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探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
四川省社科院冯举、王文承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书,已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认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绝不是外加的异己之物,也不是仅仅为了限制所谓双重效应中消极的一面,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于其本质内涵所提出的内在的呼唤和必然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的文明内涵。一般把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的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面向市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决不能以此作为企业的唯一追求和导向,否则一切制造假冒伪劣者就都振振有辞了,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能发挥了。企业还必须培育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注重经营理念与经营哲学,塑造企业宗旨,培育职业道德,倡导企业形象战略体系,推行使消费者满意的营销战略,在经营管理中实行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联系的。
该书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共性,更要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性。既然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例如,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就应当鲜明地体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再则,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当然也应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标准。该书强调:不能把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归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决不能认为市场经济愈发展,消极腐败现象就会愈猖獗,把它看成是必然的规律性现象而对之束手无策。
该书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风险观念、信息观念等;第二层次是公开公正公平观念、创新观念、开拓进取观念、自主自立自强的主体性观念、法制观念等;第三个层次是服务观念、爱国观念、诚信观念、敬业观念、以人为本和人才观念,以及“三个有利于”观念等。这些观念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是其健康发展所必然要求的。(马兴)


第6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刘明祖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地理及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条重要方针。李鹏总理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报告》中也强调,“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为此,党中央、国务院还实施了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加大了工作力度。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完全符合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表达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是完全正确的。
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看,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水平低;二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低。1995年,全区财政总收入76.3亿元,人均336元,比全国人均水平487元差151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587元,比全国人均水平3855元差1200多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03元,比全国人均水平1550元差247元。由于财政收入水平低,致使综合区力不强,全区不仅用于建设的可支配的财力少,甚至一部分旗县按时足额发放工资都成了问题。由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低,不仅影响了民族地区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的进程,而且还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全区还有250万农牧民没有脱贫,有几十万城镇居民生活非常困难。财政收入水平低、城乡人民收入水平低,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不解决这“两低”的问题,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就有落空的危险。从政治角度讲,少数民族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0%,在我国2.1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少数民族地区占1.9万公里。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形成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与周边国家的居民往来频繁,有的还是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他们之间生活水平相比较,将直接关系到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正如小平同志说的:“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因此,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是稳定边疆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而加快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财政收入水平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这既是强区富民的需要,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的需要,同时也是民族地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认识,内蒙古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响亮地提出,要把提高财政收入水平、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以下简称“两个提高”)作为“九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力争到本世纪末,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由现在的76.3亿元提高到126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占有的财政收入从336元提高到500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从现在的2587元提高到3964元,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现在的1303元提高到1800元,年均增长6%。基本解决农村牧区25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紧紧围绕“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高”
实现“两个提高”,必须紧紧围绕“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经营上来。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今后15年经济工作的“总纲”,实现“两个提高”必须与实行“两个转变”紧密相连。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在向集约型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仍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格局,仍然主要依靠增加资金和资源投入,铺新摊子,拚能源、原材料来推动经济增长,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造成农业广种薄收,畜牧业粗放低产,工业高耗低效,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赖于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一般国有小型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放活,促进企业的联合、兼并和集团化经营。要把“两个转变”结合起来,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效益。
