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虚惊一场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20日下午,位于波黑布尔奇科东南部一座废弃农庄的美国兵营里演出了一幕喜剧。
虽说这个美国兵营驻守在波黑最敏感的“走廊”上,但由于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之间近来相安无事,800多名美军士兵日子过得轻松而又有些枯燥。同往日一样,小伙子们边喝咖啡边聊天,望着广袤无垠的原野,竟有人哼唱起美国西部民谣。
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泥土和硝烟弥漫了整个农庄。“打起来了!”士兵们惊叫着奔向武器库,转眼间荷枪实弹的士兵们已经进入阵地,警惕地注视着前方。“一定是塞尔维亚和穆斯林开始炮击了”;“这两天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吵得挺凶,说不定是这两家打起来了”,惊魂未定的士兵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还是指挥官托尼·古托科中校经验丰富,他镇静地说:“这不是炮击,是飞机投下的炸弹,说不定是哪一方不服管的士兵偷了飞机来轰炸我们的。”一句话说得大家更慌了,因为执行和平部队毕竟只有常规武器,而没有高射炮。
不过,士兵们很快恢复了平静,炸弹爆炸后美国军营再没有受到任何攻击。半小时后,托尼·古托科中校接到通知:炸弹并不来自波黑的任何一方,而是从美国飞机上掉下来的。原来,游弋在亚得里亚海上的美国航空母舰进行例行训练,一架F-18战斗机起飞后进入波黑上空,练习投掷炸弹,没想到一枚260千克重的炸弹自行脱落,鬼使神差地落入了美国执行和平部队的军营。
得知这一消息,美国士兵们立即活跃起来,拿着照相机抢着在弹坑旁留影。他们觉得此次波黑之行平淡无奇,这下子就有冒险的经历可说了。不过,望着弹坑旁的弹药库,军士长彼得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上帝保佑,如再稍稍偏一点,800多名士兵可就全没命了。”(本报贝尔格莱德7月24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总理同俄共领导人会晤
俄罗斯总理新闻秘书孔诺夫说,切尔诺梅尔金总理二十四日同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举行了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工作会晤,双方就俄国内社会经济形势、解决车臣冲突的前景以及政府同议会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抗议犹太人到圣殿山祈祷
巴勒斯坦委员会二十五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举行紧急磋商后发表声明,抗议犹太人到耶路撒冷圣殿山祈祷。(据新华社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非洲国家谴责布隆迪政变
加利呼吁布各派克制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综合本社驻非洲记者报道,非洲统一组织和一些非洲国家25日纷纷谴责布隆迪当天发生的政变,并呼吁这个国家结束战乱、恢复和平。
非统组织秘书长萨利姆说,非统组织强烈谴责布隆迪发生的政变,并呼吁非统组织成员国和国际社会孤立和制裁这种以武力或其他非法方式上台的政府。
萨利姆对布隆迪目前的严重局势表示不安。他说,如果布隆迪在政变后部族冲突和屠杀继续下去,那么国际社会只有干预。
肯尼亚政府表示,应当迅速派遣外国军队前往布隆迪以阻止这个国家发生“大规模的灾难”。肯外交和国际合作部长穆西约卡说,肯尼亚不反对在布隆迪部署一支国际维持和平部队。
南非政府表示不承认布隆迪新上台的政府。南非外长恩佐发表一份声明说,南非谴责布隆迪发生的日益升级的暴力行动,南非不承认用武力上台的政府。声明说:“南非政府呼吁布隆迪冲突各方实行最大限度的克制,并真正承担起实现民族持久和解的义务。”
阿尔及利亚呼吁国际社会为结束布隆迪内乱提供援助。阿尔及利亚外交部发表公报,对布隆迪近日来发生的屠杀数百名平民的行为表示愤慨。公报说:“阿尔及利亚一贯主张和平解决布隆迪危机,深信只有对话才是建立信任、促进和解与民族团结、实现布隆迪持久和平的唯一途径。”
新华社联合国7月25日电(记者王子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25日呼吁布隆迪军队、所有政治派别和人民采取克制态度,避免爆发新的暴力冲突。
秘书长发言人西尔瓦纳·福阿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外界报道说布隆迪军队已经推翻合法产生的联合政府并宣布新总统上台,加利对此深表关切。
福阿说,秘书长强烈敦促有关方面遵守宪法,并要他们记住国际社会不会接受以武力或其它非法手段改变政府的作法。加利还指出,布隆迪军方应当认识到,政变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增加暴力行为。
福阿说,加利支持紧急召开区域高峰会议的主张,希望区域高峰会议能讨论稳定布隆迪局势的方案。


第3版(国际)
专栏:

  韩国山体滑坡二十人丧生
韩国江原道铁原郡二十六日凌晨因大雨发生山体滑坡,韩国陆军某部内务班军营的两栋建筑物被山体埋没,二十人死亡,八人受伤。这一事故是在部队官兵熟睡时发生的。目前军方正在组织紧急抢救。


第3版(国际)
专栏:

  加谴责美制裁利伊法案
加拿大政府的一位发言人二十四日说,加拿大坚决反对美国国会二十三日通过的进一步制裁利比亚和伊朗的法案,认为该法案和以前通过的“赫尔姆斯—伯顿法”一样带有治外法权性质。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罗斯成立国防委员会
叶利钦总统二十五日发布命令,成立俄罗斯联邦国防委员会。叶利钦任委员会主席,切尔诺梅尔金任副主席,巴图林任秘书。俄安全委员会秘书列别德,俄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联邦安全局局长科瓦廖夫,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内务部长库利科夫,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等任委员会成员。


