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学习华罗庚教授的爱国精神
——华老逝世11周年感言
应以明
11年前,一颗璀璨的世界数学巨星——华罗庚教授因心脏病突发,殒落在日本东京大学的讲坛上。他当时“倒下去的分量这么重,全世界都感觉到了”,我也深深地陷入了无法抑制的悲恸之中。
60年代初,我曾经有幸在华老身边工作了多年,许多事情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淡忘了,但有一件事却始终牵动着我的心。那是1962年春节前夕,华老拟好了一副春联,嘱我书写后张贴在他家的大门上。我接过一看,一共只有七个字。上联为“敢、干、赶”;下联为“严、研、验”;横批是个“党”字。华老这铿锵有力的7个大字,是他崇高信仰、敬业精神和治学之道的体现。
春联上那个醒目的“党”字,昭示了华老内心世界鲜明的政治主张和热烈而执著的人生追求,也是他立志入党、为党奋斗的决心书和宣言书。作为大数学家和学术权威,他没有自我膨胀,而是自觉地摆正个人和党的位置,置身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听党的话、跟党走,已成为激励他思想和言行的准则与不断拚搏奋进的力量。
1949年,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华罗庚耳边的时候,这位海外赤子的心情异常兴奋。他在回顾这段往事时,激动地说:“新生的祖国对我这个海外赤子产生了极大的引力,优越的物质条件再也牵不住我似箭的归心。科学没有国界,而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1950年2月,这位爱国的科学家,毅然抛弃了洋房、汽车、美金和终身教授的头衔,直投祖国的怀抱,并且发表了著名的《致中国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明确指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代表了“真理光明的一面”、代表了“多数人利益的一面”。因此,他真诚地呼唤:“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华罗庚回国后数十年来,在春光明媚、充满生机的祖国怀抱,迎来了科学研究的春天;但也遇到过坎坷、挫折。十年动乱中,华老曾受到诬陷和迫害,但他对党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没有丧失信心。当时西方学者抱着不可理解的心情,试探华罗庚的心态。1979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次集会上,一位女学者,在敬酒攀谈中,突然扬声问道:“华教授,你不为自己回国感到后悔吗?”华老听后斩钉截铁地回答她:“不,我回到自己的祖国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图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
回国后,华罗庚曾多次提出入党申请。1979年3月25日,他在准备行装出国讲学前夕,也不忘向党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愿以此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华罗庚是新中国的数学拓荒者和奠基人。他研究的领域遍及数论、代数、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和多复变函数论、调和分析和应用数学等。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篇学术论文、10部著作,有些已列入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深入浅出的科普著作和不少优美的散文和诗词。华罗庚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同时,在政治上,也由于他矢志奋斗,得到了归宿,终于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战士的伟大转变。
1979年6月30日,正当他在英国伯明翰讲学之际,一个佳音从祖国心脏北京飞越大洋——华老被光荣地接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入党后,华老那颗爱国的心上,又树起了为党奋斗的目标。为了表达他对党的坚定信念,1980年春,华老写了《破阵子·奉答邓大姐》的词:“老同志,深愧怍;新党员,幸勉称。横刀那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华老几次心肌梗塞,在病重日子里,他想到的是有生之年已不多,“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屣。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最终,实现了他宁愿死在工作岗位上的遗愿。
华老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来自底层,吮吸了人民的乳汁,从一个自学青年一跃而成为举世公认的“领袖数学家”。用数学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纪念华罗庚教授,学习和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科教兴国”,全面推进科技事业,加速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顾全大局的历史楷模
——纪念中原突围五十周年
湖北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
在举国上下喜庆中国共产党75周年华诞之际,恰逢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个战役——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胜利50周年。
