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者
——访俄罗斯残疾诗人米哈伊尔申科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许恒声
6月的一个晚上,记者接到一位自称是《人民日报》的老朋友、俄罗斯残疾诗人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打来的电话。他说,1956年7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过他的一篇文章,40年了,这份报纸他一直珍藏在身边……他很希望能尽快见到一位中国朋友。说完,他给记者留下了电话和住址。
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住在莫斯科格鲁吉亚大街的一幢公寓里。一见面,他就把那份剪贴在厚纸片上的《人民日报》递给记者看。那是一篇以“国外来信”的形式发表的访谈录,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当时是莫斯科的一名大学生,写信给极有声望的坎特伯雷教长约翰逊,请他回答一些关于国际形势方面的问题。约翰逊教长在答问中谈到了他对新中国的观感和美好印象,批驳了某些人企图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卑鄙伎俩。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把这份报纸端放在胸前,让记者为他拍照留念。
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是一位失去双腿的残疾人。1942年德国法西斯发动的侵苏战争进入了第二年。当时,莫斯科经常可以听到刺耳的空袭警报声。那年11月的一天,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才10岁的米哈伊尔申科乘坐有轨电车经过大剧院时,突然又响起了警报。就在乘客们慌乱挤下电车跑向防空洞时,他不幸摔倒在路轨上……电车急速驶过,碾断了他的双腿!这对酷爱体育运动的他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他面对残酷的现实,以顽强的毅力读完中学,后来又考上了大学,攻读英语。
1945年,他的诗篇《战争之神》发表了。之后,在苏联报刊上陆续发表了《可爱的城市》、《白桦》、《幸福》、《太阳的微笑》、《星球相会》等诗篇,其中有的还译成了英文、日文和蒙文。在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成长的道路上,苏联著名诗人西蒙诺夫给了他极大的帮助。西蒙诺夫称他为“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者”,长年给予指导和鼓励。
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对记者说,就在他失去双腿的那一年,父亲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后来,叔父等其他亲人也相继战死。之后,赡养母亲的担子落到他的身上……命运对他来说是严酷的。诗人今年已经64岁了,一直没有结婚。养老金只有30万卢布(不足60美元),在当前的俄罗斯,用这点钱来维持生存是艰难的。那么,诗人的书稿费呢?对于记者随口提出的这个问题,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坦然一笑:“我的童年是不幸的,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于是把书稿费都捐赠给了和平基金会,目的是帮助那些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们。”说完,他给记者看了捐赠证书。作为一名残疾人,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对残疾同胞,尤其是残疾儿童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继续写作,用诗歌唤起人们的良知,用写作赚来的稿费去帮助残疾儿童。
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以惊人的毅力和高尚的情操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爱戴。几十年来,他多次被邀请去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家访问,他房间的墙壁上挂满了世界各国友人赠送的纪念品。他没有去过中国,但他珍藏了40年的那份《人民日报》,常勾起他对青年时代的回忆以及对遥远中国的向往。
诗人虽然身体比较虚弱,但思路清晰,记忆力也很好,同记者的谈话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分手时,他一再祝福中国的孩子们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
(本报莫斯科电)
(附图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驻日—美军持刀抢劫遭逮捕
新华社东京7月20日电日本长崎县警方今天逮捕一名犯有伤害和抢劫罪的驻日美军士兵。
这是日本警方首次在起诉前逮捕美军犯罪人员。
本月16日凌晨,20岁的驻日美国海军士兵米夏尔·斯旺森在佐世保市一处停车场用刀刺伤一名日本妇女,并抢走1万多日元。根据原《日美关于驻日美军地位协定》的有关规定,有犯罪嫌疑的美军驻日人员在起诉前由美方拘留。但是,美军犯罪人员通常在不经日方充分调查的情况下便被送回美国。
去年9月,由驻冲绳美军3名士兵强奸日本少女事件引发的日本大规模反美运动,促使日美双方对1960年签订的《日美关于驻日美军地位协定》的有关条款进行了修改。据此,日本警方在起诉前有权逮捕与杀人、强奸妇女等重大刑事案件有关的美军人员。


第6版(国际)
专栏: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
西方向非洲强加民主行不通
新华社布拉柴维尔7月18日电(记者俞关苗)正在这里访问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今天说,西方国家把政府援助当作政治条件,向非洲强行推行民主的做法已经失败。
希拉克在刚果议会发表讲话时说,不能通过外部强加的手段来实现非洲的民主化,否则,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在谈到非洲的前途时,希拉克说,非洲大陆充满希望。他表示相信,非洲一定能克服它所面临的困难。他批评某些发达国家在非洲的未来问题上散布悲观论调是“为它们解脱责任寻找借口”。希拉克说,西方不应无视其对非洲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不应对此默不作声。他认为,西方对造成非洲今天的贫困负有历史责任。


第6版(国际)
专栏:

  唐家璇就我成为东盟对话国答记者问
本报北京7月21日讯记者孙东民报道: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今天就中国成为东盟对话国一事回答了本报和新华社记者的提问。内容如下:
问:据报道,东盟同意接纳中国成为其全面对话伙伴国。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有关背景情况?
