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构筑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大厦
——祝贺江泽民主席访问欧亚六国圆满成功
应欧洲和亚洲6个国家领导人的邀请,江泽民主席于6月23日至7月6日期间,先后对西班牙、挪威、罗马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受到这些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人民群众的隆重接待和热烈欢迎。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对此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访问是江主席的非洲6国之行后,我国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在访问中,江主席从面向21世纪的战略高度,把握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脉搏,适应各国人民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普遍愿望,同6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接触、会晤与交谈,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增进了理解,加强了信任,扩大了共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访问期间,中国和有关国家签署了近30个协定和文件,分别和罗马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发表了联合声明,其中特别值得庆贺的是中吉两国签署了国界协定。这些成果对于扩大我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增进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改善我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短短的两周中,江主席一行进行了紧张的外交活动,会见了一些老朋友,又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高层往来和领导人直接见面,仍然是现代外交的重要方式,是其他方式代替不了的。这次访问的许多具体成果,正是在双方高层领导就一些全局性的问题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取得的。
江主席这次访问的6个国家,地域不同,国情各异。不论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还是发展模式和经济水平,都有不少差别,但所有这些都不是发展国家关系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事实证明,只要国家之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不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就可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江主席的这次欧亚6国之行再一次充分体现了我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体现了我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的真诚愿望。这次访问的成功继续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最好方式,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国际关系中,遵守这些基本准则,既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从而应当成为世界人民迫切要求建立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但世界上仍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存在着庞大的核武库和核威胁的阴影。世界经济虽然保持着增长势头,但穷国和富国的差距继续扩大,十几亿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江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议会发表的题为《共创中国和中亚友好合作的美好未来》的重要讲演中,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而提出的一些重要原则。他重申,中国一向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赞成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实现全面禁止核试验。他强调指出,为了振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应当继续推动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要彻底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快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发达国家应该有责任采取有效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与贫困,特别是要取消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政策。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不仅是整个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为发达国家提供新的投资和贸易机会。江主席这些观点和意见,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同和支持,也为发达国家的许多有识之士所理解。
为了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应该进一步把思路打开一些,把眼光放远一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坚持引导我们的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更加积极地去利用国外资源,更加广泛地走向国际市场,尤其要重视不失时机地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可以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采取承包、合作、合资等形式,有组织有步骤地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搞一些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而且会对推动南南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繁荣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江主席这次出访再次证明,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在全力以赴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真诚希望与各国人民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世代友好、共同进步。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铸造中华和平盾牌
——第二炮兵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在今年春季进行了向东海、南海海域发射导弹的训练,公开向世人展示了良好的军政素质、掌握现代化武器装备能力和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水平。
30年的风雨磨砺,年轻的战略导弹兵已发展成一支精锐之师,不愧为捍卫中华和平的坚强盾牌、正义之剑。
伟大的决策
1955年春,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主席指着一份刊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拟对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实施核讹诈的内部材料,对周恩来总理说:“这份东西你看过了吗?没有原子弹,我们说话就没人听!我们只要有人才,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不久,周总理主持了一次极不寻常的中央军委会议。尽管参加会议的老帅们早已听说毛主席决心要搞导弹核武器,此时仍抑制不住激动。一个共和国的战略武器蓝图,正在这里酝酿勾画。
会议讨论纪要呈送毛泽东主席,他不但批示同意,并向世界庄严宣布:“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3年10月,中国第一个战略导弹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导弹。
1966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在北京宣告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
从此,一支支神秘的部队走进荒原、走进深山、走进人迹罕至的地方,为共和国铸造和平之剑。
1978年5月17日,邓小平同志刚刚领导军委工作不久,就召见二炮主要领导,详细听取汇报之后对加强二炮部队建设作了重要指示。不久,总部领导机关的调查组千里迢迢来到了二炮一线连队,为常年驻守在艰苦环境中的官兵们解决一大批生活难题,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
90年代开始,二炮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军委主席江泽民多次到二炮部队视察,殷切希望加强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领袖的重托和厚爱,为二炮官兵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血凝的丰碑
1995年仲夏,二炮数万名工程官兵10多年浴血奋战修建的某重大国防工程,终于胜利竣工。在北京举行的庆功大会上,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切会见了施工部队的英模代表们。
这是一支艰苦卓绝、英勇顽强、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工程建设奇迹的部队。他们建设的每一个阵地,就是一座血凝的丰碑。
战略导弹部队的阵地建设,早在60年代初就开始了。1964年秋,当组建第一个战略导弹阵地的命令下达后,来自全军88个单位的数万名官兵,陆续向大山密林秘密汇集。
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又值最寒冷的季节。官兵们扒开没膝深的积雪,搭起帐篷,垒起炉灶,开始了伟大而又艰辛的创业。
然而,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国家,只能给他们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和工作保障。由于坑道作业普遍淋水,战士们那本来就多处露棉的工作服,时时被水浸透,收工后往往走不到营房,便被冰冻成硬邦邦的“冰壳”。从事着高强度超负荷作业的官兵每日只能吃数量有限的高粱米、苞谷面和煮黄豆,不足的只好靠野菜来补。
开山筑洞,是血肉之躯与山石的碰撞,是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百余名官兵为之献身。有一位营长叫刘长林,他在施工中为排险救战士而牺牲,当时只有34岁。13年后,他的妻子又把刚满17岁的大儿子送到了这支部队。
就在这支部队进山不久,一支支担负同样使命的部队开进了中原古岭、南疆密林、西部高原……
高擎科技“圣火”
