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一”的魅力
肖荻
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是做。只要是认真做了,即便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行动,其良性循环的作用不可估量。
我到天津百货大楼采访,从董事长、总经理到每个部组、柜员,由党团员带头贯彻一个“诚”字。他们认为,与其呼顾客为上帝,莫若视之如亲友,以诚相待。大年三十有顾客来信求助:“彩电坏了。”商场立刻去人,见是一位残疾人,当即将彩电带回,修好送还,没耽误这一家看春节晚会。一年至诚,无偿为顾客修好500多台家电,“两个效益”节节上升。
天津电缆总厂各车间、各科室有其努力奉行的“职业道德岗位一句话”。如塑缆挤塑工序岗:“勤看温度勤量线,巡回自检把好关”;财务科:“当家理财精打细算”;电工岗:“安全供电服务一线,现场返修为零……”。托儿所的岗位一句话为“阿姨像妈妈”,调动起阿姨的母亲情怀,把孩子们护理得使家长满心喜欢放心搞生产。
天津许多单位反腐倡廉,不仅动真格的,而且强调操作性。市审计局多年来实行工作人员下单位自带饭盒制度,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举动,也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信号。这样做,减少了许多麻烦,它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公安交通管理局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事任免制度上不仅选贤任能加强监督,而且一段时间采取一项牵动全局的自律行动:“洗牌”。即把人事关系打乱重新交流和调整,杜绝那些盘根错节的网络,各自从零开始去开创新局面。这些,果然行之有效。
任何重大目标的实现,都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但任何系统工程都有一个矛盾集中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古话说:伤其十指莫若断其一指。西谚云: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建设精神文明和反腐倡廉,既要有全面规划,又要从一言一行去实实在在地突破一点,带动全局。
请问,您那里最关紧要的一个字、一句话、一个行动是什么呢?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为了一个教师的生命
白雪松
黑龙江省东宁县三中年仅25岁的宋方国老师身患绝症,无钱医治,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尊师重教的新篇章。
病魔悄然至
宋方国家住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镇老黑山村。1992年从牡丹江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东宁县实验小学任音乐教师。
去年9月,由于工作出色,东宁县教委破格将宋方国调到三中任教,负责初二学年8个班级的音乐课教学任务。正当他要有更大的作为之时,可恶的病魔开始向他袭来。自去年10月份开始,宋方国感觉腹痛严重,且开始便血、便脓。被当地医院诊为痔疮和结肠炎,吃药、打针、住院治疗均不见好转,病情反倒越来越重。宋方国在东宁治疗期间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为500多名学生上音乐课,以超常的意志坚持将元旦演出筹划、组织完成。
懂事的妹妹宋方艳为了不再给家里增添负担,仅上了一年牡丹江卫校,就不得不于去年下半年离开了学校。为了治病,家中多年积蓄的8000元钱已所剩无几,宋家只好将4间砖房以9000元的低价卖掉,与宋方国热恋3年的未婚妻也只得再次拖延婚期。
宋方国的病情急剧恶化,在细心的母亲和学校领导的多次催促之下,宋方国由父母陪同踏上了——
千里寻医路
3月2日,宋方国由父母陪同来到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想确诊后就回去给孩子们上课。
由于旅途颠簸,着急上火,到了牡丹江,宋方国开始腹痛、便血、便脓,全身酸软无力。经初步诊断为直肠癌晚期,医院立即让他住院治疗。
宋方国的父母急得哭了,唯一的儿子这么年轻就患上了恶性疾病;辛辛苦苦供养儿子上学成材,他还没来得及为社会多做贡献。这一切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了父母的心头。“宁可不吃不喝也要救活儿子!”这对农民夫妇坚定了信心,安顿好儿子,便回家四处张罗钱去了。
也就在这时,牡丹江市妇联主席高艳华在医院偶然听说了宋方国的事,她立即找到了宋方国。听着一位热心教育事业、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年轻教师的不幸遭遇,高艳华眼睛湿润了,她当即将兜中的500元钱交给宋方国,并说道:“过几天我再来。这几天你有事可以让人到市妇联找我,我姓高。”
为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宋方国的父亲宋玉顺老汉带着儿子来到北京。他们先后去了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必须手术治疗,先交3万元押金,听到这样的结果,宋老汉的心都碎了,拿不出数万元来治病,宋家父子在同乡王能量的资助下回到了家乡牡丹江。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再次收他住进了外科抢救室,并着手为他做手术检查和术前准备,等病人状态有所好转就施行手术。
宋方国听说手术要花掉数万元钱,执意不愿手术。可他又舍不得离开心爱的三尺讲台,舍不得离开朝夕相处的孩子们。然而,想起被迫辍学的妹妹、长年患病的母亲,想到还要继续连累父母,还要给学校增添负担,他就想到了死,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占据了全部空间。
3月18日一早,宋玉顺老汉来到市妇联办公室求助,从而使他再次——
他乡遇亲人
“高主席,我不是来向你借钱的,你再救救方国吧,他就是不肯手术,昨晚已闹了一夜……”宋老汉几乎泣不成声。
一杯热水使宋老汉的心情暂时平静下来。“你别着急,我们党就是帮老百姓分忧解难的党,这个忙我一定帮到底。”高艳华安慰道。
当天下午4时,刚刚开完会的高艳华、孙赛男赶到医院。高艳华对宋方国说:“有这么多人关心你帮助你,你怎么不配合治疗呢!”
