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

  唐山之歌
——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抒怀
李永文
时间,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以无形的巨手,不断地改变着世界上的一切。
一棵树,年代越久,年轮就越多,就越趋于成熟、博大;一个人,年龄越大,阅历就越广,感情就越加深沉;一段生活,岁月越久远,积淀的营养就越丰富,也就越能滋养人的心灵。
20年前的一场大地震,20年后已不再是恐惧与悲伤,也不再是艰辛与苦难,它已经被时间酿造成了一支歌,一支长长的歌,一支内容复杂,旋律多变的歌,一支深深植根于劫后余生的唐山人心田,而又响彻大地的歌。
那是一支悲壮的歌——
地球发泄了一下积蓄胸中的愤懑,百余万人便遭了灭顶之灾,就像是一辆轧道车辗碎了一个蚂蚁窝。
20多万不幸者惨死在倒塌的房屋之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刚刚脱离母体来到人世间的婴儿,有当天才举行婚礼的第一夜夫妻……
更多的人却活下来。
他们从坟墓般的废墟中爬出,赤身裸体,如猿人般战战兢兢地直起腰,站直身躯,站得那样慢,那样吃力,仿佛是头一次做人。但毕竟他们是站起来了,依旧是脚踩着大地,头顶着蓝天——依旧是个顶天立地的人!
他们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甚至没有一句怨尤的语言。他们知道自己敌人的强大,但也相信自己的力量。
他们默默地掩埋了亲人的尸体,然后,便昂起头颅,赤手空拳地去迎接新的挑战……
那是一支豪迈的歌——
人,不是孤立的。
唐山,不是孤独的。
灾难,不仅仅是受灾者的灾难。它属于大家,属于整个中国。
于是,从四面八方如流水般赶来了数以万计的救灾大军,在废墟上摆下了战场,决心与震魔抗争到底!
大批救灾物资,从东北、西北、华东、华南……源源不断地通过火车、汽车和飞机运往唐山。
几千万伤病员被送往全国各地医疗。
…………
抗震救灾,一时成了整个中国的中心工作。唐山,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一场规模空前的人与自然的大搏斗展开了,其声势,惊天地,泣鬼神……
那是一支深沉的歌——
灾难,是短暂的。
灾难后的岁月,却是漫长而艰难的。
几秒钟所造成的灾难,却需要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去弥补。
心灵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生活的创伤,恢复起来也并非容易。漫漫的艰苦岁月,炼就了唐山人的毅力与韧性。
他们住在砖头压油毡的简易房里,一年、两年、三年、四年……
他们一砖一石地建设着新的家园,五年、六年、七年、八年……
直到一座现代化的新唐山重新在冀东大地崛起……
那是一支缠绵的歌——
生活的长久沉积,犹如陈年佳酿,其味越来越醇正、绵长。
心灵的伤口,早已愈合,但却留下了一痕永远抹不掉的伤疤。它不再疼痛,给人的,是一段闪光的记忆,一个日渐遥远,然而却并非淡化的故事,一页亲自书写的历史。
生活的创伤,早已“妙手回春”,并且不留丝毫痕迹。如今的新唐山,不要说外地人见了会感到吃惊,就连朝夕生活在她怀抱里的唐山人,有时也会感到陌生——出门办事,找人,常常会迷路,走错方向。
因为新的家园比过去变化太大了,她已不再是那个处处充满煤烟的古老的“灰姑娘”,而变得更加青春、靓丽、光彩照人了。
花园般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繁华的闹市,色彩斑斓的霓虹灯,还有轻柔的抒情流行歌曲和溢满高脚杯的金色酒浆……
那是一支自豪的歌——
他们曾拥有过一次震惊全球的大地震——拥有过一片死亡的废墟。
今天,他们又拥有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现代化的新城市——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新的生活。
他们拥有无数个花坛——拥有一片片五彩缤纷的鲜花。蜜蜂和蝴蝶竞相飞舞着,纷纷扑向花丛。
他们还拥有许多海外朋友,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来到唐山,参观、访问、投资、办厂……
他们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拥有了中国的北方大港——京唐港。
唐山,已经通向世界——从京唐港出发的轮船,正满载着各种建设物资和唐山人的深情厚谊,乘风破浪,向着遥远的国度驶去……
……这一切,仅仅发生在20年间。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俗话:
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呵,唐山!
你这苦涩而辉煌的名字,你这火中再生的金凤凰,你是所有新老唐山人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你是一支举世无双、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一支伟大的生命之歌!
你的旋律,将永远在历史中回响!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

