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倾注心血育精兵
——记驻港部队模范指导员蔡任超
李石元张智猛刘笑伟
1983年入伍的蔡任超,毕业于沈阳炮兵学院。3年前,他从机关炮兵参谋调任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步兵旅某连指导员,以带兵育人的出色工作被驻港部队树为“模范指导员”。
1994年底,从城市入伍的范晓光来到驻港部队,心里乐滋滋的。可是没多久,他就对部队紧张的生活、严格的训练觉得吃不消。一天晚上,范晓光待大家熟睡后,便偷偷地溜出了宿舍。当蔡任超集合全连战士在营区外的破草房里找到范晓光时,他沮丧着脸说:“指导员,你咋处理都行,反正我不干了。”
蔡任超什么也没说,把小范带回连队,为他打洗脚水,还吩咐炊事班做了碗热面条。“范晓光,香港是什么地方啊?”“是祖国的领土。”“咱们驻港部队是干什么的?”“1997年7月1日进驻香港,担负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是呀,蒙受100多年民族耻辱的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将在我们这一代实现。参加驻港部队,是多么的光荣啊!”
接着,蔡任超启发说,咱们驻港部队的官兵都是百里挑一的,全国人民期望着我们,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拿什么去完成历史使命啊。
范晓光抬起头,眼含热泪,“指导员,我懂了,你看行动吧。”
从此,范晓光摸爬滚打,样样走在前。半年后他就成了连队标兵,两次受到嘉奖。
在连队,战士们一进饭堂,就会听到小广播的特别节目:“今天是几月几日,距我部进驻香港还有多少天”。每当这时,战士们就会肃静下来,心头不由得产生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这个小广播的特别节目,是蔡任超两年前策划开办的。为了激发战士的使命感,他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驻港部队的题词汇编在一起,让战士抄在笔记本上。他还组织战士参观虎门销烟遗址、沙头角抗英遗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肩负重任,不辱使命。”蔡任超所在连官兵以驻港部队为荣,团结奋进,先后被上级评为先进连队、标兵连队,在多次比武中夺得第一名。
为了培养战士良好的文明素质,蔡任超在抓好连队全国性法律和条令条例学习的同时,开设讲座,学习《香港法律读本》、《香港现行法律选编》、《基本法100问》,引导战士从点滴做起,增强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
如今,一到连队,便会觉得文明新风迎面而来。战士军容整洁,举止端庄。
驻港部队的士兵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蔡任超觉得应当想办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战士当兵三年,受益一生。
炊事班战士郭伟华喜欢文学创作。蔡任超便安排他出黑板报,写广播稿,并买来《短文精华》、《作品与构思》等书供他学习参考,还请来部队采访的创作员、新闻干事给他辅导。后来,郭伟华有好几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
五班战士王庆刚原本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交谈中,蔡任超发现他讲故事形象、逼真。他决心利用这个特点增强他的自信心。开故事会那天,他对王庆刚说“上台讲个故事怎么样?我相信你能行!”蔡任超带头鼓掌。望着指导员那双殷切的眼睛,小王娓娓讲起了故事。从此,小王胆子大了,劲儿足了,训练成绩直线上升,不仅成为连队的训练尖子,还被评为“优秀士兵”。
蔡任超给战士家庭和地方政府写信300多封,把得来的信息编成“战士特点爱好”“家乡发展状况”“人才需求信息”,然后根据战士不同类型引导战士成材。
目前连队75%的战士参加了各类函授学习,其中45人获得了结业证书。先后为上级机关和兄弟单位输送有一技之长的战士16人,14人被部队树为学雷锋标兵和优秀党员。
连队成了“书香连”,一批“小秀才”、“小能人”脱颖而出。江苏农村籍战士张登峰的书法获得地方比赛的二等奖,副班长车元峰获得二级厨师资格证书……
“指导员,德为先;讲政治,重廉政;形象好,战士亲;唱功棒,做功硬……”这是蔡任超的《自勉三字经》。
部队进驻香港,就必须了解香港、熟悉香港。自己是指导员,就要比战士懂得多一些。于是,蔡任超经常留心香港的情况。几年时间,他收集整理了香港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人文等各种资料和卡片50多万字,成了旅里小有名气的“香港通”。
蔡任超体会到,政工干部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严格、公道、正派是蔡任超对自己的一贯要求。大到入党提干,评功评奖,小到公差勤务、探亲休假,决不徇私情。
公生明,廉生威。蔡任超用自己的行动,把一个党代表的形象刻在战士心中,成为连队模范。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外商话香港明天
冯秀菊李知军
在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一周年来临之际,记者分别走访了日本、法国和美国几家著名公司驻京代表。他们对“九七”后的香港前途都表示乐观。
日本三菱公司中国总代表河村宏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本身的优势会得到更充分发挥。中国内地人口多、市场大。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九七”后,上海、天津等港口同香港之间的优势互为补充,这对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带来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被称为日本五大商社之一的三菱公司,至今在中国的总投资额为4亿美元。河村宏表示:“‘九七’后,我们将利用香港优势,考虑中国内地市场,结合中国人民的勤劳,把这三者融合在一起,三菱公司的业务定能飞跃。三菱公司已将目光瞄准中国市场,计划进一步同中方探讨在化工、汽车、石油、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河村宏称中国对香港实行的“一国两制”方针“十分明智”。他说,中国领导人一定能落实好这项方针。
