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自古英雄出少年》百集完成
百集系列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影视套拍片历时一年,近期已全部完成。
百集系列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是由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是文艺工作者奉献给广大少年儿童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制作单位在上海影城已向全市一百所小学赠送了百集系列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像带。
《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于古今中外著名少年英雄的事迹,诸如:少年乐手聂耳、宁死不屈的夏完淳、新华报童罗川儿、勇敢的抗日少年先锋队、巴黎公社小英雄、刻苦读书的高尔基、创造生命奇迹的海伦·凯勒等等。 (天云)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文化的阳光下
本报记者杨柏青
很早就听说过武汉光华学校,后来又在《光明日报》要闻版看了一则介绍该校的长篇通讯,但真正了解、理解这所学校是在踏足、驻足校园之后。
在流金溢火的七月,迎着漫天的热浪走进这片真正的热土,记者的心头洋溢着一种少有的惊奇、兴奋。文化的阳光,在这片书声琅琅的地方,在这片散发着令人欣悦的朝气的地方,编织出五彩的图案,编织出心灵的图案,希望的图案。
爱的动人含义
走进光华学校,教学楼前一个巨大的“爱”字撞入眼帘。鲜红的大字,如同鲜红的旗帜,如同炽烈的火焰。
光华学校校长杨治国是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武汉市洪山区优秀共产党员。他激动地向记者介绍,这个面积达36平方米的“爱”字,源于该校名誉校长冰心老人的题词:“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的教育,是光华学校的基本办学风格。我们的爱完全不同于古代的所谓“仁爱”,资产阶级的所谓“博爱”。我们的爱是融国爱、师爱、母爱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的爱。爱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爱党、爱国、爱校,是学校全体学生、教职员工的基本准则。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爱为前提,爱的灵魂是热爱祖国,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漫步在光华学校的学生公寓、教室前,置身于运动场、食堂里,记者深深感到,一个“爱”字重如泰山。爱生、爱师、爱校“三爱”活动,使得光华生动、亲切。同老师、学生、后勤工作人员座谈,他们朴实的话语让记者的眼角湿润:“让爱托起明天的太阳”,“只要孩子们过得比我好”,“爱——至高无上的师魂”,“温言一句消乡愁”……
近两年来,全校“三爱”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一位学生家长在给学校的信中表达了全体家长的心声:“每次孩子回家,都很快乐。”快乐,说明他在光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快乐,说明学校生活温馨,同学友爱,更有着亲如父母的老师的关怀热爱……
诱人的特色教育
光华学校的荣誉室里,各种获奖证书、奖状、奖杯,让记者目不暇接。仅1996年,光华学校获国家级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有六人,获省级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有五人。光华的教育质量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中小学中首屈一指。问起成功的奥秘,老师们都笑而不答。几天来,记者用时间、用眼睛、用心的感受,读懂了他们的笑意,那就是,光华独具魅力的特色教育。
军校模式。嘹亮的军号声规范着全校师生的作息时间,也让光华的空气里弥漫着一份庄严,一份紧张,一份威武。学校采取全寄宿制,集中住宿,统一就餐,按时作息。军号就是命令,每天早晨,号声一起,学生们一骨碌起床,迅速整理内务,然后齐集操场锻炼。每学期开学后都要进行半个月的军训,平时还开展校外军训、野营、行军等活动,磨练学生们的意志。
行万里路。社会是个广阔的课堂。经常组织学生们深入农村、厂矿、企业,以现实来教育他们了解现实,以现实来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现实。长城脚下、天安门城楼上,有着学生们的身影;田间地头、老区简陋的教室里,有着学生们的感喟。当同学们来到“手拉手”的红安县,看到老区农村的同学们连皮擦都买不起时,都流下了热泪。他们纷纷掏出自己的皮擦、尺子、笔,甚至脱下自己的外衣,献给同一片蓝天下却有着不同境遇的同龄人。
文明养成。学校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全校列队,隆重肃穆。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炎炎盛夏,从不间断。全校教职工、学生身着校服,排站整齐,在国旗下听课、演讲、唱国歌。定期组织学生敬扫烈士墓,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唤起学生们的爱国意志。各种学雷锋小组如雨后春笋,互帮互学活动轰轰烈烈。高尚、道德、正直,已成为学生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培优转差。在进一步培养优秀学生的同时,光华学校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欢迎差生就学。”不歧视后进学生。一些在其它学校上进无望的学生纷纷转到了光华。可喜的是,这些差生,到了光华不久,迅速变成了优生。学校通过“以治本带治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小步子,低台阶,强刺激,多反馈”、“一辅一转差工程”等途径,使转差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学期差生转化率达到80%以上,大批差生跨入优生的行列。