答:东盟全称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67年8月7日。时至今日,其成员已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和越南七国。它们都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均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东盟为推动对外交往,逐步与美、日、澳、欧盟等国家和组织建立了全面对话伙伴关系,旨在扩大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并就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中国自1991年起开始与东盟进行对话,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今年3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致函东盟常务委员会轮值主席、印尼外长阿拉塔斯,明确提出我希望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东盟各国反应积极。今年6月24日,印尼外长阿拉塔斯代表东盟各国外长正式致函钱副总理,表示东盟外长一致同意将东盟和中国的磋商伙伴关系升格为全面对话伙伴关系,并邀请钱副总理出席7月下旬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的东盟与对话国会议。
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及东盟组织的关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将推动双方在各个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问:您如何看待东盟在本地区的影响和作用?
答: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近30年来,在加强自身政治团结和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当前亚太地区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东盟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东盟倡导发起的东盟地区论坛和由东盟作为初创国的亚太经合组织已分别成为亚太安全对话和经济合作的主要渠道。今年经东盟倡议召开了第一次亚欧会议,为亚欧两大洲加强联系、扩大合作发挥了桥梁作用。这些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为东盟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希望东盟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经济繁荣继续做出宝贵贡献。
问:请介绍一下中国与东盟最近几年关系的发展情况并对今后双方关系的发展作一展望。
答:发展同东盟各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友好关系取得全面发展,高层互访频繁。从1991年起,中国外长每年都出席东盟外长会议,与东盟各国外长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磋商。1994年双方成立了中国—东盟经贸联合委员会和科技联合委员会。1995年双方建立了副外长级的高官政治磋商制度。各阶层人员交往日益增多。此外,双方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以及亚欧会议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不断加强协调与配合,维护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均以20%的速度递增,去年,双方贸易总额近200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41.8%。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双方在金融、承包和劳务合作方面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全面对话伙伴关系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关系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存在广泛的共识和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致力于与东盟各国长期友好、互利合作。政治上,继续保持高层互访,增进了解和信任。经济上,积极开拓合作新途径。