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成立
下设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再保险三个子公司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记者梅洪如报道:根据国务院的改革部署,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机构分设工作日前圆满结束,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正式宣告成立。
中保集团是我国第一家保险集团公司,它的成立是中国保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铭刻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46年的发展和成就。人保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一家国有保险公司。“八五”期间各项保费收入达到2010亿元,是“七五”期间保费收入的3.5倍,平均每年递增26%。到1995年,人保公司承担责任风险金额91389亿元,保费收入达476亿元,资产达1029亿元,形成了覆盖全国、辐射海外、门类齐全的机构网络。今年1至6月,国内自办业务保费收入2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
中保集团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监督和管理,其财务管理由财政部负责。中保集团下设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现有的海外保险机构作为独立的实体直属中保集团,继续经营海外保险业务。中保集团及3个专业公司均为企业法人。中保集团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对其子公司投资并实施领导、管理和监督。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圭亚那总理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马桂花)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今天上午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圭亚那总理、圭亚那中国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塞缪尔·海因兹和夫人及其率领的圭中友协代表团。
李鹏总理对海因兹总理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赞赏他和圭中友协为圭中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两国人民的友谊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李鹏向客人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并积极评价了中圭关系。他说,中圭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两国虽相距遥远,但在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他希望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
海因兹总理对有机会再一次访华并同李鹏总理会见感到高兴。他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圭亚那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相信这次访问将进一步增强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友谊。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齐怀远、国务院外办主任刘华秋、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奥运会群雄争夺激烈
我国健儿再夺一金一铜
本报亚特兰大7月21日电记者刘小明报道:第26届奥运会刚刚开赛两天,就呈现出群雄纷起、争夺异常激烈的局面,目前已有15个代表团金榜题名。中国体育健儿再接再厉,第2天比赛奋力夺得1枚金牌和1枚铜牌,暂居奖牌榜第4位。
来自广西的大力士唐灵生在59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斗志冲天,一举拿下金牌,并以307.5公斤的总成绩刷新了保加利亚运动员佩沙洛夫保持的世界纪录。这也是我国举重选手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金牌。
为中国代表团增添一枚铜牌的是跤场大力士盛泽田,他在古典式摔跤57公斤级比赛中勇获第3名。上届奥运会他就荣获这个级别的铜牌。
今天出场的中国3支集体项目运动队,两队获胜一队失利。中国女子足球队以2∶0击败瑞典队,为打入前4名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中国女垒姑娘发挥出高水平,以6∶0战胜劲旅澳大利亚队。中国女篮不敌欧洲亚军意大利队,以53∶62失利,下半时中国队只得了17分。
