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产业化:
农业发展的新探索
近来,农业产业化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各地在这方面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了从理论上进一步加深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日前,本报经济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一次农业产业化问题研讨会,有关专家到会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发言摘要,期望能引起更广泛的思考与讨论,也期望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实践有更大的发展。
——编者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市场化的需求,它对于降低农业经营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增强农户抗风险的能力,以及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秦其明(国家体改委农村司司长):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很多地方搞起了“农工商”,后来很多地方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又提出搞外向型农业,贸工农一体化,而且也确实见到了成效。农业产业化正式提出来并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确实推动了农村的实际工作,是最近几年的事。其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因为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首先,农村商品经济有了比较大的发展;除了粮棉主要农产品以外,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化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的诱导作用下,农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暴露,日益突出。农业产业化有助于较好地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
再次,最近我到四川、浙江、安徽、山东看了一看,感到广大农民当前迫切要求实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县乡村的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也比较清楚,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热情、积极性也很高。很多地区对农业产业化做了规划,都成立了专门的班子来加强领导,而且有的地区还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还有,现在全国发展农业产业化,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好的典型,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
王宏广(国家科委农村司政策处处长):现在应当用新的思路研究农业发展政策。我们科技界提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把提价改为降耗。把消耗降下来,就不会因为农产品的涨价拉动整个物价上涨。降耗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例如水资源利用率只有1/3,如果再加上化肥和农药降耗,加上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成本就能够降低下来。
产业化可以扩大经营规模,解决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化肥、水利、农药、农产品加工以及产前产后的服务,这些方面都是有潜力的。我简单地说两个数字:关于化肥这一项,如果化肥利用率从当前利用30%提高到40%,等于节约1200多万吨化肥。要建设1000多万吨的化肥厂,国家得拿多少投资?另外一个就是水,灌溉用水,节约10%就是400亿立方米。还有饲料的浪费,一亩地增加10%的产量对科学家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产业化了以后,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传统技术的推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说,产业化包括产前产后的服务,包括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它能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丁国光(财政部农村财政司副处长):财政部已经提出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八五”和“九五”财政工作的重点。财政支农工作要改变资金过于分散的状况,适量集中资金办大事。
今年主要抓这样几项工作:第一,要求各级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各地产业化的实践表明,发展农业产业化使农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新的财源;第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力度,中央财政在去年试点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规模,从扶植农民、农村,到扶植国营企业,从扶植一般的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化,到今年增加扶植水产产业化;第三,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因地制宜,逐步扩大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规模。我们要求各地通过落实财政职能,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产业化项目的发展。同时注意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乡村自有资金;第四,要把支持产业化与其他自有资金改革结合起来,在产业化项目所在地,我们要求把支持农业的科技进步资金,支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资金,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和帮助农村事业转变经营机制结合起来,使农业真正实现贸工农一体化这样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潘盛洲(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副研究员):农业产业化为什么会产生在90年代,是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大家都知道,改革使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生产主体,但是其抗风险能力非常低。在80年代初期,当时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民生产的产品敞开收购,1985年以后市场风险变大了,生产经营的风险基本全部推给了农户。