“特色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优势,更是学校的魅力所在。”操振轩老师谈起这些,目光炯炯有神。
校园文化与文化校园
翻开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校刊、校报,流连于色彩缤纷的学生书画长廊,置身于气氛热烈的武术表演现场,记者的身心沉浸在一片文化的祥光中。
“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专门的文化。”杨治国校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光华七十多名学生组成的民乐、管乐团,在寂静的时分,在学生们企盼活跃的时分,如同冲天火焰,点燃一双双稚嫩的目光。
车模、航模、空模、棋类、武术等三十多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使得一颗颗童心如绽开的花蕾,在自由的春风里散发着独特的幽香。
书画是光华学生的强项。那沉默的书画长廊里,有着学生们美丽的心声。继举办陈文君书画展后,他们又举办了11岁的丹青新秀傅奇书画展。他的书法作品最近获“海尔杯”全国少儿书画竞赛二等奖。而郭晓茜、陈文君等八名学生在全国第八届“双龙杯”书画大赛中获银奖、铜奖、佳作奖。
对艺术的热爱就是对美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光华学生把这种热爱体现得如此兢兢业业。武汉市十佳少年歌手中,光华就占了两名。小歌手罗帆、任飞的天赋让老师们激动。爱吹萨克斯的谭磊,一曲《金色少年》,引来如潮的掌声。会编花篮的张莎莎,一个“花篮”,获武汉市手工制作一等奖。擅长演讲的邓艺,一篇漂亮的《你有自信心吗》博得少年听众由衷的称赞。
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把光华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向高潮。那激越的民乐合奏,那悠扬的二胡独奏,那优美的舞蹈,那滑稽的小品,让人新奇,让人鼓舞。
“光华有文化,光华浸泡在文化里。文化是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在它的召唤下,有了文明,有了道德,有了爱,有了学生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了一切。”陪同记者采访的一位朋友激动不已。而记者看到的是,在文化的阳光下,一批批祖国的新苗在这里已站成风景,召唤着更多的人前来观瞻。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播洒心血谱新花
——记国际少年钢琴冠军刘健和他的老师
皮晓捷
4月27日,在美国洒满阳光的乔普林城,15岁的中国少年刘健荣获第六届南密苏里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
美国南密苏里国际钢琴比赛始于1987年,是对当代音乐爱好者最有吸引力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之一,被誉为“钢琴节”。但深为中国音乐爱好者遗憾的是,历届比赛桂冠几乎由欧美选手包揽。因而,这次比赛尤为我国看重。
4月27日,乔普林城的演奏大厅,刘健从后台大步走向舞台中央那台九尺长的三角钢琴,稍稍酝酿了一下情绪之后,蓦地提起手臂,顿时,大厅里回荡起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辉煌的和弦与华彩乐段。他运指自如,张弛有度,将李斯特理性的沉思与情感的爆发处理得恰到好处。从他指间缓缓流出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全场观众。
刘健曾师从青岛教育学院隋稳掬教授,隋教授技艺精湛,培养了不少人才,在当地颇有知名度。刘健跟着隋教授一学就是四年。伴着“丁冬”的琴音是日渐增长的琴技和不惧艰苦的韧劲。在青岛市多次少儿钢琴比赛中,他凭着过人的天赋和良好扎实的基本功连连获得第一名。多次获奖使小刘健兴奋不已,这时,隋教授对孩子的母亲说:“刘健需要广阔的天空!”
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招生,刘健一试即中,新的艺术天地在这个11岁的男孩面前展开了。让刘家母子感到格外惊喜的是,刘健的新老师竟是隋教授的儿子张晋。这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并留校任教的年轻人,思路敏捷、开阔,有着自己独特和颇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严谨。他的很多学生曾在国际、国内钢琴比赛中获过奖。他对刘健要求格外严格,每天课余练琴长达四五个小时,即使节假日也无例外。他分析:刘健在技术上没有负担,但由于年纪尚小,在掌握作品风格和解释音乐方面有一定困难。为此,张晋花费不少脑筋,每个音符每个乐句地精雕细琢,带着刘健聆听世界钢琴大师的演奏,比较演奏风格与技巧处理上的不同之处。久而久之,这种渗透式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刘健的演奏水平上,终于使刘健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都超过了他的年龄。有一天,张晋对他的学生说:“你该闯出去试试身手了!”
