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我的根在中国
——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诗东
黄兴章
6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蔡诗东的遗体安放在八宝山公墓礼堂的中央,周围摆满了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单位送来的挽幛和花圈。58岁的蔡诗东就这样匆匆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路程。
自60年代以来,等离子体物理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领域和工程技术部门获得了广泛应用,发展迅速。蔡诗东从事的研究工作已跻身于国际等离子物理研究的前沿行列,在推广回旋动力论方程、空间微观不稳定性和非线性理论等一系列工作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引用。特别是在1983年,他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著名学者罗森帕洛斯果教授合作,提出了在等离子体中加入高能量粒子后,能使其在受控热核聚变装置的第二稳定区中直接运行。这一新思想、新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国际上许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蔡诗东被认为是世界上在这个领域内领先的科学家之一。以后,他所带领的研究组又计算了在某种条件下高能量粒子可以稳定等离子体,从而起到重要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人们渴求实现受控热核聚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蔡诗东说:“从这类研究工作的兴旺可以看到,使受控热核聚变装置控制在第二稳定区运行的思想,引起了研究受控热核聚变反应的科学家们的关注与重视。”
1967年,蔡诗东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和美国马里兰大学任教。早在攻读哲学博士期间,蔡诗东曾从理论上解释了当时漂移波的重要实验结果以及一些新的推理判断。后来,这些判断均被实验所证实。对此,他的导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教授斯迪克斯十分赏识。1984年斯迪克斯来华访问时,他高兴地称赞道:“蔡是我理想的学生。”
1973年,这位30多岁的举止文雅的年轻学者、已在美国成为崭露头角的等离子体理论物理学家,正处于研究生涯的黄金时期和出成果的高峰阶段。然而,他却和夫人曹俊喜女士一道,毅然回到祖国。
回忆起这段生活,蔡诗东深有感触地说:“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常常翻阅有关反映祖国建设的报刊、书籍,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使我深受鼓舞。当然,论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在美国是不错的,而且那里有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但当我看到中国需要发展等离子体物理学时,我决心回到祖国。因为,我的根在中国。”
蔡博士说:“我们国家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人才还不够多。如果要把等离子体物理学开展起来,必须提高在职人员学术水平,培养年轻一代。要造就一批,带动一片。”为了活跃学术气氛,提高组内同志的业务水平,他每周组织大家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交流会和一小时的英语报告会。蔡诗东从不以专家、权威自居,因而大家愿意去请教他。蔡诗东真是做到了“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位教授曾感叹道:“只有蔡诗东愿意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做出这么多的牺牲。”
在蔡诗东的建议下,1985年5月,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了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会。它的宗旨是将国内一些高等学校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力量组织起来,研究一些有分量的课题,以推动我国基础等离子体物理和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培养年轻一代等离子体研究工作者。
蔡诗东博士的学术成就和爱国热忱,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在旅美华裔学者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系主任的一位学者称赞道:“蔡诗东是我非常敬重的同学和同事,他放弃了美国的一切条件,回到中国,为等离子体物理学在中国扎根贡献了所有的力量……”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技术创新与农业前景
国风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农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经营,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注重农业高新技术的攻关、开发、应用和引进。这是我国农业迈上新台阶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我国农业的希望所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不但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使农业的内涵在传统意义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为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带来了希望,也展现了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产生于50年代,发展于七八十年代,高速发展于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从微观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在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革,而作为分子生物学中心研究内容的生物固氮工程、光合作用机理研究、蛋白质工程和基因治疗中的任何一项突破与重大进展将对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改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食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作出贡献。为了解决农业中存在的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现代生物技术已开始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在农业生产中,重组DNA技术用于生物育种,可加速后代筛选,分离特殊基因,提高对病虫害的抗性和作物产量。利用生物技术可改变作物品质和营养成份,如淀粉和脂肪酸含量,花卉颜色,果实贮藏性等,应用快繁技术可增加产品数量和质量,除去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病原菌,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生物药品。在畜牧生产中,利用生物技术优化对牛、猪、羊和家禽的育种,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改进肉质的风味,利用新的人工授精和繁殖技术加快动物的繁殖速度,如超声波采卵技术、人工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精子性别识别、精子和卵子的低温保存等。在食品工业中,利用生物技术改进食品的质量,研制含更多天然成份的食品,改进传统的发酵工艺,利用微生物技术优化对原材料的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快速和有效的检测技术,监测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饲料工业中,利用饲料添加剂,改进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改变饲料成份,减少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
