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

  学习吴天祥精神做读者知心朋友
——本报群工部学习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事迹座谈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的先进事迹在本报刊登以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吴天祥同志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染了广大读者,也感染了本报编辑部的全体同志。7月11日,本报群工部召开了学习吴天祥座谈会。会上,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谈学习体会,找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群工部的工作,与吴天祥同志的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吴天祥同志的先进事迹,对群工部的同志来说,更有可学性,更有可比性。我们学习吴天祥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地为读者服务。这里刊登部分同志的发言,以与广大读者共勉。
坚持党性为民服务
李有存: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架起了沟通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他体谅群众疾苦,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中无私奉献,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我们宣传吴天祥同志,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真心实意地向他学习。
群众工作部既是人民日报的一个编辑部门,又是人民日报社联系广大读者的一个窗口。我们每天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要从中选出部分有典型意义的来信,编入每周两次的读者来信版和每周一次的读者之友版,以此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与读者进行思想沟通,为读者服务。不宜公开见报的要编发《读者来信内部版》,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参阅。除了这些编辑工作外,还有大量的信访工作要做。有些来信来访要转请有关地方和部门处理,有些要直接发函说明我们的意见,有些还要派记者下去调查和进行信访追踪。群众工作部的工作琐碎、繁重,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工作是默默无闻的。正因如此,就更加要求党报编辑、记者要有责任心和党性原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群众工作部的编辑记者学习吴天祥更有必要,更有实际意义。
我们要通过学习吴天祥同志,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读者来信版、读者之友版和《读者来信内部版》办得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尽职尽责无愧无悔
李忠辉:无论是作为公民,还是作为共产党员,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吴天祥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都感人至深。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对工作负责,什么是对群众负责,什么是对社会负责,什么是对党负责。
在工作中,他恪尽职守,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对群众的事情,只要符合政策,只要力所能及,只要现实条件许可,他就积极去办,竭尽全力去办;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是为社会做奉献,从不为名利所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对党内的腐败现象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绝不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为亲友谋利益,而是用它为群众讨公道,为党旗添光彩。
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担当的角色可以不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活得有价值。吴天祥同志的价值就在于他“为人民活着”,而不是为自己活着。我们学习吴天祥,就是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燃烧起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用的人。
本报读者来信版是沟通报社与读者联系的桥梁,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社情民意,反映读者的意见、愿望、要求和呼声,研究社会问题,开展舆论监督,为读者答疑解惑。简而言之,就是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作为这个版面的编辑,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读者来信,并对这些来信进行严格的筛选、编辑。如果没有群众观点,不尊重读者,没有为读者服务的愿望,没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坚强的党性,没有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好。为了编好、用好读者来信,上自有几十年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老编辑,下至刚刚参加新闻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工作着。正是由于全体编采人员的努力,读者来信版才一直在读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向吴天祥同志学习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读者来信版的昨天,深感过去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在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方面还有待改进和提高。我们拥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很高的编辑队伍,有真诚为读者服务的愿望,我们有信心,也应该有信心把明天的读者来信版办得更好。
既当编辑又做朋友
涂晓东:吴天祥的事迹离我们很近。虽然他每天面对的是一封封来信和一个个来访者,而我们每天面对的则是一个个读者,但这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群众。我们与吴天祥每天都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对这个问题,吴天祥已经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回答:多为群众办实事。具体到我们的日常工作,那就是多为读者办实事。
我们所编辑的版面叫“读者之友”,也就是读者的朋友。朋友之间,最需要的是相互帮助,相互沟通、交流。正因为如此,读者之友版创办一年多来,我们尽可能多地为朋友们创造交流思想、情感和相互帮助、学习的机会。一些朋友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产生苦恼、困惑,写信向我们诉说。根据信中涉及的问题,我们想方设法邀请在这方面有研究或有心得体会的有识之士写回信,答疑解惑。有时,我们的编辑、记者用复信的形式,向提出问题的读者朋友坦诚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编读之间的书信往来,大都刊登在《朋友信箱》专栏中。
许多读者朋友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经常对社会上的一些事和某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判断或思考。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使我们觉得有责任和读者朋友一起对人们关注的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为此,我们选择一些常见的、比较重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在《生活话题》栏目中刊登出来,请广大读者朋友参与讨论。我们的编辑认真整理朋友们的来信,归纳出不同的主题,用集纳的形式发表其中的部分来信。通过讨论,辨明是非,澄清认识,达成共识。
