡之风甚于天灾。
贵州突出的问题是资源性浪费。如乱砍滥伐、矿产开发等,年年喊治理,收效甚微。到处都是铅锌冶炼炉,有乡办的、村办的,农民自己办的,这种土法冶炼,金属回收率很低,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环境污染,花多少钱也难治理这种污染。这种浪费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老百姓有句话:“再大的大款也不如公款”,这话用在浪费上尤为合适。很多地方考核干部,好像是钱花得越多越有本事,项目上得越多越有本事,合资企业办得越多越有本事。项目上得是否合理?没人考虑,有的项目还没搞成,搞项目的人即被提升走了,遗留下一大堆问题却无人过问。
搞形式主义所造成的浪费数量也很大。有个地方,为“希望工程”捐送1000元,结果下去连车带人反倒花了4000多元。安徽前段整治用公款购置大哥大,一些地方用箩筐收,但这弄不好又造成另一种弊病:旧机子收走了,过了这阵风,正好更新换代。政策缺乏连续性,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根治浪费,重在治本。应该多管齐下,首先从舆论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氛围,引起人们对浪费现象的充分警惕和重视。第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如政企没有分开,职能没有转换,决策型浪费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再就是依靠法制来解决问题。但是,法律对浪费没有严格的惩处办法,只能从财务制度上作些限定;向浪费宣战,重在政府对腐败现象的整肃、决策机制的变革,重在社会对发展方式的转换、消费意识的拓新。


第8版(文摘)
专栏:

你们真的这么富吗?
(8月2日《法制日报》李树国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