  托起新世纪的希望
——记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
童古丽珂
3年前,在大洋彼岸,一位美国教育界人士介绍了本国现代化教育状况后说:“我们有如此先进的教学设备、无与伦比的电脑网络,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果再学习东方民族刻苦认真的教育传统,那么21世纪一定是我们的。”“我们同在一个太阳底下,新世纪为什么不能属于中国?”一位在场的中国同行,显得微微有些激动,他说:“是的,现在你们学校的设备是比我们先进,但这些硬件的东西,经过努力,我们也会有。而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民族教育文化传统却是不能速成的。依我看来,只要我们走‘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路,我们也可以成为最好的。21世纪也可以属于中国”。讲这番肺腑之言的是北京景山学校校长、中学特级教师崔孟明。尽管华发过早地爬满了他的双鬓,但从他炯炯的眼神里,人们分明可以看出那份激情、那份活力、那份自信和为理想奋斗不息的坚定信念。
崔孟明校长的一席话讲起来不轻松、实践起来就更艰难了,他恐怕要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
其实为圆中华教育强国之梦,他已经默默奉献了30多年。自从1958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起,他就决心把自己交给党的教育事业了。1963年,年仅24岁的崔孟明走进景山学校的大门,成为一名化学老师。“当教师就要当最好的”,他总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此后20多个年头,他在七尺讲台上,以汗水和辛劳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多年的探索和追求,使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校的教学教改积累了经验。他首创的“结构单元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被广泛推广。1986年评审特级教师工作刚一恢复,他便获得了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称号。这是对他几十年教学成果的肯定,也是他在教育战线上不断进取的新起点。
在“景山”这片热土上,崔孟明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乃至学校校长,每一步都凝结着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凝结着他对祖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奉献。
1984年当崔孟明坐到景山学校校长办长桌前时,他并没有多少喜悦心情,而是感到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一校之长,就要把学校办好,办成世界一流的,为中国人争气。”
人类经过漫长的跋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也开始了新的长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几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发展了,教育怎么办?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如何走向21世纪?更多的课题,摆在了崔校长面前。
邓小平同志曾经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崔孟明的事业指明了方向。为了实现这“三个面向”,为了建设好跨世纪的学校,培养好跨世纪的人才,崔校长继续着他不懈的追求。
“强国”首先要“强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少人为“科教兴国”的战略而努力着。但我们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之后百废待兴,国家倾其所能,仍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至今还有很多孩子等待着希望工程的雪里送炭。教育的现代化事业,当然步履维艰。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所专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校,曾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面对21世纪的新挑战,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景山学校责无旁贷地应该走出一条教改新路,为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贡献。这是“景山”的责任,也是崔孟明这位共产党员的责任。
我们学校的底子薄,要在短期内使“景山”跨入现代化行列谈何容易。怎么办?“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崔校长说:贫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的贫穷。干现代化事业,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给崔校长的理想插上了翅膀。为了宏伟的事业,崔校长和他的同事们竭尽全力、想尽办法。不知费过多少口舌、不知跑了多少路程、不知尝试过多少挫折和成功,景山摸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联合社会力量办学,便是“景山”新思路之一。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一个现代景山的雏形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原来9亩大的校园已被2万平方米的校舍所取代,还将建差不多2万平方米的第二期工程,一批现代化的教学场所、运动场所正在建设之中。学校的多媒体电脑网络系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00台BL486和奔腾计算机满布学校教学的各个角落。现在,景山学校已用DDN专线与中国教育科技网联通,并通过此网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网相联。老师和同学们身在景山就可以与世界对话……
北京景山学校的发展从根本上关注的不只是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的改善,而是注重培育具有鲜明人格特征和创造性的世纪新人。有了现代化的装备,还得有科学的教育体系。景山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上,也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即景山学校21世纪办学模式:“以三个面向为总方针,继承、借鉴、创新,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特长育人才,从小到大一条龙,人脑加电脑加网络”。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明理、创新”,向着新世纪走去。
“景山”发展了前进了,崔孟明并未满足。他深深懂得:要全中国的教育实地起步,走向新世纪任重而道远。这些年,他们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人士办高水平的学校;与国内一些学校进行共建,以促进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更沉重的责任压在崔校长肩头,那就是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共同发展。近年来,他联络香港柏宁顿国际集团,组建了中国教育基金会,为国内大、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建立奖励基金,并已投入上千万元为山区、贫困地区兴建校舍、安装新设备,甚至使他们跃进到计算机时代,加入景山学校的联网。一批批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山村教师接受了“景山”的培训,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崔校长多次带头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捐款。他说:“要从景山走出去,与‘老、少、边、穷’学校手拉手,共同走向世界、走向明天。”
“景山”的成功和教改模式,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同行们从海内外慕名而来,学习“景山”的办学经验,商谈合作办学的事宜。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家看到景山奇迹惊呆了,称赞道:“你们真了不起,看来21世纪真的属于中国。”
“景山”的实践证明了中国人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我们能办好教育,也能建设现代化新国家。崔孟明对这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尤为珍视。他出生在香港,亲戚朋友也大多在海外。这些年不少人高薪请他出去做中文学校的校长,都被他谢绝了。他说“论物质生活,在海外肯定会得到很多。但是,我的事业在北京,这么多年,是党把我培养起来的,我离不开祖国,离不开倾注了我所有热情的教育事业。我们祖国人口多、不富裕,教育现代化也差得很远。如果在我们共产党人手里,建设出比发达国家更好、更现代化的学校,培养出新世纪有用的人才,这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崔孟明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为了建设现代“景山”,为了中国教育走向21世纪,他一头青丝变华发、衣带渐宽终不悔。景山学校的教改工作仍在发展、探索之中,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崔校长仍在不遗余力地奋斗着。
新的世纪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在21世纪的姿态。中国的教育以新的面貌发展着,崔孟明和他的景山学校决心与世界一起拥抱新世纪的曙光。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