中国体操女队在今天的规定动作比赛中,失误较多,只排在第5位;我国射击选手张滨今天获男子飞碟项目第5名;女子射手以及游泳女将均在预赛中失利,未进入前8名。
(附图片)
站在领奖台上的唐灵生本报记者陈昭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献给长城的挚爱
——福建人民爱国拥军纪实
新华社记者黄秋生新华社通讯员文国清本报记者潘帝都
在福建省采访的日子里,我们被一股股爱国拥军暖流感染着。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八闽儿女,继承和发扬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把挚爱真情献给驻闽子弟兵,在12万平方公里热土和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谱写出一曲曲鱼水新歌。
既要建设一流的经济,又要建设一流的国防
福建的拥军支训工作有着光荣的传统。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在闽西才溪乡树立了全国第一个“拥军爱民模范乡”。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福建人民发扬优良传统,把拥军支训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经济是基础,军事是后盾。既要建设一流的经济,又要建设一流的国防。省委书记贾庆林高屋建瓴:“讲政治,拥军支训就是政治任务;讲大局,拥军支训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拥军支训对国家长治久安和捍卫祖国主权及领土完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省委、省政府每年要多次召开议军会议。从财政预算,战备道路整修,军事设施保护,机场、港口、公路建设的平战结合,到转业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入学,凡是驻军部队建设的难点都是议事的重点。福建省在实施“八五”计划、谋划“九五”蓝图时,坚持把拥军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把拥军工作成效纳入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统一考核;把支持部队和国防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计划;把改善驻军生活条件纳入为民办实事范围,统一考虑;把协助部队发展农副业生产纳入地方“菜篮子”工程,统一组织;把双拥教育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内容,统一实施。
正是有这样的决策,驻闽三军的军事设施100%得到保护;农村义务兵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达到95%以上;数万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基本达到“三满意”。从1991年起,全省用3年时间帮助驻军团以上单位建起了初具规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从1991年起,省委、省政府每年确定的为民兴办15件实事中,总有一件是为部队办的实事,每件大实事都惠及上百个部队基层单位。
1991年12月,海军某部从宁德搬迁省城,有420名随军家属子女需要落户福州并解决就业入学,营区有24个生产厂家和108户住户需要腾让。还有水电增容、城建、征地、通信等一揽子棘手问题需要解决。省委书记贾庆林和当时的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多次带领有关部门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保证部队顺利搬迁。
1994年冬,省长陈明义等领导到海岛看望一线连队,发现许多分散单位的守岛官兵长年累月洗不上热水澡,当场决定给海岛每个连队配上小锅炉。分管财政的副省长潘心城曾三上南日岛,使困扰官兵多年的吃水、用电难问题成为历史。在省领导的带动下,全省涌现出大批拥军书记、拥军市长、拥军县长。他们上高山,下海岛,进连排,把党和政府对子弟兵的深情厚爱送到驻闽三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心中。
为了促使拥军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近年来,福建加大了拥军法规建设力度。省人大相继颁发了《福建省国防教育条例》、《福建省征兵工作奖励规定》等法规,今年还将《福建省拥军优属条例》列入立法计划。5年间,省委、省政府下发的涉及拥军和国防建设的文件达150多个。
“部队有困难,就找支前办”
从共和国诞生的那天起,福建省从省、地、市到县、区,都设有一个旨在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的职能机构——支前办。战争年代,它的职责是支援部队打胜仗;和平时期,它的任务是支持部队搞建设。改革开放18年来,福建各级政府机构几经精简,但支前办至今仍被保留着。
如今的支前办,大到牵头为部队演习提供各种物资保障、帮助部队实施“菜篮子”工程,小到平时帮助部队安排军嫂就业、子女入学入托,无所不办。被誉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军事工作部”和部队的“第二后勤部”。“部队有困难,就找支前办”,成为驻闽部队遇到难题时的一句口头禅。
