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党”
刘揆楚
正确认识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抓好党的建设来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的建设、领导干部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时指出,“搞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以身作则”,“关键”是“端正党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这几个“关键”足以说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党”。如果我们这个拥有5700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不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忽视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就难以真正搞好,党也就难以经受住新的历史考验。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抓好党的建设,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纲。只有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才能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效率和水平。那么,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挥执政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呢?
第一,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深入学习、全面理解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纠正一些人思想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从一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来看,当前必须纠正四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忽视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认为物质文明建设重要,精神文明建设次要;有的认为只要物质文明搞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也就自然会“水涨船高”,或者甚至不惜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二是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认为先把物质文明建设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建设,因而在实践中形成“两张皮”、“单打一”的现象。三是搞精神文明建设重形式轻实效,不是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的领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定、决议或规划变成扎扎实实的行动,而是图虚名、摆花架子、搞突击、应付检查等,致使精神文明建设在有些地方收效不大。四是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虚的、软的,物质文明建设是实的、硬的,虚事虚抓,实事实办,抓一阵、放一阵,紧一阵、松一阵。产生上述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人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解决这些思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深入学习、全面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领会中央的正确部署,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二,切实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保证党的政治路线顺利贯彻执行,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决定因素。而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关键就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要保证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保证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在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要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支坚强的专门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要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工作,鼓励他们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以热情为群众服务的行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来赢得群众信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吸引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要深入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党员在新时期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努力探索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和新路子,坚决纠正某些地方存在的两个文明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性。
第三,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用好的党风、政风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抓紧抓好。”为此,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发扬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新时期“64”字创业精神,在全党树立起新的时代风尚。二要严肃党纪,从严治党,把端正党风和搞好党风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把反腐败斗争同改革、发展、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依靠党的自身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抵御资产阶级和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通过党风的根本好转来推动和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也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起码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带头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好金钱关、名位关、权力关、人情关和色情关,真正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表率作用。
第四,加强领导、科学部署,真正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一是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的形成,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解,力量的分配,都要体现两个文明一起要,两项工作一起抓,两个责任一起负,真正体现“两手抓、两手硬”。二是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力度。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真正做到认识、工作、措施、资金、人员“五到位”。要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分工负责制、协调管理制、检查考核制、监督奖惩制,使精神文明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限时达要求”。三是要各方面联合作战,协调动作,综合治理,优势互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经济战线和一切部门的长期共同任务。我们要建立起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合力抓的工作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职责和自觉行动。同时,要坚持群众路线,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形成巨大的合力。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改革与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述要
汤群英
日前,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和全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二次邓小平改革思想及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着重研讨了以下两方面内容: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与会代表在集中讨论了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同时,联系当前实际,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与会者一致认为,为了搞活国有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较大的努力:第一,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明确国家的所有权和企业的经营权,政府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第二,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第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机构,制定和健全对于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制度及制约机制,以确保企业健康运营;第四,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包括决策机制、营销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使国有企业能够灵活高效地自我运转。有的学者说,搞好国有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企业内部来讲,就是要转变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加快企业技术进步,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等;从企业外部来讲,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全面正确地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任务,就是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新变化。与会者认为,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正确的政治观点教育党员和人民,要明确一些重要原则: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否定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的地位;二、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不能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三、重视物质利益原则,不能背离党的政治原则;倡导市场竞争观念,不能否定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与会者认为,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教育工作:要抓好理想、信念、道德、纪律教育;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抓好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抓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等等。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论社会全面发展
