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精深精湛精致
叶于
不久前,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八一电影制片厂时,勉励广大电影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创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总书记提出文艺创作要多出精品,优秀作品要做到精深、精湛、精致,这是对当前文艺创作十分重要的指示和明确具体的要求,对繁荣文艺很有意义,应当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
一个时期以来,文艺创作新作迭出,佳作不断,文艺园地百花盛开,不同的艺术品种、不同风格的作品竞相问世,舞台与屏幕,荧屏与歌坛,红红火火,甚为繁荣;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倡导下,电影、长篇小说、儿童文学等方面都陆续奉献出一批精美的精神食粮。社会主义文艺在党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指引下,出现了生气勃勃的繁荣局面。
但是,同我们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相比,同社会主义文艺所担当的重要职责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相比,文艺创作还不尽如人意。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一些宣扬封建迷信、违背中华民族道德情感的作品,时有出现;有的作家淡忘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过分地追求商品化,趋利忘义,致使一些猎艳斗奇的作品,一些表现杯水风波、三角关系、性爱迷乱的作品,颇有市场;有的作家远离了现实的生活,对表现基层生活缺少热情,创作视野狭小,热衷于侃文学、玩文学,作品的贵族化倾向严重;也有的出版发行部门,只顾经济利益,把关不严,致使一些庸俗低下的作品得以出版和流行……凡此种种,说明我们的文艺创作在繁荣兴旺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对此也颇有微词。
江泽民同志关于文艺创作要做到“三精”的指示,第一位的是思想的精深。对于社会主义的文艺来说,这是灵魂,是文艺发展的立命之本。社会主义的优秀文艺,无不以先进的思想感染人,以其表现社会历史的进步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强弱、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流传和生存。思想的博大精深,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表现踔厉风发的时代精神,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奋发向上,这是我们时代文艺本质的特征,也是时代和人民提出的崇高要求。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文艺形式,无论表现什么样的内容,都应当表现时代和历史的进程,表现出发展的总趋势,表现正义和良知、崇高和美好、光明和善良,批判落后和阴暗的东西。“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优秀的作品以其思想的光芒引导读者、教育读者、激励读者,具有其他宣传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当然,文艺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黄钟大吕,大江东去,金戈铁马;也有小桥流水,晓风残月,杏花春雨。艺术风格的百花齐放,不能忽略艺术思想的价值精神,即使描绘生活小景,表现一些个人情感和所谓纯情的东西,也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基调和价值判断。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文艺,无不注重思想性,抑恶扬善,激浊扬清。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不同的思想倾向,不同的价值观念,碰撞交会,文艺作品以精美的思想感染人,对于正确的进行褒扬,对于错误的进行批评,发挥文艺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现在有一些作品,仅仅满足于玩弄一点小感觉,表现一己悲欢、个人琐事,对于构建宏伟的社会主义文艺大厦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也有个别作品在思想倾向上,调子低沉,违背生活和历史的真实,忽视了文艺的社会功用。所以追求精深的思想,追求博大的情怀,则是一个时代的文艺所应有的品质和抱负,这也是党和人民对文艺家的要求。
当然,思想性不是直露的直观的空泛的说教,不是耳提面命。思想精深的同时,还要有艺术的精湛,制作的精致,这就向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下,人们热衷于艺术的大制作,大讲创意和策划:影视制作要大投入,戏剧艺术,音像歌舞,图书出版都讲究包装。有了思想的精深,还要有艺术的精湛和形式的精美,在一定程度上,形式的优美反过来又促进思想内容的完善,扩大作品的宣传效果。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些作品有相当好的艺术构思,有较为新颖的创意,可是在具体运作的时候,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虑得不够。在影视制作中,在图书出版中,在美术展览中,在晚会的演出中,有不少的作品粗制滥造,重复拖沓。一些作品有着精品意识的追求,但缺少精雕细刻,缺少打磨,往往只满足于思想上的稳妥和保险,缺乏艺术创新的勇气。有的作品片面地理解主旋律,在思想性开掘上下了功夫,而在艺术的追求上却往往浅尝辄止,拾人牙慧,这同样也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冷漠。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大众的艺术品味在不断提高,如果没有适合于当前的艺术形式,忽略了艺术形式的作用,如果不注重在形式的完美上下功夫,在精品制作上有追求,文艺作品的流布和扩大,都要受到一定的影响。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从三个方面完整地阐述了思想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辩证关系,三者成为一个整体,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精致的艺术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一个优秀的完美的艺术品,任何偏废都不能不影响到她的质量和生命。
