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6-07-29

1996-07-29新闻联播 文字版

中国诗歌学会正式成立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中国诗歌学会<br/> 正式成立<br/>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讴歌时代精神,推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中国诗歌学会日前在京正式成立。<br/> 中国诗歌学会是全国性的群众学术团体,旨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广泛团结全国诗人和各界人士,传播创作信息,出版诗歌佳作,进行诗歌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创作和理论水平,培养文学新人,为繁荣华文诗歌而开展多样的学术活动。(文一)

归途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归途<br/> 赵正林<br/> 苏库曼草原上的牧人谁不知,眼下,阿拉坦大叔的羊群像覆盖在甘达尔山上的白云;阿拉坦大叔的马群像冲出布尔莱什峡谷的暴风……他本人的家庭牧场是全盟达集约化标准的示范点。为此,他荣获“科技兴牧标兵”的光荣称号。掌声中,阿拉坦把从盟长手中接过的奖杯高高举起,朗声说:“这是咱全体苏库曼牧民的骄傲!”<br/> 嗬?,歌声即起——<br/> 没有额吉淖尔的碧水,哪有苏库曼草原的灵秀?<br/> 党的政策像温暖的阳光,改革开放给草原带来吉祥、幸福。<br/> …………<br/> …………<br/> 啊哈嗬?——<br/> 人们用四度谐音和着他,歌声浑厚汹涌,托着牧人心中的美意,托着对新生活的期冀,托着迷人的沉醉。<br/> 喜筵的酒歌,在绛紫色的晚霞中,悠悠缱绻,一缕一缕向四野散落……阿拉坦大叔带着异乎寻常的满足,斜跨在他那匹枣红马银钉闪烁的鞍桥上,洒脱豪迈,向火红的晚霞中驰去……

问候语的变迁

第12版(副刊)<br/>专栏:茶楼<br/><br/>  问候语的变迁<br/> 天池<br/> 人类在语言交流中,问候语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我国素有“文明之邦”美誉,人们在见面时相互问候也颇有讲究。<br/> 问候语的产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问候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br/> 据史载,我国古代最早的问候语是“无它乎”。在那时,“它”即是“蛇”。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它”字在其铭文中就呈弯弯曲曲的蛇形。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们认为,在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学会造房的时候,居住条件是原始、简陋的。他们或住在天然洞穴中,或挖掘洞穴而栖身。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下,爬行动物尤其是蛇就成了对人们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许多人常会在熟睡之时被蛇咬而致伤,甚或丧失生命。“无它乎”的意思是说“你没有被蛇咬着吧”。《后汉书·马援传》中就有“望见吉,欲问百春无它否”之句。可见古人用“无它乎”来相互问候平安是很实在的。<br/> 后来人们学会了造房,从根本上改善了居住条件,结束了穴居生活,基本上控制了蛇对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威胁。显然,再用“无它乎”来相互问候已无必要,也不切实际了。但是,那时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还很差,经常会遇到野兽的侵袭,疾病也常使人们处于困境。于是人们便用“无恙乎”来做问候语,意思是说“你没有受到意外伤害、平安无事吧”。这种问候语虽然在今天很少有人作为口语应用,但仍在文字问候中沿用。如人们来往书信时常会写上“别来无恙”。<br/> 进入封建社会后,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时而可见,到处有之,加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广大劳动人民经常处于食不果腹的地步。“民以食为天”,2000多年来劳动人民一直把“吃”看作最大的事情,能不挨饿成了人们最关心的生活主题。于是,“你吃了吧”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见面时的问候之语。今天,尽管我国人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奔向小康,但是“你吃了吧”的问候语仍在相当多的人群中流行,尤其是饱受旧社会之苦的老年人以及如今还没有解决温饱地区的人们。<br/> 不过,许多人已经意识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吃饱,而是如何吃得好,怎样科学饮食,讲究营养摄入,因此用“你吃了吧”来相互问候已不合时宜了。实际上,“您好”、“您早”等问候语已在许多人群中流行开来。以此来完全替代“你吃了吧”的问候只是时间问题,或者说是习惯改变的过程。<br/>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由于人们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国际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外的一些问候语也传入我国,并被一些人接受。“早上好”、“晚安”等也在相当一部分人中用来问候别人。<br/> 从问候语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问候语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活特征,它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多姿多彩。

贵在“心有主”

