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从关肃霜三鞠躬谈起
张炳玉
中国乃礼义之邦,人与人交往,讲的就是一个“礼”字。古人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语虽出自远古春秋,行却传承千年百世,渐渐地也就成为国人衡量品德情操的标准和处世待人的信条。有“礼”当然还须有“仪”,于是乎,又生出诸多的“礼节”来。从封建时代的“叩首”到近代的“鞠躬”,再到现代的握手,都在此列。
说起“握手”,今天已是见惯不怪、人人乐于接受的一种时尚礼仪了。首先,它只是“举手之劳”,无须屈膝伏地失尊。其次,无拘无束,随和且又亲近。所以,我们每天究竟要同多少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行此礼节,恐怕无人统计,也无法统计。但“鞠躬”却就未必了,一个人不仅一年鞠不了几次躬,甚至还见不上鞠几次躬,这倒不是它也时流俗易,而是此种礼节太过于深沉庄重,感情上若不真格的,是绝少行此大礼的。然而,四年前我就亲睹而且领受过一次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的鞠躬大礼,至今仍在我脑海里萦绕盘旋,久久不能抹去。
那是1992年春花怒放的三月季节,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我有幸率领甘肃省陇剧团《天下第一鼓》剧组前往交流演出。一到驻地,首件要事便是拜访慕名已久的京剧大师关肃霜,并代表剧组竭诚希望她对该剧给予批评指导。在第一场演出时,她真的来了,而且观剧过程中,我发现她还看得十分入神、动情、着迷,果不其然,幕还未落,她已按捺不住艺术的冲动,立马直奔后台,热情称道这是一出难得的好戏。更出乎我之所料的,还是次日的评戏会上,她又不吝金玉地大加赞扬《天于第一鼓》真乃“天下第一鼓也”,尤其谈到兴浓之处,陡然跃身离坐,朝着编剧、导演,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大礼。此举顿时传遍春城,竟成了与会海内外文艺界、新闻界“炒”得最为火红的热门话题。
当时的我,也被这位艺术家的大礼顿然惊愣,同时也对这位艺术家的真诚肃然起敬。打此以后,我便无时不在深思她鞠躬的分量,也无时不在思索着如何理解这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敬礼。后来我才慢慢悟出,《天下第一鼓》之所以使她醉心、令她感动,原因大概就来自于这个“鼓”的力量。
也许甘肃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鼓”在甘肃民间流播极广,唐代诗人杜甫曾以“南渡桂水阙舟揖,北归秦川多鼓声”的诗句,赞叹西北鼓乐多如南方舟船了。尤其兰州的太平鼓,堪称天下一绝,其形如筒,其声如钟,长约一米,径有尺余,每逢春节,四乡村民以社火形式演练行进鼓舞,而且打法也很特别,有上下举打、左右甩打、前后胯打等等,各种舞姿和击鼓花点交相辉映,大有黄河奔泻之气概,祁连起伏之绵延,看后让人无不为之长长嗟叹:这不正是华夏魂魄之源,民族精神之本,还能是什么呢?而《天下第一鼓》以“鼓”为戏胆,恰恰切中陇上人文景观的要津和甘肃人民豪放的性格神髓,再加上“鼓之以雷霆”的粗犷音响,不能不使这位京剧大师深受感染并为之而倍加动情。
其次,还在于把这雄浑的鼓舞融于我省特有的陇剧之中。陇剧音乐最大的优长就在于纤雅如同悠悠仙乐,粗犷好似春风荡荡,让人听来,不禁同那敦煌壁画中彩带萦绕,腾云飘舞的飞天仙子产生某种联想,甚至步入“仙乐不断于晴虚,瑞彩长飞于碧落”的诗情画意之中。而该剧“鼓”与“乐”齐鸣,“舞”与“戏”同技,两者特色融为一体,从题材到表现,从内容到形式,正是置于这一武一文,一刚一柔的交织对比中,充分展示着陇上人民的阳刚个性,大大凸现出丝路文化的地域特色,而在这两者的结合中,能够透发出一股强烈的艺术之美和震人心弦的心理亢奋,便成自然中的事了。假如说《天下第一鼓》缺少了这两种特色的融合,那么,它还有何力量能够促使这位举世闻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动情地行此鞠躬大礼?又有何力量去醉迷感动更多的观众为之而倾倒呢?