吴天祥说过:“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应用来为人民服务。”我们这些编辑,手中也有一些权力,这就是对稿件的处置权。这个权力同样是党和人民给的,应该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读者服务。自读者之友版问世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一条用稿原则:只认质量,不认关系。我们所采用的稿件,绝大多数是读者朋友的自由来稿,有的朋友的稿件我们还采用过多篇。透过那一篇篇来稿,我们仿佛看到劳累了一天的朋友们正在夜半灯下苦苦思索、呕心写作;仿佛看到他们将稿件投入信筒时那小心翼翼的神情,以及每天急切地翻开报纸,仔细寻找自己的名字、稿件时那充满渴望的眼神。所以,每当我们处理稿件时,都感到手中那支笔沉甸甸的。删改时,总是斟酌再三才下笔,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
张善菊:作为读者之友版的编辑,不仅要成为一个好编辑,还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用我们真诚的心、真诚的语言和他们交流思想,取得他们的信任。
记得去年初,一位姑娘在来信中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当时,我用自己对人生的认识、思考和我一个朋友的经历,开导她要直面人生。后来这位姑娘写信告诉我,她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并把我当作一个好朋友,在信中谈了很多心里话。她说,这些话和父母、最要好的同学都没说过。这一组书信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我也收到了许多来信。
通过这件事,我有两方面的感想:一是我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我们一言一行的分量。读者之所以这么重视一封回信,并不是因为信中有更多的真知灼见,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党报工作人员,读者看重的是人民日报,信赖的是人民日报。所以我深深感到了作为一个党报工作人员,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身上的责任有多大。另一个感想是,要提倡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提倡同志间无私的合作。在我给那位姑娘回信之前,首先是我们的一位编辑发现了这封来信,她立即把情况向部门领导作了汇报,部门领导马上布置负责这个省信访工作的编辑与写信人所在地的有关部门联系,请他们马上去做工作,以免发生意外。正是几个人的合作,才最后产生了好的效果。
立足社会好好做人
赵蓓蓓:学习吴天祥以及学习孔繁森、徐虎、陈观玉包括学雷锋,最根本的是学习怎样做人。人生在世,就必然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就个人而言,它是修身养性的问题,其核心是以什么样的人格立身于世。我相信,一个正直的、善良的、对人类充满爱心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无论在哪儿,无论做什么,都会是个出色的人。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当一个人以某种社会角色出现的时候,做个什么样的人就不仅仅是你个人修养的问题了,而且事关你的职业形象。所以党中央才一再强调干部素质问题,所以古人才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一个人,不论你的社会角色如何,是身居高位的党的干部、政府官员也好,是普普通通的清洁工、修鞋匠或家庭妇女也好,只要你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劳动,尽职尽责地工作,“在其位,谋其政”,就值得尊重;那些为公弃私、舍己为人者,则是人类崇高精神的代表,就更值得人们崇敬与爱戴。我们的社会就应努力建立这样一种有效的机制,为这些辛勤劳作的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人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机会和环境,并让那些卑鄙无耻、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良性发展,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充满真善美而不是假丑恶的社会,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建立有赖于每个人的身体力行。我正在做着什么样的人?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每个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应经常扪心自问。当人终其一生时,也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人——是社会的栋梁、基石还是蛀虫。
李晋鸿:学习吴天祥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人不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样难的事,吴天祥做到了。当然,在我们国家,像吴天祥这样的同志还有很多。吴天祥同志的事迹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社会反响,一方面说明社会呼唤正气、呼唤奉献、劳动和创造;另一方面说明他的确可敬、可学。
我们向吴天祥同志学习,首先要学习他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脚踏实地,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好各项工作,深入采访,精心编稿,圆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其次,要学习他淡泊名利,只求奉献的精神,正确对待名利、得失,不断加强人生修养。
身担道义传递民情
吕明军:吴天祥先进事迹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他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自然会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与信任。因为,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吴天祥的事迹看似很平常、很普通,但正是这些很平凡的事情,蕴含着很深刻的意义。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的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就是要讲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为人民服务。党的干部只有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和保持党的威望。
作为一个从事内参编辑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向吴天祥同志学习,就是要在当前各种利益不断碰撞调整、各种矛盾不断产生的社会发展时期,肩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准确及时地把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老百姓的心声呼声上传下达,做人民群众的“传话筒”,当各级领导的“耳目”,为各级领导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过程中充分了解和考虑到群众的要求,以使党的政策更加完善,各种社会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
发扬传统再立新功