刘健的演奏使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评委们不约而同地拍手叫好,将此次大赛少年组第一名的桂冠戴在这位中国少年的头上,这在前几届的比赛中是绝无仅有的。获奖之时,刘健首先想到的是祖国、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未等回到住处,他便给远在祖国的老师发出了简短的传真电报:“老师,我赢了,感谢您!”
刘健,只是无数做着“钢琴梦”的孩子中的一个,所不同的是,老、中、少三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使他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电视音乐片《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投拍
由河南省炎黄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河南电视台策划的十二集电视音乐片《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近日投拍。这项旨在弘扬民族精神,再塑炎黄英魂,迎接香港回归的大型系列MTV,已邀请到国内著名词曲作家和歌手参与制作。目前该片前两集已封镜,由河南电视台导演张泰昌策划,李娜、刘秉义上镜演唱。其余十集正加紧制作。(王延星)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这里,典藏着文化瑰宝
——记中国电影资料馆
李德润
1984年10月,140多部中国各个时期的电影代表作在法国巴黎展映,引起西方影评界极大震动,认为法国电影史学家萨杜尔所著的世界电影史应该重写或至少要补进中国电影这一章。过去,他们只知道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却不知中国的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影片早于意大利10年。
这是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国外举办的一次规模盛大的中国电影回顾展。展映过程中,西方电影界同行纷纷向中国电影代表团表示祝贺,赞叹道:“了不起,中国人!”
电影,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中国电影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收集、保存、利用好电影档案资料工作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成立,是与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分不开的。1957年4月14日,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成立大会的代表。下午,周总理又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60多位电影工作者,提出了要收集电影历史资料的重要问题。这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动力。同年8月,中国电影资料馆筹备处在北海公园举办了《中国电影图片展》的预展活动,共展出《定军山》、《春蚕》、《渔光曲》、《风云儿女》、《中华儿女》、《白毛女》、《董存瑞》等上百部影片的中英文图片资料,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周总理见资料馆筹备处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很是高兴,随即从香港请回了著名电影工作者孙师毅,让他担任资料馆的顾问。不久,文化部电影局便做出决定,今后所有影片,包括故事片、纪录片、美术片等拷贝都要送一套给电影资料馆,保证影片拷贝来源。
1958年国庆节前夕,中国电影资料馆正式宣布成立。从此,30多年来,作为国家级电影专业档案馆,它始终致力于中外影片的收集、编目、保管及利用等事业。资料馆现存中外影片2.34万余部,录像节目5500余部;中外电影图书及刊物1.2万册,图片资料2.5万份,影片宣传资料2.1万余种,电影海报1.8万余幅。这些影片资料,其中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大量的电影经典之作,是一批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历史的推移,将愈加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
如今,中国电影资料馆已成为融电影科研、电影档案管理以及电影人才培养、电影报刊编辑出版为一体的电影艺术中心。这里有丰富的中外电影和影片资料可供电影创作人员和研究人员观摩、借鉴和查阅。难怪有许多电影编导演等主创人员,当他们走上领奖台的时候,常常向中国电影资料馆表示深深的谢意。这里是电影窗口。他们举办的众多的中外优秀影片展览活动,使中国人民了解了世界电影,也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电影。1980年,中国电影资料馆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的成员之后,更积极地开展了中外电影交流活动,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往来。自80年代以来,先后在我国举办了英、意、法、美等国家的共19次外国电影的回顾展活动,与此同时在法、意、美、英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中国电影回顾展,为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促进我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收集、保存、利用电影档案资料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终因我们对此认识太迟,工作起步较晚,给电影档案资料收集、保存工作增加了难度。