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部部长钮茂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要从除害和兴利两方面提高对农业发展的保障能力。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搞好水利工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服好务。
一、提高认识。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都必须加强农业,重视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确保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全面服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我们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从除害和兴利两方面提高对农业发展的保障能力。
我国的水旱灾害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因此,要坚持不懈地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九五”期间要增加灌溉面积5000万亩,要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九五”期间要完成25万平方公里的治理任务,改善农业生态条件。
要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条件。“九五”期间,要新增供水能力600亿立方米,建设城乡供水工程6600处,要继续兴建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一些地区缺水矛盾。坚持开源节流相结合,推广节水技术,首先搞好300个节水增产示范县试点,以点带面。
三、建立机制。总书记强调: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水利放在要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水利的加强,也要靠这两个根本性转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以投资、资产经营管理、价格收费、法制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水利改革,建立以水养水、以电养电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带好队伍。为了实现“九五”水利发展的宏伟蓝图,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是基础,是百年大计。针对水利行业的实际,要抓好党政干部、专业技术干部和经营管理干部三支队伍建设,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林业建设大有可为
林业部部长徐有芳
实践证明,要防止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使我国农业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除了科教兴农战略外,必须切切实实抓好林业建设。
学了江总书记河南考察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搞好林业建设,尤其是山区综合开发,对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说到底就是两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既解决吃饭问题,又解决花钱问题。在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林业都大有作为。
在“粮食增产”方面,林业可以做两件事:
一是可以通过根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来保障粮食的稳产高产和持续增长,间接地增产粮食。实践证明,要防止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定高产;减缓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泥沙淤积,保证水利设施长期发挥效能,开展植树造林是一条非常有效和治本的途径。要使我国农业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除了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外,我想必须切切实实地抓好林业建设。仅就三北防护林工程来讲,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建设,已使过去受风沙侵袭和干热风危害、产量低而不稳的1.65亿亩农田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粮食产量普遍增长10%—30%。
二是可以通过实施以山补田战略,利用我国极为丰富的山地、林地资源,发展各种替代粮食(如木本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开辟大食物生产的新途径。我国有2亿亩林地适宜发展栗、枣、柿等木本粮食,如果在“九五”期间发展6000万亩,按热值折算,相当于生产粮食53.5亿公斤。为此,我们从今年开始,正着手实施一个以发展木本粮油为主的“森林食物工程”,把发展森林食品作为大产业来抓。
在“农民增收”方面,林业可挖的潜力就更大了。
可以说,发展林业,不仅能为解决吃饭问题开辟途径,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加群众收入。不少地方就是通过抓林果找到了稳定脱贫的途径。现在,许多省区都提出,要把造林种果及其加工业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希望工程”。
山区是林业发展的重点,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对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意义甚大。
我国69%的国土是山区,56%的人口在山区,全国6500万贫困人口也主要分布在山区。最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成立由林业部牵头,农业、水利、交通等十几个部门参加的全国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山区综合开发计划,以“改土、治水、植树、修路、通电”为基本内容,全方位开发山区的多种资源,使山区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山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试点工作已在全国10个县市展开。这一计划的实施,将对我国山区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深化改革推进发展
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邵秉仁
农村经营体制、农村市场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已经超越了农村自身层次,需要在更大范围配置生产要素。
江泽民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抓住当前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17年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狭小的农业经营规模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集中表现在:1.土地经营规模过小;2.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格局;3.农业生产不能通过后续的流通和加工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我们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基本经营制度前提下,继续深化改革,找到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的途径。江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今后农村改革要在农村经营体制、农村市场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这几个层次上深化改革。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已经超越了农村自身层次,需要在更大范围配置生产要素。
从宏观上讲,要通过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工农业关系,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变继续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高速发展的局面,至少要做到工农业平等协调发展。今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工业积累的提高,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从微观上讲,一是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不断提高农户经营水平提供有力的服务和支持。二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农业自身积累的增加。
无论是从一些国家的经验还是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来看,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有利于通过各种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屏蔽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促进农户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
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涉及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而且涉及农产品的价格体制、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等方面改革,可以说产业化会带动农村改革的全局,是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要始终把农业抓得很紧
农业部部长刘江
7月17日,本报邀请部分部委负责同志座谈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今年6月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的讲话《加强农业基础,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体会。本报分两次刊登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编者
在我国,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未来发展看,粮食紧平衡的弦是松不下来的。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突出强调了粮食、两个转变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把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1995年获得农业大丰收后,江泽民同志就农业和农村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及时提醒全党全国高度重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指导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强调“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要始终抓得很紧”,并指出:“如果经济上去了,粮食减少了,这绝不是中国可以走的发展路子”。这一重要思想,充分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深刻道理。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不足,而粮食需求量又很大,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未来发展看,粮食紧平衡的弦是松不下来的;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只能立足于国内基本自给,适时适度利用国际资源进行品种、丰歉调剂,靠大量进口粮食弥补国内缺口的思想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在工作指导上,一定要把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松懈。当前,应着重在稳定播种面积、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下大力气。
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全面、系统地谈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什么以及怎样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问题,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转变农村经济体制方面,要在农村经营体制、农村市场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这三个层次上,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在完善农村经营体制上下功夫,既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提高。在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方面,要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积极促进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发展。对这种经营方式,农业系统要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不断完善,力求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行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地发展起来。
