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6-07-27

1996-07-27新闻联播 文字版

唐山之歌——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抒怀

第7版(文化广角)<br/>专栏:<br/><br/>  唐山之歌<br/> ——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抒怀<br/> 李永文<br/> 时间,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以无形的巨手,不断地改变着世界上的一切。<br/> 一棵树,年代越久,年轮就越多,就越趋于成熟、博大;一个人,年龄越大,阅历就越广,感情就越加深沉;一段生活,岁月越久远,积淀的营养就越丰富,也就越能滋养人的心灵。<br/> 20年前的一场大地震,20年后已不再是恐惧与悲伤,也不再是艰辛与苦难,它已经被时间酿造成了一支歌,一支长长的歌,一支内容复杂,旋律多变的歌,一支深深植根于劫后余生的唐山人心田,而又响彻大地的歌。<br/> 那是一支悲壮的歌——<br/> 地球发泄了一下积蓄胸中的愤懑,百余万人便遭了灭顶之灾,就像是一辆轧道车辗碎了一个蚂蚁窝。<br/> 20多万不幸者惨死在倒塌的房屋之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刚刚脱离母体来到人世间的婴儿,有当天才举行婚礼的第一夜夫妻……<br/> 更多的人却活下来。<br/> 他们从坟墓般的废墟中爬出,赤身裸体,如猿人般战战兢兢地直起腰,站直身躯,站得那样慢,那样吃力,仿佛是头一次做人。但毕竟他们是站起来了,依旧是脚踩着大地,头顶着蓝天——依旧是个顶天立地的人!<br/> 他们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甚至没有一句怨尤的语言。他们知道自己敌人的强大,但也相信自己的力量。<br/> 他们默默地掩埋了亲人的尸体,然后,便昂起头颅,赤手空拳地去迎接新的挑战……<br/> 那是一支豪迈的歌——<br/> 人,不是孤立的。<br/> 唐山,不是孤独的。<br/> 灾难,不仅仅是受灾者的灾难。它属于大家,属于整个中国。<br/> 于是,从四面八方如流水般赶来了数以万计的救灾大军,在废墟上摆下了战场,决心与震魔抗争到底!<br/> 大批救灾物资,从东北、西北、华东、华南……源源不断地通过火车、汽车和飞机运往唐山。<br/> 几千万伤病员被送往全国各地医疗。<br/> …………<br/> 抗震救灾,一时成了整个中国的中心工作。唐山,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一场规模空前的人与自然的大搏斗展开了,其声势,惊天地,泣鬼神……<br/> 那是一支深沉的歌——<br/> 灾难,是短暂的。<br/> 灾难后的岁月,却是漫长而艰难的。<br/> 几秒钟所造成的灾难,却需要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去弥补。<br/> 心灵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生活的创伤,恢复起来也并非容易。漫漫的艰苦岁月,炼就了唐山人的毅力与韧性。<br/> 他们住在砖头压油毡的简易房里,一年、两年、三年、四年……<br/> 他们一砖一石地建设着新的家园,五年、六年、七年、八年……<br/> 直到一座现代化的新唐山重新在冀东大地崛起……<br/> 那是一支缠绵的歌——<br/> 生活的长久沉积,犹如陈年佳酿,其味越来越醇正、绵长。<br/> 心灵的伤口,早已愈合,但却留下了一痕永远抹不掉的伤疤。它不再疼痛,给人的,是一段闪光的记忆,一个日渐遥远,然而却并非淡化的故事,一页亲自书写的历史。<br/> 生活的创伤,早已“妙手回春”,并且不留丝毫痕迹。如今的新唐山,不要说外地人见了会感到吃惊,就连朝夕生活在她怀抱里的唐山人,有时也会感到陌生——出门办事,找人,常常会迷路,走错方向。<br/> 因为新的家园比过去变化太大了,她已不再是那个处处充满煤烟的古老的“灰姑娘”,而变得更加青春、靓丽、光彩照人了。<br/> 花园般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繁华的闹市,色彩斑斓的霓虹灯,还有轻柔的抒情流行歌曲和溢满高脚杯的金色酒浆……<br/> 那是一支自豪的歌——<br/> 他们曾拥有过一次震惊全球的大地震——拥有过一片死亡的废墟。<br/> 今天,他们又拥有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现代化的新城市——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新的生活。<br/> 他们拥有无数个花坛——拥有一片片五彩缤纷的鲜花。蜜蜂和蝴蝶竞相飞舞着,纷纷扑向花丛。<br/> 他们还拥有许多海外朋友,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来到唐山,参观、访问、投资、办厂……<br/> 他们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拥有了中国的北方大港——京唐港。<br/> 唐山,已经通向世界——从京唐港出发的轮船,正满载着各种建设物资和唐山人的深情厚谊,乘风破浪,向着遥远的国度驶去……<br/> ……这一切,仅仅发生在20年间。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俗话:<br/> 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br/> 呵,唐山!<br/> 你这苦涩而辉煌的名字,你这火中再生的金凤凰,你是所有新老唐山人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整个人类的骄傲!<br/> 你是一支举世无双、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一支伟大的生命之歌!<br/> 你的旋律,将永远在历史中回响!