“满眼生机转化钧”。文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优化,时下,文艺家们都感到,我们处在一个发展文艺出精品的好时期,作家艺术家一显身手大有用武之地。大好时光,机遇与挑战并存;有亿万观众和读者的厚爱,有党中央领导对文艺的重视和关心,有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具体措施和政策,文艺园地必将春华秋实,满眼生机。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繁荣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思考

  文学图书的立意与境界
王亚民
出版的完美境界是任何出版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出版境界与选题立意是密不可分的,有境界必须立意高,而立意高则是形成境界的重要因素。
中国书业存在无境界与立意不高之现状
伫立于越来越临近世纪末的历史高度回顾与扫描的中国出版业,成就应该说是巨大的,截至1995年底,全国年出书品种已逾10万种之多,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种、发行量、码洋都是以几何级数成倍递增着,令关注中国书业的国内外人士刮目相看。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重要问题,这就是选题立意低,出版无境界。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出版物重复雷同的居多;二是二手、三手选编的出版物充斥了市场,而那些内容博大、创作独特和富有文化积累意义的图书与那些“快餐”图书相比,其比例非常小。选题重复,一拥而上,到目前尚未缓解,反而更加严重。
另外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出版界有一种求胜求速心理,讲究短期效应,忽略文化积累,以编代创,以小的投资换取大的利润。有一些出版社不愿做长期的文化的准备、耕耘和积累工作,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选编图书,也就是短平快项目上,组织选题也是当年组织、当年见效,最迟也在下年见效,缺乏长久打算和决策。从作者和出版的角度来看,创作、整理、校勘和研究某个学问所耗费的心血是辛苦的,而编,毕竟是别人东西的汇集,所投精力、财力远不及前者。当然,所编选题有其可取之处,适销对路还是很有销路的,对文化工程的建设还是有其不可抹杀的地位和作用。
造成以上原因的关键,就在于出版业的决策者缺乏市场经济下竞争的心理,不能有意识去主动地开辟自己的市场,并将它培育发展成熟起来。大多出版社计划经济的心态向市场经济的心态没有转变好,没有成熟起来,就匆匆忙忙参与市场的竞争。编辑人员配备,经济、政治、法律、文史、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应有尽有;编辑室设置应有尽有,小而全,什么也想做,结果什么也做不出来。这种明显带有计划模式的编辑经营活动,不可能逐鹿中原,开拓出自己的一块领土来。这就是我们书业潜伏危机的症结所在。出版社如何才能走出这个危机圈,主要的就是在选题的意识上,立意要高,要追求出版物的最高境界。
选题立意的高追求
出版社要有高境界,首先要追求高立意的选题。那么什么是立意高的选题呢?一就图书所载的内容价值而言,立意高的图书要求其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这种稳定性跨越时空的长度和广度越长、越宽阔,图书内容所具有的价值就越大。二就图书内容的结构而言,要求其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或系统性,而且这种完整性或系统性越强,图书的内容结构和内容价值便越稳定,就越具有价值和意义。三就图书对社会、对读者的影响力而言,其对社会和读者影响力保持得较长、影响范围较大,在社会和读者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四就图书所具有的文化积累价值而言,要求图书在人类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不断延伸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应当刻下自己应有的痕迹。内容价值的稳定性,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或相对系统性,对社会和读者影响力的长久保持性,以及对于人类文化和文明延伸发展的积累性,构成了图书最基本的特点和最基本的功能。
有理想、有追求的出版社,在考虑选题上,着眼点要放在境界高、立意高上,而且把它作为自己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心。书籍出版是一种文化积累,代表一个区域和时代留给后人的文化成果。出版社的选题计划中如能有许多高层次的选题,自然而然出版社也就成了立意高、有境界的出版社。
王国维主张学诗入门正、立意高,以“盛唐为师”,并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出版经营者策划选题也要入门正、立意高,也就是以社会价值大、时间久远、影响区域广泛作为衡量的标准,不要人云亦云,堕入无境界的庸俗中去。这里应该指出,重视立意高选题的出版,并不否认其他一些选题的出版,这就如盖房除了栋梁之材以外,还要有做檩条、门窗之材,否则高楼大厦也只是空架子,不能成为真正的高楼大厦。何况没有一般的选题,有境界的选题也就不突出了。一般说来,立意高的选题,在本社出的比例中应占优势,一般的选题应相对少一些。文化积累之选题,对发展科学文化会有较大贡献,应该成为出版重点,但决不是这类选题都是有境界、立意高的选题;也不等于说,普及的选题不会有较大贡献,不应重视,或没有境界和立意。所谓普及,也就是面向社会的,读者面宽,影响也更大,这些选题里不乏有境界、立意高的选题。
出版境界形成与追求
出版境界不同于选题立项,它的范围更为宽泛,也就是说,一、两套有立意有境界的图书并不说明这个出版社有境界,而有境界的出版社则是拥有许多立意高、有境界的图书。所以,出版境界就是选题风格及选题规模的综合表现。没有这些,无所谓境界。
出版有境界需要一定规模,达到规模也需要有境界。出版社在长远规划和年度规划中必须保持重点选题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在一个方向上坚持不懈,终会达到一定规模。