我深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一定会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问:请问中国与东盟关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中方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答: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争议有关各方都赞成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与争议国家的双边磋商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双方关系发展实践证明,我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南海问题并没有阻碍中国和东盟友好关系的发展,今后也不会成为双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谴责日干预四方会谈事务
据新华社平壤7月20日电朝鲜《劳动新闻》今天发表评论,谴责日本当局插手拟议中的“四方会谈”事务,认为这是对朝鲜内政的干涉。
评论说,日本并不是“四方会谈”的任何一方,而它却在为这个会谈“四处奔忙”,其用心无非是要显示日本对“朝鲜半岛和平的关心”以及它“具有促成半岛和平的能力”,以期借此为日本争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创造条件。评论重申,朝鲜是否接受“四方会谈”建议,应由朝鲜自己决定,而决不会取决于任何人的干预和压力。
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年4月访问韩国时,提出举行由朝、韩、中、美参加的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的建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法国戛纳市长因涉嫌受贿被收审
法国南方旅游胜地戛纳市市长米歇尔·穆游因被指控以权谋私,于十九日被法国司法部门收审。指控穆游的理由是,一家英国公司向其行贿三百万法郎(约合六十万美元),以获得在戛纳市经营赌场的许可。穆游于一九八九年当选为戛纳市市长。今年二月,他曾因涉嫌另外一起经济案件被司法部门调查。


第6版(国际)
专栏:

  哥选出新一届参众两院议长
哥伦比亚执政党自由党议员路易斯·费尔南多·隆多尼奥和乔瓦尼·兰博利亚二十日在哥伦比亚新一届国民议会中分别当选为参议院和众议院议长。他们将接替任期已满的参众两院议长胡利奥·塞萨尔和罗得里戈·里维拉的职务。隆多尼奥曾担任过政府部长、省长和参众两院议员。兰博利亚曾担任过议员和市政官员。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塞拜疆政府总理辞职
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十九日接受了政府总理库利耶夫的辞职。阿塞拜疆政府新闻局发言人说,库利耶夫是“由于健康原因请求总统解除他的职务的”。根据阿利耶夫总统的决定,阿塞拜疆一批政府官员“因工作中的严重缺点和贪污问题”已被解除职务。被解除职务的官员有共和国铁路管理局局长纳季尔皮、石油机械生产联合企业领导人伊斯迈洛夫和汽车运输部部长阿斯拉诺夫等人。被解除职务的还有副总理兼经济部长萨德科夫。(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布隆迪发生大规模部族流血事件
据布隆迪政府二十日宣布,十九日夜间布隆迪中部基特加省一个图西族难民营遭到胡图族武装分子的袭击,造成二百多名图西族人死亡。据布隆迪官员透露,一百多名胡图族武装分子发动了这次袭击,守卫难民营的士兵也被袭击者杀害。袭击事件中还有许多人受伤。近几个月来,布隆迪胡图族武装和图西族控制的政府军经常发生冲突,基特加省是冲突频繁发生的地区。(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第29届东盟外长会议闭幕
据新华社雅加达7月21日电(记者胡光耀、赵金川、洪秉明)为期两天的第29届东盟外长会议今天在这里闭幕。会议发表了一份有关东盟政治与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以及东盟七国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的联合公报。
关于政治与安全合作,公报说,外长们认为东盟正在为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并将同对话伙伴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东盟外长欢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成为东盟新的对话伙伴国,并希望扩大东盟与这三个新对话伙伴国之间的合作。
公报说,东盟地区论坛为促进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东盟将继续是这一论坛发展的驱动力。
东盟外长在本届会议上接受了柬埔寨和老挝提出的1997年加入东盟的正式申请。