当好桥梁纽带,是各级党委、政府赋予支前办的首要任务。全省150多名专职支前干部和各行业500余名兼职支前人员常年活跃在军营,将一份份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的呈批件、呈阅件和调查报告不断地送往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者手中。
早在1988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关于支持部队发展生产的有关规定》,出台了17条优惠政策,使驻闽部队的生产收益当年增长50%,大大增强了部队的“造血功能”。这份文件的产生,牵线搭桥的就是支前办。
从1994年起,福建省采纳支前办的建议,推出拥军“三个一”工程。即,用3年时间帮助驻高山、海岛和沿海突出部连队建设完善“一个好食堂、一片好菜地、一座好猪圈”。各级支前系统的工作人员既当联络员,又当施工员,在军地之间穿针引线,一个个抓落实,保证拥军工程的顺利实施。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领导和南京军区对这一拥军创举给予高度评价,基层官兵纷纷给省委、省政府领导写信,感谢党和人民的关怀。南京军区为此授予福建省支前办“军队好后勤”荣誉称号。
支前办的桥梁纽带作用,不仅体现在平时帮助部队搞好后勤建设上,更体现在支持部队执行重大军事行动中。今年3月,南京战区奉命在台湾海峡举行三军联合登陆作战和岛上山地作战演习,省支前办和有关市、县支前部门一起,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调运各种物资,协调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为参演部队提供交通、后勤、水电、通信等各种保障,为演习成功作出了贡献。
在福建,其他办事机构像拥军支前办一样,同心齐唱拥军歌,为支持驻闽部队建设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堪称拥军支前的无名英雄。
万众一心筑长城,人民永远是靠山
在福建,爱国拥军的观念不仅体现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机关职能部门,而且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近年来被命名表彰的29个全国和省级双拥模范城、县,72个拥军模范乡、镇、企业和220多名拥军模范个人,就是八闽儿女的突出代表。
在福州,全市共建有拥军服务站(组)2355个,有18750人常年参与义务为优抚对象和驻军官兵送温暖办实事。
在特区厦门,人民群众爱军拥军事例不胜枚举。“海上花园”鼓浪屿每天迎来数以万计的中外宾客,穿梭于厦鼓海峡的轮渡十分繁忙,但对军人一律实行免费,为的是给现役军人送上一份温馨。从今年6月起,厦门市规定,凡佩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遇到军人时,必须行举手礼,旨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敬慕军人的种子,让每一个踏上鹭岛的军人,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作为军人特有的自豪与崇高。
在石狮市沙堤村,有个由妇女自发组成的“三八妇女拥军组”,数十年拥军不辍。当年发起这项活动的大姑娘、小媳妇如今都已当了妈妈,有的甚至做了奶奶,但她们对子弟兵的深情一如既往,而且带动了全村、全镇妇女。
企业争创“拥军牌”是福建省社会化拥军热潮的显著特色之一。全省上下不仅有2000多个企业有组织地与部队挂钩互助,还有上百家企业自发设立“优秀官兵奖励基金”,鼓励官兵在军营建功立业。厦门市85家企业倾心支持部队的军营文化建设,1992年以来已帮助4个团级单位、两个营级单位建起了大型文化活动中心,为85个基层连队建起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军人俱乐部。今年,全市职工又开展了“人捐一本书,拥军作贡献”活动,计划筹集5万册图书,为驻军建立万册书库。
富裕起来的个体户也积极加入拥军支前的行列。平潭县个体协会会长何文喜组织1000多个个体户,几年来为驻军部队送温暖、办实事上千件;泉州市个体户许解放为部队修车上千台次,免收3万多元修理费;福清市个体户林代安先后拿出11万元为驻军铺设拥军路。霞浦县下浒镇渔民陈国同风雨航程40载,坚持每周两次渡海为驻西洋岛上的官兵义务送菜,先后摇断了9根橹杆、挑断了10根扁担,7次在风浪中死里逃生,被评为全国拥军模范……
万众一心筑长城,人民永远是靠山。福建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爱,极大地激励着驻闽三军将士。福建军民同心共筑的钢铁长城,更加坚如磐石,牢不可破!(附图片)
福建省诏安县人民政府最近组织慰问团带着清凉食品,慰问冒着盛夏酷暑参加海上训练的解放军某部官兵。    林坚荫摄(新华社稿)


第1版(要闻)
专栏:

  情暖灾民心
——李鹏总理看望湖南洪水灾区群众
新华社记者张宿堂
1996年7月20日,中午12时30分。一架直升机降落在洪涝灾害严重的重灾区——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林场三面被水环绕的一块空地上。
“李鹏总理来看我们啦!”望着从飞机上走下的身影,围拢在空地四周的乡亲们惊喜地奔走相告。这些桃源县三叉港乡周湾村等几个村的居民,几天前被肆虐的洪水夺去了家园,现在正安顿在林场附近的县委党校内。
“乡亲们好!乡亲们受苦啦!”李鹏亲切地向大家挥手表示慰问。
空地四周响起一片掌声。
近一个时期,南方一些地方洪水泛滥,江河陡涨,房屋被淹,城市被围,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面临威胁……