50年前的1946年6月,中国革命进入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紧要关头。国民党、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公然背信弃义,抛弃和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胸怀全局、高瞻远瞩,做出了中原突围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王树声等领导下,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于6月26日开始展开中原突围战役,一举杀出了国民党30万大军的重围,出色地完成了战略转移和战略牵制重任,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在中原突围战役及其前后共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原军区部队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为了中国革命的全局利益,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艰难环境里,英勇拚搏,顽强奋战,不惜牺牲自我,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顾全大局的历史楷模。
(一)
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是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为加强中原地区的反内战力量,命令李先念、郑位三等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王震、王首道等领导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树声、戴季英等领导的八路军河南(嵩岳)军区部队,以及冀鲁豫军区水东部队共同组建起来的,拥有主力军和地方军计6万余人。作为我们党的一支重要战略力量,中原军区部队从组建之时起,就担负起了在全国解放区的外线牵制敌人,单独作战的特殊战略使命。
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至1946年6月突围之前,中原军区部队放弃可能进入华东、华北等兄弟解放区的机会,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汇聚中原,形成党的一只“铁拳”,在国民党军屯以重兵的中原地区顽强进行了10个月的战略坚持,牢牢拖住国民党30万大军,使其不能东调和北上,为兄弟解放区部队实施战略转变,做好迎击国民党军全面进攻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而中原部队自身,却被五六倍于己之敌围困在以湖北大悟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100公里的狭小地带,承担着巨大的危险,过着“野菜和水煮”的艰苦生活。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在完成其内战部署后,决定以围攻中原军区部队为起点,发动大规模全面内战。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中原部队仍着眼大局,作出了有利于全局的突围时机、突围方向及突围方式的抉择,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批准和赞扬。在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中,中原部队集战略转移和战略牵制重任于一身,以机动灵活、英勇果敢的行动“四面开花”,不仅彻底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企图,而且牵制了国民党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共32个旅36万人的兵力,并在突围战役中以较小的伤亡予敌以重大杀伤,赢得了解放战争首战的重大胜利。
当中原突围各路部队胜利实现战略转移,即将进入兄弟解放区之时,中共中央根据全国战局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了整个南部战线的作战部署,要求中原部队改变原定进入解决区的战略转移终点,在鄂、豫、皖、川、陕解放区外线牵制敌人,配合我内线部队作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突围部队广大指战员,表现出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从7月下旬开始,中原突围部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中原敌后游击战争,经过艰苦努力,创建了豫鄂陕和鄂西北两个革命根据地,并在大别山、桐柏山、大洪山等地燃起了游击战争的熊熊烈火。在创建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过程中,中原军区部队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了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之敌的残酷“清剿”和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继续牵制了国民党正规军大量兵力,使其不能投入到内战的其他战场,从而有力地帮助了我陕北、华北、华东以及东北等解放区度过解放战争“战略防御”的艰难时期。
中原部队在突围前后的战斗历程中,始终把全局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全局而战,自身付出了重大代价。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全面内战前的过渡阶段,我党我军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策略,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是,中原军区部队却由于执行战略牵制任务而不得不放弃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原有根据地由于敌大军压境而被迫大片丧失。当兄弟解放区部队发展壮大之时,被敌军重重围困的中原军区部队却不得不复员和秘密转移了一批人员。参加中原突围的5万英雄儿女,在经过突围战役血与火的搏杀之后,保留了4万余人。但在创建根据地和坚持中原敌后游击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又损失了近2万人。其中担负掩护主力转移任务、而后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的鄂东独立第二旅,最后“几乎被打光了”!
