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邓州新行当——草贩子
本报讯年初,河南邓州市的35万头黄牛,60万只山绵羊纷纷陷入草荒危机之中。当地以麦秸为主的饲草已由往年的每公斤0.12元,上涨到0.38元,涨幅比去年同期高2倍以上。在各个村边麦场上,每年挤成堆、连成线的草垛如今已很难见到,许多农户的草屋内大都空空如也。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头脑精明的农民纷纷行动起来,把外地铡好的饲料拉到本地高价出售,于是造就出一个新行当——贩草。林扒镇农民王付生,自3月中旬以来,开上自家的拖拉机,带上铡草机到附近湖北省老河口东部一带,以每公斤0.20元收购麦秸、稻草,在当地加工后,拉回本地以0.37元的价格出售,经一个多月来回奔波,共加工销售饲草3.4万公斤,扣除成本净赚4200元。(宋玉宝)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这些行色匆匆的妇女来自安徽省潜山地区,她们每年忙完家乡的农活就赶到北京郊区参加夏麦抢收,然后又赶回家乡插秧,一年往返三四趟,每人年收入可达1万元。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探索

  双加模式:发展农业新思路
“公司+农户+市民”模式的初步探讨
马陈唐韩柯蔡
“公司+农户+市民”经营模式,被人称为“双加模式”,是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把市民有机地结合进来,以公司为龙头,优势互补,利益共存,风险共担,共同发展农业的一种新办法。河南省联发公司是最早实施“双加模式”发展农业的企业。
“双加模式”的产生和作用
这一生产经营模式从萌芽到基本定型,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94年前为该模式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联发公司以城市工薪阶层为主要服务对象,充分利用工薪阶层自身的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优势,推出了以公司为依托,由市民出资,公司代养的城市致富新路子,即“城市养殖”活动。
1994年后为“双加模式”的形成阶段。为了扩大养殖业规模,克服企业发展场地的限制,降低饲养成本,联发公司开始把原先主要吸收市民参与的“城市养殖”向农村扩散,借助市场力量,利用经济手段直接吸收农民参与养殖业活动,把城市的富余人员和富余资金直接导向农村。现在,联发公司利用“双加模式”开办了特种动物(貉、貂、旱獭、狸獭、獭兔、长毛兔、狐狸等)养殖场、养鱼场、养牛场、小型猪养殖场、养鸭场、养鸡场、养猪场以及果树、食(药)用菌栽培种植园,这些养殖场和种植园通过总公司,上接成千上万个城市居民,下联数以万计的农户,形成了颇有特色,又具相当规模的城乡结合型养殖业。
联发公司实行“双加模式”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机会。目前参加该公司养殖业的农户已达到万余户,吸收农村劳动力数万人,并与十几个市、县级单位签订农业生产联合发展协议,设立了推广站、点等机构。二是为城市居民致富提供了一条新门路。利用“双加模式”,市民可以直接参与或将资金通过公司投入农业,并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在帮助市民致富的同时,也为城市人消闲、度假提供了一个好的去处。四是通过“双加模式”发展养殖业,公司自身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联发公司已由一个注册时仅有10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6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700多万元流动资金的多功能的复合型企业群体。目前,养殖业已成为该公司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双加模式”的宏观效应分析
从联发公司的实践看,“双加模式”在宏观上的效应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集聚农业发展资金。为了吸引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发展公司的养殖业,联发公司推出了“城市养殖”方案,让市民直接参加养殖活动,自愿向养殖业投资。通过这一形式,公司吸收了城市闲散资金1000多万元(含动物价值折算)。必须指出的是,吸引市民出资,与乱集资和非法集资是不同的。市民不仅仅是直接出资,而且还与农业开发项目的具体运作直接联系在一起。市民可以参与养殖活动,也可以参与养殖产品的销售。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宣传、组织、协调、服务。这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要素组织方式,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有力出力,公司将各种生产要素粘合在一起。
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服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在“双加模式”下,农户成了一体化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链条,成了“第一车间”,公司负责建立市场营销网络,这样就帮助农户有效地应付市场风险,节省交易成本,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公司+农户”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双加模式”则提供了一种新形式。以公司为依托,左联市民,右联农户,以利益为纽带紧密联结起来,优势互补,通过上下游一体化生产,有利于形成稳固的产业链条和业务循环。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在“双加模式”下,公司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为了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利用自身的力量,以多种形式吸引社会技术服务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进入农业领域,主动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物资等各方面的服务。
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双加模式”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一方面城市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扩张,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强的吸引能力,并拉动其向城镇二、三产业分流和转移;另一方面,随着主导产业规模优势的形成和不断壮大,农业和农村的吸引力增强,城市的先进技术、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完善“双加模式”