科技进步是战略导弹部队发展的基础。战略导弹部队一位分管后勤和科技工作的负责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科技是极具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一面旗帜。”
80年代末,在一间宽大的实验室里,30多位将军、科学家、教授的目光聚焦在荧光屏上,凝神静气地期盼着“导弹家族”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只见一枚枚导弹呼啸而起,刺破青天,进入太空。随着荧光屏上让人目不暇接的一组组阿拉伯数字的快速闪跳,导弹很快进入“程序段”飞行。突然,导弹弹体出现摇摆,摆幅越来越大,“轰”的一声,导弹飞行至20秒时凌空爆炸自毁。
这不是实弹发射,而是战略导弹部队研制的“战略导弹飞行动态模拟系统”对一次失败发射全过程进行的计算机三维动态图形实时仿真。来自军内外的专家们看完表演后断言:我国战略导弹发射依靠科学、技术决策的新时期就要到来。
这只是我国战略导弹部队近年来所取得的近千项科技成果的一项。“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制成功,使部队测控技术一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导弹控制系统”、“电子化指挥系统”、“通用文电处理系统”等重要系列成果,填补了不同型号导弹旅固定和机动作战电子化指挥空白。在气象、测地、防化、后勤保障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这些成果已有90%以上得到推广应用。
导弹部队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科技之星。“献身国防事业的模范党员”贺先觉,克服重重技术难题实现了核武器库管理自动化;“模范科技工作者”陈书尧,开拓微型汉字计算领域,促进了战略导弹部队指挥自动化建设;核防护专家王家浚,以三个国家和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赢得了“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不仅仅是他们,在战略导弹部队,无论是年轻军官,还是入伍不久的小战士,都养成了学科技、用科技的浓厚兴趣。
据了解,全部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军官占军官总数的70%,所有军事主官都是大学毕业生。近10年来,全部队涌现出数万名优秀导弹操作手和一大批技术革新能手。
苦练精兵创辉煌
第二炮兵是一支全新的部队。它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是独特的,前人未走过的,具有探索意义的。正因为这样,几代火箭兵以大无畏的精神,不断实现着新的跨越,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战略导弹部队的元老们至今仍然记得它的第一个“种子部队”——地地训练大队,进行训练的情景。
用角钢做成发射台,用床板钉成配气箱,用红柳条编成推力室,用木头制成程序配电器,用黄泥塑成陀螺仪,用萝卜刻成爆炸器……当时在许多训练场上都能看到这些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模拟器材。
荒山野外的训练场上,随着“占领阵地”的口令,一件件“装备”井然有序地“开上”。操作手肩拽草绳,整齐地跑到“推力室”下,响亮地喊着:“‘电缆’展开完毕!”……这一切都是假的,又都是真的。就是靠这样的条件,老一代导弹兵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导弹。
从拥有核武器那一天起,我国就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而后发制人,成了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唯一的选择。这一选择也给官兵们提出了必须在素养上强于对手的要求。70年代中期,战略导弹部队组织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导弹团远距离机动作战实弹发射演习,演练了走、藏、打的全过程。这是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独立行走,也是走出阵地,实现“机动作战”的首次尝试。
80年代初,战略导弹部队又成功进行了首次规模庞大的合成训练战役演习,检验了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在那以后的10年时间里,战略导弹部队又铸就了与现代化武器装备相匹配的“盾牌”,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提高了现代作战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1994年初冬,战略导弹部队某部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演练。一阵刺耳的警报声过后,随着“红军”作战人员的紧急撤离,敌数枚“飞弹”便在“红军”导弹阵地周围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惊天动地地炸响。瞬间,山崩地裂,一片火海。强烈的核辐射、核污染,使整个遭袭现场成为“死亡地带”。面对突如其来的“核袭击”,担负“核反击”任务的“红军”作战部队官兵迅速隐蔽在安全的“地宫”里。“核袭击”不到十分钟,“红军”数十辆“铁骑”火速开进“遭核打击区”,进行紧急的核化污染监测、洗消和战地救护。
在全封闭的“地宫”里安全生存几小时后,“红军”战略导弹部队开始实施“核反击”。一枚枚导弹腾空而起,群山的震颤尚未止歇,目标区已开始痉挛……
从塞外高原到南国山区,从深山峡谷到荒野密林,战略导弹部队在一次次的演练中羽翼渐丰。(附图片)
压题照片:二炮部队始终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图为发射旅干部战士进行战法研究、讨论训法改革时的情景。
冯根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本报邀请部分部委、企业界人士座谈江总书记重要讲话
  认清搞好国有企业任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本报北京7月7日讯记者王彦田报道: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近日,本报编辑部邀请国家部分部委领导和部分企业界代表,分别举行座谈会,就进一步学习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讲话进行座谈。
参加座谈会的有:国家计委副主任曾培炎、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国家体改委秘书长郭树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冶金部部长刘淇、中国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国兴、青岛港务局局长常德传、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寿南、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总经理宋金刚、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公司总裁左长林。
与会同志发言热烈,情绪振奋。大家一致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确如江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江总书记的这次讲话,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形势,正确估价国有企业为我国改革和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大家谈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与会者围绕江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八条基本方针进行了认真讨论。大家认为,这是党中央对全国各地企业改革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认真学习贯彻必将促进改革和发展。从事经济工作和企业工作的同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讲话再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主管部门重视和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领导,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大家更加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要求。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都是综合经济部门、产业部门的领导和国有企业的领导,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充满信心。他们说,我国的企业改革,十多年过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我们的许多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都创造了一流业绩,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良好条件。事在人为,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能把国有企业的改革推向前进。
座谈的同志认为,搞好国有企业改革,重在探索,重在实践。改革的经验只能从实践中来,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等也等不来。一些搞得好的国有企业都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勇于创造,形成了切实可行的经验。要鼓励企业大胆实践,大胆创造,同时要防止“一刀切”、“一阵风”,使国有企业找到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做法,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改革,大胆探索,要掌握什么样的标准?这是座谈会上一个讨论热烈的话题。与会同志认为,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讲的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再次给大家鼓了劲,指明了方向。目前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就要触及旧体制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现在对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党已形成共识,但对如何深化改革以及一些改革的具体措施认识还不尽相同。但是,只要我们按照江总书记指出把握“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和四个具体标准进行判断,是容易看清楚的。在改革中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已经找到可行办法的,要认真总结、规范、推进;一时还看不准的,要允许试验,不急于下结论,发文件;尚未找到解决办法的,要鼓励继续探索。
座谈会上大家还就如何深化企业改革,政府如何进一步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目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等,广泛地谈了意见。
(两次座谈会的发言摘要见今明两天第二版。)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南京三十万党员捐资建忠魂亭
由南京30万共产党员捐资兴建的忠魂亭,7月1日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落成。忠魂亭是烈士陵园中心纪念区主体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亭主体建筑长、宽各为5.8米,高度为8.305米。(龚永泉)


