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钢铁之躯托起神圣的天平
——记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铁法官”谭彦
新华社记者汪金福阎平本报记者段心强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坐在轮椅上的谭彦出现在我们面前。
身患重病的他身体已极度虚弱,1.76米的身高,体重只有40公斤。苍白的脸庞十分消瘦,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流露着执著和坚定。
7年前,医生断言他如果“不全休治疗,最多只能活5年”。7年来,这位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却以自己钢铁般的意志与疾病作斗争,顽强地工作、生活着。
医生只允许我们采访10分钟。
10分钟里,被人们称为“老铁”的谭彦用微弱的声音,向我们讲述着他对生命的理解、事业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不为人情所动,不受金钱诱惑,不被权力左右,不向恐吓低头。谭彦说:“人民法官头顶国徽,肩扛天平,绝不能在我们手中办一件错案。”
“老铁,人民的兵,执法的一架天平。
老铁,坚强的人,一身正气,铁骨铮铮。
为了社会的安宁,为了司法的公正,
他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
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谭彦病后,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把对他的钦佩编成这样一首歌。谭彦秉公执法的事迹也像这首歌一样,在当地被人们广泛地传诵着。在情与法、钱与法、权与法的较量中,人们看到了一位铁面无私的人民法官。
一次,谭彦审理一起盗窃案,被告人的一位亲戚恰巧是谭彦妻子贾丽娜的同学,关系一直不错。这位老同学找到贾丽娜,希望她在谭彦面前说说情。
贾丽娜知道谭彦一向不徇私情,但老同学的托付又使她抹不开面子。“案子不大,或许这次他能破例。”她想。回家后她把这件事跟丈夫说了。
“不是我不给面子,同学、朋友的情再大,也没有法大,咱不能让肩上的天平倾斜,原谅我……”谭彦坦率地告诉妻子。
“我向老同学好好解释解释。”听了谭彦的一席话,妻子对丈夫多了一份理解。
在开发区法院1994年的廉政记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谭彦,一年拒贿6000余元,拒请吃15次。”
谭彦不是不缺钱。远在吉林山区的老家,姐姐和弟弟都有病,全家生活只靠父亲的工资维持。作为长子,谭彦常要把自己的工资寄回老家,自己的三口小家却要靠岳父接济。然而,用金钱亵渎法律的神圣,谭彦坚决不干。
前年,谭彦审理一起盗窃抢劫案。开庭的前一天,被告人的妻子来到他家,塞给他一沓钱,被谭彦严辞拒绝。被告人的妻子把钱往沙发上一放,转身就走。谭彦起床缓慢,走路艰难,赶到门口已不见人影。第二天,谭彦依法对案件进行审判。庭审结束后,他当即把钱交还罪犯的妻子。罪犯妻子感叹:“都说有钱好办事,没想到金钱买不动法官。”
同许多法官一样,谭彦在办案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有打着各种旗号来拉关系的,也有目无法纪者的恐吓,但谭彦从不屈服。
一次,一位在当地较有影响的原告律师为使谭彦做出有利原告的判决,向谭彦亮出自己的背景:她丈夫是市里某政法机关的领导,某某局的局长也是她的亲戚。她满以为谭彦听了会掂量掂量,没想到谭彦格外镇静:“你有能耐就找他判,在这儿,我就要依法判。如果只讲权不讲法,我早就不当法官了。”
1994年,谭彦审理一起财产纠纷案,被告认为谭彦的判决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在法庭上破口大骂:“老子天不怕,地不怕,还怕你这个小法官。”随后,又指使别人两次打电话威胁谭彦:“你就这么判吧,咱们走着瞧。”谭彦毫无惧色:“我依法办案,你不服可以上诉。”被告震慑于他的凛然正气,服从了判决。
谭彦常说:“人民法官头顶国徽,肩扛天平,绝不能在我们手中办一件错案。”他认为,秉公执法的核心就是认真、准确、公正地办案。了解谭彦的法官、书记员、公诉人、律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谭彦办案容不得半点马虎,从不放过一个疑点。他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在谭彦身边工作,总感到有一种压力,他的认真劲逼着我们不得不务实、求真。”
去年夏天,谭彦承办一起民事侵权案。庭审中,被告突然对其中一个证据提出异议。这个证据可能对案件的判决结果有直接影响,但核实却要到千里之外的深圳。为了不办错案,谭彦提出前往深圳调查。这时的谭彦病情相当严重,咳嗽不止,呼吸困难。院领导担心他的身体,建议由别人替他去。谭彦说:“别人不了解案情,我经手的案子,要亲手把它搞清楚。”