关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当前,农业系统要重点抓好十项重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等工作。
三、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保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是江泽民同志的一贯思想,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把党中央、国务院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根本在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杨雍哲
加强农业的根本问题,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否高涨,又取决于从事农业生产者是否有利可图,是否取得合理收益。
江泽民总书记在河南的讲话指出,解决好粮食问题的一个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总书记的这一指示十分重要。建国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农业的根本问题,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否高涨,又取决于从事农业生产者是否有利可图,是否取得合理收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种植业和养殖业要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初级产品生产的效益。在发展以谷物为主的种植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养殖业,把种植业产生的饲料粮、副产品、特别是大量秸秆过腹转化,变成高价值的畜产品、水产品,在种植业收入之外增加畜牧业、水产业收入,就构成了高效农业的生产结构。
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复合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种养业为原料的加工业和运销业,使一、二、三产业拉通联动,多层次转化增值。这就是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加工、运销、综合利用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的综合效益并不低。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地方由于加工、流通环节与农民利益脱节,贸工农三者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产品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的原料一般是“买断”的关系,企业加工、销售后所得利润,农民没有分享。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推行合作制。就是说,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农民联合发展加工、流通,共享加工、流通利润,这样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制度上的保证。
依靠科技转变增长方式,追求农产品生产、加工收益的最大化。如果说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养殖业,在种养业的基础上发展加工与运销业,是从“加法”即增值的角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那么转变增长方式、节约使用资源就是从“减法”即降耗的角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当然,依靠科技转变增长方式,不仅可以通过降耗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还可以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高产,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特别是在降耗方面,潜力巨大,有许多成熟技术,是完全能够抓出成效来的。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进一步做好财政支农工作
财政部副部长李延龄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护农业的财政制度,使政府保护农业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引导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业。
江泽民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给我们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财政部门一定要通过认真学习和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财政支农的职能作用,扎扎实实做好财政支农工作。
第一,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国家财政作为政府的重要综合职能部门,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今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中央财政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把农业支出预算安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央级财政支农两类支出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长12.2%,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近2个百分点;同时,在压缩其他中央对地方专款的情况下,保留或增加了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农业专款,体现了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严格执行《农业法》的有关规定,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九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要随着财政状况的改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护农业的财政制度,使政府保护农业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和规范的办法,引导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业,加大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力度。
第二,要坚持不懈地支持粮食生产。为了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国家财政从“七五”时期开始,分别建立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10年来,仅这两项资金投入就达近400亿元,为粮食生产登上4500亿公斤做出了贡献。“九五”时期,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粮食生产“总量平衡、区域平衡、结构平衡”的政策,国家财政在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用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的同时,适时改变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的投向,建立粮食自给工程资金,通过中央财政的资金导向作用,重点引导粮食不能自给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增加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从而提高粮食自给率。
第三,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部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后,就决定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并在去年集中了8000多万元,加上地方财政资金共1.77亿元,在全国12个省区进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试点。在中央财政的带动下,各地财政部门也适当集中了一部分资金,根据当地的实际,选择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九五”期间,一是要逐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科技进步的比重,粮食自给工程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使用,都要十分注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是支持科技成果开发、引进、推广,特别是对农业增产效果显著、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包括良种、旱育稀植和节水灌溉等的推广应用。目前,中央财政专项安排资金的科技兴农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三是要稳定农业科技队伍,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正常经费;四是要支持培训农民的工作,调动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张悦摄)(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科技要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科委副主任韩德乾
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现在的35%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50%。
江泽民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的讲话,对加强农业基础、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这个讲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科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根据江总书记关于“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的要求,我们要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技术推广三个层次和七大计划中,都放在突出位置。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现在的35%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50%,为下世纪使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二、对粮食增产技术始终抓紧不放,为中国人养活养好中国人做出贡献。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要始终抓得很紧。为此我们在农业科技中,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的科技工作,如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大面积推广,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等,作为“九五”期间的重中之重项目,正在抓紧进行。
三、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农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服务。
“八五”期间,我国有80%以上的农业成果浪费着,所以江总书记关于“大部分都滞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的论断完全正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江总书记讲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科委将积极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提出建设性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不够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江总书记指出的“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为此,国家科委正积极实施农科教结合和星火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