成立于1938年的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及其成员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成功地拯救出数万种电影档案资料,而我国解放前所拍摄的数千部影片几近荡然无存,经过中国电影资料馆30多年的努力,只收集保存下来15%左右,绝大多数毁于战乱或流失到民间,以至海外,现在只能偶尔在一些书刊中发现它们的痕迹,给民族的电影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留下了永久的莫大的遗憾。让人欣慰的是,我国解放后拍摄的上万部各类影片都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
今年初,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听取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工作汇报,视察了京郊片库,并颇有兴趣地观看了斯诺先生3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延安散记》和馆藏最早的1922年出品的一部中国影片《劳工之爱情》。李铁映对《延安散记》倍感亲切,少儿时代的延安生活情景历历在目。他指示中国电影资料馆要进一步重视影片的收集、保护工作,给子孙后代留下越来越丰富的电影文化遗产。
目前,全世界每年影片产量高达两三千部,我们的收集不到1%。电影档案资料收集本应是全方位的,应当包括所有国家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影片。但因为资金有限,只能局限于美国和欧洲电影发达国家的少数影片,以致数量少,断档多,空白点多,许多国家的影片至今还是空白。流失在境外的旧中国时期拍摄的影片,中国电影资料馆正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设法使影片完璧归赵。但因缺少资金,这项工作也难以开展。片库许多设备老化亟待更新,即将投入使用的新业务大楼也缺少必备的设施,这一切,都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以永久性保存影片资料为目标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对破旧影片的修复上,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修复效果,已处于国际间同行的前列。最近,在广电部和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他们瞄准世界高新技术申报的《档案影片资料计算机影像修复系统》的研制,已被列入九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有一位电影界名人说过,高质量的电影资料馆代表着一个国家电影艺术的水平。高质量的电影资料馆的重要标志在于电影档案资料特别是各国优秀影片的拥有量;在于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在于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总结过去,展望前景,中国电影资料馆正充满信心,朝着建设与我们伟大国家相称的高质量的电影资料馆的方向迈进。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文人,切莫随行就市
刘新宇
中国古代文人向来是“安贫乐道”而耻于“声色货利”的。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训诫,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文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士、农、工、商之中,商被列于四民之末,足见古代文人是“羞于谈钱,不屑言利”的。寻求一种卓然独立于市场、世俗之外的操守和自尊,历来是文人衡量自身道德的关键。
沧海桑田,世代变迁,文人也经历了历史的洗涤与岁月的冲刷。销砚焚书,刀兵血火,都没能改变文人“安贫乐道”的初衷。而一朝陷入来势汹涌、吐纳万物的商品潮包围之中,一向遵循古训的现代文人分明比先贤圣哲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巨大冲击,再也无法安之若素,一下子失却了古人抱朴守拙的那份淡泊与自信,不得不重新给自己定位,“屈驾纡尊”,与自己一向所不齿的市贩商贾角斗厮杀于市场商战。文人下海,别无选择之中不乏羞愤和愧疚,更多的是草率和盲从。于是,就有了身傍大款、为人捉刀撰写自传的“食客”文人;有了公车接送、为人弄虚作假、歌“功”颂“德”的“师爷”式文人;有了弃文从商,跑江湖拉戏班,开办“文化股份公司”的老板式文人;有了东拉西扯、一身烦躁,动辄痞气十足、玩新潮的“侃爷”式文人;也有了专事追“星”捧“腕”,热衷于炒卖花柳轶闻、撰构地摊文学的“掮客”式文人……文坛从此少了一份恬淡,多了一份喧嚣。然而,就大多数文人来讲,市场毕竟不比文坛,艺术天分与商业头脑也本非同出一源,长于此而必拙于彼。因此,在感喟之余,更多的只能是自愧弗如,望洋兴叹。下海不便,权且坐下来定一定心,于皓首穷经、青灯孤守之中表露一份傲气与傲骨,于纷扰骚动、贫富对比之中显示出自己的气质。
市场经济无疑给文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与活动空间。敢于面对市场也正体现了新一代文人前所未有的大气。然而,市场规律与文化准则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多了一份择取,后者多了一份承袭,二者不能混淆和等同。文人下海自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文化发展自有其一贯沿循的历史轨迹。文人不能因为下海,而背离自身价值和文化准则;否则,文人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自尊。