农户跟国外的农户一样,应该承担风险,但是,我国的农户一家一户生产规模那么小,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大部分农户基本上每年不知道该种什么。实行产业化,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乡镇企业在“九五”以后,不可能像80年代初期那样快地发展。要发展乡镇企业,要大规模转移劳动力,农业产业化是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加工销售这两个环节弄好,同时农户经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形成规模。山东潍坊基本上没有打破一家一户格局。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提高了,形成的产业规模非常大。在我国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一个必须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行产业化,实现产业规模,这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规模经营。
从改革这个角度看,可以通过实行产业化完善市场主体。我国给农户生产经营权往往是不够的,农户的规模非常小,自己赢得市场是不可能的,农民承受不了价格的忽高忽低。通过一个龙头企业来带动很多农户,还可以加大市场成长的力度,市场专业化的程度的提高能推动市场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产业化同时还能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抓一条龙的过程中,他的职能就在不知不觉地转变了。推销产品牵涉各种利益关系,政府的调节职能就能充分地发挥。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过程,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制约产业化的因素很多,政府的行为尤为重要。
陈吉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向市场经济转轨面临的一系列矛盾“逼”出来的,换句话说,是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难题的迫切需要,推动人们走上了农业产业化这条道路。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公司+农户;第二,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第三,农村专业技协+农户;第四,农场+农户;第五,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上述五种类型,有以下共同点:(一)所有“龙头”都对农户发挥了引导、组织、服务的功能;(二)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诸环节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三)“龙头”与农户几乎都结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
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多样化的农业产业化类型,是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由于各地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巨大差别,出现多样化的形式是一件大好事,与自上而下、靠行政命令推行一种模式相比,多样化更有利于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也更符合各地的实际,因而也能更有效地推动各地经济的发展。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过早地肯定农业产业化的某一种类型,更不要过早宣布某一种社会经济属性的组织形式代表前进的方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允许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的存在,通过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再逐步规范化。
马晓河(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我认为,要实施产业化,首先要选准龙头产业和产品,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方的资源特点、市场特点,选准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的拳头产品。为下一步实施产业群打好一个基础。第二搞产业化在农村,关键一点是要搞示范区、示范点和示范户,用这三个“示范”来带动产业化。
第二个问题是要抓好龙头企业,然后用龙头企业来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产业群。现在农业产业化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农产品销售的前和后。农业要发展,要靠政府,同时也要靠市场,靠市场来延长产业链,使农民在里面有利可图,来增加利润。利润怎样组织怎样产生,要靠龙头企业。
第三个问题是要打好基础,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培育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目前的产业化缺少不了的条件是市场化。搞市场体系建设,关键要让农民进入,培育他们参与市场的能力,市场里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一个县、一个地区,培养一批或建立一批营销队伍,没有营销庞大的队伍,产品就销售不出去。
第四个大问题是搞好社会化服务。政府应该在投资、优惠、信息、引导、科技几个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张冬科(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副司长):我觉得产业化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考虑组织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这就要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产业化是生产专业化的一个结果,要求扩大市场。反过来说,要进入市场,就要求有产量质量和成本低。
产业化的实质我理解为利益分配关系。面向市场的农产品销售,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农户把产品卖给大的专业公司,可能是加工商也可能是销售、批发商,这种关系是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会员和合作社之间是合作的关系,通过合作社来销售产品。第三种方式是通过批发市场来销售。
现在我们所讨论的产业化内容,实质上也是包括这三种主要方式,实际上是农民和经营者、加工商的结合,用这些方式来组织产销更合算、更稳定,风险最小。农产品的产业化,要通过比较利益的最后选择来建立这种购销关系。
再是怎样来推进产业化:一是区域。你这个省或地区或县,区域资源优势,交通状况怎样,应该做一个很恰当的把握,如何形成主导产品,跟资源优势有关。二是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怎样。