灾情牵动着中南海的心。7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主持了防汛工作会议。7月20日,李鹏总理就来到了灾情严重的湖南。
上午10时40分,李鹏没出长沙机场就换乘直升机前往洞庭湖区察看灾情。飞机盘旋在湖区上空,只见四周一片洪水茫茫,一些地方只能见到被洪水淹没的树梢和屋顶,有的村落成为四面环水的孤岛。
看到这一切,李鹏提出:到重灾区去,看看那里的乡亲们。于是,直升机又飞到了桃源县。
离开飞机降落的空地,李鹏首先来到了三叉港乡的木塘垸上。从堤坝上垒砌的草袋、沙包可以看出,这里前不久的保堤之战相当激烈。
堤坝上站立着三排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虽然他们的制服上大都留有泥土的痕印,他们的眼中还有血丝,但从那高扬的士气、抖擞的精神不难看出,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中有来自长沙炮兵学校放弃假期的学员,有年轻的武警干警和当地的公安干警。正是他们一起奋力抢险,保住了堤坝,救出了群众。
李鹏总理来到他们面前,向他们在抗洪斗争中做出的贡献表示慰问。他说:“虽然抗洪救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还有非常繁重的任务等着你们去完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帮助人民战胜洪水,夺取最后胜利。”
“保证完成任务。”响亮的回答表达了这些抗洪斗争的突击队坚定的信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察看完堤坝,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李鹏又来到安顿了1000多名房屋被淹灾民的桃源县委党校。
虽然这个临时的“家”十分简陋,但精神面貌良好的乡亲们仍然以热烈的掌声迎接着总理的到来。
灾民集中的大礼堂里,李鹏仔细察看着他们的衣被等生活用品。在周湾村村民彭千进跟前,李鹏与他聊了起来。“在这里吃得饱吗?”“吃得饱。”“身体怎么样?”“没什么毛病。”“家里的损失大吗?”“损失不大,东西差不多都搬出来了,就是房子还被水泡着。”当听说全村没死一个人时,李鹏宽慰地点点头:“那就好。”
边走边看边问,李鹏与众多的乡亲交谈着。当他亲切地向一个老太太问起生活情况时,老人激动地拉着总理的手:“堤破了,两万多人一个都没死,这全托党的福啊。没有党和政府,我们就完了。”
李鹏说:“你们遭了灾,党和政府肯定要帮助你们的。”他嘱咐老人好好保重身体。站在礼堂中央,李鹏高声对乡亲们说:“这次沅水特大洪水给桃源县造成了很大损失,乡亲们受苦了。向大家表示慰问。”
他说:“在这次抗洪救灾中,大家都看见了,党、政府和解放军是真心诚意地为大家办事的,是和人民心连心、站在一起的。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李鹏动情地说:“看到大家的生活基本有了保证,吃、住、医疗都有了安排,我心里踏实多了。你们的困难是暂时的,情况会一天天好起来的。”乡亲们为李鹏总理的话语所感动,礼堂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礼堂门口,县医院的院长正带着几名医生专程赶来为乡亲们检查身体。李鹏关切地向院长询问着检查的结果。当听说只有个别人患有轻度的感冒和皮炎时,李鹏叮嘱说:“要及时检查,及时治疗,尤其要防止出现传染病。”
时间已是下午1点半了,天还在下着雨。告别乡亲,从党校出来,李鹏又在车上听取了常德市和桃源县的汇报。他告诫市县干部们:一定要把受灾群众的生活安顿好,要有饭吃,有地方住,别生病。
洪水无情党有情。李鹏总理给灾区群众带来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表达了党和政府与人民心连心的信念。灾区群众更从李鹏总理的到访中增添了战胜洪水、重建家园的信心。
这一天,李鹏总理午饭的时间是下午3点。在长沙听取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防汛抗洪的汇报后,5点半,他又飞往湖北省武汉市继续察看抗洪抢险的情况。(新华社长沙7月22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来自唐山的报道之一
  唐山抬起“龙头”
本报记者费伟伟
编者按: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20周年纪念日。旧唐山在地震中夷为废墟,如今新唐山巍然屹立在冀东大地。这是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以艰苦奋斗精神和科学求实态度,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创造的人间奇迹。
为了让国内外读者全面准确了解今天的新唐山,本报派出记者采写了有关唐山的三篇通讯,今天刊登的是第一篇,后两篇不日将在第二版刊出。
20年前的7月28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转瞬之间,把历经百年建设、人口逾百万的唐山,夷为瓦砾。
震后仅半年,开滦矿务局8个矿就有7个复产出煤。当作为唐山工业生产标志的矿井“天轮”重新转起来时,许多人热泪夺眶而出:唐山没被“抹掉”!唐山又复苏了!
唐山是随着开滦煤矿的兴建而发展、兴盛起来的,由煤而电,而铁路,而机车车辆,而钢,而水泥……开滦,便是唐山这座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重工业城市的“龙头”。
20年过去了。今天,唐山经济的“天轮”是什么?唐山重振雄风的“龙头”又在哪里?