托起新世纪的希望——记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

第7版(文化广角)<br/>专栏:<br/><br/>  托起新世纪的希望<br/> ——记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br/> 童古丽珂<br/> 3年前,在大洋彼岸,一位美国教育界人士介绍了本国现代化教育状况后说:“我们有如此先进的教学设备、无与伦比的电脑网络,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果再学习东方民族刻苦认真的教育传统,那么21世纪一定是我们的。”“我们同在一个太阳底下,新世纪为什么不能属于中国?”一位在场的中国同行,显得微微有些激动,他说:“是的,现在你们学校的设备是比我们先进,但这些硬件的东西,经过努力,我们也会有。而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民族教育文化传统却是不能速成的。依我看来,只要我们走‘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路,我们也可以成为最好的。21世纪也可以属于中国”。讲这番肺腑之言的是北京景山学校校长、中学特级教师崔孟明。尽管华发过早地爬满了他的双鬓,但从他炯炯的眼神里,人们分明可以看出那份激情、那份活力、那份自信和为理想奋斗不息的坚定信念。<br/> 崔孟明校长的一席话讲起来不轻松、实践起来就更艰难了,他恐怕要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br/> 其实为圆中华教育强国之梦,他已经默默奉献了30多年。自从1958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起,他就决心把自己交给党的教育事业了。1963年,年仅24岁的崔孟明走进景山学校的大门,成为一名化学老师。“当教师就要当最好的”,他总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此后20多个年头,他在七尺讲台上,以汗水和辛劳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多年的探索和追求,使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校的教学教改积累了经验。他首创的“结构单元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被广泛推广。1986年评审特级教师工作刚一恢复,他便获得了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称号。这是对他几十年教学成果的肯定,也是他在教育战线上不断进取的新起点。<br/> 在“景山”这片热土上,崔孟明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乃至学校校长,每一步都凝结着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凝结着他对祖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奉献。<br/> 1984年当崔孟明坐到景山学校校长办长桌前时,他并没有多少喜悦心情,而是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一校之长,就要把学校办好,办成世界一流的,为中国人争气。”<br/> 人类经过漫长的跋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也开始了新的长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几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发展了,教育怎么办?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如何走向21世纪?更多的课题,摆在了崔校长面前。<br/> 邓小平同志曾经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崔孟明的事业指明了方向。为了实现这“三个面向”,为了建设好跨世纪的学校,培养好跨世纪的人才,崔校长继续着他不懈的追求。<br/> “强国”首先要“强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少人为“科教兴国”的战略而努力着。但我们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之后百废待兴,国家倾其所能,仍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至今还有很多孩子等待着希望工程的雪里送炭。教育的现代化事业,当然步履维艰。<br/>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所专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校,曾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面对21世纪的新挑战,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景山学校责无旁贷地应该走出一条教改新路,为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贡献。这是“景山”的责任,也是崔孟明这位共产党员的责任。<br/> 我们学校的底子薄,要在短期内使“景山”跨入现代化行列谈何容易。怎么办?“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崔校长说:贫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的贫穷。干现代化事业,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给崔校长的理想插上了翅膀。为了宏伟的事业,崔校长和他的同事们竭尽全力、想尽办法。不知费过多少口舌、不知跑了多少路程、不知尝试过多少挫折和成功,景山摸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联合社会力量办学,便是“景山”新思路之一。<br/>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一个现代景山的雏形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原来9亩大的校园已被2万平方米的校舍所取代,还将建差不多2万平方米的第二期工程,一批现代化的教学场所、运动场所正在建设之中。学校的多媒体电脑网络系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00台BL486和奔腾计算机满布学校教学的各个角落。现在,景山学校已用DDN专线与中国教育科技网联通,并通过此网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网相联。老师和同学们身在景山就可以与世界对话……<br/> 北京景山学校的发展从根本上关注的不只是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的改善,而是注重培育具有鲜明人格特征和创造性的世纪新人。有了现代化的装备,还得有科学的教育体系。景山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上,也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即景山学校21世纪办学模式:“以三个面向为总方针,继承、借鉴、创新,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特长育人才,从小到大一条龙,人脑加电脑加网络”。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明理、创新”,向着新世纪走去。<br/> “景山”发展了前进了,崔孟明并未满足。他深深懂得:要全中国的教育实地起步,走向新世纪任重而道远。这些年,他们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人士办高水平的学校;与国内一些学校进行共建,以促进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更沉重的责任压在崔校长肩头,那就是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共同发展。近年来,他联络香港柏宁顿国际集团,组建了中国教育基金会,为国内大、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建立奖励基金,并已投入上千万元为山区、贫困地区兴建校舍、安装新设备,甚至使他们跃进到计算机时代,加入景山学校的联网。一批批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山村教师接受了“景山”的培训,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崔校长多次带头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捐款。他说:“要从景山走出去,与‘老、少、边、穷’学校手拉手,共同走向世界、走向明天。”<br/> “景山”的成功和教改模式,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同行们从海内外慕名而来,学习“景山”的办学经验,商谈合作办学的事宜。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家看到景山奇迹惊呆了,称赞道:“你们真了不起,看来21世纪真的属于中国。”<br/> “景山”的实践证明了中国人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我们能办好教育,也能建设现代化新国家。崔孟明对这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尤为珍视。他出生在香港,亲戚朋友也大多在海外。这些年不少人高薪请他出去做中文学校的校长,都被他谢绝了。他说“论物质生活,在海外肯定会得到很多。但是,我的事业在北京,这么多年,是党把我培养起来的,我离不开祖国,离不开倾注了我所有热情的教育事业。我们祖国人口多、不富裕,教育现代化也差得很远。如果在我们共产党人手里,建设出比发达国家更好、更现代化的学校,培养出新世纪有用的人才,这才是我最大的幸福。”<br/> 崔孟明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为了建设现代“景山”,为了中国教育走向21世纪,他一头青丝变华发、衣带渐宽终不悔。景山学校的教改工作仍在发展、探索之中,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崔校长仍在不遗余力地奋斗着。<br/> 新的世纪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在21世纪的姿态。中国的教育以新的面貌发展着,崔孟明和他的景山学校决心与世界一起拥抱新世纪的曙光。