当然,“双加模式”尚未完全定型,应当从下面三点进一步完善: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做到联体联心。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双加模式”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双加模式”的三个主体,还未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利益共同体。要真正做到联体联心,必须妥善处理三方的利益关系,努力做到:公司利润合理,市民划算,农民有利可图。尤其要把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部分利润适当让给农民。
完善组织机制,推动“双加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双加模式”各主体基本上是通过经济合同联系在一起的。今后,应努力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1.推行股份合作制。今后,应探索吸收农户、市民和相关的技术服务组织入股,努力把公司改造成规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2.试办专业技术协会。可以以公司为骨干,吸收参与农业开发的市民、农民以及有关技术部门等,成立旨在为会员服务的专业技术协会,要吸收专业大户。
3.发展城乡专业合作社。我们感到,要想使“双加模式”更加成熟,向更高层次发展,可考虑在联发公司内部成立几个城乡专业合作社,例如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养鱼专业合作社,养鸡、养牛专业合作社。
要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约束机制,依法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龙头企业与商品基地和农户之间必须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规范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明确规定各方面应当享受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并全部经公证部门公证。各级合同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执法力度,力促各项合同兑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有感于农大教授赶大集
姜云霄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与莱芜市政府联合举办了农民科技日活动,在寨里镇大集上,科技展板吸引了四乡农民,十几张桌前全是寻求科技的人群,你一个疑问,我一个难题,50位农大专家教授成了最受农民欢迎的人。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日益高涨,于是,不少地方的农技部门想农民所想,开办了一系列传播科学种养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班。但是,培训班在一些地方收效甚微,其弊端就在于有时只是发发资料,照本宣科,有时你提你的问题,我安排我的教程,与实际操作相去甚远,于解决问题无补,有形式无内容,长此以往,难免就冷了农民的心。莱芜市政府把农大教授请到大集上,把专家请到了农民中间,请他们现场“诊断”,当面开“方”,解真忧,排急难,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是为农民服务,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的好举措。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昌邑为群众办实事
本报讯山东省昌邑市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取得明显成效。
该市在去年初推出的10大“兴昌”战略举措中,5项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造福群众的实事。在实施过程中,昌邑市围绕改善农民生产及生活环境,把村村改造修筑一条高标准进出村路及中心街,作为一个近期目标,提出了“千条街、万里路”工程,并制订切实可行措施加以实施。仅去年就投工740万个,完成投资4767.2万元,村村都建成了高标准进出村路,有90多个村还通上了柏油路。昌邑市把农村“双通”(通自来水、通电话)列入了议事日程。为解决北部沿海居民吃水差、吃水难的问题,市里采取财政拿大头、集体、群众拿小头的办法,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分两期工程解决了北部沿海6乡镇16万群众的吃水问题,使沿海居民都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同时,去年该市投资250万元,使农村电话达到5253部,村村通上了程控电话,并有18个村庄成了户户有电话的“电话村”。 (赵宝信吴克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牧场围绕市场转
朝克
千百年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的牧民在人们眼里,“不会做买卖、不算经济帐”,如今,越来越多的牧场人开始学会围绕市场、经营发家了。
开始学会围着市场这个轴心转的牧民,首先注意调整畜种结构和提高牲畜个体产值,变盲目养畜为选择养畜。先看市场销路,后算一笔经济帐,来决定养什么畜和如何养。牧民们看到近年牛羊肉市场稳定而价格坚挺,他们便大力发展起肥尾羊等地方肉用良种畜,同时积极开展黄牛改良。近3年来,锡盟每年冷配母牛10万头以上。山羊绒价格的不断上涨,又使锡盟山羊头数从1984年的60万只,猛增到现在的260万只,已占全盟牲畜总头数的1/5强。
走上发展市场经济之路的牧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科技的威力。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牧民根平,自费到外地学会了牛育肥技术后,先在自家的牛群里育肥了5头牛,90天后出售,每头牛实现纯利1000多元。阿巴嘎旗德力格尔苏木牧民阿日德那,建起12间塑料暖棚接冬羔,每只冬羔比晚春羔多赚20—25元。
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再去看自己熟悉的牧场,牧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过去不值钱的野生牧草,如今在牧民眼里已成为重要商品。锡林郭勒草原上,许多牧民靠卖饲草富了起来。他们每年卖饲草(青干草)的收入少者上万元,多者达几万元。牧民自家制做的奶酒、黄油、奶豆腐等奶食品,在过去是为了自食和接待客人用的,如果谁出售了那是绝对要遭人耻笑的。如今,卖奶酒、奶食品者越来越多了。很多牧户每年仅这一项收入就达2000至3000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里事

  父子争权
贾洪侯彬
河北省崇礼县石窖子乡板申图村农民冯弼,今年58岁,种地已40多年,是全村数一数二的好把式。但是,他脑筋有些旧了,每年家里吃什么,地里就种什么。全家虽然种了30多亩地,但所产粮食除了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外,所剩粮食也换不了几个钱。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度过了10多个春秋,没有摆脱贫困。
冯弼的儿子冯占忠,当过3年兵,在部队不但学到了保家卫国的硬功夫,而且还学会了不少市场经济的新道道。退伍回乡第一年,他就请求父亲多种些市场上热销的经济作物,但冯弼老汉就是不认这个理,还教训儿子说:“我种了一辈子的地,这地长什么,我还不清楚?”