还有一个就是政策,在制定产业化政策方面,除了技术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尊重市场,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据你的资源、你的所长和各方面的条件来发展,帮助农民开发市场。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经济学最基本的观点是,专业化的程度取决于市场的规模的大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市场也会增长。市场的规模决定于市场发展的成本,需求的商品量大小。另一方面市场的规模,事实上还决定于交通运输的成本,交通运输的成本越低,能涵盖的市场就越大。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决定于一个国家的内贸和外贸政策。事实上我们所能关注的市场就不仅是中国,还可以是全世界。如果我们各个省之间贸易没有障碍的话,各个省之间农户生产的市场范围就比较大。
产业化、专业化的程度事实上取决于上述这些因素,人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府的政策。我想对农业产业化,是应该支持和推动的。但是我们必须根据整个经济发展的特性,专业化的特性,来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我有一些政策性的思考:
一个是应当因势利导,专业化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基础上,如经济发展水平高,规模人口多等。
第二个是政府应该做的是加强市场规模。只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统一,这样的产业化、专业化才有了基础。在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专业化程度一高,面临的问题需要市场的规模相应扩大。
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要兼顾到因地制宜,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各个地区的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包括产业的选择,实际上必须因地制宜。最重要的是需要多种形式。事实上随着生产流通、消费、特种产品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特性不一样,我们所用的技术不一样,其规模经济就不一样,组织方式就不一样,因此是多种形式。
产业化过程也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如相关经济主体的产权是否清晰,农民和各产业组织、包括相关工商企业的关系如何构架,金融体制如何配套,等等。
张红宇(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综合分析处处长):我从实践中感觉到,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事关重大。
以江西南丰县为例,目前该县不管是增加农民收入还是财政收入,主要还是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乡镇企业非常薄弱,提供的税收是390万元,不到税收总额的10%。出路就在于依托农业搞二、三产业。目前包括安徽、四川、河南、江西,这几年快就快在其特色产业上。中部地区尽管特色农业发展很快,但是是不完整的产业。以南丰的鲜果来看,现在有21万亩鲜果生产。鲜果进入盛果期,到2000年每一年提供2亿公斤到2.5亿公斤鲜果,其概念就是在100天的产销期间,每一天需要400辆卡车,每一辆卡车装5000公斤来运输,对于我们来说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产后的加工。
产业化重点应该放在中部地区,因为中部地区很多县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工业小县,主要还是靠特色农业的发展,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就涉及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产业化本质上是经济发展问题,但包括了很大的改革成分,如产前产后产中都与各部门有关,怎样搞?比如南丰甲鱼要依靠外地老板,自己不能搞,这涉及新的流通组织建设。还有资金的问题,收购甲鱼资金需要量很大,金融机构如何配套。包括供销社能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搞一个购销组织。现在供销社经济很困难,能不能利用供销社的人力,加上县里的支持来购销,这都涉及体制改革的问题。
蒋励(广东省农研中心副主任):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农业产业化,就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但是农业产业化不能代替农业现代化,不能以为现在提了农业产业化,就不提农业现代化了,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农业产业化,应该是多种模式的,但是也应有共同的特点:
第一实行农业工厂现代化生产;第二建立区域专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第三建立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农工商和生产紧密配合;第四联合各方要产权明晰、独立核算,大家都不吃大锅饭,既发挥联合优势又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五在生产力和专业分工高度发达基础上实行联合,联合是发展生产的客观要求。
这五个特点,我认为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标志,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包括进去。
加快产业化,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我认为十分重要。要搞产业化,大量的工作是改革的任务。体制上要改革与政府相关的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
农村的改革,我认为关键问题是产权,产权的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推动整个资源的流动,才能谈得上土地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何加正(人民日报经济部副主任):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最终把农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成面向市场的农业。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通过这个桥梁有可能更顺利地接近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它将推动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新一轮发展,向新一个层次发展。
目前,不管大家对农业产业化的问题认识上有什么分歧,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但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在实践中,大家的做法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这就说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不约而同的。这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应该说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跟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中国的市场的需求,和中国人的消费水平等都是相关的,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说产业化,农村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我认为不是这样。