两位好心阿姨苦口婆心的劝说,同室病友的鼓励,使宋方国重新树起了生活的信心。
3月21日,宋方国被推上了手术台。由于对手术情况分析准确、准备工作充分,原计划5个小时的手术,仅用3个小时即告完成,手术效果比预想的要好得多。
宋方国患直肠癌住院,因家中无钱为其继续医治的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众多好心人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充分体现了——
社会爱心浓
在宋方国被推进手术室时,宋玉顺老汉硬将一个信封塞给被称为“冯一刀”的外科主任冯德贵。冯主任为使患者亲属放心,暂且收了下来。手术后,他告诉宋老汉到他办公室取信,等他打开信封一看,不仅他送的500元钱原封未动,还多了医院全体职工的捐款2162元。饱经风霜的老人哽咽了:“我以为社会上办什么事都难,没想到我遇到了这么多的好人……”
在宋方国手术的前后几天里,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一直在跑前跑后,出车出物,并捐了1700元钱。事后宋玉顺了解到,他是北方工具厂的军代表庄汝斌。
4月5日,东宁县委副书记赵春,宣传部长陈重,副部长韩东杰专程赶到牡丹江看望宋方国,并代表县委、县政府将500元钱交给宋玉顺。4月15日,县委、县政府又将县直机关干部捐助的4500元送到医院。东宁县实验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代表,乘东宁县地税局派出的专车赶到牡丹江,看望了宋方国老师,并鼓励他安心治病,重返讲台,同时留下了全校师生捐款7334.69元。
东宁三中开展“热心捐助宋方国,全校师生献爱心”的活动,两天时间就收到师生捐款5635.20元。
东宁县老黑山镇也将镇直机关干部捐助的2205元,送到了宋方国母亲的手中。老黑山村村民也积极踊跃捐钱捐物,还为他家春耕备耕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牡丹江市实验中学团委知晓宋方国的病情后,由老师、学生带来500元捐款和水果等物品,并送上一束鲜花预祝宋老师早日康复。同学们送上一声声祝福,在“祝你平安”的歌声中,为宋方国献上了全校师生的一片深情。(附图片)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身患绝症的宋方国重新扬起了生命的风帆。图为宋玉顺老汉在给儿子喂水。
白雪松摄
东宁县委领导到医院看望宋方国。
白雪松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世界屋脊护“天路”
——青藏线养路工速写
本报记者马应珊
盛夏六月,长城内外百花吐艳,大江南北五谷飘香,但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仍然皑皑雪装。蜿蜒起伏的青藏公路,就是这地球之巅的“天路”。
唐古拉,伸手把天抓,人在云雾中,飞鹰在脚下。话是这样说,但在我们往返青藏线的6天中,从来没见到一只翱翔蓝天的鹰。养路工们说,有时候飞在空中的乌鸦会突然掉下来,因为这里太缺氧了,鹰都不敢来。
36个工区的1300多名养路工,吃着雪水拌的糌粑,陪伴着煤油灯,常年分段养护着青藏公路。这条公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要过闻名世界的日月山,要爬700多公里的莽莽草原和瀚海戈壁,要翻800多公里的巍巍昆仑和唐古拉雪山。
我们来到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109道班,简陋的办公室挂着50多面锦旗,其中国家交通部授予的“天下第一道班”大奖状最为耀眼。
藏族养路工巴达18岁就来到这里养路,一干就是28年。这里没有燃料,做饭、烧炕取暖都靠牛粪。这里没有水,生活用水,春夏靠化雪,秋冬靠化冰。他爱人在这里拣了几年牛粪,背了几年冰,实在吃不了这个苦,只好走了。
1985年11月,震惊世界的特大暴风雪灾,连续袭击了唐古拉地区16天,道班的房门每天夜里都被1米多厚的积雪封死,上千台车辆被大雪阻困。为了抢救过往车辆和乘客,那10多天,青藏线的养路工人们根本顾不上做饭,几乎天天用雪水拌糌粑吃。老劳模昂木江先后6次栽倒在积雪中,年仅49岁的藏族养路工巴格达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岗位上,同志们再也没能喊醒他。
这里长年喝沸点只有76摄氏度的“开水”,老养路工范同礼一喝就喝了28年。由于长年辛勤劳动,他患高原型心脏肿大,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青藏公路。他的24岁的女儿范兰萍,拿起父亲留下的那把铁锨,当上了第二代养路工。