以我社的“世界文豪书系”为例,中国近代大量从事世界文学名著和社科名著的介绍和翻译已有百年历史,出版此类图书的出版社先后也有七八十家,然而除出了一些文豪的少数名著外,只出版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全集和高尔基、托尔斯泰几个人的文集,这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所以我社定位在世界文豪的全集的翻译上,力图反映代表世界文明的大文豪的创作全貌上,有小说、诗歌、散文,也有戏剧、书信、日记。如果这近20位文豪的全集出版问世,那将在中国出版史、文学翻译史,乃至中外文学比较史和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出版这一套书系,一次性投资可以泽津未来,过一年两年重印一次,就可以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讲出版境界,就是出书要精,就是说你的书是精品,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先”。你出版的图书构思独特,出其不意,有战略家气度,别人很难再做;其次图书质量很高,你做了这类书后,别人很难企及;另外,印制能将内容形式较为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品味俱佳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图书这个舞台上演得有声有色。精品意识,不仅内含了图书的精神价值,而且也内含了经济价值。如我社《中国漫画书系》是中国自有漫画以来不同时期18位漫画家的专集,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漫画的成就,同时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人间相、世态相的折射和反映。选题应该是填补空白的,有总结过去泽津未来的意义;而印制装潢更是典雅整饬,又不乏时代气息,这样在形式上从过去相当长时间把漫画当作雕虫小技提升到艺术的殿堂里来,重新确定了它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出版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样所出的书有一种气象、一种气度,也就是具有了一种出版的境界。追求一种高的境界,这是出版社的理想目标,做到这一点,还要在形成风格上下功夫。
这些都说明,要形成境界,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文化氛围选中主攻方向。在选定主攻方向时一定要慎重,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研究市场,研究有关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要结合本社的编校力量、作者群体及发行网点综合考虑。其次,在长远规划与年度选题计划中要保证主攻方向的选题数。在选中主攻方向后,出版社要作出长远的、详尽的规划,制订出每年要考虑的具体选题及选题数,从而保证出版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第三,选题策划和组稿要围绕中心开展,不能过于分散。在选题论证和决策中,编辑要将出版社的整体目标放在首位,要有长远眼光。为了长远利益,必要时还要放弃某些眼前利益;为了形成境界,有必要放弃立意不高、但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图书,这就是辩证法。
(作者为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笔谈

  增加文化含量
钟清杰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为我们建设企业文化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我们唐山市企业文化发展的实际,我认为,在认识和实践中重点应突出经济中的文化含量。
现代经济摆脱了资本最初积累时的残酷掠夺竞争状态,已经发展成为融技术、经济、文化、艺术等为一体的文明经济。这种经济以经济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地说,它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商业文化化和文化商业化相结合的特殊形态。这种经济与文化相互契合、相互支持、共同繁荣的新时代,必将会随着一代有文化的新经济人的出现尽早到来。唐山是以能源建材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基地,过去之所以能雄风一度,也是因为有开滦、启新、机车、陶瓷等在国内技术、装备、管理堪称一流的“文化含量”高的企业支撑起来的。冀东水泥厂、唐陶之所以还能一枝独秀,可以说还是他们的技术文化含量高所致。同时,市场经济离不开文化的原因,是因为文化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文化产品区别于物质产品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沟通性。文化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就是在产品的制造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交流或沟通关系。人们在享受物质产品时,通常并不关心或不特别关心产品的制造者,而在享受文化产品时,就非常注意它的制造者。所以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可以说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沟通过程,因而对文化产品来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种观念就是现代的文化营销观念。
实践再次证明:企业经济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的文化形象,企业家能否达到很高的档次,也取决于他的文化修养,地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取决于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管理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所谓“文化管理”,就是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理性管理观念,把工作重心转向大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求企业运用正确的经营哲学确定发展目标。