万斌郁建兴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在发展社会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必须协调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关系。
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目标
社会全面发展,就是指社会结构诸要素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具体地说,就是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等诸方面的综合发展。我们之所以强调社会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无论是西方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还是在二战后许多力图“西化”的非西方国家,均以经济增长、财富积累为唯一目标,结果造成了两极分化、社会动荡、价值失落、文化精神断裂、环境恶化甚至军事冲突等,从而影响和阻碍了经济正常发展。事实告诉人们,社会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谋求社会全面发展现已成了世界性的课题。
社会全面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的,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目标。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片面性,把社会的和谐、协调、全面发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贯穿社会主义运动史的一根红线。社会全面发展不仅仅是道德理想,而且也是历史现实自身的运动。工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同时也为超越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不可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要求,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毫无疑问地包含了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定。
社会全面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质上提出了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论证了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他一再指出,我们的最终理想是搞共产主义。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既是我们工作的真正优势,也为我们指明了一切工作的根本取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综合发展,社会和人的共同进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包含在他的许多论述之中。
比如,关于经济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经济发展应当促进社会发展。他提出经济发展要保持“适当速度”的思想,认为“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提出了经济发展具有多种动力的思想,认为在经济因素之外,政治、思想文化因素也不能低估,不能搞“单打一”;提出经济发展的社会性质问题,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辩证统一的思想,强调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等等。
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邓小平同志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把它们纳入到我们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总体布局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比如,关于社会发展的主体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他的政治设计、政策选择,是融进了这一原则精神的。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一致性的追求,构成了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社会全面发展观还科学规范了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手段、途径、道路、方式方法。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不发展,经济建设不搞上去,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合格的”,社会全面发展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在强调经济建设中心地位、基础地位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十分注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导致社会和人的一致发展,也不会自动导致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等等。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和阐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表明,他设计、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手段、途径、道路、方式方法都是受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所规范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之所以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是因为它们都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
由上可见,邓小平社会全面发展观不仅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直接的相承关系,而且在许多方面具有创新意义,人类追求已久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真正具有了走向现实世界的可能性。
实现社会全面发展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既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又证明着这一理论在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辩证地解决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始终注意加强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等等。正是我们牢牢坚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作统一的奋斗目标,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迅速而且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
当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加上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等原因,因此要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发展仍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一些领域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当前,要加强社会全面发展意识的普及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增强社会全面发展的观念。有的同志在理解我们的发展目标时,有时把经济增长,有时仅仅把数量、产值增长视为唯一目标,忽视质量、效益的提高,忽视民主政治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解社会发展动力时,把经济因素当作唯一动力,搞“单打一”;在确定社会发展水平的检验标准时,仅仅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甚至仅仅归结为货币拥有量,等等。这些认识与做法已经并正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为了切实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到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等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克服这样一些错误倾向:
一是“代价论”。有些人认为只要经济能上去,选择任何手段都是合理的。有的人主张搞私有化,甚至主张搞“娼妓经济”、“赌博经济”等,就是这种观点的产物。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如果社会风气一天天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江泽民同志也强调:“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因此,我们决不能以发展要有代价为借口,从事那些不讲社会主义道德,不讲社会主义原则的事情。
二是“等待论”。有些人提出“先污染后治理”、“先片面再全面”,社会全面发展是将来的事情,需要等到将来再干。在这些人看来,社会发展从片面到全面是一个普遍规律,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一系列环境、资源、人口、社会问题现在是无法解决的,只有“耐心等待”。这些人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无目的的纯粹自发过程,完全抹杀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应当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的价值活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若失去了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将是永远不可能到来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理应吸收和借鉴别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发展中少走弯路,实现跳跃式发展,而不能以“等待论”来否定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修补论”。有些人只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而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看不到两个文明建设应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些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只具有工具性意义,对物质文明建设只起“修补”作用,而不是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看成是统一的奋斗目标。
这几种发展观,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内涵是十分明显的,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有害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之一,就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我们的道路已经选定。在中国社会不断地走向全面发展的征途中,我们必须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出版
由宋平同志题写书名,张全景同志题词,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作序的《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一书,日前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联合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组织本省的理论工作者,历经半年时间的调查研究,反复修改,精心编写而成的。此书紧密联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情况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系统地论述了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信念、人生宗旨、人生价值、人生态度、荣辱观、公私观、道德观、纪律观、苦乐观、生死观等十二个方面问题,详细论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全书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时代感强,且通俗易懂。(陈四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