法国宇航公司驻北京代表处副总代表达德文说:“我深信,‘九七’后香港社会制度和其他方面都不会改变,因为这符合中国的利益,我们同内地和香港的业务活动将继续照常发展。”
他认为,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华南地区,具有高效率商业管理的经验,是欧洲通向中国内地的桥梁。
近年来,这家公司努力扩大空中客车型飞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将首批A320飞机交付四川航空公司使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订购的11架A340飞机预计于1997年至2000年期间陆续交货。
达德文说:“我们始终注视着中国。中国越对外开放,我们越能更多地参与其经济活动。”法国宇航公司同中国开展那么多的合作,表明它对“九七”后的中国是充满信心的。他说,“九七”后,公司同香港和内地的合作只会继续,不会减少。
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施雷思认为,“一国两制”方针是一项“独特的创举”,令世人关注。“九七”后,中国对香港实施这项方针不仅对世界将是一大贡献,而且也将显示中国讲信誉,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相信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施雷思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将来的发展前景表示非常乐观。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海关人员总会对回归充满信心
新华社香港电香港海关人员总会主席陈志光说,海关总会对香港回归祖国充满信心。
香港海关人员总会日前举行周年会庆活动。陈志光在会上致辞时说,现在,香港还有一年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关总会将满怀信心,同心协力,全力支持筹委会的工作。同时,总会将为稳定公务员队伍,团结海关同事,促进香港平稳过渡、繁荣稳定,实现顺利回归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大喜日子的到来。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西藏青年庆祝香港回归倒计时一周年
新华社拉萨电(记者尕玛多吉)日前,西藏各族各界青年上千人在拉萨隆重集会,庆祝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一周年。
西藏大学的学生一大早来到设在拉萨市中心宇拓路的宣传点,冒着小雨向过往行人散发了宣传材料,并通过广播向人们介绍香港的历史和现状,阐明了香港回归祖国大家庭的伟大历史意义。大学生普布顿珠说:“这次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的信心和决心。”
拉萨市城关区居民巴桑在仔细看完得到的宣传材料后说:“香港回归祖国是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喜事。”
参加这项活动的还有解放军驻藏部队官兵。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尽心尽责。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全国少年儿童大型系列活动将举行
新华社北京电在香港回归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中国儿童中心发起“我们爱祖国,我们爱香港”全国少年儿童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大型系列活动。
此项活动历时一年,即1996年9月至1997年8月,由6项内容组成,包括“我们爱祖国,我们爱香港”知识角评优,迎“九七”心意卡设计制作及征文,书信传真情、友谊跨“九七”,全国少年儿童迎“九七”千米绘画暨“香港的明天更美好”绘画选送,“九七”香港——北京自行车接力,全国少儿舞蹈汇演等。
这一活动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香港中文教育学会等14个单位主办。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新界”社团联会喜迎回归
新华社香港电香港“新界”社团联会日前举行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倒数一周年联欢会,1200多名会员及各界知名人士出席,场面十分热烈。
“新界”社团联会会长李连生说,作为香港爱国爱港社团,联会将继续参与过渡期社会事务,进一步推介和宣传基本法,关注民生,维护居民权益,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团结香港各方人士,动员大家投身香港回归祖国的大业中来,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郑国雄在讲话中表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是彪炳千秋、功垂青史的伟大事业。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着眼于维护香港平稳过渡和稳定繁荣这个大局,进一步加强团结,同心同德,真诚合作,共同完成历史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不忘历史喜迎回归
——《香港的历史与发展》图片展巡礼
本报记者武侠