龚金星:近几年来,群工部每年经手处理的读者来信来稿都在20余万件以上,其中反映各类问题、寻求帮助的来信约3万余件。同时,每年还要接待来访千余起。重视读者来信来访工作,一直是本报的传统,报社领导对这一工作一直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关心。这几年,综合组同志一如既往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一切努力帮助读者解决困难。经常选择一些读者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组织记者调查采访,进行舆论监督;还对一些转出的信件进行追踪,督促有关部门调查处理。这些工作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果,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吴天祥是信访干部,我们主要也是从事来信来访处理和接待工作,工作性质上的相似之处,使我们与榜样有了很强的可比性,也就易于找出工作上的差距。学习吴天祥,要落实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像他那样认真细致地对待群众的每一封来信和每一起来访,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向他看齐,努力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把党报的来信来访工作做得更好。
崔悦温:吴天祥的事迹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忠诚党的事业,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由此我想到,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是党报联系群众的窗口。读者信任党报,把自己的酸甜苦辣向党报倾诉,党报又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为他们排忧解难。作为群工部的一员,我们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做好了,读者就会感谢党报,感谢党。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有一封读者在多年前写的感谢信,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位老知识分子摘掉了右派帽子,希望和断绝往来的儿子相认,我们多次给老人的儿子写信,终使他们父子团聚。老人和他的儿子来信说:是党报使他们骨肉团圆。收到这样的信件,我们既为自己能为读者做点事情而高兴,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沉重。与吴天祥和无数为人民默默奉献的先进人物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报群众工作的好传统,好作风,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王永明: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的模范事迹非常感人,特别是他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也是做信访工作的。在过去的工作中,我自觉已尽职尽责,但与吴天祥相比,差距仍很大。作为人民日报社的信访工作人员,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关系到人民日报的形象,也关系到党的形象。我做信访接待工作16年,接待上访人员上万人次,其中有年近九旬的银发老人,也有年仅6岁的小孩;有高级领导干部和大学教授,也有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有少数民族兄弟,也有港、澳、台同胞。不管是什么人,我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对来访人反映的问题,我都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这些年来,我也确实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问题。例如内蒙古一位农民反映,他到河南购买面粉机,被货主诈骗货款近2万元,希望人民日报社帮助解决。后经我们做工作,不仅这位农民的货款全部追回,其他几十位被骗客户的货款也都全部追回来了。
我在接待来访工作中,除尽力帮助上访人解决问题外,对他们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也曾给予一些帮助。有一次,我接待了一个年仅6岁的小男孩。我认出他和他妈妈多次来本报上访,便问他妈妈为何不来,他说妈妈病了不能来,让他把材料送来。我看他小小年纪就与妈妈踏上上访之路,并在这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独自行动,心里很不是滋味。将近中午,我从食堂买了几个糖包送给小上访者,还送他上车回旅馆。
我是党中央机关报的工作人员,我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做点事是理所应当的。今后,我要以吴天祥为榜样,把他的精神和经验学到手,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王保元: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是直接面向读者,开展舆论监督,为读者服务的一个部门。在这里工作,确实责任重大。读者给人民日报写信,是因为他们信任人民日报,他们期待从人民日报得到服务。因此,每当我看到一封封来信时,总有一种责任感在身,觉得不及时、不认真处理就对不起他们,也有损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有损人民日报的威信。几十年来,不论是拆信、分信、处理信,还是为版面选稿、写稿,我都尽职尽责,不计较分内还是分外。除把每天的来信及时转给有关方面外,我还就一些重要的来信给有关单位发函,请他们调查处理。为避开用电话高峰,我经常在下班时间给各收函单位打电话催办。此外,我还要对收到的复函进行整理,定期在本报读者来信版上刊登。今后,我要以吴天祥同志为榜样,更加扎实、有效地工作,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情系读者敬业爱岗
王斌来:作为一名基层信访干部,吴天祥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从吴天祥同志身上,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是他时刻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的可贵品质。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担负着党中央机关报的来信来访处理和接待工作。每一封来信,每一次来访,都承载着读者真诚的期待。对反映问题比较重要的来信来访,我们经常要下去采访调查,对属实的给予公开曝光,督促有关方面解决。1994年5月,本报接到山西芮城县1031户果农的来信,反映1991年10月他们通过芮城县科委,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购买了10万株“红富士”苹果树苗,种了3年才发现全部是几乎没有经济价值的海棠树苗。他们多次向有关单位要求赔偿,一直没有结果。部领导非常重视此事,派我前往采访,并叮嘱:既要查清事实,又要注意解决问题。整个调查过程历时近3个月。《“红富士”缘何变海棠?》一文见报后,经过调解,果树研究所与受害果农终于达成协议,果农获得70万元赔偿费。为此,芮城县人民政府和县人大常委会专程送来了牌匾,对本报的舆论监督工作表示感谢。由此,我想到,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傅昌波:群工部的工作与吴天祥同志所从事的信访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他的事迹对我们来说,更加可学。
吴天祥同志的精神要义是“讲政治,爱人民”,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并通过自己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从我们工作的角度说,讲政治,爱人民,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新闻实践,反映读者的苦与乐。
我到群工部工作的时间不长,但老同志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我教育很深。读者写给本报的每一封信,都要经过我们拆封、阅读、分选,然后分送给版面或内参,或转到有关部门处理。读者的每一次来访,我们都要认真记录,讲解政策,联系协调,然后分类处理。这些工作,琐碎、缠人、工作量大,没有关心读者苦与乐的精神,是很难做好的。市场经济大潮涌动,我们也和广大读者一样,感受着周围的变化,但对于这份工作的执著没有改变过。
群工部的采访,一般都要费一番周折,记者要有吃苦的精神。比如,今年春节前,我和一位同事到浙江某地采访耕地流失问题,在没有事先和当地有关方面联系的情况下,直接坐农用车到了要调查的村。采访结束时,已近深夜,进城的车早没有了,我们只好雇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到县城时,两个人都被冻得下不了车。我深知,真正有意义的新闻作品其内容一定是与广大读者息息相关的。从这一点上说,我又觉得,群工部的采访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为之付出一些辛苦,也是应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