在飞机上,谭彦的呼吸越来越困难,剧烈咳嗽使他面无血色。几位同事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可千万别出事。”谭彦看出同事的担心,强忍住咳嗽,报以宽慰的微笑。
到了深圳,他坚持住进一家低档饭店。同事见他被热浪憋得喘不过气来,要给他开个高间,他谢绝了。经过详细询问多名证人,案子的事实细节调查清了。当谭彦带着疲倦回到大连的时候,他的心里是充实的,因为又一起案件将得到公正的审判。
在大连开发区法院的年度总结中,有一行字为谭彦“不办错案”作了注解:1993年至1994年,谭彦结案105起,无一起发回改判。
在谭彦看来,法官是人们寻求社会正义的依托,如果法官不能秉公执法,必将失信于民。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他恪尽职守,秉公办案,为金色的天平增添了光彩。
法律无情,法官有情。谭彦说:“我们是人民法官,在法庭上,要忠实地捍卫法律的尊严;在法庭外,还要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和教育更多的人学法、懂法、守法。”
本来,对一个办刑事案件的法官来说,案子审结了,他的职责也就尽到了。然而谭彦却把人民法官的职责延伸到法庭以外,他在自己庭里建立了对缓刑罪犯的回访制度,定期把有关的法律书籍给他们看,教他们学法、懂法、守法,真正弃恶从善,重新做人。
一个缓刑罪犯见谭彦又一次来到他家,激动得泣不成声:“谭庭长,我与您非亲非故,您却对我比亲兄弟还亲,我再不好好改造,还是人吗?”还有一个罪犯,听说谭彦病重,拿出了治疗结核病的独家偏方。
病榻上的谭彦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法官不应只在法庭上惩罚罪犯,还应把执法工作当成普法的课堂,使广大群众受到法制教育。
1994年4月,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来到开发区法院,状告儿子虐待自己。谭彦受理后,立即赶到老太太住的偏远渔村。调查中,谭彦了解到,被告人的确经常打骂老人,是村里有名的“刺儿头”。谭彦随即将被告人传到法庭,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没想到被告人回村后,不思悔改,继续虐待老人。谭彦非常气愤,经请示准备依法将被告人拘留起来,然后在村里公开审判。可这时,老太太心疼起儿子来,找到谭彦要求撤回起诉。
按说,这个案子到此可以了结。但谭彦认为:在农村,不少人法律意识淡薄,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必须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于是,他提出将原来的公判大会改为法制教育大会。在全村人面前,谭彦以这个村民虐待老人的典型案例,给广大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会上,不孝之子向母亲叩头认错,当众写下赡养老人的保证书。这件事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至今,村里再没发生打骂老人的事情。
在开发区法院,谭彦办案调解成功的比例全院最高。一些难以处理的案子,他总是苦口婆心地去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别人的心。
一次,谭彦办理一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一位民工与包工头发生纠纷,包工头纠集一帮人殴打民工,民工夺过棍棒,将包工头打成重伤致残。包工头的妻子起诉,向被告人索赔80万元。
为弄清情况,谭彦拖着病体来到90公里以外的被告人家。这是一个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家庭。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还欠着别人几千元债。谭彦又来到原告家,家里虽然殷实富裕,可原先威风强悍的汉子如今瘫痪在床上。
这样的案子,依法判处并不太难,但谭彦考虑更多的是执法的社会效果。
那些日子,谭彦只要一闭上眼,脑子里就交织着两幅图景:“谭庭长,我们这一家人可就全靠您了。”———这是被告人父亲的哀求;“谭法官,人被打成这样,您可要给我作主。”——这是原告妻子的哭诉。
谭彦没有轻率结案。他带病艰难地往返于两家之间耐心调解。凭着一片赤诚,谭彦终于感动了双方。原告的妻子看到谭彦病得连气都喘不上来,忍不住掉下眼泪:“谭法官,你是个好法官,我体谅你的一片苦心,既然已查清事情由我丈夫引起,我提出的赔偿费太高了。”被告人的父亲更是感动得老泪纵横:“谭庭长,你病成这样,还如此关心我们,案子不管怎么判我都服。”
一场看似不可调和的官司,在谭彦的真情感化下,找到了调和的可能。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并一次性向原告赔偿一万元。判决后,原告没有上诉,被告人的父亲给谭彦送来一面锦旗。
法律无情,法官有情。谭彦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裁判着每一个案子。谁能说得清,这一个个裁判后面凝聚着谭彦多少心血!