香港——一个如此深沉地触痛中国人的民族自尊的地名,以割让香港岛为内容之一的《南京条约》,掀开了150多年屈辱史的扉页,使中国从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97年7月1日——一个如此厚重地凝聚着海内外亿万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期盼的日子,从这天开始,祖国统一又迈进了重大的一步。
7月1日,距香港回归整整一年的日子里,一个名为《香港的历史与发展》的大型图片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了。300多幅珍贵图片和近20件历史文物,带领人们穿行在时光的回廊,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感受到了一种生生不息、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香港沦陷陷不了民族心
展览第一部分是“香港问题的由来”。军舰、洋炮、外国国旗充满观众的眼帘。一幅北京居民熟悉的安定门的照片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城墙上架起的是英军的野战炮,黑黝黝的炮口直指紫禁城。大炮下面,侵略者与清政府正在进行“谈判”。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贫穷落后就要被动挨打,就要任人宰割。《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香港被外国侵略者强行占领。
“爷爷,这就是香港被侵占的条约吗?”一个儿童指着三个不平等条约的抄本发问。老人没有回答,他仿佛从那泛黄的纸页上嗅到了珠江炮火的硝烟,感受到武力胁迫下的悲愤。
生锈的砍刀、断柄的锄头,不能再普通的木棍……使步履沉重的参观者精神一振。三元里抗英斗争点燃了反侵略的怒火。白叟黄童,同仇敌忾。坚船利炮攻占了我们的家园,却打不垮人民的精神,中华儿女从未放弃过收复国土的决心。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统治者们也都曾提出过“收复香港”的要求,然而内忧外患国弱言轻,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提案惨遭拒绝,孙中山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的誓言也因军阀混战未能变成现实。
“经济、经济、经济首先要搞上去……”面对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一位中年男子在展台前难以抑制的喃喃出声。是的,历史以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一个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安定团结,政治稳定的国家,只有一个主权独立,享有尊严的国家,才能真正维护领土的完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血浓于水割不断的亲情
展览主办者特地把我们领到一幅货运列车的图片前。他介绍说,80年代以来,每天都有三列货车满载活禽、蔬菜等副食品驶往香港。由于内地的大力支持,“祖国因素”成为香港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香港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香港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部分,有一组图片与数字的组合体现了举办者的良苦用心:
香港深水埗等地火灾后,村民欣喜地收到祖国内地运来的救灾粮款;暴雨中,周南等面带忧色、步履匆匆赶往香港护土墙崩塌现场。图片另一边是醒目的数字:1991年7月24日香港演艺界“爱心献华东”义演共筹款1亿多港币;1989年以来,香港地区为“希望工程”捐款达9900多万元人民币……
血浓于水,土地可以割占,割不断的是五千年脉络相承的骨肉亲情以及心向祖国的赤子深情。
一国两制回归的强音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幅图片,早已为亿万中国人所熟识,“世纪之晤”: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稳坐在宽大的沙发里,面对撒切尔夫人,说出不容置疑的话语: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国政府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不能再晚……。”
1982年9月,这世纪之晤定格为一个历史性的画面,成为中英解决香港问题的里程碑。
在“一国两制”为指导思想的基本方针政策基础上,经过为时两年谈判,在香港岛被割让近一个半世纪之后,中英两国代表签署了一份关于香港的文件——《中英联合声明》。
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两张几乎一模一样的图片同时出现在北京和香港的报纸上:人们焦急地等待在报亭前,期望早些拿到刊登《中英联合声明》的报纸、号外。
联合声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现行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洗雪了中国人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耻辱,香港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香港回归倒计时一周年的历史时刻,人们在《香港的历史与发展》展览大厅里,回顾祖国由贫弱到富强,香港由割让到回归的风雨历程,又一次聆听到历史告诉的一个简单而苦涩的真理:只有国力的强盛才有领土的完整,只有统一的祖国才有人民的尊严。(附图片)
(压题照片:陈晓钟)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一周年专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迎九七话香港

  收复香港的历史回顾(下)
刘蜀永
大革命时期