总政文化部召开军事题材电视剧研讨会

第7版(文化广角)<br/>专栏:<br/><br/>  总政文化部召开军事题材电视剧研讨会<br/>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繁荣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总政文化部最近在京召开了军事题材电视剧研讨会,军队各大单位电视艺术中心负责人、部分主创人员及邀请的电视界的专家、评论家参加了会议。<br/> 与会者首先学习了江主席在视察八一电影制片厂时的讲话,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江主席的讲话,不仅是对军队电影工作的指示,也是对军队电视剧创作的要求;不仅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主旋律、精品、深入生活、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而又精辟的阐述,非常切合创作实际,对电视剧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和很强的针对性。大家表示要把江主席的讲话精神落实到创作实践中去,进一步端正创作思想,深入生活,加强学习,发挥军事题材的创作优势,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细,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促进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繁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br/> 近几年,军队的电视剧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潮起潮落》、《雪震》、《一个姑娘三个兵》、《姊妹坡》、《豫东之战》、《天路》、《士兵今年十八九》、《黄土岭1939》等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不少电视剧分别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骏马奖”,有的作品还入选“五个一工程”。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这些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军队的电视剧创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以军事题材为主,坚持正面反映部队的现实生活,积极宣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努力塑造感人的当代军人形象。军地电视工作者还就如何进一步繁荣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怎样写好英模人物、怎样反映好部队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维干)

莫愁无前路

第7版(文化广角)<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莫愁无前路<br/> 季音<br/> 50年代我在南京工作的时候,闲暇时常喜去逛莫愁湖,那一片绿树碧水固然使人赏心悦目,莫愁湖这个名字,更让我神往,她仿佛把我带到了一个恬静安逸的世界,一切人间的烦恼、忧愁,全忘得一干二净。<br/> 据古籍记载,莫愁原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旧唐书》上记有“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舞,……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这里所说的石城在今湖北钟祥县,县西有个莫愁村。但《乐府诗集》里,记的又是一个莫愁女:“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这样,莫愁女又从湖北跑到了河南,成了洛阳姑娘。后来有人作诗,又误把石城当成了石头城,于是莫愁女又变成为南京人,莫愁湖亦因此得名。历史上的此类误传甚多,不足为奇,也无须去考证。很可能,这美丽而善歌舞的莫愁女,压根儿就是人们虚构的某种理想的化身。<br/> 莫愁这个名字所以流传千古,大概主要是蕴含在这两个字背后的人生哲理,给人感悟,给人启迪。人生在世,谁能没有忧愁和烦恼呢?生活的困厄,人际关系的纠葛,社会上的种种污浊,能不引起精神上的负重?有些性格内向的人,不善自我排解,甚至会陷于愁城而不能自拔。忧愁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毕竟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一味发愁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反而有损于事业,有损于自己的健康。我有个朋友已年逾古稀,脸色依然红润,身体健壮,两鬓只有少许几根银丝。问他是如何保持健康的?他答曰:莫愁。这位朋友历经坎坷,在“文革”中下放农村多年,吃了不少苦头。但他始终以乐观主义态度面对人生,既不愁眉苦脸,也不整日唉声叹气,坚信头顶的乌云总有一天要被吹散。果然,噩梦过去,他的预言成了现实,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生活之路,人仿佛比过去更年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有句名言:“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受挫折,有许多人后来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结实。”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个人如此,或许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吧。<br/> 历史上中国多慷慨悲歌、忧国忧民之士,它是沉重的民族灾难的产物。鉴湖女侠秋瑾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曾感动了几代人。但如今时代不同了,尽管现实生活并非一切都尽如人意,社会毕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继续朝着进步与文明的方向前进,生活中令人鼓舞、使人高兴的事,远比令人沮丧的事多得多。我们没有理由因为一时的不快,在愁城中度日,而应当乐观地面向生活,面向未来。乐观主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既坚定地相信明天必定会更加美好,又绝不轻视今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并且勇敢地去为扫除前进路上的垃圾作出努力,不做那种整日忧愁与叹息而又毫无作为的人。鲁迅先生说得好:“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以为这也是当今中国人应当采取的生活态度。<br/> 莫愁无前路,路是靠实干苦干走出来的。