但是,中原部队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及为解放战争全局胜利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当年就曾得到了中央和有关战区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1946年5月上旬,周恩来在赴宣化店视察时说:“同志们在敌人围困进攻和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在宣化店,拖住了几十万蒋匪军,毛主席曾多次表扬过你们。你们不要小看了你们坚持斗争的意义,有你们在这里,蒋介石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们支援了东北战场,也配合了华北战场。在这场斗争中,你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你们都立了大功。”1946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为党内起草的《三个月总结》中高度评价说:“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1947年12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展开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伯承、邓小平,在河南光山苏家河接见原五师部分干部时指出:“没有一年前的中原突围,也不会有一年之后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当年的这些论述,是对中原军区部队为全局而战的历史功绩及由此而发挥的顾全大局的历史楷模作用的充分肯定。
(二)
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在其整个战斗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如一地顾全大局,并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王树声等为首的中原部队广大指战员,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军区部队要进入兄弟解放区休养生息是比较容易的。新四军第五师如陈毅1947年11月在河南汲冢讲话中所说到的那样:“如果日本投降后马上出发,无论向东到华东解放区,还是向北到晋冀鲁豫解放区,你们都可以大摇大摆,连坛坛罐罐都能平平安安地搬出来”;河南军区部队在与五师会合前战斗在豫西地区,与晋冀鲁豫解放区仅一黄河之隔,如果渡河过去,也是很容易的事;而能征惯战的三五九旅,要想进入华东、华北或陕北解放区也完全能够实现。但是,当党中央作出“三大主力”会师中原的决定时,几支部队都立即行动,排除困难,迅速实现中央的意图,在蒋介石的“卧榻之侧”形成我党的一只“铁拳”。
在坚持中原10个月的斗争中,随着形势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原部队也曾经过“几走几留”的抉择,但每次都是以中央的意见为自己的方针。1946年5月上旬,国民党军曾阴谋于5月5日至9日展开对中原部队的大举“围歼”,这一计划由于我党的及时揭露和周恩来亲赴宣化店视察而告破产。这时,中原军区部队若及早突围,将会相对安全一些;但由于中共中央此时对时局的基本方针是“避免挑衅,拖延时间,积极准备”,故此中原部队仍然坚持原地斗争。至6月下旬,国民党军确定于7月1日向中原部队发动“总攻”,中共中央作好迎击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部署,指示中原部队“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之时。中原军区部队毫不迟疑,毅然决然地于6月26日展开突围战役,并一举杀出国民党军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内层包围圈。
当中原部队胜利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即将进入兄弟解放区之时,中央指示突围部队改变战略转移终点,在中原敌后发动游击战争,创造根据地,继续在外线牵制敌人,中原突围部队同样义无反顾地坚决执行。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张体学、吴诚忠等率领的鄂东独立第二旅。当时,鄂东独二旅在胜利完成掩护中原军区主力突围的任务后,分路穿越敌人重兵的合围,会师于安徽岳(西)太(湖)边境的冶溪河地区,这时该部损失甚微。如按原定计划继续东进,可以比较顺利地到达苏皖解放区与兄弟解放区部队会合。然而,正当他们部署东进计划之时,接到中央关于独二旅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的指示。由东进苏皖改变为坚持大别山,这对刚刚杀出敌人重围、脱离险境的独二旅来说,是对这支部队广大指战员党性原则、全局观念和献身精神的重大考验。鄂东独二旅在接到中央命令后,仅用一两天时间就完全改变了部署,重新分路杀回到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争。这支部队在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中,与10倍于己之敌周旋,最后几乎打光了。
第二,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古语云:“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毛泽东主席也曾经指出,领导局部的指挥员要有战略眼光,有全局观念。李先念、郑位三等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人,在领导中原地区的斗争中,正是以牢固的全局观念,自觉地把中原放在全国战略一盘棋上加以运筹,作出符合全局利益的局部决策的。
中原军区“三大主力”会师期间,曾组织过一次自卫反击的桐柏战役,这一战役,即是李先念、郑位三等立足全局而作出的一个行动部署。实施战役前,李先念、郑位三在给中央的请示电中曾明确地表明了立足于全局的战役意图:“桐柏山地处鄂豫要冲,我如打开这一局面,阵地即可大开展,河南、湖北之根据地也可连贯起来。同时,从战略上考虑,对牵制华北、华东之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可起很大作用。”桐柏战役发起后,的确发挥了很大的战略作用。正如中共中央1945年11月给中原局的电示中指出的那样:“你们最近在豫南、鄂北的行动(指桐柏战役)取得重要胜利,吸引了刘峙五六个军对着你们,这就大大帮助了刘伯承在平汉路北段作战。”