走近海洋
唐山,北依燕山,南临渤海。然而,这块“京东宝地”却从未正眼看过海洋。
跨入80年代,当开放大潮席卷神州,唐山人面临的首要任务却仍是艰巨的恢复建设。惨酷的地震,对于唐山是毁灭性的;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唐山难道还要再失良机?
唐山人审视着自己,当目光一旦转向大海,眼前顿时豁然明亮:唐山东南部的王滩,有6公里宜建港海岸,水深岸陡,不冻不淤,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在此建“北方大港”……
1984年,当唐山市近百万人尚住简易棚时,市委、市府断然决策:开辟一条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黄金水道,兴建唐山港,奠定新唐山的百年基业。
大地震后百废待兴,从一无所有的荒滩上建一座港口,非一二届领导能够完成;由地方自筹高达十几亿、数十亿元的建港巨资,其艰难,更是超乎想象。
是什么支持着唐山一任又一任领导建港的决心呢?是那种站在战略高度把握唐山长远发展、对唐山未来负责的坚定信念。
1989年8月10日,阵阵鞭炮中,建槽灌浆的钻机徐徐顶进坚硬的岩层,唐山港主体工程正式动工。此前,由唐山地方自筹资金兴建、为港口配套、全长77公里的坨港铁路也已开工。
而唐山的决策者们对港口的认识和思索并没有终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他们跳出唐山,开始站在一个更宏大的层面上为唐山“上下而求索”。
9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环渤海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又作出加速环渤海地区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1994年初,国家计委在唐山召开会议,把京津唐定为环渤海地区开放开发重点。
唐山市委书记梁志忠把环渤海发展战略概括为“两线一点”:即环渤海地区开放一条线、山西—内蒙古资源开发一条线以及“一个重点”——京津唐地区。“而唐山既位于开放线的前沿,又当京津唐发展重点中的窗口之‘点’。我们理应从这一‘点’和‘线’的结合中,寻找唐山的位置,寻找唐山港的位置。”
没有决策层的大彻大悟,就没有施行者的大智大勇。建港初期,从唐山自身经济发展战略考虑,设计泊位为5000吨级;港口正式动工后,唐山市领导从我国沿海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果断拍板:以万吨级泊位起步,向大型港口发展。这对于一个资金靠自筹的地方港口来说,包含的岂止是投资额的倍增?
高手落子,不图实,但求“势”。“加快港口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走联合建港之路。”唐山市市长张和思路非常清晰。1993年,唐山市又作出重大决策,不怕肥水外流,不在投资额上斤斤计较,充分利用首都享誉国际的赫赫声名,联合北京市共同建港。
1993年7月18日,经过建设者三年多苦战,港口终于驶出第一艘万吨轮。当消息宛如春风掠过无数关注震后新唐山建设的人们的心田时,许多人觉察到了这一意义不凡的新名称——“京唐港”。
1995年7月19日,“京唐港开滦码头”通航,这一别致的称呼后面又是一项改革的创举。唐山拿出2号泊位,吸引开滦矿务局投资近1亿元,建成我国第一个专用业主码头。
花香蝶来勤。不久,山西晋煤公司慕名而来,投资兴建第二个业主码头;河北省地方煤炭公司也携资前来,与京唐港港务局合作建港……
唐山人以一种非凡的气派、改革的胸襟建设跨世纪大港。
到去年底,短短6年,京唐港1号港池8个万吨级泊位已全部建成,形成780万吨年吞吐能力,达产后将跨入我国沿海港口20强之列。这意味着它6年里走完了不少沿海港口几十年的建港历程。
唐山终于走近海洋,让大海为这座震后新生之城注入生机和活力。
港起市兴
“京唐港对于唐山经济的带动作用现在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唐山市常务副市长、海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韩生雨用十分肯定的口吻说。
意味深长的是,对京唐港的“带动”作用感受最强的,是唐山的老“龙头”——开滦。开滦的优质动力煤原来在南方市场几乎一片空白。一个重要原因是输出的优质煤常在港口被混堆,影响了信誉。京唐港的兴建,使开滦成为全国第一家拥有业主码头的煤矿。上海港向来自“京唐港开滦码头”的开滦煤亮出了“免检”牌,开滦煤在南方各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始终坚挺。预计今年开滦仅经营业主码头一项可实现利润近1000万元。