开发区法院院长张晓明说:“一个称职的法官,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做到公正执法就可以了;但是,一个出色的法官,还必须靠自己的人格力量,用真情去感化别人,使更多的人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国家法律,让被破坏的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谭彦作为一个人民法官,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更热爱工作。在自知不久于人世之际,谭彦对领导说:“我干一天就少一天了,你就让我工作吧……”
“妈妈,明天,许多小朋友都要跟爸爸妈妈上动物园,你也领我去吧。”今年“六一”儿童节前的那天晚上,谭彦7岁的儿子央求着母亲。
“好孩子,妈妈明天要给爸爸打吊瓶。”
躺在床上的谭彦听到母子俩的对话,艰难地坐起身子说:“孩子,明天爸爸带你去。”
听了丈夫的话,妻子贾丽娜心里咯噔一下:孩子7岁了,还从没有跟父母上过公园,丈夫病魔缠身,除了拚命工作,回到家里就是打针吃药,从来顾不上带孩子上公园。这次,他的病情又加重了,反而要带孩子上公园,是不是有什么预感?想到这里,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第二天一早,孩子高高兴兴地跟父母出了门。贾丽娜为丈夫换上最好的衣服,并找出了相机。她知道,这是第一次,恐怕也是最后一次了。她要把这美好的一天永远留住。
1988年底,谭彦还是一名书记员,一个人要为5名法官当助手,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由于过度劳累,他感冒发高烧持续20余天。但他仍然一边咬牙坚持工作,一边照顾临产的妻子。就在妻子分娩当天,谭彦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倒在床上。
同事们把他送到医院,经诊断:肺结核由于长时间高烧得不到治疗,恶化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这是肺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从X光片上,肉眼就能看到两片肺叶上有四五个空洞,其中最大的如同鸭蛋大小。医生要他长期“全休治疗,否则,最多只能活5年”。
残酷的消息一下子让谭彦惊呆了:29年的人生经历,像电影一样,一幕幕从脑海中掠过。他想到家中年迈的双亲、身边年轻的妻子、襁褓中的儿子,想到儿时的伙伴、大学的同窗、单位的同事……而想的最多的,是他深深热爱的事业。人生的追求才刚刚开始,理想的翅膀怎能突然折断?连续几天的辗转反侧,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慢慢占据了他的心:人迟早是要死的,生命的长短用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却用贡献来计算。即使像流星闪过,也要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谭彦这次在医院住了不到一个月,高烧一退就回法院上了班。医生留他,留不住;同事们劝他,他听不进去。妻子哭着说:“不是不让你上班,是让你先养好了病,有了好的身体再工作。我不图名,不图利,只图你有个好身体。有你在,我有丈夫,孩子有爸爸,我们才有个完整的家,否则……”妻子说不下去了。
“丽娜,你快别这么说。不少结核病人长期住在医院也就那么回事。我这么年轻,在医院里憋得慌,还不如上班干点事情充实。”谭彦安慰着妻子。
开发区法院的考勤表上有这样的记载:1993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扣除节假日,总共为560个出勤日,谭彦因病请假48天,实出勤竟多达512天。而这段时间恰恰是谭彦病情严重的日子,医生嘱其“全休治疗”。
1994年夏天,他又一次发高烧。当时,有3个刑事案需要审理。领导和同事们劝他往后推一推。他还是那句话:“案子急,不能等,我吃点药就行。”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虚弱的谭彦端坐在法庭上,有条不紊地审理着案件。中午,同事们都吃饭去了,他只想躺下。但又怕一躺下就起不来了,误了下午的开庭,硬是不敢睡上一会儿。下午,又一起案件开庭,谭彦除了身上疼,还一直想咳嗽,为不影响法庭气氛,他不断喝水把咳嗽压住。