第12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贵在“心有主”<br/> 孙传欣<br/> 史载:元世祖忽必烈年间曾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的许衡,某日于盛夏携友赶路,时值烈日当头,诸友饥渴难忍,路旁树有甜梨,众皆取而啖之,许衡端坐树下,一直不为所动。或问之,许衡曰:“非己所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乱世此无主”,对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br/> 用世俗标准衡量,许衡迂腐得可以。其一,此梨“乱世无主”,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大家都不吃,烂掉更可惜。其二,即使梨主恰巧碰见,许衡也不必尴尬,因为“众皆取而啖之”,法不责众,怪不得许某。其三,时值“烈日当头”,众人“饥渴难忍”,梨主即使不满,也当考虑“情况特殊”而“理解万岁”。难能可贵的是许衡不找此类借口,也不随波逐流,自觉抵御甜梨的诱惑,保持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后为官数十年,从不妄取薪俸以外的一钱一物,终于成为名垂青史的循吏。<br/> 许衡的“心有主”,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明确的是非观念和抵御诱惑的自觉性。令人遗憾的是多少年后的今天,却仍有“人民公仆”远未达到心有主的境界。他们假公济私,白吃强拿,贪污受贿,总能找到取之有理的“理由”。<br/> 如果说那些“公仆”们不知道此类“理由”自欺欺人,未免贬低了他们的“认识能力”。这些人好比冯梦龙笔下的薛录事。《醒世恒言》中的《薛录事鱼服证仙》情节极为简单:薛录事于高烧昏迷中化为鲤鱼跃入湖中,恰遇渔夫垂钓,他明知饵在钩上,但是耐不住饵香扑鼻,张口咬饵,终被钓去。作者的点评一针见血:薛录事被钓盖因“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用许衡的话说,就是“心无主”,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缺乏抵制诱惑的自觉性。<br/> 由此看来,人的最终对手就是自己。为官者只有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心有主”的境界,才能面对种种诱惑不但“识得破”,而且“忍得过”,清正廉洁当公仆。有感于此,写下这篇短文,愿许衡的“心有主”成为一面并未作废的镜子。

草鞋篇

第12版(副刊)<br/>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诗歌征文<br/><br/>  草鞋篇<br/> 厉彦林<br/> 沉寂安详的深夜<br/> 我举一缕跳跃的烛光<br/> 凝视五彩的中国版图<br/> 泪水伴随崇拜的心情<br/> 追逐民族的悲壮之行<br/> 寻找一部英雄史诗<br/> 我叩问那段坎坷故事<br/> 捡拾一双浸泡硝烟的草鞋<br/> 只见一行漫长的草鞋印<br/> 曲折蜿蜒二万五千里<br/> 横穿千万险山恶水<br/> 走进斯诺的《西行漫记》<br/> 走进刻骨铭心的历史章节<br/> 滴淌光润的血渍<br/> 那年月,革命羽毛未丰<br/> 红星照耀的穷人队伍<br/> 跌进苦寒的严冬<br/> 山穷水尽,濒临绝境<br/> 天南地北的野草<br/> 纤瘦矮小且零零星星<br/> 被一代伟人的思想照耀<br/> 就有了骨节和灵性<br/> 被血缘关系编织<br/> 攀结成坚韧的整体<br/> 最简易最耐穿的草鞋<br/> 生死相依<br/> 虽然冰天雪地<br/> 吃草根咽树皮<br/> 穿一双老母、妻子或<br/> 父老乡亲编织的草鞋<br/> 心就暖和<br/> 腰就硬实<br/> 周身就增添勇敢与机智<br/> 咬紧牙关,聆听号角<br/> 在雪山或沼泽地<br/> 在腊子口或铁索桥<br/> 龙腾虎跃,如履平地<br/> 几百个艰难的日夜<br/> 摆脱残酷的围追堵截<br/> 踏遍破碎的半壁河山<br/> 杀一条鲜血淋漓的路<br/> 根据地和解放区<br/> 在血路两侧迅速扩展<br/> 拯救多难的民族和自己<br/> 中国战争的特产——草鞋<br/> 远离了我们的时代和生活<br/> 保存进军事博物馆和党史<br/> 那是先辈倾听真理的耳朵<br/> 那是历史审视未来的眼睛<br/> 朴素的光辉仍然纯粹<br/> 足音经久不息<br/> 共和国又迎来新的黎明<br/> 敲响新世纪宏亮的钟声<br/> 开始更加艰辛的长征<br/> 道路曲折,险象环生<br/> 还有难以预测的暴雨狂风<br/> 回首忆长征<br/> 擦亮民族信念的基石<br/> 我们这些幸福养大的子孙<br/> 是否顿悟和坚守草鞋的<br/> 气节和精神<br/> 是否感受到比黄金贵重的<br/> 人生真谛和品质

热带雨林(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热带雨林(油画) 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