第1版(要闻)
专栏:

  从深化改革入手加快企业发展
河北帮助国有企业增资减债
本报石家庄电记者陈国琦报道:最近,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因厂制宜地帮助企业解决增资减债等实际困难和政策问题,促进了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去年,河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要决策,筛选百家优势企业,组建、发展24家大型支柱型企业集团,并在国有资产经营、增资减债、减员增效、减轻负担、技术改造、筹资融资以及进出口经营权、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生产要素综合协调调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集中近20天时间,到石家庄等5市,深入5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先后与72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进行座谈,当场拍板协调解决了一批急需解决的困难。
为了使企业有效地增资减债,河北省一方面注重吸纳境内外投资,通过对外合资合作和发展内联企业吸引国内外资金,增加企业资本金。另一方面,有条件地将“拨改贷”改为“贷改投”、“债转股”,即通过将企业法人之间债权经协商转为股本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转为投资等途径,将企业的债务转为股权,按政策规定,通过兼并、停息挂帐、利息减免以及破产、经批准冲销坏帐准备金等方式,实行资产优化组合,减轻企业债务负担。此外,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增资,即资产置换、批租、转让、出租、改造等多种方式,促使产权流动重组,提高资产运营效益。通过企业自身挖潜、改造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增资减债。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增资减债的办法,结合本厂的实际情况,研究出置换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的路子,并大搞企业挖潜、改造,使成本比去年同期减少1.7亿元,有效地降低了资产负债率。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乌鲁木齐至北京开行空调列车
首趟由乌鲁木齐开往北京的69/70次空调特快列车于7月1日正式开行。这趟空调列车,使用国内最先进的客车空调设备。昔日乘客翻越吐鲁番火焰山及800里瀚海的忧愁将随之拂去。(祝谦赵永刚)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大连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连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项目日前动工剪彩。这一项目总投资40亿元,注册资本13.5亿元,由大连港务局与新加坡港务局合资建设并经营。现在,直接引进的国外资金正陆续到位,开始装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通讯和计算机系统以及岸吊、岸桥、场桥、集装箱堆场等设施,加紧实施全面介入国际航运网络的技术改造和设施建设计划。(张书政)