实现“两个提高”,必须找准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要发挥地区优势,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民族地区资源密集,这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开发资源,是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出路所在。内蒙古自治区除了地域面积广阔外,还拥有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人均耕地面积、草原面积、森林面积居全国之首,全区已发现各类矿床130多种,其中稀土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煤炭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全区资源性矿产价值量约13万亿元,占全国的10%以上。“九五”期间,内蒙古将全面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实施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在工业。工业不仅是第二产业的主体,而且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具有促进和带动作用。因此,“九五”期间,我们要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抓工业经济,促进和加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抓工业经济,重点是抓好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通过实现“两个转变”,重点发展以毛绒纺织、皮革、食品、医药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重型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同时,重视发展化学工业、建材工业、森林工业等优势产业,从而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化的农畜产品及其加工基地、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以此带动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其它产业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两个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两个提高”,必须抓住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近几年来,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地区的开放程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对民族地区来说,尤其是这样。从内蒙古来看,目前制约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紧张。“九五”期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需2300亿元,比“八五”增加1300亿元。钱从哪里来?除了坚持自力更生、自筹资金外,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借用外力,加快全区经济建设的步伐。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将组织专门的班子、专门的队伍,进行项目论证,建立起项目库,主动到沿海发达省区搞横向联合,到国外招商引资;全区党政部门都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动员、协调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对外开放工作,坚决兑现引资的奖励政策,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实现“两个提高”,必须选准突破口。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我们的突破口是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旗县经济这个基础。内蒙古有100个旗县市区,除13个区辖市外,87个属旗县经济范围。这87个旗县,面积占全区的99%,人口占89%,国内生产总值占65%,是全区经济发展的大头。现在,这87个旗县财政收入仅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38.6%,财政收入的潜力很大。发展旗县经济,重点是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建设,加快县办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村办集体经济,加快乡镇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高旗县、乡镇苏木财政自给能力。同时,还必须发挥城市经济的辐射功能,带动旗县经济的发展。二是提高城镇就业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两个提高”的重点和难点。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深化企业改革,加速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再一条是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让更多的城镇居民有活干,有钱挣。扩大就业面,首先要更新就业观念,引导和鼓励城镇待业者到社会上去谋职业、找生路,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增加收入,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要加快实施再就业工程,搞好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力转移新秩序,为城镇待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把全区城镇居民的就业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激励机制。要划清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真正实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调动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多收多支,少收不补,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充分调动企业超额完成利税任务的积极性,根据行业利润率状况,确定适当的交留比例,企业留下的利润可以拿出一部分补充流动资金,减少银行贷款,以此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发放奖金或各种补贴,提高职工的生活收入;做好生财、聚财、理财这篇大文章,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鼓励各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收。
实现“两个提高”,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脚踏实地地去狠抓落实,做到思想落实、领导落实、组织落实、作风落实。要在全区干部中确立起以发展论是非,凭政绩用干部的用人观念和激励机制,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此,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区旗县以上领导班子中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实现“两个提高”的任务层层分解量化,逐年逐项下达,并且落实到具体人头上,经常督查,定期考核。对政绩突出的大力宣扬,该奖的奖,该提的提;对完不成当年任务的,提出批评或出示“黄牌”,连续两年完不成任务的,该降的降,该免的免。完全可以相信,通过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提高财政收入水平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第6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雷咸成
中共中央党校和农业部近日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理论研讨会。120多名与会同志紧紧围绕当前我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观点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
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当前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农业发展的思路。代表们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矛盾:一是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使得农产品的增长空间日趋变小;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使得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四是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产品的增长;五是科技发展滞后、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今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重点保证和扶持粮食生产,注重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并根据居民食品结构的变化调整生产结构。同时,严格控制非农占地,确保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改造中低产田,开发宜农荒地;加快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一些代表提出:当前我国应该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保证农业稳定增长。