要搞农业产业化就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正是因为遇到这些问题,才会推动改革措施的出台,一些地方搞农业产业化,不得不先搞一些改革。农业产业化本身是在实践过程当中,我国实际上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探讨。
产业化的实质是体现利益分配的关系。农业投资和产业化开发的利润不能来自对既得利益的损害。在产业化过程中,应该把农民放在农业发展的中心位置。
谭向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我觉得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整个过程都是自上而下的,把农民放在最末端,没有把农民放在农业发展的中心位置上。中国农业产业化,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农产品的供给问题,一个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上,第一步应在中国首先发展比较完整的农户经济,实际上好多现代的农业技术在农户经济中也是可以纳入的。
为此,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户发展的政策,产业化首先要把农户经济发展起来,使农户经济逐步现代化。
第二步在农户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合作组织。在具体的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运销合作社,一种是信用合作社。我们谈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就要找一个中介的组织,能够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另外一个就是信用合作社,使农业有比较充足的资金。
第三步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能够逐步发展具有股份制性质的农民自己的工厂企业。我觉得是不是在考虑自上而下的发展思路的同时,考虑一下自下而上的发展思路,从农户到农民合作社,再到农民自己办的股份制性质的工业工厂企业。在一些龙头经济中,农民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为他没有能力跟龙头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对于工厂企业来说,他们交易费用也可以降低,因为面对的不是千家万户的农户,而是合作社和农民自己的工商企业。这样的话,整个市场经济才能全方位运转,特别是在市场化过程中农民的谈判地位能够提高。
李海涛(河南省商丘地区行署副专员):从我们地区产业化的初步实践看,农村搞产业化不仅是农村的需要,也是城市工业发展的需要。从大的方面讲,城乡工农分割这种格局如果不改变,我国的工业发展就受影响。
现在工业生产和农民的关系是买卖关系。比如农民卖棉花,中间要通过各个环节,为什么农民卖棉花要塞砖头,有很多原因。我们有几个工厂那么积极地去和农民结合,让利给农民1/4或1/3,这样农民非常高兴,生产非常积极。从宏观讲,国家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产业化,而农村产业化要到农村去和农民结合起来,要注意农民的需要,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需要,各方面需要紧密结合,就能形成新的生产力。
农村产业化,以我国幅员之大,情况很复杂,要连结城乡纽带,光靠简单的合同是不行的,要有产权作纽带,这样连结起来就更牢固了。
郭书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农业产业化过程必然是总体多元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集体所有、个体、私营,还有外资等等,形成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
在这种联合体当中,我们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要突出产权清晰化,避免在产业化过程中重新出现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导致资产流失的问题。在界定产权当中,特别要重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问题。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一般是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形式。由于公司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基本主体,农民是很分散的,为了使农民适应大市场的需要,减少市场和自然的风险,这就需要重视依法保护农民共同所有的资产,并且使其能够得到应有的增值,并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使农民能够有决策参与权、收益分配权、管理人员的选择权,这也是农业产业化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为此就需要在社会范围之内,建立连接市场的中介组织——合作社或协会。在这一过程中,最终得益者应该包括亿万农民。
樊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教授):所谓农业的“产业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我在此只强调两点:
第一,作为一种产业的农业,也必须像其他产业一样,能够取得规模效益;第二,必须也像其他产业一样获得一份平均利润,这样才能使农业投资具有微观经济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才能与其他产业的投资成比例地不断增长。
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发展对农业进行产业化开发,必须不违背以下的约束条件:不能在非自愿的前提下从土地上“驱赶农民”,使一部分农民失去生产与生存的基本手段。换句话说,农业投资和产业化开发的利润不能来自对既得利益的损害,而只能来自创造出新的利益。具体说来,我们在现阶段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农业的产业开发:
第一,在工业已经较为发达、农村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的某些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可以开始通过土地自愿转包等方式实行土地经营的集约化;第二,开荒、复垦以及山区、低地的大规模集约开发利用;第三,“大农业”概念中的养殖业;第四,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获取加工、销售环节的规模效益,并以此成为向农产品生产环节增加投入的稳定源泉。(附图片)
近年来,山东省全面推进耕海牧渔海上产业化。1995年全省海洋产业产值达500亿元,居全国首位。目前,长山列岛海上筏式养殖面积6万亩,整个列岛周围70万亩水域已形成一个广阔的“蓝色牧场”。 
新华社记者 冯杰摄
甘肃省在河西、天水、陇南等地区共自筹资金一千多万元,已建成大中型养殖场三十多家,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全省养殖业出现产业化趋势。图为临泽县新华乡万头猪场育仔车间。
 新华社记者 王振山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