关于经济合作,公报说,外长们对东盟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实施“有效普惠关税”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表示满意,并呼吁东盟各国继续为减少东盟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障碍而努力。
外长们一致认为,东盟在农业、林业、能源、交通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希望东盟各国能够在工业领域加强合作。
东盟外长还就当前的国际形势交换了看法。
东盟外长表示,东盟将继续为尽早建立马来西亚提出的东亚经济论坛而努力。
关于东盟的对外关系,公报指出,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之间的定期对话与磋商将有利于本地区各个方面的合作。外长们呼吁对话伙伴国继续在贸易、投资、技术转让和市场开放等方面与东盟进行广泛的合作。
东盟七个成员国是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第6版(国际)
专栏:

  科特迪瓦总理访华后强调
科中合作领域众多
本报阿比让7月20日电记者杨贵兰、新华社记者王文成报道:今天访华归来的科特迪瓦总理敦坎说,他对中国的访问成果丰富,科中两国的合作领域众多。
敦坎抵达后在机场对记者发表谈话说,他这次访华时发现科中两国之间的合作领域众多,非洲和亚洲更应该加强和扩大合作。
他解释说,亚洲的发展方式和技术最适于非洲,因此非亚的合作更有利于非洲,非洲在加强与欧洲等地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合作。
他说,他在访华期间受到了中国各方的热情和周到的接待,他深受感动。他说,中国的发展速度,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使他震惊。
他指出,这次访问极富成果,不仅签订了一系列协议、意向书,加强了科中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增加了国营领域的合作伙伴,而且还在私营领域寻求到了不少合作伙伴。今后,科中将在用天然气生产化肥、在铁镍金等矿藏的开采、在海盐生产、汽车和摩托车装配以及制药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将派专家组来科考察,探索投资合作的可能性。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杜马主席说没有理由解散杜马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十九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本届国家杜马在上半年通过了一百六十一项法案,因此,“没有理由解散国家杜马”。他的这番话是针对“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领袖别利亚耶夫说的。别利亚耶夫日前曾批评国家杜马不重视有关经济改革的法案,并称,国家杜马有可能被解散。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报说美国应放弃冷战思维
本报平壤7月21日电记者张友新报道:朝鲜《劳动新闻》今天发表评论指出,冷战时代已经结束,而美国好战势力在冷战恶梦中还未清醒。
《劳动新闻》评论说,美国好战势力宣称,美国应当成为“世界超级军事强国”,把军事支配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并竭力主张增加军费,扩充军备。评论指出,美国好战势力妄图用实力支配世界,掀起“新的军备竞赛和军事对抗”,但是,在冷战结束的今天,继续坚持冷战思维是愚蠢的。
评论还说,美国好战势力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拉拢日本和韩国,加强军事活动,采取“异乎寻常的举措”,在朝鲜半岛加剧对抗。评论指出,“朝鲜虽然不愿意对抗和战争,但对于强权是要对抗的,在同朝鲜的关系上,实力政策是行不通的。”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事故调查还是刑事调查?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周德武
7月19日,大雨滂沱,狂风大作。海面掀起2米多高的大浪,使打捞环球航空公司失事飞机残骸的船只无法准确定位,船员出现晕船、呕吐,潜水员在此条件下作业有生命危险。大风也使本来就很混浊的海面可视度大大降低,声纳技术在此恶劣气候中,精确度也大打折扣。虽然昨天天气晴朗,营救人员通过声纳技术测到海底有一约13米长的残骸,但海面白浪翻滚,潜水员无法潜入海底看个究竟,飞机“黑匣子”也无法打捞。
到目前为止,空难调查性质仍为“事故调查”。人们一度推测此次飞机失事可能是导弹袭击所致。但国防部认为,飞机失事时监控雷达荧光屏上的一道脉冲为机器故障所致。更何况飞机的高度已超过了单兵肩扛式导弹的射程。但据当时正在这里执行巡逻任务的纽约航空队中校梅尔称,他与机上另外三人都看到一道橘红色亮光切过飞机航线,看起来很像流星。参与洛克比空难事件调查的反恐怖专家拉里·约翰逊认为,根据他的经验,飞机在半空爆炸很可能是爆炸物引起。法医也一直在用X光寻找可能留在受害者身上的炸弹或其他爆炸物痕迹。到目前为止,检验报告并未显示有任何爆炸物的迹象。但反恐怖专家认为,塑料炸弹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特别是目前还只打捞到1%的飞机残骸,令许多专家大为惊讶。残骸已送往附近军工厂进行“复原”以确定爆炸部位。联邦调查局将根据金属碎片的特点判断飞机爆炸是来自内部或外部。联邦调查局官员称,他们宁愿把此事视为刑事调查。