这是内练功力的基本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竞争也是谋略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企业精神就是培育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也就是培育生产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企业形象是通过以下四点体现出来的:一是环境形象。现场管理得如何,是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尺度。华美陶瓷感受最深。起初因为现场管理不好而失去与外商合作的机会,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变脏乱差为美亮活,赢得了外商的信任,取得了合作的圆满成功。二是产品形象。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综合体现和缩影。产品好坏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企业声誉、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社会问题,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反映。三是领导形象。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家风貌的体现。领导干部形象对广大职工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成为真抓实干、精通业务与技术、善于经营、勇于创新的管理者,也要成为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群众信任的带头人。四是员工形象。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标志着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健全以基础教育、技术等级教育、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网络和考核管理办法,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思想好、纪律严、业务精、作风硬的职工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唐山是沿海开放地区,企业面临国际化经营,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文化是融环境、经营、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等诸文化于一体的大文化,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部内容。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中,没有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抓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经营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经营宗旨的确立、企业精神的培育、职业道德的弘扬,还是企业形象的塑造,都不能离开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去另搞一套。更不能搞成花架子,而是通过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中培育企业的新力源,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文化不能取代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更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性,是企业文化不能取代的。
(作者为中共唐山市委副书记)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范蠡》与历史文学研讨会
海军作家夏廷献的长篇历史传记《范蠡》,描绘了春秋时代一位有谋略并在政治、军事方面成绩卓著的人物。作者凭借史书仅存的资料,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塑造了颇有个性的历史人物。在近日由鲁迅文学院、海军政治部文化部、海军航空兵部联合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者就历史与文学关系、历史人物的塑造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海文)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赵首先诗歌研讨会
由中国诗歌学会、吉林省作家协会、中国电力部文联举办的“赵首先诗歌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赵首先是吉林省电力局的副局长,业余写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描绘建设者创业精神的诗歌。
与会者认为诗集《黑白星座》、《无韵的和弦》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的思考,在形式上继承古典诗风。与会者还探讨了诗歌的崇高精神和业余诗歌创作队伍培养等问题。(吉文)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近年来文艺创作中共产党员形象塑造漫议
杨志今
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是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进入9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如何塑造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共产党员形象,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一批血肉丰满的共产党员形象的成功塑造,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景观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姿采各异的感人形象的出现,构成了一道璀璨迷人的风景,在当代中国文艺的人物形象画廊中,不断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这些形象的突出特点主要有哪些呢?