  总政文化部召开军事题材电视剧研讨会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繁荣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总政文化部最近在京召开了军事题材电视剧研讨会,军队各大单位电视艺术中心负责人、部分主创人员及邀请的电视界的专家、评论家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首先学习了江主席在视察八一电影制片厂时的讲话,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江主席的讲话,不仅是对军队电影工作的指示,也是对军队电视剧创作的要求;不仅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主旋律、精品、深入生活、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而又精辟的阐述,非常切合创作实际,对电视剧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和很强的针对性。大家表示要把江主席的讲话精神落实到创作实践中去,进一步端正创作思想,深入生活,加强学习,发挥军事题材的创作优势,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细,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促进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繁荣,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近几年,军队的电视剧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潮起潮落》、《雪震》、《一个姑娘三个兵》、《姊妹坡》、《豫东之战》、《天路》、《士兵今年十八九》、《黄土岭1939》等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不少电视剧分别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骏马奖”,有的作品还入选“五个一工程”。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这些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军队的电视剧创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以军事题材为主,坚持正面反映部队的现实生活,积极宣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努力塑造感人的当代军人形象。军地电视工作者还就如何进一步繁荣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怎样写好英模人物、怎样反映好部队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维干)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金台随感

  莫愁无前路
季音
50年代我在南京工作的时候,闲暇时常喜去逛莫愁湖,那一片绿树碧水固然使人赏心悦目,莫愁湖这个名字,更让我神往,她仿佛把我带到了一个恬静安逸的世界,一切人间的烦恼、忧愁,全忘得一干二净。
据古籍记载,莫愁原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旧唐书》上记有“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舞,……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这里所说的石城在今湖北钟祥县,县西有个莫愁村。但《乐府诗集》里,记的又是一个莫愁女:“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这样,莫愁女又从湖北跑到了河南,成了洛阳姑娘。后来有人作诗,又误把石城当成了石头城,于是莫愁女又变成为南京人,莫愁湖亦因此得名。历史上的此类误传甚多,不足为奇,也无须去考证。很可能,这美丽而善歌舞的莫愁女,压根儿就是人们虚构的某种理想的化身。
莫愁这个名字所以流传千古,大概主要是蕴含在这两个字背后的人生哲理,给人感悟,给人启迪。人生在世,谁能没有忧愁和烦恼呢?生活的困厄,人际关系的纠葛,社会上的种种污浊,能不引起精神上的负重?有些性格内向的人,不善自我排解,甚至会陷于愁城而不能自拔。忧愁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毕竟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一味发愁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反而有损于事业,有损于自己的健康。我有个朋友已年逾古稀,脸色依然红润,身体健壮,两鬓只有少许几根银丝。问他是如何保持健康的?他答曰:莫愁。这位朋友历经坎坷,在“文革”中下放农村多年,吃了不少苦头。但他始终以乐观主义态度面对人生,既不愁眉苦脸,也不整日唉声叹气,坚信头顶的乌云总有一天要被吹散。果然,噩梦过去,他的预言成了现实,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生活之路,人仿佛比过去更年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有句名言:“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受挫折,有许多人后来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结实。”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个人如此,或许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吧。