第3版(国际)
专栏:

  印度外长强调“目光向东”
印度外长古杰拉尔二十四日在东盟论坛会议上强调,取得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地位是印度“目光向东”政策的一部分。古杰拉尔说,在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在贸易、投资等方面,印度可以与东盟国家进行广泛的合作。(本报专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朝报批评日本防卫白皮书
朝鲜《劳动新闻》二十六日发表评论,强烈批评日本谋求“军事大国化”与“核武装化”。评论说,日本在其“九六年度防卫白皮书”中指责朝鲜是东亚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并以朝鲜的核问题、导弹问题为由,提出日本在所谓“朝鲜半岛有事时”采取军事对策,其中包括扩大自卫队的活动范围。对此,评论认为,这是日本为其“军事大国化”、“核武装化”寻找借口。


第3版(国际)
专栏:

  亚欧高官聚会讨论经贸合作
我希望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本报布鲁塞尔7月25日电记者魏崴报道:7月24日至25日,亚欧会议贸易与投资非正式高级官员会议在此间举行。会议重点讨论了加强亚欧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等问题。亚洲10个国家、欧盟15个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同意着手制订“亚欧贸易便利行动计划”。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在会上发言时指出,亚欧两大洲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只要各国共同努力,把合作关系建立在平等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就能将这种潜力化为现实。他还宣布,为落实李鹏总理在亚欧会议上提出的建议,推动亚欧经济合作全面展开,中国将于明年上半年举办一次关于在农业、环境保护和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加强技术合作的专家会议。
本报布鲁塞尔7月26日电记者魏崴报道:出席亚欧会议贸易与投资非正式高级官员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25日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希望积极推动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他说,中国是本着积极参与、平等协商、扩大共识和推动亚欧经贸合作的精神与会的。
他说,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总的发展是好的。1995年,欧盟通过的对华关系长期政策文件中关于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的建议和措施有助于中欧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重视与欧盟的经贸合作。他说,1995年欧盟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403.4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4.4%;中国也是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位居美国、瑞士、日本之后。截至1995年,欧盟成员国在华投资项目达5837个,协议投资金额202亿美元,实际投入62亿美元,尚落后于美国和日本。我们希望欧盟成员国在对华投资问题上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他说,1981年至1995年,中国从欧盟引进技术3267项,合同金额达259.5亿美元。欧盟还是中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较集中的地区,截至1995年,欧盟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累计生效金额118亿美元,占中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48.8%。
在谈到中欧经贸关系中的障碍时,他说,现在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双边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譬如,欧盟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实行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保留着对中国的鞋类、玩具等5类商品单方面的数量限制,同时频繁和随意地对中国输欧产品实行反倾销。


第3版(国际)
专栏:

  环航空难克林顿宣布加强航空安全措施
调查人员初析黑匣子录音
新华社华盛顿7月25日电(记者肖成林)美国总统克林顿25日在东部城市纽约宣布一系列加强美国航空安全的措施,包括严格检查乘客行李和进出美国的每一架飞机在起飞前必须接受安全检查等。
克林顿是在慰问环航800次班机空难中遇难者的亲属后宣布这些措施的。克林顿说,新的安全措施可能会给乘客带来不便并使空中旅行的费用提高,但安全应是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政府将尽最大努力来减少这方面的费用。他还指派副总统戈尔负责监督一个专门委员会对航空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检查。
同一天,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华盛顿宣布,24日夜晚从海中打捞到的两个飞机“黑匣子”录音带完好,初步分析发现记录机组人员对话的录音机在飞机起飞后11分钟突然停止录音,但在录音停止前录下一声1秒钟长的噪音。联邦调查局官员说,他们还要进一步分析录音,以辨明这种声音是否是炸弹爆炸声。(附图片)
七月二十四日,调查人员在纽约东部海域环航公司飞机失事现场打捞出飞机的黑匣子。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3版(国际)
专栏:

  东盟与对话国会议闭幕
为期两天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二十五日在雅加达闭幕。东盟七国及其十个对话国的外交部长们就东盟与对话国之间在政治、安全、经济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进行了磋商。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札记

  “麦卡锡”味道
何刚
《纽约时报》7月23日报道,美国以“担心”联合国工作人员及经费被用于加利秘书长竞选连任为名,打算“采取行动”。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言人甚至威胁说,“必要时”将就此进行“调查”。
联合国秘书长首席发言人当即予以严厉驳斥说,美国的“威胁”和“明目张胆恫吓联合国工作人员”,“充满我小时候经历过的麦卡锡时代的味道”。
何谓“麦卡锡时代”?许多美国人以及遭受其迫害的外国人都太清楚了。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也可以从书中了解到。50年代初,以参议员麦卡锡为急先锋的极右势力,对进步人士横加迫害或进行威胁性审查,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无辜。当时,美国特工人员采用盯梢、窃听、逼供等极不光彩的手段打击和迫害被列入黑名单的人,成为美国人所称的暗无天日的“麦卡锡时代”。而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联合国大厦里却又散发出“麦卡锡时代”的味道。这值得深思,更值得警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