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专页)
专栏:

编者的话
去冬今春以来,文化部、广电部、中国文联等单位为进一步落实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广泛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进行演出或进行采风活动,受到热烈欢迎。本报为此于6月25日召开“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演出座谈会”。与会艺术家和有关领导心情激动,争先恐后畅谈体会。本报已于7月2日第五版刊登了一期。这两期选登的与会者的发言摘要,读后发人深思。什么叫“二为”方向?什么叫心里装着广大人民?什么叫最广阔的舞台?什么叫真正的知音?文艺的源泉、沃土在哪里?何处寻找最有价值的人生……他们的深切感受做了最清楚的回答。这里还使我们深思,什么是文艺工作者的真正幸福?真正的幸福就在风尘仆仆从几十公里外赶来的观众的掌声里,在老区人民激动的泪水里,在孩子们期盼渴望的眼神里,在全身被雨水淋湿的欢迎队伍里,在台上台下水乳交融的气氛里,在看到自己的演出给人民带来多么大的力量里……事实再次生动地告诉我们: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第7版(专页)
专栏:

  文艺工作者的必修课
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
今年4月份,文化部举办“特区和老区心连心活动”,我亲自带队,感触颇深。
首先,如何坚持“二为”方向并把它落在实处,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所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次深入基层使我有了更加深切的思考,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来源于人民和生活。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不仅是我们丰富文艺创作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必修课。
其次,文艺创作要出精品、出人才,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到人民中间;光在城市里空侃、冥思苦想是出不来精品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队伍是一支素质非常好的队伍,但只有在生活的雨露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
第三,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党和政府。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演出,也是宣传、辅导。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和关怀带到基层,带到人民中间,人民和中央才会心心相印。(附图片)


第7版(专页)
专栏:

  为孩子们演出其乐无穷
北京儿童艺术团团长李若君
为活跃农村儿童文化生活,北京儿艺率先带着三台戏下乡演出。演出的场地是中小学的操场、村里的场院。这里没有舞台、也没有灯光。但是,这里有万千渴望文化生活的农村孩子和父老乡亲们,有我们这些明知苦和累、偏要往前行的愿为孩子们奉献再奉献的演职员们。我们一年完成一百四十场演出任务。每场演出观众总是人山人海,山坡上、树杈上、墙头上、篮球架子上都是人。演出结束时,孩子们握着演员的手久久不放,不住地央求着“再演一场吧!”有个六岁的小男孩,看完第一场后,哭着求他爸爸用自行车驮着跑了二十多里地赶到下一个演出场地,看了第二场。孩子们看戏的反应之强烈,那激动人心的情景是难以言表的,凡是有一点良心的人都会为孩子的真情所感动。看见孩子们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睛,听见孩子们那一阵阵天真的笑声、那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便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了文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为孩子们献上美好的精神食粮,就是对祖国的未来尽了我们应尽的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为孩子们演出实在是一件极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当然也是一件极艰苦的事。“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需要更多的关心孩子们的文艺工作者来完成。为减轻农民的负担,到北京郊区演出时我们不住宿。每天早出晚归,一天两场,跑几百里地,但没人叫苦叫累,大家反而感到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因为我们找到了知音。从元月十日起到现在全团上下兵分三路,全团包括行政人员在内七十来人中只留下保卫干事和收发室值班的几个人,其余全分到三个剧组参加演出,加班加点,从没人计较报酬。截止到六月十日,五个月的时间我们已演出一百七十二场。好人好事说不完,孩子们、老师们、父老乡亲们看戏后的反应说不完。我真诚希望全社会的人们都来关心关心孩子们,关心我们这些常年活跃在儿童剧舞台上的“孩子”们!(附图片)


第7版(专页)
专栏:

  雨露滋润禾苗壮
总政话剧团演员郭达
在平常的演出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尴尬场面,演员在舞台上满头大汗,使出浑身解数鼓动观众和自己一起唱一首歌,可无论演员怎样做,观众也是冷冰冰,无动于衷。
可你见过全场观众主动跟演员一起唱歌那种催人泪下、让人终身难忘的场面吗?我在下部队演出时见到了。我们下部队演出时,战士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走出营区几里之外迎接我们。整整半个月的下部队演出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净化心灵的过程,是提高思想觉悟受教育的过程,也是自己作为一个演员真正与观众心贴心交流的过程。
我觉得这种演出和我们平常的演出有几个明显的不同。一是观众看戏的心态不同。观众知道演员一分钱不挣,那么大老远的来慰问他们,真是恨不得把心掏给演员。二是演员演戏的心态不同。演员表演起来格外轻松,越演越好。三是演员与观众的感情不同。平常演出由于钱做怪,有个别演员多一个节目都不愿演,吃要吃好的,住要三星级以上标准,很挑剔。慰问演出则大大不同,当我看到成千上万的观众冒雨夹道欢迎的场面,当我握住那些在雨地里等了很久、给我送上鲜花的孩子冰凉的小手,我什么都忘了,只有一个念头,好好为他们演出,这时候多演几个节目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住得再差也没意见。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感情在交融中升华。
下部队演出感受很多,战士们很需要精神文化生活。今后这种活动应该坚持下去,我要多下去采风,多吸取营养来补充自己,创作更好的节目献给观众。演员离不开观众,离不开人民这块土地,只有雨露滋润,禾苗才能茁壮成长。(附图片)


第7版(专页)
专栏:

  永远为人民歌唱
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孙毅
作为一名演员,我十几年来有过多少场演出已无法统计,有些甚至已是模糊淡忘了,但有些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有些演出使我刻骨铭心,永生不忘!
我不会忘记,在茫茫戈壁滩上,荒凉伴随着孤寂,没有飞鸟,没有绿叶,我们去那里的核试验场慰问表演。当路过一个哨所时大家纷纷下车临时为几个战士表演,在这荒无人烟的值勤点面对为他们组织的“专场”演出,他们始终都在流泪以至忘记鼓掌。每年复员的老兵所能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到基地去看一看绿色,看演出无疑更是他们生活中的奢侈。
毫无疑问,经常参加这样的演出活动,思想会受到震撼,心灵会得到净化,也会时常提醒自己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1994年,我们一路风尘到达延安炼油厂,由于一场演出远不能满足另一部分工人的需要,厂方非常希望我们能在10点半以后加演第二场。领导问我能否吃得消,我说应先征求其他演员的意见,只要他们行我肯定没问题,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在西藏海拔4500米的日喀则,当我一口气唱完两首歌走下台时,实在憋得难受,但当我听观众们说:你的表现不愧是个共产党员……我竟激动得哭了。所有的评价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共产党员这四个字更说明问题的呢!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上的差异,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还不十分均衡,某些地区的文化生活也较为落后与贫乏,因此改变那里的状况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党员艺术工作者更是义不容辞,正像模范气象工作者陈金水所说:不能让党的事业留下空白。越是边远、贫困、艰苦地区,越是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帮助。我们文艺工作者不仅仅是送去了优秀的艺术,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把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带给那里的人民,激励他们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脱贫致富奔小康。徐虎同志讲得好:“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我们文艺队伍也应倡导这种文化扶贫、送戏下乡、深入一线、服务基层的精神,共产党员更应走在队伍的前列,为民奉献,为国出力,永远为人民放声歌唱!(附图片)


第7版(专页)
专栏:

  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的灵感
中国广播艺术团演员邓小林白桦
作为中国广播艺术团的青年相声演员,我们对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的感触应该说是颇深的。文化部近年来组织了数次具有全国影响的赴老少边穷地区演出活动,我们基本都参加了。物质上虽然是无偿的,可精神上的收益却是用金钱无法估量的。面对千万张与黄土地一样质朴的脸庞,沐浴一阵阵山崩一样的掌声,我们感觉到一种光荣和神圣,也感到一种责任和使命。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已在我们的教科书中、理论学习里被反复提及,并已被我们牢记在心了。现在我们更应该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我们始终认为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工农兵。他们分布在辽阔的祖国各地,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了几千年的继承者,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主体,他们认可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当改革开放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变化时,精神生活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了。当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冒着严寒和酷热来到革命老区和贫困山乡时,锣鼓、鲜花和笑脸早已在路边久久等候,欢迎的人群像潮水涌动,那场面让人激动,让人热泪盈眶,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我们深深感到: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节目的魅力,而且是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在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感觉到的是党和政府在关心人民、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与其说我们送去的是一台晚会,不如说我们送去的是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怀和温暖。艺术工作者是一座桥梁,是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心连心的一道彩虹,而几场单纯的演出是不会让所有观众那样兴奋和激动的。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更加深刻感受到艺术只有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碰撞力,才会找到什么是民族的审美意识,什么是艺术的灵感和火花。(附图片)