去冬今春之交的大雪灾,使唐古拉地区的7万多头牛羊,冻死了2万多头,青藏公路被埋在1米多深的积雪中。灾情就是命令,1300多名养路工同青藏各兵站的官兵全体出动,抗雪救灾,没有一个牧民和旅客伤亡。
有一天,一辆军车在唐古拉抛锚了,姓张的驾驶员连冻带饿昏倒在车旁。109道班的藏族女工卓玛、召尕等人把他背进道班,卓玛脱下自己的皮袄盖在他的身上,并召来全道班的10多个人,用藏传方法积极抢救,一直护理到这位解放军恢复了健康。
为了开辟和养护好这条跨越世界屋脊的“天路”,40多年来,已有600多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每昼夜至少有2000多辆汽车在这条公路上奔驰,过往司机无不感动地说,养路工太伟大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喜看长春重梳妆
本报记者汪波
4月19日,全长11.45公里的长春市斯大林大街,从南到北响起了挖掘机和推土机的轰鸣声。随着一股股尘烟飞扬,一座座违章建筑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大街两侧川流不息的人群放慢了脚步,很多人驻足观望。
长春本是个美丽的城市,可是近几年,城市管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交通拥挤、违章占道、私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长春市违章、违法建筑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20%以上。仅1994年,长春市有关部门就查处了1202处违章临时建筑,面积达130多万平方米;1995年又查处了1575处,面积达415万多平方米,然而,修建违章建筑势头未减。
“宽马路,四排树,圆广场,小别墅”是长春独有的市容景观。但近些年,人们私建“小房子、小棚子、小院子”(人称“三小”建筑)。城市街路被挤占分割。越是繁华地段,违章建筑越多,仅市中心的人民广场附近违章建筑就达1000余处。
这些违章建筑,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和人们生活秩序,成了市容的“疤痕”。市民急切地盼望彻底整治,还城市以本来面貌。
为彻底改变长春的整体形象,必须为长春街路重梳妆,长春市组成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查处违章建筑工作领导小组”,并于年初在全市进行了违章建筑清理摸底工作,随之进行了政策、法规宣传。
3月5日,长春市市长宋春华以38号政府令发布了《关于综合治理斯大林大街两侧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临街的单位和部门,按规定要求的时间拆除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改封闭式围墙为透空式围墙,整顿牌匾广告和各种摊床亭点,完善环境卫生和市政设施,强化交通管理,按照绿化设计完成斯大林大街两侧的绿化任务。
从此,长春市民惊喜地发现,身边那些早已熟悉并给他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疤痕”很快就墙倒屋塌了。
在大拆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拆除斯大林大街两侧封闭式围墙。据调查,斯大林大街北起胜利公园,南至卫星广场,共有27处封闭式围墙,总计4504延长米。
难度最大的是长春市公安局带铁丝网的高墙。长春人都知道,高墙之内,有日伪时期留下来、现在还在使用的拘留所。拆还是不拆?公安局领导和局党组接到市里的通知以后,强调服从大局,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5月28日,这面立在市中心数十年的高墙终于被推倒了。
人民广场四周的“小外环”“脏、乱、差”有目共睹。沿锦水路、光明路、民安路等街道看去,临时、违章建筑连成一片,大小公交车辆乱停,街道变窄,交通堵塞,过路人苦不堪言。般若寺北侧和东侧,是占满了人行道的家具市场。般若寺两侧,是久禁不绝的算卦相面的封建迷信一条街和公交车辆的停车场。
长春市政府决心按总体规划治理“小外环”。有关部门在3月间便依据国家的城市规划法和省、市城市规划条例,对使用临时、违章建筑的单位和个人下了限期自行拆除的通知。