因而,文人涉足市场商海不能不谨慎从事。因为文人承载的是社会对于道义的思考,是人类物欲需求上升到文化理念的提纯,而绝不仅仅是从众化的随声附和。文人进入市场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考验。如果仅为迎合市场效应、追求蝇头小利而扭曲人格,拜金逐利,个人方寸大乱、得不偿失事小,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对金钱享乐有着非分奢求的文人,无论如何不会拿出醒世诲人的作品;而那种低浅粗俗的作品则会造成社会人格的失落和误导。由于无法安贫和难耐寂寞,有的有才华的作家从此告别辉煌,走上一条并不顺畅的商路,直弄得风尘憔悴,面目全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假如尚未下海的文人还在苦于找不到“入海口”,倒不如好好学习一下怎样抵制诱惑,重新构筑文与质相辅相成的健全人格。
义利之辨,不言自明。我们衷心希望所有默默耕耘的文人,都尽早收获市场经济中属于自己应得的那份名与利,更希望文人乃至文坛多一些沉稳成熟的大家之风,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金戈铁马唱大风
——观空政歌舞团文艺晚会《精神文明赞》
石玉增
空政歌舞团近日创作演出的《精神文明赞》将强烈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有机地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使观众得到了一次有益的精神熏陶和艺术享受。
用“精神文明赞”为一台文艺晚会命名,反映了时代的迫切要求。创作一台高质量的文艺晚会,必须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完善和谐的艺术形式。晚会的编导们放开眼界、广开思路,他们从中华民族文明史和战争年代光荣传统着眼,对精神文明进行宏观的把握和提炼,以弘扬民族精神、讴歌正气、抒发军人爱国奉献情感为主题,使精神文明的丰富内涵得到升华。如歌曲《金戈铁马唱大风》,歌词从杨家将、岳飞、韩世忠,直到文天祥、邓世昌、郑成功等千古英雄的浴血沙场、守卫疆土、精忠报国,吟诵到“当代英雄辈辈生”,“红星灿灿最可歌,人民军队大英雄”。内容深沉悲壮,音乐激越昂扬,构成一种恢宏的气势,弘扬出荡气回肠的民族精神。歌曲《苦菜花儿开》,从当代军人“挖野菜”这一特定情境入手,将观众带到艰苦的革命年代,引申为发扬光荣传统,晚会也就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空政歌舞团的编导们脚踏实地,将创作深深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空军官兵们坚决贯彻执行江泽民主席关于“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的指示,通过具体的精神支柱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纪律作风建设、军营文化建设和军民共育共创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刘亚津表演的双簧《婚礼》、李艺等表演的化妆相声《异口同声》、吴京安、温玉娟表演的诗朗诵《林报瑜之歌》,都是直接取材于空军生活。不论是揭示英雄人物一段感人至深的人生经历,展示部队的一个生活情趣,还是表达空军战士守卫蓝天的一腔豪情和对生活的爱恋,演员们都能准确细腻、鲜明生动地表现出当代军人的精神风采,深深引起观众的共鸣。
晚会推出的《进京“赶考”》、《为人民服务》两首新歌,更是值得称道的佳作。歌曲从正面切入,呼唤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触及了一些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带有很强的警示性,因而对观众的心灵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编导们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使晚会的主题得到充分的烘托与渲染。他们从晚会的命题需要出发,没有采用单个的舞蹈节目,但在一些演唱中运用了舞蹈,这些舞蹈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伴舞,而是精心编导出的一个个与歌曲内容相互呼应的舞蹈节目。这种以舞蹈语言努力表达歌曲内涵的尝试,使节目颇具新意,观众不仅从直觉上产生美的愉悦,而且在心灵深处引起强烈共鸣。舞台布景也非常富有新意,如歌曲《希望的中国》,背景充满嫩绿,连从地平线上欲升的太阳也是嫩绿色的,营造出“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意境,象征着改革开放的世界东方正孕育着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这一象征使歌词内容得到了大大的延伸。《金戈铁马唱大风》通过一道长城布景将舞台隔开,天幕上烽烟滚滚,天幕与长城之间数十支长枪摇动不已,舞台前区是空军士兵的群舞,加上强烈的音响和呐喊,整个舞台构成宏伟的金戈铁马的空间景象和古今军人衔接出的时间景象,具有拨人心弦的历史厚重感,把观众带入“鼙鼓铜琶赞英雄”、“慷慨悲歌气如虹”的艺术氛围,激发观众心中对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和积极向上、为国奉献的壮志豪情。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龙潭虎影 李 巍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