一是在这些共产党员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来自生活的、来自普通人群的壮美和崇高。一批来自真实生活的共产党人,以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奉献精神,在金钱物欲被一部分人奉若神明的今天,竟引起了人民群众如此普遍而强烈的共鸣。影片《孔繁森》、电视剧《一个医生的故事》、《遥远的驿站》、话剧《鸣岐书记》等向我们推出了这样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形象。孔繁森、赵雪芳、拉布哈、张鸣岐等都是平凡生活孕育出的不平凡的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也没有气吞河山的话语,而是在他们各自的工作岗位和人生追求中,默默地、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周围的人们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从不希求任何形式的回报。他们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而他们那种深藏于平凡之中的崇高奉献精神,又像一座高擎的航标灯,导引着我们每个人追求高尚美好的人生。这种悲壮和崇高还表现在,一些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痛苦地自我蜕变,不断走向新生的党员形象。影片《留村察看》塑造了一个在逆境和坎坷中重新站立起来的共产党人形象。创作者没有回避主人公犯错误被撤职下放的经过,并把镜头聚焦在他不为挫折所压垮,以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顽强和执著,用行动而不是语言,重新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影片《被告山杠爷》则写了一个有着思想局限的共产党员。他把自己无保留地献给了他的村民,而这种奉献的某些方式又同正在走向现代化、法制化的乡村社会的新法则发生了不可调和的撞击。于是我们只有眼含泪水目睹他义无反顾地接受法律追究的一幕。一个那样正直无畏的老党员,因为不懂法,未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却要在村民们的一片保驾声中成为被告。这个形象的警示意义和道德感召力是紧缠在一起的,它使我们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冲击下领略了另一种悲壮的崇高。
二是在这些共产党员身上,包含了深刻而新鲜的时代精神内涵。时代变革、经济变革的大潮,正在改变人们的旧有观念和思维,并赋予共产党人许多新的精神特质。一批共产党人在带领周围人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中,逐渐具有了宽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科学的头脑和务实的态度。报告文学《沂蒙九章》中那位一心带领罗庄人致富的镇党委书记李桂祥,在自己含辛茹苦创办的陶瓷厂正欲展翅腾飞之时,却遭受诬告。面对上级领导和周围同事的误解,他却强压下怨屈,不断地找人做耐心的解释。这位从农民中走出的共产党员,已在自觉地克服个人义气、个人恩怨带来的局限,显示出自己逐步成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宽广胸襟。小说《乡村情感》中那位身患绝症的老共产党员郑麦生,面对死亡是如此的平静,而他深深忧虑的却是“一定要想个办法,让群众一发烧当官的就头疼,群众们一肚子疼当官儿的就拉稀屎,这才能心连着心,命连着命。”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独立思考品格,在过去的农村共产党员形象中是少见的。电视剧《沟里人》中的村支书贺小庄,更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党性要求,同带领沟里人走出大山,在更广阔的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展示新一代农民的风采联系在一起。有了这种闪耀着时代精神光彩的人生追求,他才能把忘我的献身精神与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那条通向富裕的路像彩虹一样终于飘出山外。
三是成功地塑造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干部形象,是近年来一大批影视作品的突出成绩。在这种对已逝历史和领袖人物的发现与塑造中,创作者们用当代眼光,进行了新的审视,灌注了新的时代精神。从影片《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等中,我们重新感受了他们那一代人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顽强奋斗,并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的精神和品格。而这些,正是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所渴望并呼唤的。影片《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均在观众中激起热烈反响。关键在于,作品通过焦裕禄形象的重新塑造,热切地呼唤了更加紧密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建。通过焦裕禄,我们把昨天、今天和明天有机地连在了一起。这种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也使得这些被反复表现过的共产党人形象,具有了更加深邃的历史感。
四是在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同以往的同类作品相比,创作者们在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上作了积极的努力,他们注意从多侧面、多角度来刻画形象,使人物更加血肉丰满,更富有立体感。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电视剧《艰难的抉择》、《擎天柱》、《天梦》,话剧《司法局长》、《情结》,小说《乡村情感》等都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尝试。它们在表现主人公共产党人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同时,还从多重角度写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竭力挖掘人物形象的个性魅力,是这类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又一突出特色。毛泽东形象、周恩来形象的塑造都表明了这一点。在小说《快速反应》中,我们看到了与以往同类形象不同的另一个年青共产党员南雁双。这是一个充满鲜明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他观念新、脑子快、能力强,不盲从不奉承,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了战士的利益他不惜牺牲自己。无论放到哪里,他都能坚持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他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鲁牛子、靳开来等形象的影子,可又分明是“这一个”。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他的鲜明个性和理性精神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同现实生活中共产党人的历史作用相比,与时代对文学艺术的要求相比,文艺创作中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些党员形象的塑造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在强调他们为理想为事业而忘我奋斗的同时,常把其个人情感、家庭生活写得晦暗不堪,他们在事业上是强者,在个人情感上却总是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者。这分明是另一种概念化模式在创作中的反映。第二,就题材、体裁选择的质与量来看,近年来,引起反响的共产党员形象,大多在纪实类作品中,文学创作更以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为主。虚构类作品显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第三,就艺术门类比较而言,影视类作品成绩比较突出,文学创作相对较弱,长篇小说中成功的共产党人形象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都应在今后的创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