一回到家,谭彦便瘫倒在床上。同事们把他送往医院的时候,他已处于半昏迷状态了,嘴里却还在嘟囔:“我手里还有那么多案子,我不去医院。一去医院,他们就不让我出来了。”到了医院,一量体温,高烧39.5度。那天是两个新来的医生值班,她们看了他的X光心肺透视片,惊异地问:“这是谁的片子?这人还活着吗?”同事告诉她们:“他不但活着,还一直在上班,今天就开了6小时的庭。”
就在谭彦这次住院不久,一向身体硬朗的父亲在吉林老家突然病逝。这时,谭彦病情加重,高烧不退,还咯血。为不影响治疗,妻子和同事们决定暂不告诉他真相。谭彦是个孝子,一出院就给老家打电话。母亲和叔叔知道他的病情,每次接电话都说,他父亲去深圳出差了。就在父亲百日祭辰那一天,谭彦又给叔叔打电话,叔叔去父亲的坟上了,谭彦终于从叔叔的同事那里知道了真相。这个消息使他一下子惊呆了。撂下电话,一向不在众人面前流泪的谭彦趴到办公桌上哽咽起来……
过了许久,谭彦突然站起来,擦干眼泪,穿上制服,摇摇晃晃地向法庭走去。到了法庭门口,他停下来,整了整衣帽,深深地吸了口气。原来,下午有一个案子正等着他开庭。望着他的背影,同事们的眼睛湿润了……
一坐到审判席上,谭彦仿佛换了一个人。庭上,他以一个法官的威严和严密的逻辑审理着案件;庭下,他的同事们却在悄悄地抹泪……
质朴的生活陶冶情操,艰苦的环境磨练意志,良好的教育塑造人格。谭彦说:“人不能愧对生命,干一行就要干出名堂。”
谭彦1960年出生在吉林省集安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从小学到中学,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学雷锋先进分子”……
1981年谭彦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从那时起,当一名人民的好法官,成了他最大的理想。
1985年7月,谭彦大学毕业分配到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不久,组织上派他与其他几名同志一道筹备组建开发区法院。当时,开发区还是个荒凉、偏僻的小渔村,荒草遍地,道路泥泞,距市中心30公里。没有宿舍,谭彦就住进四面透风的工棚里。白天,谭彦骑着自行车深入工地、渔民家中调查;晚上,由于电力不足,他常点着油灯看书、写材料。冬天,呼啸的北风吹来,工棚如同冰窖。与他一起到开发区的人,有的调走了,有的回到了市里,谭彦却留了下来。
谭彦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在一次执行公务中,因车祸受伤,领导和同事们立即把他送往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单位又让他回吉林老家休息。当年冬天,两位院领导冒着大雪千里迢迢赶去探望他。1989年谭彦重病以后,院里更是千方百计为谭彦治疗,凡是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谭彦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一次在重病之中,同事们劝他休息,他说:“我的生命是党给的,活着就要为党工作,死也要死在岗位上。”当时在场的夏宪平日前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这句话如果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可信,谭彦说得却那么真诚,我们知道,这确实是他的真情流露,让人听了直想哭。”
1990年3月16日,谭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中郑重地写道:“我是一名司法工作者,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依法办事,刚直不阿,做一名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司法战士!”