第7版(专页)
专栏:

  社会是大舞台
佳木斯艺术剧院副院长孟庆生
深入基层、送戏上门,这是我团30余年的服务宗旨及办团方针。
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演穷戏穷演戏,对我们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不要下基层服务?这个问题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在改革中也曾办过傻事,单一搞三产抓经济,忽略了创作演出,特别是深入基层。结果人散了,思想不稳定了,出现人才流失、人心涣散的局面。当我们清醒认识到坐标定错了,剧团已经濒于解散的边缘。
没有一支思想过硬的队伍、没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戏、没有一定的经济为基础,下基层为人民服务只能是句空话。
抓三产、抓经济、抓主业,重在抓思想建设。不能等,努力创造出品位高雅、深受观众喜欢的好作品,去赢得已经失去的群众,找回自我、找回信心,这是全团上下的共同心愿。坐标指向“立足佳木斯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托起明天的太阳》一剧是基于这种认识创作出来的。该剧从1994年4月至1996年6月,累计演出2100多场,先后在15个省、市、150个县、镇、乡演出,深受广大基层人们的欢迎和好评。
回想走过的路,深切地感受到了“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巨大力量。只有坚持不懈地走为基层服务为大众服务的路,才无愧于这一伟大时代所赋予文艺工作者的使命。(附图片)


第7版(专页)
专栏:

  金钱换不来的真情
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芦秀梅
今年春节以来,我连续三次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文化下基层、深入群众的慰问演出活动。特别是前不久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江西井冈山地区慰问演出,感触良多。
“心连心”这个名称选得好,可以说为文化下基层活动确定了主题和方向。我理解“心连心”就是体现党和人民心连心,艺术家和群众心连心,电视工作者和观众心连心。
艺术团一踏入遂川,我们就感受到老区人民的热情。从进城到我们驻地的数里长街上,欢迎的人群如山似海,里三层外三层,足有好几万人,而且都是自发的,有好多人已经等候了三四个小时。他们就像当年欢迎红军一样,在欢迎“心连心”艺术团。
舞台搭在遂川中学的大操场上。遂川人民用厚厚的井冈松木搭起了这座比北京中国剧院舞台都大的台子。据说,这个操场就是当年毛主席宣布成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地方。当地的县委书记对我讲:当听说“心连心”艺术团在这操场上搭台演出,几位木匠到县政府请战。他们说,我们的父辈当年在这操场上为毛委员成立县工农兵政府搭台,今天,我们要为江总书记派来的艺术团搭好台。仅用了3天,他们就搭起了这个又大又平整的露天舞台。
那天,从上午起,观众就涌向了广场,到1点钟,广场的观众已达5万人,周围几十幢房屋上甚至树上都站满了观众。我们全体演员列队从人海中走上舞台,在穿越这人群的几分钟内,我突然悟到,在这个世界上,的的确确是存在着金钱换不来的东西。
在这种氛围中演出,对于演员本身的艺术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观众热情质朴的感情感染了我们,艺术只有产生共鸣才能爆发激情和灵感,这种巨大的感染力,使我们情真意切,少了些无病呻吟,少了些矫揉造作。
我希望这种活动有持久性、计划性,希望能更多地参加这种演出,更多地为我们的父老乡亲们服务。(附图片)


第7版(专页)
专栏:

  把戏台搭在农民家门口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副县长、县评剧团团长赵德平
20多年来,我团坚持走“三为主”的办团道路(即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演出队伍以小型为主,上演剧目以现代戏为主)。至今为止,我们演遍了京、津、唐、廊等地区的广大城镇和农村,演出了约六七千场,观众上千万人次,创收500多万元。2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文化演出市场,我们只要把根扎在农村,就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为农民演出,我们坚持以现代戏为主。现代戏反映的是火热的现实生活,与人民大众感情近,而评剧这个剧种又有演出现代戏的传统。近年来,我们自己创作了8台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大戏,在农村演出反响十分强烈,场场爆满。8台大戏演出均超百场,最多的像《嫁不出去的姑娘》已超过千场。
因为我们的戏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非常喜欢。我们每到一地,农民观众就奔走相告,接闺女、请亲戚,汽车、马车、毛驴车……涌向我们的流动舞台,伴着台上的演出,欢笑、鼓掌、抹泪……。群众说:“来了大厂评剧团,欢欢喜喜像过年。”
群众称我们的戏“新鲜、好看、过瘾”,专家称我们的戏是“一桌菜两家吃,农村、城市都喜欢”。请我们演出的县、乡、村要提前两个月约定,我们的戏成了农村文化市场的抢手货。我们每年演出400场,收入120万元以上。剧团收入的提高,使演职员的待遇也逐年提高。现在我们团演员结婚就分一套房,水、暖、电公费,演职员月工资额高的已达2000元以上。可以这样说,是我们为农民送去了优质精神食粮,是农民认可花钱看我们的戏,养活了我们!为农民演出,我们坚持“四个一样”的规矩,即:城市、农村一个样,好天、坏天一个样,有、无领导一个样,包场、售票一个样。大家以苦为荣,毫无怨言。为了使农民能在家门口看戏,我们团花几十万元,自己动手制做了两个流动舞台——大篷车。大篷里边有1500个座位,刮风下雨都能演出。整个舞台只用一辆汽车便可运走,简便、实用,观众看戏有座位,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农民观众说:“大厂剧团好朋友,把戏台搭在农民家门口”。
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我们同时也搭起了一个施展我们才能的大舞台。这个舞台锻炼了我们,使我们找到了一条剧团发展、繁荣的辉煌之路,我们将永远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附图片)


第7版(专页)
专栏:

  沿着文艺下基层的路走下去
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
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文艺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指示,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下,中央电视台今年连续组织文艺工作者到西柏坡、北京第一机床厂、江西井冈山老区演出。在西柏坡,2万名热情的观众冒着严寒观看演出,歌声如潮,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在井冈山遂川,当地人民听说艺术团要来演出的消息,奔走相告,像当年欢迎红军一样迎接艺术家们。
尤其感人的是在遂川的演出。开演前的两小时,遂川县中学的操场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年已古稀的老一辈艺术家王昆、田华、赵丽蓉和许多为人们所熟悉的演员刘秉义、吴雁泽、关牧村、董文华、杭天琪、宋祖英、郁钧剑、芦秀梅、毛宁、杨钰莹、牛群、赵炎、刘伟及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刘璐、鞠萍等人在《雄伟的井冈山》的乐曲声中,从观众的最后一排穿过人群、走上舞台时,场上掀起一阵又一阵掌声和欢呼声。
整个演出持续几个小时,当地的老百姓说: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这么多有名的艺术家来我们这里演出,这种万人大场面更是几十年都没见过。
参加慰问演出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深感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艺工作者的知音。如同人民需要艺术一样,艺术更需要人民。真正有价值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都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人民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血肉联系,到人民中去体验、观察、感受,才能激发创作热情,才能开拓创作题材。
71岁的老歌唱家王昆在谈到慰问演出的体会时说:“心连心”活动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解放前我们参加革命文艺工作的年代。最近这些年来,这样的活动少了,艺术家与人民距离远了,但真正要想使艺术有生命力,永葆艺术青春,还是需要多到人民群众中去。老艺术家田华说: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接到通知让我参加“心连心”艺术团时,我刚刚住了一个月的医院,但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这种活动正好表达和反映了我们的心愿。老表演艺术家赵丽蓉也颇有感慨地说:现在,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而奉献意识却淡漠了,有的人甚至忘记了生我们养我们的父老乡亲。我始终认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农民,所以我不管自己年岁大又有病痛,只要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我都乐意。
通过赴西柏坡、北京第一机床厂、井冈山老区慰问演出,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群众多么渴望文化生活。文艺工作者如果不去为人民服务,还算得上什么人民的文艺工作者?因此,今后电视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群众的感情。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而团结奋斗。经济建设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包括文艺事业也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才能适应两个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要求。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承担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使命,只有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更好地贴近人民,反映人民群众的情绪、愿望和智慧,才能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爱戴的朋友。我们要继续沿着文艺下基层的路子走下去,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10月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将到革命圣地延安演出。(附图片)


第7版(专页)
专栏:

在西柏坡,著名演员彭丽媛为老区群众演唱。


第7版(专页)
专栏:

文化部“重走长征路”慰问团到达陕北吴旗县,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