市属有关部门和临街单位从城市综合治理这个大局出发,闻风而动。长春市总工会率先拆除楼前的出租屋和看车亭。长春市公安局将环斯大林大街、人民广场、锦水路、光明路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营业房和车库全部拆除。其中有两处刚刚装修完毕,也坚决拆除。
4月8日,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带大铲车到光明路崇智商城一带,对违章建筑采取强制措施。执法部门坚持原则,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将崇智商城楼边的临时、违法建筑全部铲除,总计230多家。一辆故意挡在路中央妨碍执法的轿车被强行抬走。
从市长下令到现在,长春市已先后拆除了工农大路的172处违章建筑,人民广场小外环路的近千处违章建筑,霍林河路的19处和斯大林大街的230处违章建筑,总面积达4.1万平方米。
拆掉旧的是为了建设新的。当灰土尘埃烟消云散时,市民们将迎来一个街路整洁的优美环境。
斯大林大街将修建透视性围墙,围墙内栽种剪形树和花灌木,树下全部铺上草坪,使之和分离带、人行道上的树木绿化连成一体,扩大绿化视野。全部完工后,仅斯大林大街两侧就可增加绿化面积14.5公顷。除绿化外,斯大林大街还将新建10座高标准公厕,改建全部候车亭、广告牌,把6路公共汽车全部更新,让斯大林大街更加漂亮美观。(附图片)
题图:拆迁人员在群众的观望下拆除违章建筑。
左图:在一违章建筑前,一辆桥车挡住了拆迁人员的去路。在场的工作人员和群众一起把车抬到路边,使拆迁工作正常进行。栾雅丽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国无兵不稳民无兵不安
——广东台山市委书记方庭旺一席谈
本报记者孟晓云
方庭旺,1937年生。1989年出任台山县委书记,1992年撤县建市后任台山市委书记。去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
我们台山有“两多”,一是华侨多,二是驻军多。我常对乡亲们说,既要看到“打领带的”(指华侨),也要想到“带领章的”(指解放军),更不要忘记曾经为打江山流过血汗的人。
国无兵不稳,民无兵不安,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部队为保卫海防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拥军就应该实实在在地为部队做些事。台山海岸线长,驻军多分布在海岛和偏僻的沿海山区,干部随军家属就业难,小孩入学入托难,成为部队干部的一块心病。我对驻军部队领导检讨说:“解放军在台山干部家属子女没有安排好,我当书记的有责任!”在我当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的7年中,千方百计促使有关部门为驻军营造安定的后方———办起了10家工厂,先后安排随军随迁家属2000多人;教育部门解决随迁子女入学400多人;对部队子女的升学考试,实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机构改革使机关的编制越来越少,而台山恰恰驻军多,而且转业干部级别高,给转业安置带来很大难度。这是一根敏感的神经,我们绝不能伤了转业干部的心,也绝不能让中央的精神在台山打折扣。9年来,台山共安置转业干部384人。
拥军应该人人有责,要造成一种大家齐拥军的氛围。在台山,我们把最好的地段拨给驻军,最好的水库无偿赠送驻军使用。各级领导一带头,从各部门到各乡镇,从干部到群众,都争先恐后为部队建设出资出力:安装程控电话,安装卫星地面接收站,送去汽车,盖“拥军楼”、“拥军幼儿园”,建起“三防”(防风、防雨、防晒)蔬菜基地等等。今年,市政府从地方财政拨出300万元,用作双拥基金,向最可爱的人(驻军)献一点爱心,向最可敬的人(军烈属、复员退伍军人和军休人员)送上一份情意。
前年,我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在座谈会上,听到维族的烈属阿曼古丽述说抚养两个孩子的艰难故事,我很动情,当即拿出5000元劝慰她好好抚养烈士后代。我还得知战斗英雄李玉安、高如意,拥军模范杨桂英、赵珍妮,王杰烈士的父亲王儒堂等老人,生活比较困难,我受台山人民委托,将数万元现金捐献给这些功臣们。捐赠时我只讲了一句话:“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但无论如何不能忘记这些老前辈,我们台山人民要永远记住他们!”(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