新闻界对环球航空公司没有提供罹难者准确数字大为不满,一开始公布罹难者为229人,后来这家公司副总裁又更正为228人,直至20日才正式确定为230人,即乘客212人、机组人员4名、乘务人员14名。但环航把责任推给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和联邦调查局,两家单位均否认曾阻拦公布罹难者名单。纽约市长说,据此人们有理由怀疑这家公司的管理存在问题。罹难者家属抱怨,政府动作迟缓,没能让家属即时了解调查进展情况,是在故意封锁消息。但一些官员辩解说,这里有许多艰苦而复杂的工作要做。目前已确认乘客中至少有两名华裔。
(本报纽约7月21日电)(附图片)
7月17日晚,美国环球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在纽约长岛附近海域上空爆炸,随后坠入海中。这是营救人员在打捞飞机残骸。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内塔尼亚胡访问埃及
承认“和会框架”坚持“三不政策”
本报驻埃及记者刘水明
7月18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埃及进行了工作访问。埃及是内塔尼亚胡就任总理后出访的第一个阿拉伯国家。阐释以新政府关于和平的政策主张,了解埃及和阿拉伯国家在这方面的真正立场,是内塔尼亚胡此行的主要目的。
人们注意到,在会谈结束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内塔尼亚胡一改过去几个月来的孤傲和自负态度,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表态口径有了适当软化,这与他不久前访美时“近乎放肆”的言行形成鲜明对照。在埃及,内塔尼亚胡虽然没有“赢得任何掌声”,但却利用访埃这个机会,使自身的强硬形象有所改善。这或许是内塔尼亚胡走出大选胜利的“陶醉氛围”,重新回归现实的开端。
目前,陷入僵局的中东和平进程能否得以恢复和继续向前发展,完全取决于马德里中东和会所确立的框架,能否得到阿以各方特别是以色列方面的承认和遵守。内塔尼亚胡曾作为以政府代表团的正式成员,参加过马德里和会,但在他的竞选演说和施政纲领中,“马德里和会框架”却是从未涉及的字眼,好像这一“框架”与利库德集团所追求的“安全的和平”毫无关系,更谈不上要将它作为实现和平的基础了。现在,面对坚定而强有力的阿拉伯统一立场,在国际社会的敦促下,内塔尼亚胡终于开始认识到和会框架的重要性。他昨天说,“马德里和会框架是使阿以双方聚到一起的条件,也是和谈的起点”;“继续谈判的最佳途径,是重新回到马德里和会框架”。众所周知,“马德里和会框架”的实质是“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内塔尼亚胡虽然在回答以色列是否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问题时没有直接作答,但他表示以将遵守“马德里和会框架”,却还是第一次。
体现内塔尼亚胡的立场比以前相对灵活的第二个标志,是他首次明确宣布以色列将履行以前政府同巴勒斯坦人签署的两个“奥斯陆协议”。在竞选时,内塔尼亚胡曾攻击工党政府同巴勒斯坦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为“慕尼黑协定”;当选总理后,内塔尼亚胡的立场又改为:“只要巴方兑现所有承诺,以新政府准备接受协议所造成的现实。”昨天,内塔尼亚胡没有再强调执行“奥斯陆协议”的那个苛刻的“先决条件”,即“巴方必须完全遏制暴力袭击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积极的变化。另外,内塔尼亚胡过去曾断然拒绝同阿拉法特举行会晤,现在则表示要提高以巴接触的级别,并且不排除“在适当时候”与阿拉法特见面。同时,他还宣布以外长利维将于下星期同阿拉法特会晤。这说明内塔尼亚胡已逐渐意识到,不管是要确保以色列的安全,还是要最终解决以巴争端,如不立足对话,在双方高层领导之间保持比较顺畅的联系渠道的话,将会一事无成。
内塔尼亚胡还强调,以色列愿同叙利亚实现和平,并称以色列准备恢复以叙谈判,但他又批评叙利亚“在黎巴嫩南部的行为”,并要求叙方改变它的“和平观念”。关于黎以和平,内塔尼亚胡重申以色列对黎巴嫩没有领土要求,但他又辩解说,以军在黎南部的存在,是为了维护以北部边境的安全。为了避免引起更多争议和疑惑,在昨天的记者招待会上,内塔尼亚胡没有主动提及巴勒斯坦建国、戈兰高地撤军和耶路撒冷前途这三大问题。当有记者问到“耶城”问题时,内塔尼亚胡故意闪烁其词,只笼统地说“它应成为一座统一的、对三大宗教开放的城市”。这说明,以色列新政府关于“不同意巴勒斯坦立国、不归还戈兰高地、不谈判耶路撒冷最终地位”的“三不政策”,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或调整。因此,阿拉伯方面虽然肯定内塔尼亚胡接受“马德里和会框架”是一种进步,但又认为他还做得不够。
(本报开罗7月19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