大清河盐场,是著名“长芦盐”的产地,原先因运输成本高,打不开国际市场。如今,从盐场到港口仅需18分钟。京唐港开港第一船,运的就是大清河的盐。去年一年,大清河盐场向日本、韩国及我国东南沿海销售了20多万吨优质盐,今年的合同是30万吨。“大清河”财大气粗了,在港口建起了全国最大的专用盐仓,京唐港也成了全国最大的原盐输出港。
还有,唐山钢铁公司的钢,唐山冀东水泥厂的水泥,唐山陶瓷集团的出口产品集装箱……无一不得益于港口。
唐山市副市长祝允林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某大公司准备在华投资一上千万美元项目,遴选了十几个城市,最后剩唐山和另一城市。日方董事长约见祝允林,请他谈谈唐山的优势。祝允林说了一条其它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京唐港。日方遂下定决心,把项目放到唐山。
不仅仅是对唐山经济的带动。去年,运行刚两年多的京唐港完成吞吐量已达306万吨。其中,唐山地区占2/3,还有1/3则来自“环渤海地区”:张家口的石料,承德的钢,山西、内蒙古的煤炭,北京的铁精粉……
力振雄风
似乎是一对矛盾的统一,当唐山走近海洋,便同时也走近了内陆。对于京唐港纵深辽阔的腹地来说,唐山的辐射力现在仅仅帷幕初启。
京唐港可建成我国占地面积最大的港口。唐山雏形初现的海港开发区,陆域广阔,有充分的发展余地,远期开发面积可达147平方公里,适宜建设码头、仓储、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新型港口。5年前,记者来这里采访时,还只是一片荒滩对一片汪洋。如今,网络公路铺起来了,三星级宾馆矗立起来了,5.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180多家注册公司建的幢幢新楼,在冀东的艳阳下熠熠闪亮……
京唐港的最大优势是可建深水大港,建20—30万吨的深水泊位。如此优良的建港条件,在我国沿海星罗棋布的众多港口中屈指可数。目前,在交通部、冶金部和首钢的积极参与下,25万吨级的深水矿石码头的前期工作已开始启动。
唐山气势正雄。当一地的决策一旦自觉纳入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中进行宏观考虑,在“线”和“点”的结合处所生长出的,便是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最大的一致。京唐港通航仅3个月,国务院就批准其为国家一类口岸;不久前,京唐港又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重要口岸;拥有9个泊位的2号港池,已列入国家“九五”计划草案,正在抓紧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京津唐大三角中的这只“角”正力振雄风。北京—唐山、天津—唐山、唐山—京唐港三条高速公路今年内全部开工,两三年后,唐山经济势将如虎添翼,京唐港的集疏能力将跨上新台阶。“九五”末,京唐港年吞吐量可望突破千万吨,跨入国家级大港行列。据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保守预测,京唐港2010年吞吐量可突破2200万吨;2020年,吞吐量可达3600万吨,跨入大型国际贸易口岸行列。其时,从这里吞入吐出的,不仅有唐山当地的产品,其腹地还将扩展到华北、西北、东北……
京唐港在崛起,新唐山在崛起。在以京津唐地区、环渤海地区乃至“三北”地区为背景的宏大场面上,唐山升腾着,升腾着,正高高抬起“龙头”。(附图片)
压题照片:新唐山建设路街景。       田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五十个政务官“空缺”
一万二千香港人投考
希望过渡“九七”为特区政府和民众效力
新华社香港七月二十二日电香港年青一代前往政府部门投考政务官的人数正在持续攀升。每年不超过五十个职位的“空缺”,报考者年年增加。本年度有一点二万人投考参与竞争,他们希望过渡“九七”为特区政府和香港民众效力。
香港政府目前共有政务官四百七十八名,他们的任务是负责制定政策和管理资源。按照规定,投考政务官主任一级的人,必须具有学士或学士以上的学历,并精通中、英文。资料显示,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四年度有五千六百人报考有关职务;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五年度报考者增为八千二百人;这个年度则破纪录地达到一点二万人。
负责招考工作的港府官员认为,申请者逐年递增,证明香港人对平稳过渡具有信心,而愿意为未来特区政府服务的年青人,更对香港的前途充满希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