在创建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中原局、中原军区给所属部队发出了大量的指示文电,从这些文电中,随处都可看出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人立足全局把握局部的高度全局观念。1946年8月23日,中原局给突围到豫鄂陕边的主力部队发出《为创建豫鄂陕根据地而斗争》(《李先念文选》第74页)的指示,开篇即指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只有按中央的指示,在豫鄂陕边区发动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创建豫鄂陕边根据地,以此来争取我们的生存,掩护我南路军在川鄂陕地区创造根据地的行动;以此来支持陕甘宁边区及晋冀鲁豫边区甚至整个华北、华东的斗争;以此来增强我党我军在西北的有利战略地位。”同年9月3日,中原局电示坚持大别山地区游击战争的张体学等,勉励他们:“安下心来,在鄂东、豫南、皖西坚决与敌斗争,这对全面作战是有莫大意义的。”同年11月9日,中原局电示豫鄂陕和鄂西北区党委,指出:“你们留在蒋后方坚持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有重大战略价值。目前在配合全国作战上,仍牵制敌人10多个旅,将来更有极大发展前途。因此,必须坚决克服干部与战士不安心的思想,尤其要克服与反对那种认为‘战略上无价值,穷乡僻野不能创造根据地’等极端错误的思想。”11月13日,又在给鄂西北区党委转李人林的电报中指出:“全国内战必大打下去,我重组与坚持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以待时机大发展,在战略上是有特殊意义的。必须鼓励与教育全体党员及战士,坚决与蒋介石作艰苦英勇的斗争。只有如此,前途才是光明的。”
正是由于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同志树立了牢固的全局观念,时时处处想着全局,根据全局情况确定自身局部的方针,所以中原军区部队在突围前后的整个战斗历程中,始终正确地、模范地处理了中原局部与解放战争全局的关系。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统一时,局部服从全局;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矛盾时,坚决服从全局,甚至牺牲自我。
第三,以李先念为代表的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人,善于把中央的战略部署与中原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意图,努力处理好局部的事,以局部来推动全局。
毛泽东指出:“然而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李先念等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同志,在长期领导独立战略区的斗争实践中,深刻领悟了毛泽东关于局部与全局辩证关系的思想,因而在顾全大局、服从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的同时,对中央的意图,不是机械地照搬照转,而是根据中原地区的斗争实际,“活用原则”,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
中原突围战役的伟大胜利即是李先念等“活用原则”的最佳例证。从1946年1月“停战令”下达至突围前夕,中原部队为牵制敌人,被国民党30万大军重重围困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狭小地带。国民党、蒋介石早就觊觎这块到口的“肥肉”。对中原军区部队的危险境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亦曾作过最坏的设想。1946年3月,王震代表中原军区赴延安汇报和请示工作,毛泽东告诫中原部队: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付我们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原则是,“能消灭的则坚决消灭之,现在不能消灭的则准备条件将来消灭之”。他让王震转告李先念和中原部队:要准备作出重大的牺牲,即使全军覆没,也要保障战略全局的胜利。陈毅1947年11月在汲冢对五师部分干部讲话时也说:“中央是准备牺牲你们的,包括李先念、王震、王树声同志在内。”由此可见中原部队当时面临危险的严重程度。
但是,以李先念为首的中原部队,不是坐以待毙,而是挺起胸膛迎接挑战。6月21日,李先念等致电中央,指出:“现在我区局势确已发展到必须迅速主动突围的地步。”并提出了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其他部队在东、西、北线配合行动的分路突围的方案,同时主动请求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开始主动实施主力突围计划”。中原军区提出的突围方案,从时机上,是在国民党7月1日总攻之前。从方向上,“主力向西”,一则西面敌军兵力相对薄弱,地域广大便于我军回旋;二则可将蒋军引向远离我华东、华北和东北解放区的地区。从方式上,“分路突围”,既可以便于我军机动灵活地行动,又可以尽量分散敌军和尽量多地牵制敌军。这一经过长期深思熟虑提出的方案既考虑了自身的突围的“局部”,也考虑了在突围中继续牵制敌人的“全局”,其本身就是使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有机融合的一个科学决策,它充分体现了李先念等中原部队领导人关照全局、“活用原则”的高超水平。中原军区提出的这一方案,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6月23日,毛泽东以中央名义复电中原局:“21日电悉。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毛泽东的这一电示,表达了对李先念等的高度赞赏和充分信赖。
在中原突围战役中,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掩护部队声东击西,设计“空城”;主力部队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自诩的平汉铁路“钢铁防线”,跳出了蒋介石、刘峙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内层包围圈。随后,突围部队各部机动灵活,连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赢得了突围战役的伟大胜利。在整个中原突围战役中,中原部队保存了80%的军力,杀伤敌人近万人。
中原突围战役,不仅粉碎了蒋介石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企图,而且赢得了解放战争首战的胜利,其巨大的政治和军事作用当年就得到了中央及有关领导同志的肯定。1946年7月15日,毛泽东主席以军委名义发电指出:“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关系全局甚大”。8月,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在向华野团以上干部作形势报告时,亦精辟地指出:蒋介石“到现在打了一个月,第一着中原他就失败了”。“蒋介石曾狂妄地吹嘘,说中国将有‘惊人之举’,可是中原不是皖南,李(先念)郑(位三)不是项英,所以他的‘惊人之举’就这样惊人地失败了!”由此可见中原突围胜利对全局影响的巨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原突围,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充分发挥战区领导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局部与全局利益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一个典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原军区部队之所以能够取得顾全大局的胜利,能够成为顾全大局的历史楷模,除了上述自身的原因之外,与当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胸怀全局、高屋建瓴地作出一系列科学、正确的决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原突围前后的斗争历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立足全局,在要求中原部队为全局而战的同时,也尽力关照中原,从而造成一种“中原支援全国,全国支援中原”的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格局。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中原突围又是全局观念的伟大胜利。