重读长征

第7版(文化广角)<br/>专栏:诗歌征文<br/><br/>  重读长征<br/> 张永权<br/> 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史书<br/> 存放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br/> 里的国土<br/> 一页一页地重叠起来<br/> 叠成二万五千里的征途<br/> 今天,我把它一页页打开<br/> 便禁不住放声朗读<br/> 虽有呛人的硝烟扑面<br/> 而来<br/> 却洗亮了我浑浊的眼目<br/> 从字里行间走出的英雄<br/> 屹立在湘江金沙的血涛<br/> 之上<br/> 挺进于乌蒙磅礴的山腹<br/> 成为前进的路标<br/> 指引着一个伟大的民族<br/> 于是,又有雷锋、焦裕禄<br/> 孔繁森、李润五……<br/> 走进这支雄壮的队伍<br/> 重读长征<br/> 我眼前的那艰难曲折的<br/> 脚印<br/> 化成了警句和真理<br/> 像阳光和雨露<br/> 滋润出一片茂林佳木<br/> 我终于懂得<br/> 长征是一部世代必读的<br/> 大书<br/> 当我从书页中走出<br/> 似补充了缺少的钙质<br/> 面对新的雪山草地<br/> 我们必须挺起铮铮脊骨

军乐团在首都舞台又放异彩

第7版(文化广角)<br/>专栏:<br/><br/>  军乐团在首都舞台又放异彩<br/>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四十四岁生日之际,该团于七月十日和十六日在北京音乐厅又推出了《进行曲、舞曲名作音乐会》和《音乐名作独奏、重奏音乐会》两场演出。在音乐界和广大听众中都引起了很大反响。<br/> 为了搞好“进行曲、舞曲名作音乐会”,他们从浩如烟海的中外进行曲、舞曲中精选了最能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中外名作二十余首。进行曲中有反映我军战斗历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炮兵部队进行曲》;也有世界进行曲之王、苏萨的《越过海洋的握手》及典雅华丽的《军队进行曲》、《埃及进行曲》。在舞曲演奏方面,既有舒展优美的《蓝色多瑙河》、《邀舞》,又有节奏鲜明、富有强烈民族特点的《沙姆依》、《几内亚民歌》,充分体现了军乐团把握和驾驭各种音乐作品的水平和能力。<br/> 在独奏重奏音乐会中,艺术家们又奉献出了数首优秀曲目。合奏曲《唐豪赛序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迪得序曲》都是有相当难度的作品。几位年轻的独奏演员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演奏水平。其中陈序彬的单簧管独奏《A大调协奏曲》,风格把握准确,音色纯正优美。小号手朱海的《阿鲁秋年小号协奏曲》细腻华丽、富有激情。小低音号手姜永强的一曲《彝家寨》音色舒展优美、技术娴熟流畅,使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韩智华用巴松吹奏出的《匈牙利幻想曲》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暴风骤雨,将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沁人心脾。<br/> 两场音乐会均由军乐团青年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于海执棒。于海除了完成国家重大外交司礼的乐队指挥任务,还先后指挥过中央及地方的一些交响乐团的演出,并于一九九四年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指挥专场,是一位近年来活跃在音乐舞台上的指挥家。(文斯)

图片

第7版(文化广角)<br/>专栏:<br/><br/> 红雨随心翻作浪<br/> 青山着意化为桥(书法) 周申明

入夏(图片)

第7版(文化广角)<br/>专栏:<br/><br/> 入夏(中国画) 谢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