历史上中国多慷慨悲歌、忧国忧民之士,它是沉重的民族灾难的产物。鉴湖女侠秋瑾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曾感动了几代人。但如今时代不同了,尽管现实生活并非一切都尽如人意,社会毕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继续朝着进步与文明的方向前进,生活中令人鼓舞、使人高兴的事,远比令人沮丧的事多得多。我们没有理由因为一时的不快,在愁城中度日,而应当乐观地面向生活,面向未来。乐观主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既坚定地相信明天必定会更加美好,又绝不轻视今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并且勇敢地去为扫除前进路上的垃圾作出努力,不做那种整日忧愁与叹息而又毫无作为的人。鲁迅先生说得好:“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以为这也是当今中国人应当采取的生活态度。
莫愁无前路,路是靠实干苦干走出来的。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诗歌征文

  重读长征
张永权
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史书
存放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
里的国土
一页一页地重叠起来
叠成二万五千里的征途
今天,我把它一页页打开
便禁不住放声朗读
虽有呛人的硝烟扑面
而来
却洗亮了我浑浊的眼目
从字里行间走出的英雄
屹立在湘江金沙的血涛
之上
挺进于乌蒙磅礴的山腹
成为前进的路标
指引着一个伟大的民族
于是,又有雷锋、焦裕禄
孔繁森、李润五……
走进这支雄壮的队伍
重读长征
我眼前的那艰难曲折的
脚印
化成了警句和真理
像阳光和雨露
滋润出一片茂林佳木
我终于懂得
长征是一部世代必读的
大书
当我从书页中走出
似补充了缺少的钙质
面对新的雪山草地
我们必须挺起铮铮脊骨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

  军乐团在首都舞台又放异彩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四十四岁生日之际,该团于七月十日和十六日在北京音乐厅又推出了《进行曲、舞曲名作音乐会》和《音乐名作独奏、重奏音乐会》两场演出。在音乐界和广大听众中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为了搞好“进行曲、舞曲名作音乐会”,他们从浩如烟海的中外进行曲、舞曲中精选了最能体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中外名作二十余首。进行曲中有反映我军战斗历程,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炮兵部队进行曲》;也有世界进行曲之王、苏萨的《越过海洋的握手》及典雅华丽的《军队进行曲》、《埃及进行曲》。在舞曲演奏方面,既有舒展优美的《蓝色多瑙河》、《邀舞》,又有节奏鲜明、富有强烈民族特点的《沙姆依》、《几内亚民歌》,充分体现了军乐团把握和驾驭各种音乐作品的水平和能力。
在独奏重奏音乐会中,艺术家们又奉献出了数首优秀曲目。合奏曲《唐豪赛序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迪得序曲》都是有相当难度的作品。几位年轻的独奏演员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演奏水平。其中陈序彬的单簧管独奏《A大调协奏曲》,风格把握准确,音色纯正优美。小号手朱海的《阿鲁秋年小号协奏曲》细腻华丽、富有激情。小低音号手姜永强的一曲《彝家寨》音色舒展优美、技术娴熟流畅,使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韩智华用巴松吹奏出的《匈牙利幻想曲》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暴风骤雨,将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沁人心脾。
两场音乐会均由军乐团青年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于海执棒。于海除了完成国家重大外交司礼的乐队指挥任务,还先后指挥过中央及地方的一些交响乐团的演出,并于一九九四年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指挥专场,是一位近年来活跃在音乐舞台上的指挥家。(文斯)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书法) 周申明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

入夏(中国画) 谢定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