由此我又得出另一个结论,我们搞地方文化的,不论对题材的开掘,还是对表现形式的选择,都必须要有我们本土的地方特色,因为这里不只蕴含着艺术的真实,更有我们自己的独创。纵观一切成功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动人魂魄,让人记忆永存,不论外国的,还是中国的,盖皆源于此,而且也只能源于此。记不清是哪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越是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文艺作品,就越具有世界性。这里所谓世界性,指的就是能够被全世界共同理解和接受的地域性作品。鲍狄埃的《国际歌》以及我们的《丝路花雨》等等,难道不都是首先具有浓郁的地域性,而后成为世界性的文艺作品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地域性(或者说民族性)的世界性作品,实际上是不复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冰和无蓝之青的虚幻遐想罢了!
起码我自己这样认为。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电视剧《大收藏家》摄毕
一部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讴歌老一代爱国文人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的20集电视连续剧《大收藏家》,近日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和北京豪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完成。该剧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生动地再现了发生在三四十年代我国文化市场上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通过西晋·陆机所书之《平复帖》和隋·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这两件珍贵国宝的流失与复得,鲜明地刻画了张伯驹、王森然、潘素等一批文化人铮铮铁骨和不挠的爱国精神。该剧由严翔、陈小艺担任主演。编剧刘铁宁、刘军,导演詹相持。(雯)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新近播出的电视剧《李润五》(尤小刚、鲁新国编剧,尤小刚导演)塑造了人民的好公仆、优秀共产党员李润五的光辉形象。李润五(右)由薄贯君饰演。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吉林省开展“文艺走向人民”活动
吉林省委宣传部与省文联、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文艺走向人民”活动,目前在吉林全省拉开序幕。活动以“走向人民”为主题,采取尽可能地与广大人民群众发生联系的方式,把文艺送到人民中去,活跃人民的文化生活,并从人民中汲取创作营养,促进文艺的繁荣。
这次活动设立的“文艺走向人民奖”,是对那些在深入生活、密切与人民群众关系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文艺工作者给予奖励。这一活动将持续到年底。(吉轩)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满怀激情奔延安
颜景政
六月八日,上海电视台一行十八人,踏上了北上的一三九次列车。他们是奔赴革命根据地延安,拍摄音乐电视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需要拍摄许多外景来反映歌曲的内容。如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跋山涉水;南泥湾开荒种地,纺线织布。为表现“星火燎原”和“红星照耀中国”,要组织群众手举火把,一片欢腾的场面;为表现欢庆胜利,还要拍摄举世闻名的延安地区的安塞腰鼓队表演。场景多,任务重,时间紧。摄制组的全体同志发扬当年老红军、老八路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的精神,以延安精神拍摄延安。
夜里两点,人们还在梦中,摄制组的化装师就开始给演员化装了。五点天刚亮,摄制组人员全部乘车向摄影现场进发。睡眠不足,难免有点倦意,但大家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谈笑风生。在黄河壶口瀑布前,演员们背靠滚滚咆哮的洪流,面对飞流直下的瀑布,一遍又一遍地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嗓子喊哑了,瀑布溅起的水雾,浸湿了摄制组同志们衣服,大清早还不免感到阵阵寒冷,拍摄虽然延续了几个小时,但大家没有一个叫苦的。拍摄结束,他们才蹲在河边的石头上,啃起了凉馒头。