(三)
半个世纪过去,弹指一挥间。回眸历史,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为解放战争全局胜利而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当前,举国上下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遵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而迈进,学习和发扬中原部队顾全大局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中原部队顾全大局的历史精神,要求我们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维护中央的领导,从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原军区部队作为顾全大局的历史楷模,其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服从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的意图。没有当年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原突围的伟大胜利,就不可能有解放战争全局的胜利。革命战争年代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然。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面临的改革和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复杂,只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才能增强党的战斗力,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共产党员党性原则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国家政治上就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经济上亦将成为一盘散沙。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才反复告诫我们,“中央要有权威”,“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讲话时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障,不讲政治不行。讲政治,有一条就是要讲党性,要从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确保中央统一政令的畅通,做到令行禁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其次,要牢固树立全局的观念,树立局部服从全局的思想。
中原部队当年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牺牲局部的利益,为全局而浴血奋战,就是因为牢固树立了全局观念,摆正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自觉地以局部利益服从于全局利益。当前,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强化全局观念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涉及到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只有大家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圆满成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业,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增强全局观念,自觉关心、维护和服从全国的工作大局。
树立全局观念,最重要的是树立局部服从全局的思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根本上讲,国家与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总体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现阶段在利益分配关系上存在着多层次结构,国家利益与局部利益有时会发生矛盾。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地把局部利益置于全国利益之中,立足于大局大势,识大体,顾大局,立足本地,放眼全国,防止工作中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政策与发展、速度与效益、眼前与长远、微观搞活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改革开放的最终胜利。
第三,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搞好局部,以局部促进全局。
局部与全局是矛盾的统一体,全局由局部组成,全局决定局部,而局部又直接影响全局。中原部队当年正是处理好了中原突围这个“局部”,所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开创了奠基伟业”(王震语)。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更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在维护大局的同时,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发掘新潜力,创造新经验,搞好一个个局部,以点带面,促进大局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在新形势下,必须更好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总的原则应当是,既要有充分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纪念中原突围,学习中原部队顾全大局的精神,对于我们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大有裨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