几年来,谭彦先后获得多种荣誉:大连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大连市杰出法官、大连市特等劳模、辽宁省共产党员标兵。面对这些荣誉,谭彦说:“这是组织上对我的鼓励和鞭策,等我的身体好转了,我将加倍努力工作。”
在接受我们采访的短短几分钟里,谭彦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却一字不差地说出了他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这就是一个年仅36岁的共和国法官的座右铭。
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燃烧着自己的生命。谭彦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信念,托起了神圣的法律天平,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誓言。
(附图片)
谭彦对工作高度负责,多年来,经他审判的案件无一被发回改判。图为谭彦正在处理案卷。新华社稿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赴湖南湖北察看灾情
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江泽民总书记慰问抗灾一线军民
勉励大家再接再厉争取抗洪救灾全面胜利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张宿堂、杨兴国、石涛)国务院总理李鹏昨天和今天专程前往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湖南、湖北两省,实地察看灾区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检查并部署抗洪救灾工作。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向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亲切的慰问,勉励大家在取得抗洪救灾初步胜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争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自7月份以来,湖南、湖北两省连续降大到暴雨,长江中游、洞庭湖流域的资水和沅水出现特大洪水,多处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造成两省严重的洪涝灾害。面对洪水,各级党政干部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洪,日夜战斗。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广大民兵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发挥突击作用,为抗洪抢险立了新功。
7月20日上午,李鹏总理一到湖南长沙,就和姜春云副总理一起乘直升机察看了洞庭湖灾区,并到灾情最为严重的常德市桃源县,看望了被洪水淹没家园的群众和参加抗洪救灾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7月21日,李鹏、姜春云来到湖北,察看了武汉市沿江的抗洪情况。李鹏还分别听取了湖南、湖北两省省委、省政府防汛抗灾的汇报,就下一步抗洪工作作了重要讲话。
李鹏说,在严重的洪涝灾害情况下,湖南、湖北两省省委、省政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洪,取得了抗洪的初步胜利。目前,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但是汛期还未过去,各级干部不能有丝毫松劲情绪,要有连续作战的准备,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从大局出发,当机立断,牺牲局部,保住重点和整体。
李鹏鼓励大家树立战胜洪涝灾害的信心。他指出,经过40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积累了丰富的抗洪经验,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战胜灾害。他强调,这次抗洪抢险对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又一次严峻的考验,也再次证明了党和人民是心连心的,关键时刻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李鹏要求,两省在抓紧抗洪抢险工作的同时,都要研究灾后的重建工作。要一手抓抗洪,一手抓生产自救。依靠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当前,在一些洪水已经退下去的地方,要抓紧抢收、抢种,恢复水毁工程,实现抗洪夺丰收。
随同李鹏总理赴灾区察看灾情的有湖南、湖北两省负责人王茂林、杨正午、贾志杰、蒋祝平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抗洪抢险的人民解放军空军、广州军区负责人。
(附图片)
李鹏总理专程前往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湖南、湖北两省,察看灾情。这是7月21日,李鹏总理在长江武汉段最危险的龙王庙地区察看险情。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四川探明九十四种矿产储量
到目前为止,四川省已发现矿产一百三十二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一百六十八种的百分之七十九。其中探明储量的矿种达九十四种,占全国探明储量矿种一百五十二种的百分之六十二,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探明储量的矿种当中,有四十八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其中有十二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王德明)


第1版(要闻)
专栏:

  奥运会开赛第一天
中国选手喜摘两金两银
李铁映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致电祝贺
本报亚特兰大7月20日电在第26届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拚搏取得开门红,喜获两枚金牌和两枚银牌,暂居奖牌榜之首。
在今天进行的女子柔道72公斤以上级的决赛中,后起之秀孙福明勇挫古巴名将埃·罗德里格斯,喜气洋洋地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取得的第一枚金牌挂在胸前。
在女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我国泳坛女杰乐靖宜以54秒50的成绩折桂。