1994年春天,冯占忠向父亲提出要求,要分家另过。冯老汉一口拒绝了,并虎着脸说:“你连犁也扶不好,籽儿也洒不匀,尽出洋相,还想自己种地?”
就这样,冯占忠连续两年没有争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在老子的指挥下当了两年配角。
去年春上,冯弼老汉早早地备好了种地的一切;冯占忠也早早地做好了思想准备。开犁那天,冯占忠对父亲说:“爹,我也老大不小了,您就让我自个种点地吧!”儿媳过来打劝:“爹,您就少给他点地,让他试试吧!”
冯老汉一看这阵势,只好作了让步,讪讪地说:“我这么大岁数啦,种这么多地又为了谁?你们既然有这个雄心,就依了你们吧。”可是,他对儿子仍不放心,怕把他的宝贝地给打了水漂漂,所以跟儿子约法三章:一是要把地伺弄好,不要撂荒;二是如年终收入超不过往年,儿子要主动弃权;三是下放权力暂定一年。
冯占忠说:“我只要8亩地,其余的还是您做主……”
冯占忠争来8亩地的自主权,他要种什么?心中早就有了谱。他把准备好的五寸人参胡萝卜籽拿出来,雇了几个人,把8亩地全部种了胡萝卜。
这在全村是第一次,人们议论开了,老父亲生气了……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秋末,大汽车隆隆地开来了。8亩胡萝卜收获了2.2万公斤,以每公斤0.7元的价格被商贩全部收购。遭到多种自然灾害的8亩地竟也收入了1.54万元;而冯弼老汉种了20多亩地收入还不到3000元。
冯弼老汉种了一辈子地,还是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钱。当他从儿子手中接过钱的时候,除了惊奇、兴奋,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今春,他主动找到儿子说:“我老脑筋了,以后就给你参谋参谋,家里的大事你就做主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假种坑农又一例
确山518亩小麦绝收
受害农民期待有关部门尽快追查责任
革命老区河南省确山县,今年小麦是一个丰收的年景,可该县刘店乡却有518亩小麦因假种子绝收,使320户农民收成无望,损失20多万元。
6月19日上午,确山县刘店乡姚楼、黄楼、鲍庄、独山4个村的农民向我们哭诉:俺们因种“优良品种”绝收,缺口粮、没有吃的,我们可以掂棍要饭,可今年的公粮咋交呀?
我们到该乡耳闻目睹了这一情景。姚楼、杨楼村民组的9户农民说:“俺们是从乡集镇苏国清处购买的‘优良原种豫48’,装麦种的袋子上印有‘小麦种子;品种:豫农48;等级:原种;重量:25kg;河南农大小麦研究所生产’等字样。”
这种小麦,早中期长势很好,看不出来。麦穗黄时,掐穗一揉,穗子里籽粒瞎瘪,无面粉,每亩只收打20公斤左右的发黑麦籽,连鸡都不吃。
黄楼村的10多位农民拿着发票说:他们是从县种子公司门市部买的种子,发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盖公章、没有填写售种单位,但发票却是确山县种子公司良种销售专用发票。
这批假种子虽有“豫农48”、“西安8号”、“周麦7号”等不同叫法,但都是一个货色。刘店乡共种假种子小麦518亩,涉及320户农民。5月22日发现这一情况后,乡里及时派员到田间地头逐户登记,及早做好救灾工作。同时也向县、地有关部门及时作出反映。至于怎样查处这起假种子坑农害农事件,怎样赔偿受害农户的损失,受害群众期待着有关部门尽快解决这起坑农害农事件。(附图片)
左上图 “俺的口粮咋办呀!”该乡71岁的杨梅老大娘哭着向我们说。杨大娘家的3亩小麦全部绝收。
右上图 该乡王楼村张三妮(右上)种的10亩小麦颗粒无收。
右下图 这就是籽粒瞎瘪连鸡都不吃的麦粒。
左下图 受害农民向我们哭诉:“假种子坑害了我们农民,有关部门要追查责任,替俺们说句公道话……”
邱海彬 弓华静 傅维刚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