一九二四年一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明确提出:“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在这以后的几年内,中国国内的反帝爱国浪潮不断高涨。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的“五卅”惨案引发了全国规模的“五卅”运动,六月十九日又爆发了持续十八个月之久的省港大罢工。一九二七年一月,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湖北、江西的工人、学生和其他爱国群众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面对这些疾风暴雨般的反帝爱国运动,英国当局坐立不安。香港总督金文泰(CecilClementi)竭力鼓吹合并新界。一九二六年一月,他在一封机密信件中建议保住新界。一年之后,他在一份电报中说,鉴于中国各地都有人在煽动收回一切租借地和租界,现在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尽快使该租借地(指新界)永久化。万一英国最终不得不对中国南方采取军事行动的话,可以把割让新界作为事实上交还威海卫的补偿,或者作为“慷慨地”修改条约的补偿,或者以之作为重归旧好的条件。但是,驻华公使兰普森(MilesLampson)竭力加以反对。于是英国外交部决定按兵不动,免生事端。但是,稍晚些时候,金文泰受权发表了这样的声明:“当内战的战火不幸在中国燃烧之际,英王陛下政府要全力保护香港及其大陆部分。他们绝对不会交出香港,不会以任何方式在英国统治的大陆的任何部分放弃或削弱其权利或权力。”
二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问题被重新提出。一九四一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新加坡、仰光先后失守,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为了拉拢蒋介石,一九四二年六月三日,英国首相邱吉尔在接见中国驻英国大使顾维钧时,曾经表示“随着日本战败,所有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均将归还中国。”但他没有说明香港是否包括在内。
一九四二年下半年,美国舆论开始谴责英国的殖民政策,质问英国为什么不把香港交还中国,不废除在华的治外法权。当年十月,英美两国同时开始与中国谈判,商讨废除治外法权,订立新约的问题。国民党政府在其拟定的中英新约草案中,列入了要求终止一八九八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条款,并提出“英方在九龙租借地之行政与管理权,连同其官有资产与官有债务,应移交中国政府。”虽然国民党政府小心地只提新界问题,仍然遭到对方拒绝。英国外交大臣艾登(A·Ed?n)批示说,新界问题不属于废除治外法权条约的讨论范围。当年十二月,英国驻华大使薛穆(H.Seymour)在与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的谈判中说,英国不准备讨论新界问题。宋子文提出,中国公众认为租借地与租界属于同一范畴,此次条约若不包括新界问题,就不能消除中英两国之间的误解。蒋介石则表示,条约内如果不包括收回新界,他就不同意签字。谈判一度陷于僵局。但蒋介石最终决定对英妥协。十二月三十一日,宋子文通知薛穆,中国政府同意不把新界租借地和新约混为一谈,但保留日后提出这个问题的权利。这样中英双方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签订了新约。
一九四三年底至一九四四年,国民党政府因前线吃紧,已经不大关心香港问题,英国政府的态度却日趋强硬。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举行的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敦促英国归还香港,邱吉尔态度强硬地说:只要他还是首相,就不想使大英帝国解体。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副首相艾德礼在回答议员提问时解释说:邱吉尔的话含意包括香港在内。与此同时,英国努力争取与美国达成谅解。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态度也有变化。一九四四年九月,英美达成协议,战争胜利后,英国远东殖民地仍由英国决定处理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再次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一九四五年八月,蒋介石竟声明:“中国对香港没有领土野心。”仅仅表示:新界问题“今后将通过外交途径获得解决。”至此,国民党政府与英国关于收复香港的交涉便宣告结束。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收复香港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一九八二年,中英两国政府开始就香港问题举行会谈。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日将香港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收复香港地区的夙愿,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实现。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上图:6月29日,百余名香港妇女代表赴虎门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和鸦片战争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陈小菠摄
下图:上海青浦县65岁离休干部张玉桢于今年4月从淄博出发,开始“笑迎香港回归”自行车万里行,预计8月份抵达香港。这是6月12日张玉桢(左五)在江西上饶体育学校宣传香港回归意义。夏内信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