二、温室农业的出现,结束了农业生产属于生物过程而不能摆脱自然气候条件制约的历史,开始了按人的意志决定生产成果的时代。以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技术为先导的温室农业的出现,是对千百年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性变革,使农业这个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与自然条件不可分离的产业第一次摆脱了对自然气候条件的依附,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产业,按人的意志进行生产。立体种植的出现,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实行,使农业从自然力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不再畏惧干旱的折磨、暴风雨的袭击,不再被土地等资源稀缺所困扰。这是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一次划时代的胜利,它使人类看到了依靠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赖以生存的食物生产的曙光。现在,在发达国家,温室农业的产量和效益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如荷兰,仅占土地面积0.5%的“绿房子”所达到的产值却占整个农业产值的20%,是通常情况下产值的近70倍。
三、农产品冷藏和运输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使农业生产收益有了稳定的预期,也使社会的农产品更加丰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产品鲜活的特点,农产品的冷藏和运输条件如何,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谁在这方面领先,就意味着谁在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和更高的经济效益。目前,一些高科技成果已在农产品的贮藏和运输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应用计算机模型对农产品的流通链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通过使用基于实验数据的农产品质量变化模型和农产品的环境模型,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对现有的流通链进行比较和评估,进而发现其薄弱环节并予以改善,在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时,人们也可以利用上述模型找到最佳流通渠道。应用气控集装箱以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时间。通过使用气控集装箱,许多农产品的保鲜时间可以大大延长,进而使产品可以运至远距离的市场。目前气控集装箱的价格已不昂贵,因此新鲜农产品可以使用气控集装箱通过海运销往世界各地。应用气调包装技术如通过使用塑料薄膜包装新鲜农产品,可以在产品的周围造成有利于产品保鲜的空气成份(高二氧化碳、低氧气),从而延长产品的保鲜时间。目前,众多的新鲜农产品都使用这一技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因此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仍很艰巨。同时由于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带来的环境质量恶化、污染加剧、能源短缺、耕地锐减等一系列问题以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停滞不前而形成对国民经济制约的“瓶颈效应”,都要求现代科学技术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指出“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止境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5页)这些精辟的论断,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农业资源又相当稀缺,要解决12亿人口的衣食问题,并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就必须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出路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就在科学技术。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信息高速公路并不神秘
——浅谈国际互联网络的通讯协议
廖天亮
计算机的普及运用方兴未艾之时,信息时代的脚步已接踵而至。现今的人们有多少没有听说过信息高速公路呢!面对多变的世界,有的人显得无可奈何,慨叹自己连计算机都不会用或者用得不好,更甭说信息高速公路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信息高速公路的妙处就在于它对使用者没有任何的专业知识背景的要求,它离我们很近,因为它并不神秘。
严格地说,信息高速公路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常常谈到的国际互联网络只是它的雏形。但这个雏形为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辅助设计和游戏等功能已为大家所熟悉。但是当一台计算机单独运行时,它是孤立的,它只能执行和显示计算机里已储存的或使用者直接输入的指令和信息。目前我国大多数计算机都是这种命运,进入家庭的计算机更是如此;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数台计算机能够连接在一起,实现网络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但是在国际互联网络出现之前,任何的网络都是局部的,有限的。由于所使用标准的差异和网络技术的复杂性,使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与沟通十分困难。然而,国际互联网络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一个交往的礼节。对于诸如竖起大拇指,微笑,握手等等动作,只要文化背景相同,大家的理解是一样的。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样需要一种“礼节”,用行话说,就是通讯协议。国际互联网络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就因为它在计算机通讯协议上找到了突破口。这个通讯协议撇开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复杂性,避开了不同计算机系统、不同网络之间的不兼容性,为计算机的应用带来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不管用户使用的是什么档次、什么品牌的计算机,不管用户使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也不管用户有没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知识,都可以在这个通讯协议之上进行快捷的通讯,漫游国际互联网络的信息海洋,便利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而所有这一切对用户的要求仅只是揿动鼠标而已。