与会同志认为,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应同步发展。结合我国实际,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农村工业化必须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主要依靠农民自己去实现;农村城市化必须以发展小城镇、小城市为主体。有的同志着重分析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深化改革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培育和搞活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发展中介组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市场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对农业保护的条件下,对农村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与会者对如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了深入的研讨。一种观点强调,培育和搞活市场主体是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该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土地产权制度入手,在充分尊重农户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以便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农村股份合作制是活跃农村市场主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应加强引导和规范。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流通不畅,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应放在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上,必须注重培育要素市场,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商品市场要形成网络。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业会受到市场调节盲目性的影响,又会遭到有的部门不合适的干预。因此,当前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体系、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
关于保证农产品稳定增长和农民收入较快增加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实现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抓好种植业、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解决好农民温饱和市场供给问题。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兴办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粮食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尤为受重视,同志们认为,中国人完全能够养活自己,粮食是可以自给的。但是,实现粮食增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多数同志认为,粮食问题主要是生产问题,应保证种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以完成粮食增产任务。有的同志认为,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流通不畅,必须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搞活粮食流通。有的同志认为,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调整食物结构,以减少对粮食的需求,是缓解粮食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还有同志提出,改变畜牧业饲养方式,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实行规模化、集约化饲养,以减少对粮食的消费,也是缓解粮食问题的重要措施。有些同志还分析了我国粮食的中长期供求问题,提出增加储备、地区调剂、适当进口,以实现中长期平衡。
关于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
与会同志认为,农业产业化可以帮助农户进入市场,促进规模经营,调动农户和企业的投入积极性,推动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有的同志认为,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比较效益低、劳动力过剩、生产规模小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载体。农村深化改革的重点,应是推动农业实现产业化。与会者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首先是组织体制的变革,即实现贸工农一体化,注意培育有实力的大企业,实现政府引导企业,企业联结农户。有的同志认为,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市场化,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和组建新的组织机构,建立新的经营方式。
与会者还对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措施。主要是:调动国家、集体、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依法保护耕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改造中低产田;强化科技兴农,突出抓好“种子工程”;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保护原始森林,发展人工林;加快发展以化肥为重点的农用工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乡镇发展问题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以“就地”有序转移为主,主要依靠发展乡镇企业。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农村处在劳动力的剩余与不足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根据现有耕地面积和现行耕作方式,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十分缺乏。出路在于坚持“科教兴农”的路子,普及教育,普及科学技术培训,同时,引导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拓宽生产经营门路,一方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自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小城镇,引导地区间的劳动力合理流动来解决劳动力剩余与不足的矛盾。


第6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大梦谁先觉》简介
内蒙古公安厅副厅长、中国刑事统计学会副理事长赵黎平同志潜心撰著的《大梦谁先觉》一书,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政法工作者的敏锐眼光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以“实”为准、以“事”为基、以“史”为线、以“论”贯通,运用古今中外大量材料,挖掘了腐败的源与流,剖析了腐败的本质、习性、表现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腐败与清官政治、与改革开放、兴国周期率的关系,批驳了所谓的“腐败难免论”、“代价论”、“反腐败会冲击改革开放论”等错误观点。该书是一部论述反腐败问题可读性较强的政治理论著作,值得人们一读。
(林建公王国臣)


第6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也是信誉经济
万典武
我们常常讲到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法制经济。这是很有道理的。另外,从市场行为的主体(包括一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自然人、法人;企事业单位、机关等)来说,结合我国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应当严肃地提出市场经济还必须是信誉经济,一切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应当以信誉为本。
一、为什么说市场经济也是信誉经济
1.守信用、讲信誉是待人接物、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基础。我国传统道德素有“诚信为本”之说,历史上不少商人以及近代企业家,都是以诚信见著,博得誉满四方。当今世界上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套完整的、严密的、详细的法律、法规、条例、法令来规范其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同时还有严格的检查、检验、处罚等执法机关来强制维护信誉。我国经过这些年的法制建设,在这些方面也初具规模。但是,从市场行为主体本身来讲,我认为还应当树立守信用、讲信誉的观念,这是做到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因为不管法制如何完备,如果市场行为主体的思想不端正或存侥幸心理,他们也敢于从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有法不依等违法乱纪的勾当。因此,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对市场行为主体加强守信用、讲信誉的宣传教育,使其强纪自律,经济行为有立身处事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标准。
2.进一步看,大量的经济行为实际上是靠法律和各种文书以外的口头协议或约定俗成的惯例来运作的。这就更需要市场行为主体守信用、讲信誉,作为彼此协商办事的不成文的根据。市场经济活动、相互交往极为频繁而千头万绪,大量的事情是通过有关双方的当面谈话、电话交谈或约定俗成的一般惯例进行的。如果不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不讲信誉,说话不算数,事无巨细都只好搞录音、录像和签办文书作证据,那么人们协商办事就太麻烦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就太低了。古语云:“人无信不立”,如果没有诚意,不讲信誉,即使事事都有录音、录像、文书作证,那也不过是多一份扯皮、吵架、打官司的材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又有何裨益!