带病参加男子气手枪比赛的射击老将王义夫,在预赛中排名第一,决赛的前九枪也一路领先,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患脑供血不足,在眼前发黑,身体已难以控制的情况下,硬是凭直感打了最后一枪,中了6.5环,仅以0.1环之差屈居亚军。
在男子举重54公斤级角逐中,张祥森因右臂突然受伤,与金牌失之交臂,最后以280公斤的总成绩为中国队再添一块银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发来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贺中国选手孙福明、乐靖宜和王义夫、张祥森在本届奥运会首日的柔道、游泳和射击、举重比赛中分别获得金牌和银牌,并向代表团和运动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另外,国家体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也给中国体育代表团发来贺电。
(附图片)
孙福明 汪大昭摄
乐靖宜 陈昭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济南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开通
由海关总署和青岛海关批准设立海关机构和海关监管区的济南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日前开通运营。该分流中心对进出口集装箱货物实施口岸直通式运作方式,是海关监管模式的一次改革与突破。该分流中心年吞吐进出口集装箱8万标箱。
(刘元马红飞)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不是金牌,胜似金牌
陈川
当王义夫在亚特兰大第一天的射击比赛中射出最后一枪时,全世界的观众都惊呆了。按照其射击水平和整体素质,王义夫可以从容夺魁;按照其病情和身体状况,王义夫甚至很难举枪。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其不仅举起了枪,而且在预赛中夺取第一,在决赛的前九枪中遥遥领先,只是到了最后一枪,他再也支撑不住了。就在他眼前发黑,身体已经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他扣动了扳机。硬是凭直感打下了6.5环的成绩,只差0.1环,痛失金牌。
王义夫的最后一枪是生命的一击。这一枪充分显示了中国运动健儿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钢铁意志,是中国运动健儿进军亚特兰大的英雄主义的誓言。
从北京坐轮椅上飞机,到亚特兰大被抬出赛场,王义夫经受了难以忍受的病痛的折磨。王义夫正是背着如此沉重的“沙袋”进行了世界级角逐。王义夫虽然失去了金牌,但他所赢得的,远远超出了奥林匹克比赛的任何奖牌所包含的价值和荣誉,他为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了新的光彩。


第1版(要闻)
专栏:

  认真学习“铁法官”的精神
本报评论员
秉公执法,无私奉献,是谭彦事迹的突出之处。在当地他被人们誉为刚正不阿的“铁法官”。这个“铁”字,既表明他作为一名人民法官铁面无私,维护神圣法律的尊严;也表明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钢铁般的意志,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作出常人难以作出的贡献。医生要他长期“全休治疗,否则,最多只能活五年”。他坚定地认为,这生命是党给的,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发高烧,他坚持判案,为保持法官形象,即使疼痛、疲乏、两眼发黑,也绝不东倒西歪,始终保持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就是这种“铁法官”的精神,使他年纪轻轻就连续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杰出法官”、“特等劳模”、“十杰青年”等光荣称号。谭彦的事迹,大长正气,大长法官的威风,大长共产党人的威风,大长年轻干部的威风。它使我们看到,有了理想,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人的生命力会发挥到什么程度;它也使我们看到,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七一”的讲话中指出:“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年华是青年和中年时期,务必要好好珍惜,切不可虚度光阴。”谭彦就是一个十分珍惜青春年华,不肯虚度光阴的年轻同志。像他那样工作和生活,到底是值,还是不值,有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是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不是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说到底,还是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谭彦是很值得,很幸福的。他很欣赏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愿以这句话,与年轻朋友共勉。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西藏建成首座紫外辐射观测站
由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与挪威贝尔根大学合作建设的多功能紫外辐射观测站日前在拉萨建成,并已取得首批观测资料。该观测站的建成填补了西藏高原臭氧观测的空白,对研究高原紫外辐射的程度、高原上空臭氧分布变化及其对高原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张忠)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北京国际互联网用户近万家
记者从北京电脑爱好者展览会上获悉,最受欢迎的展项是国际互联网络。提供北京地区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北京电报局推出了简化上网手续的服务,使申办时间由原来的一周缩短为36小时。据介绍,北京地区国际互联网络的用户已近万家。
(廖天亮)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民航运输安全飞行24个月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孙杰)中国民航创下新的运输飞行安全纪录:截至本月20日,中国民航实现运输飞行连续24个月无事故。
据介绍,两年来,中国民航运输安全飞行累计180万小时。这是自1982年以来中国民航运输飞行出现的最长的安全周期。这表明中国民航在飞行安全管理上取得了新的进步,飞行安全的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