目前,国际互联网络的用户已超过5000万,而且正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在发达国家,国际互联网络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中国于1995年5月开通了国家公用通信网,中国人的信息梦不再遥远,如果我们能够打破信息高速公路的神秘感,命运便掌握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技杂谈

  从“虫眼儿菜”说起
蒋建科
据六月二十六日出版的《市场报》报道,带虫眼儿的蔬菜最近在天津的一些农贸市场上成了抢手货,有人调侃,虫眼儿菜是绿色食品。原来,不久前有二百余人因食用施了剧毒农药的韭菜而中毒。读罢这则新闻,如鲠在喉。笔者不禁要再次疾呼,加强蔬菜用药管理和上市前的检验,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其实,蔬菜的农药污染是个老问题了,这几年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例如菜农目前大都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经营单位,施药有较大的随机性,有的蔬菜喷了药还未过安全期就匆匆上市。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外运菜基地把用于水稻、棉花的剧毒农药用到蔬菜上,加剧了污染,甚至个别地方还把国家早已禁用的农药重新用到菜田里等等。
我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可以降低蔬菜中的农药污染,促进蔬菜生产向“无公害”化发展,但这些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从天津的实际来看,市民们挑虫眼儿菜也说明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提高。因此,降低农药污染,发展“无公害”蔬菜已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广大群众的要求。
近几年,我国的“菜篮子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全社会的公认。但目前在许多地方出现了菜价下来了,农药污染上去了的情况,有的地方已产生了严重后果。因此,还需要各级政府像抓菜价一样抓消除农药污染。菜价的变化每天都能感受到,而农药的残毒是一点一点在人体内积累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然而,蔬菜残毒关系着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容不得丝毫马虎。
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各级领导要下决心,从源头抓起,查处国家已禁用的农药,同时定期检查菜区用药情况。其次,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组织科技人员强化蔬菜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蔬菜残留农药危害的认识。另外,要开展蔬菜上市前的农药残留含量的检验分析,严把上市关,把对人体有害的不合格蔬菜堵在市场之外。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栽种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青岛高科园推出“双五百工程”
继去年建立人才市场和人才促进会后,青岛高科园于今年初又推出旨在吸引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双500工程”,决定在1996年实施引进500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其中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占15%以上),500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双500工程”,为园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对于引进的大学生、研究生,高科园将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届生,优先安排到园区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对专业性较强的应届生则根据其意愿安排或推荐给园区直属企业或三资企业,以发挥其特长。对于引进的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涉及外地人员调入青岛市区需要缴纳的城市增容费时,高科园将会同市有关部门解决。
“双500工程”推出后,高科园组织部、人事局即派人到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去参加全国人才市场或各地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并直接到名牌重点大学如北大、清华、人大等校签订人才供求协议书,目前已经报名来高科园的大学生、研究生就达2000多人。(王保生)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量子筛水处理技术
解决水质净化难题
提高人类饮用水质,保护大自然水体是当今水处理技术的宗旨,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为了克服传统水处理技术的不足,北京市宏正机电技术公司和北京市超技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成功“WT”系列水处理设备和SL系统全自动量子液体净化站,应用先进的量子筛理论,利用无形的量子场力束缚杂质,因而对水不产生阻力,克服了分子筛等阻挡式水分离设备流量小的重大缺陷,适合工业化流量生产的需求,在处理“黄锈水”、水垢、防腐、杀菌灭藻、净化过滤、纸浆回收、固液分离等方面有独到功效。该产品实行集成设备化,一改传统的大水池基建化处理方式,也避免了传统化学方法带来的二次污染。
这一成果经全国十多个省市、数十个工程推广应用证明,具有工程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快、运行费用低、可靠性高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发电、造纸、化工、酿造等行业的企业饮水和污水处理,也适用于民用住宅和旅游设施的水质净化。
作为年轻的科技发明人,郑正的名字已被载入“国家级科研成果研制功臣名录”,其发明已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专利局评为国家级专利成果,并获得国家专利金奖。(胡雯)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凭专利打市场
——郑州蝶阀厂科技兴厂纪事
苗文新渔海天
在郑州蝶阀厂,每天都能看到产品供不应求的场面。在厂招待所,平均每天有1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等着要货的客户;在厂销售处,联系订货、催货的电话、电报、函件每日不下30个。在厂办公室,摆放着10份专利证书,厂办负责人兴奋地说:“我们是靠专利起家,凭专利打开市场的。”
1980年春,郑州蝶阀厂刚诞生,厂长王马野就以企业家的敏锐目光,接受一位高级工程师的建议,上“蝶阀”这个中国还没有的新产品,当时世界上只有德、美两国刚刚开始研制和使用蝶阀。有一次,副厂长戚西洋到郑州铝厂购买原材料,发现该厂用作排水的全部是国外进口的蝶阀,戚西洋立即回厂找到王马野,两人一拍即合:“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高质量蝶阀!”