3.社会上大量的、频繁的、复杂的商品交换、货币收支、债权债务处理、固定资产变更等经济交往中的商品、货币、单据、文书等,应当是以信誉为基础真实可信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交易活动才能流畅而安全地完成,社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才比较低廉,生产力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如果市场行为主体之间的信誉很差,信赖度很低,彼此终日怀疑假货、假钞、假文书,为此提心吊胆,交易行为会犹豫不决。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必将运转缓慢,出现高成本、低效率甚至混乱的严重状态,何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守信用、讲信誉。我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其经济活动不只是为了企业兴旺发达和个人增加收入,同时肩负着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人民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因而我们的一切经济活动应当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不弄虚作假,不见利忘义,不偷税漏税,不搞地方保护主义,不纵容包庇制造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一切从我做起,从每一项市场行为做起,切切实实守信用、讲信誉,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正气。
二、我国目前市场行为不守信用、不讲信誉的状态
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当是信誉经济,我国目前市场行为不守信用、不讲信誉的严峻现实,从反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这方面的事例千奇百怪,俯拾即是,我概括为四句话,即假冒伪劣猖獗,坑蒙拐骗横行,欠帐赖帐有理,虚假广告泛滥。这些情况,我把它称为“信誉主体缺位症”,就是说守信用、讲信誉的市场主体太缺了,这种状况成了一大社会病态。现在是讲信誉的人不敢干、不好干,不讲信誉的人到处横冲直撞。正当商人和企业担惊受怕,唯恐上当受骗,广大消费者难以享受购物和接受服务的乐趣。
造成上述严重状态深层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方保护主义、市场监管机制滞后、法制不健全和法制观念淡薄以及思想道德滑坡等等。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市场无序混乱,腐败之风蔓延,一些重大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案件,追本溯源大多与某些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劣迹有关,确是值得注意。
三、推进信誉经济的一些建议
为了促进市场行为主体守信用、讲信誉,实现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建立信誉经济,我们应当从各个方面积极努力。市场有序,是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当前要遏制不守信用、不讲信誉的严重局面和市场无序状态,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新闻媒介、立法、司法、工商、税务、公安、教育、文化、监察等有关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努力把建立信誉经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在这里特别要强调企业行为端正和政府行为端正,是守信用、讲信誉,建立信誉经济,促进市场有序化的基础。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角,它的行为端正与否至关重要。针对时弊,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以国有为主的股份制企业,要积极改进和提高,要通过深化改革端正企业行为。实行股份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认真按照《公司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没有实行股份制的大中型企业,在改革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发挥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的决策、监督、制约的作用。这几年企业自主权有明显扩大,但也存在监督、制约机制跟不上的问题。比如有的企业购买豪华轿车,滥搞公款吃喝、出国旅游,滥发实物和奖金,购买高级住宅私分,等等,自我约束很差,要认真制定制约办法。对小型国有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要通过改革,使企业行为比较符合市场规范。由一大批守信用、讲信誉的企业作为主体,对其他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产生示范作用,从而引导和促进有序竞争和守信用、讲信誉的社会风气。
政府行为端正的基本要求是勤政廉政。首先要健全法制,用法律来引导、推进和保障市场活动有序。比如应当制定《农产品采购法》,以利于农产品采购经营主体的行为,消除农产品采购中价格偏低、压级压价、打白条以及哄抬价格搞“收购大战”等弊端。其次,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应当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正确维护国家、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树立廉政、勤政作风,坚决制止经济活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滥用职权中饱私囊等行径。第三,政府要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如发挥会计、审计、律师、公证仲裁、质量检测、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等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并加强教育和管理,使之成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引导和监督市场行为主体守信用、讲信誉的得力助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