第1版(要闻)
专栏:

  科特迪瓦总理敦坎抵京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应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邀请,科特迪瓦总理达尼埃尔·卡布兰·敦坎今天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7天的正式友好访问。
这是中科建交13年来,科特迪瓦高层领导人的首次访华。随同敦坎总理来访的有他的夫人、农业和动物资源部长、矿业和石油资源部长、商业部长、总理府负责计划和工业发展的部长级代表及企业界人士。
敦坎总理一行抵京时,中国政府陪同团团长、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等到机场迎接。据悉,李鹏总理将于明天举行仪式,欢迎敦坎总理来访,并将同他举行会谈。


第1版(要闻)
专栏:

  产销两旺效益增长
鞍钢半年缴税八亿多元
据新华社沈阳7月7日电(王忠奇、黄世海)今年上半年,鞍钢的生产经营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上半年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截至6月末,鞍钢入库增值税、消费税已达8.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3亿元,增长191.35%,创新税制实施以来最好水平。
今年上半年,鞍钢生产经营继续在较高水平上稳定运行,钢、铁、材等八大主要产品产量均完成目标计划,呈现出产销两旺、效益增长的良好势头。据统计,鞍钢已产钢427.95万吨,生铁414.69万吨,钢材317.63万吨。其中钢和钢材创鞍钢历史最好水平,均超额完成了目标计划。预计上半年鞍钢将实现销售收入98.5亿元,利润1.76亿元。
在生产经营中,鞍钢先后制定了18条增利措施,并强化产销衔接,保证了产与销的平衡。公司及销售部门针对市场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在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上狠下功夫。今年年初,鞍钢首先运作了11个国家级代理,并按区域发展了部分地方代理,确立了60个重点直供企业,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今年1—5月份,鞍钢出口钢材3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为了强化销售,鞍钢还采取了更为适宜有效的营销策略。坚决执行没有合同不生产和不付款不发货的原则,确保了生产水平上新台阶,使交款合同累计兑现率达到100%。
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基础上,鞍钢的依法纳税意识不断增强。


第1版(要闻)
专栏:汕头杯新闻摄影比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木什乡维吾尔族中学教师迪里拜尔·沙依木,今年32岁,从教却已15年了。去年,为了到相距1600公里的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大专班进修,她克服重重困难,凑足了两年的学费,带着5岁的女儿哈尼柯孜一同上学。第一学年结束,迪里拜尔六门功课均获优秀。 曾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