在革命圣地延安,为拍摄数百人举火把的场面,摄制组的同志一次又一次地去选择场地;一遍又一遍地研究组织群众队伍的方案。剧务组同志牺牲中午休息赶制出几百只火把。入夜,开始拍摄了,全组同志深入举火把的各个方队中,帮助往火把上蘸油,组织队形。有的同志的手,被烫起了泡,仍然“轻伤不下火线”,忍痛坚持拍摄。
拍摄结束,已经是夜间两点了,大家睡了不到两个小时,又驱车赶赴安塞县拍摄腰鼓表演。这天,万里无云,烈日当头,大家忙得汗流浃背。又紧张了大半天直到拍摄结束,这时全组同志才松了一口气。
在延河里,为拍摄红军过草地的镜头,大家要去拔草,站在没脚脖深的烂泥里布景。开始拍摄了,由摄制组同志扮演的一支精疲力尽的红军队伍,由远而近地在“沼泽地”里艰难地行进着。一个战士摔倒了,别的同志立即把他扶起来。女战士走不动了,男同志把她背起来继续前进。在这片烂泥滩布置的“沼泽地”里,这支红军队伍,一遍又一遍地来回走动、拍摄,还确实使同志们多少体会到了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艰苦。有人说,“不要说当真红军,就是当这个假红军也不容易!”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魏喜奎的敬业精神
刘吉典
我是从1956年开始认识魏喜奎同志的。通过参与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等剧目的音乐创作,我对喜奎同志的艺术才华和她的创业、敬业精神是有些了解的。
我们知道,北京曲剧本是在单弦牌子曲、拆唱八角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戏曲剧种。魏喜奎同志为了使那种“第三身说唱性质的音乐”变成“第一身人物演唱的戏剧性的音乐”,她是下了很大苦功夫的。在曲剧里为了适应不同人物性格的需要,和在剧本唱词上新的句法格式、用词、用韵等方面的需要,就得把某些牌子的形式结构加以改动,就得要把原来唱单场曲艺时的那种唱法、润腔加以变革,要把原来的老牌子在戏中唱出新味来,唱出戏里要求的新意境来,这才能算是北京曲剧所应唱出的调调。当然,这个要求对一位曲艺老演员来说,难度确是很大的了,可是喜奎同志面对这些新的课题竟毫无惧色,反而却激发出她很强的攻关勇气来!
记得1956年排《杨乃武与小白菜》巡抚大堂那场戏时,那场戏的唱词很多,是个唱工很重的场子,简直就是一出曲剧的“三堂会审玉堂春”。在大家研究用什么牌子来做这场唱腔基调的时候,老魏她便很果断地提出了一个不用单弦牌子而用“奉调大鼓”为基调的方案来,并且还即兴地结合唱词把奉调唱腔如何安排大体说了一下。这个方案的提出,对已经惯用单弦牌子曲的曲剧形式来说,可算是个很有胆识的突破了!把奉调大鼓这个属于板腔体的腔调,更是老魏她独家所有的,兼擅抒情与叙述的腔调,用在“公堂大审”的情境之中,的确是很得体,是个很有见识的提案。
果然,按这个方案设计出的成套奉调唱腔产生了很多新的成效。其中在葛毕氏受刑时所唱的一大段“紧打慢唱”的唱腔,就是老魏她在整个投入角色的激情下创出的一个崭新的板式腔调,这是她过去唱单场奉调时所没有的。这个“紧打慢唱”的新板腔具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人物唱到:“杨少爷今生害了你的命,报答你的恩情要等来生”一句处,声情哀婉凄绝,如泣如诉,真是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魏喜奎的这段奉调唱腔,还有很多在其他剧目中的精彩唱段,至今都已成为我们民族戏曲音乐的传世珍品了!
另外,1957年在排《啼笑因缘》时,戏中有一个定情歌《四季相思》,剧本规定在不同情境下要剧中人沈凤喜来唱两次,这两次的《四季相思》虽然曲调是一个样的,可是经过魏喜奎的处理,两次的演唱在情感表达上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第一次在情人樊家树面前唱的《四季相思》是那么含情脉脉、娓娓动人,观众们听了无不为之陶醉。再一次在军阀淫威下唱的《四季相思》却又是那么撕肝裂肺、字字滴血,又不知赢得了观众多少眼泪,足见老魏演唱功力之深和敬业精神之强了!
魏喜奎同志对曲艺、曲剧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她热爱事业热爱祖国,一生不畏艰辛,鞠躬尽瘁创下了不少光辉业绩是人皆景仰的,在国内外是享有很高荣誉的。她的学生在曲剧和歌坛上也都卓有成就。惟望大家今后能继续发扬魏老师的创业、敬业精神,认真继承,大胆创新,把祖国优秀的曲艺、曲剧艺术再推出个新的高峰来!喜奎同志在天之灵也必感到欣慰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