说干就干,王马野和戚西洋分头登上南来北往的列车,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寻觅图纸、查阅资料,并先后与沈阳铝镁设计院等科研单位达成技术服务协议,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蝶阀。当听说郑州某厂从德国进口的一台蝶阀报废的消息后,王马野如获至宝,马上高价买回,像解剖麻雀一样,对每一个部件仔细研究。3个月时间过去了,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1983年,我国第一代蝶阀——对夹式蝶阀问世了。
这种对夹式蝶阀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拆卸、安装和开启方便、可任意角度安装、泄漏为零等优点,备受用户青睐,王马野当即将这一技术申报了中国专利,成为该厂第一项获得专利权的技术。
也正是这项专利技术,给郑州蝶阀厂带来了好运气。他们又到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注册了“荥蝶”牌商标。从此,该厂的“荥蝶”牌专利产品畅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87年比1984年的产值增长10倍,利润增长12倍。
尝到专利甜头的郑州蝶阀厂并没有就此满足,两位厂长再次出征,去南京、跑沈阳,请专家、拜教授,又与上百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聘请100多位高级工程师为技术开发顾问。同时投资500多万元,成立职工技术学校,选送30名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经过几年努力,全厂700多名职工全部达到4级以上技术等级,而且培养出一支拥有86名各类技术人才的科技队伍,涌现出王陆军等一批知名的蝶阀设计专家。
该厂针对产品胶圈易脱落等问题,组织科技人员研制成功阀座榫式无骨架蝶阀,使产品寿命提高10倍以上。接着又研制成功阀座嵌有密封环的蝶阀,将产品质量又提高了一个档次。最近,他们又开发成功了“蝶式缓闭止回阀”、“伸缩蝶阀”等国际首创的新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郑州蝶阀厂还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研制成功手动、电动、气动、管网、自锁、中压等9大系列480多种规格的系列产品,共获得10项国家专利,专利实施率达到100%。这些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快轰动全国。就连远至西藏羊八井的水电工程建设单位也用飞机空运该厂产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结束了我国大口径蝶阀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仅在鞍钢、首钢、长城铝公司、大庆油田、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等一些大型企业使用,就为国家节约外汇500多万美元。该厂产品以其过硬的质量和专利保护已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到乌干达、泰国、菲律宾、美国等国家。去年全厂创产值1亿元,完成利税1000多万元,被郑州市列为免检产品,成为全国唯一生产蝶阀的专业厂家。
编后
没有专利保护,新技术、新产品就不会有稳定的市场,失去专利保护等于让企业失去一次发展机遇。郑州蝶阀厂紧紧依靠专利保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由驰骋,并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他们的做法再一次证明,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切实重视无形资产的保护,充分运用专利、商标等法宝把企业推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据报道,我国的一些著名企业最近纷纷到国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发现早已有人在国外注册、申请了他们的商标和专利,使这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计划受挫,陷入被动境地,令人痛心。事实证明,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参与竞争、走向国际市场的迫切需要,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给大棚菜“充气”
路文志
初秋的一天,一辆军用客货两用车奔驰在京郊公路上,两位中年军人坐在驾驶室内,脸上露出焦急而又兴奋的表情……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第二炮兵第三研究所按照事先约定前往各试验点回收“温室气肥增施装置”样机,汽车在京郊各区县跑了一整天,十几台样机竟然连一台也没有收回来。农民们不是说晚些天儿送回来,就是请求再试一个秋冬,有的干脆说,就放在俺们这儿得了,俺们年年儿给您试!究竟什么魔力使农民们不约而同地“违反”约定,又是什么驱使他们“把住”样机就是不肯还呢!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菜篮子工程”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农业专家把视角瞄向了塑料大棚,他们希望在那有限的空间里创出丰产的奇迹,让更多的人尝到“四季青”的甜头。
值得庆贺的是,第二炮兵第三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所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联合奋战,刻苦钻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温室气肥增施装置”的技术研究。正像人离不开氧气一样,植物生长离不开二氧化碳。温室里的二氧化碳无法及时补充,影响蔬菜产量。这套装置就是专门补充二氧化碳,促进蔬菜生长的。
在课题组联合攻关的过程中,李万志所长多次向上级领导汇报和反映进度情况,使该项目进而得到了二炮后勤部乃至总后勤部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当购置设备和研制样机由于经费不足而面临搁浅时,二炮后勤部赵致栩副部长不仅积极协调而且及时送去了“粮草”,使处于困境中的项目重新启动。
经过奋战,首批“温室气肥增施装置”样机终于研制成功,并以无一例失败的试验,写下了一段辉煌的数字:“海淀区东北旺农场:黄瓜增产102%;北京军区卫戍区农场:茴香增产100%,黄瓜增产61%,西葫芦增产42%;国防科工委养殖场:黄瓜增产75%……”据有关专业部门测定,蔬菜品质明显改善,投入产出比为1∶23。
二炮后勤部科技开发管理局专门成立了长缨机电设备厂,把这项科教兴农的新成果迅速转化成科技产品,并及时推广到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国家科委成果办日前专门召开了“温室气肥增施装置”应用推广会,会议尚未结束,就累计订货上万台。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海南省儋州市和庆农场注重科技兴农,在5.6公顷的蔬菜示范基地上全部安装上从以色列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滴灌设备。该设备能有效地将水和肥料混合,大面积提高产量。图为以色列专家在指导技术人员使用该设备。吴文生摄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暑假来临,一支由120名学生组成的内蒙古大学’96青年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社会实践队奔赴国家贫困县托克托县,为农民义务维修电视机上百部,农用电器近30件。
新华社记者王晔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