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副刊)
专栏:

  迎客松
耿振升
远远见你招手
拚力攀登
走近才知道
你是通往极顶的
唯一
千里万里路途
追寻山的风骨
你挥挥手
迎送一程
情专至今
像对待当年劈路的
先锋


第7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读《红衣》后想到的
李焕振
本书作者刘文凤在《红衣》后记中开篇几句话一下子吸引了我:“从来不敢奢望出书。当真的面对着多年来用感情和心血凝成的十多万文字,我一时恍惚,这真是从我笔下和心灵流出的吗?我真的可以出书了吗?”
这一段文字,可说是我们这一代文学青年共同的心声!也许我们这代人生不逢时,为文学付出了过多的代价。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正是因为交过这么昂贵的“学费”,我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再也不会那样浅薄,文学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溶汇在血液中,直至骨髓。因此当接下去读到“人不能割断历史,只有记住历史,才能更清醒”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正像作者所写的那样,“我不愿,也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写作冲动,没有写作情绪,不到写作境界,我不去强迫自己硬写”。
近3000字的后记,确都有足够的含金量。促使我一口气读完了《红衣》中的53篇散文,给我带来了喜悦和激动。《红衣》中大部分作品的确是属于好的和比较好的,不乏有作者以天分取胜,靠才气灵动写出的如《那粲然一笑的就是我》、《我的季节》、《红衣》、《九女》等;也不乏有作者以真情取胜,靠个人经历直抒胸臆的,如《心债》、《生活的珍珠》等;还有作者以思辨取胜,靠哲理智慧成篇的,如《花树》、《美巢》、《窗外的风景》等;也有靠美文华章胜人一筹的,如《张家口印象》、《上海滩掠影》、《大草原,我朝思暮想的恋人》……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作为女作者的刘文凤,这本《红衣》中没有一篇效仿近年来被炒得红火的所谓“女性散文”之类的文字,也没有不少报刊乐此不疲选发的女人购物、美容和逛商店之类的消闲小品。
当然,《红衣》中也有缺乏真知灼见的泛泛之作,但平心而论,应该感谢河南人民出版社在出书难的情况下让作者圆了多年的梦!也的的确确像刘文凤在后记中写的那样:“我是黄土地的女儿,对生养自己这块故土那一份执著不移的热爱,是儿女对于母亲的眷恋情深……因此,自从事散文习作以来,我惟以真善美自励,和汗濡墨,努力为民族,为故土的父老乡亲奉献一片真诚、善良、美好的爱心,谅敬爱的读者能从我的字里行间体味一二……”
在即将结束这篇读后感时,突然想起著名史学家范文澜1957年在北大的一席演讲:“我经常勉励研究所的同志们下‘二冷’的决心。一是坐冷板凳,二是吃冷猪肉(从前封建社会某人道德高,死后可进孔庙,坐于两厢之下,分些冷猪肉吃),意思就是劝同志们苦苦干,慢慢来,一个做学问的人,有这样的决心,下这样的功夫,如果真有成绩的话,总会有人来承认你,请你去吃冷猪肉,何必汲汲于当前的名利呢?”
范老讲给北大莘莘学子的肺腑之言,不仅是对做学问的人适用,我们从事文学创作不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吗?“苦苦干”,文学本来就是漫长的坎坷之路,“慢慢来”,让我们把名利看得淡泊些吧。


第7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另一类“洋名”
张儒昌
许多地方相继清除了街面上“洋味”十足的招牌,大快人心。不过,由此及彼地一想,“洋招牌”之外的一些“洋名”,还是值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考察一番的。
不知何时起,人们开始热衷于垂青“吉尼斯纪录”、“国际大奖”,显露出唯斯是真、舍此其谁的执著和痴迷。姑且不把这些纪录、大奖与《围城》里方鸿渐的文凭作一番联想,只看某些人的作为——电影封镜许久了,不是首先面向本国亿万观众,而是想方设法挤进境外的电影节,说来也是,只要得了奖,回来后就好评如潮,哪怕电影院门可罗雀;国外什么辞典里写进某位国人的名字,咱们就毋庸置疑地多出了一位“宗师”……似乎,只要不是中国人评的奖、定的级,就都是权威,都成了目标,倘使得不到,那就惨不忍睹。于是,奥斯卡,成了电影人梦里追寻的皇冠之珠;诺贝尔,成了文学家死不瞑目的遗憾……
如此想来,街面招牌上的洋名,也许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的“洋名的招牌”,范围小,层次浅,兴如一阵风,去似一阵雨,犯不着为之忽喜忽悲。推及“文化侵蚀”,也就不是工商局、文化局一夜之间所能扫荡精光的了,譬如那种“带定语的洋名”。
明明是传统工艺酿造的香醇,愣要说成是“中国的XO”;自家员工针针线线制作的服装,也要称作“中国的皮尔·卡丹”;比人家“年长”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名城,非说是“东方威尼斯”不可;千年传颂、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也要冠以“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凡此等等,足以编纂一部《国事洋名大典》了,比如:孔丘——中国的柏拉图;嬴政——中国的凯撒大帝;陈胜、吴广——中国的斯巴达克思(兄弟?)哪一个不十分“贴切”呢?或许,这种免费广告,还是人家求之不得的,因为人家是“主语”,我们的标志只是“定语”——为人作嫁,就看人家是否领情了。怀有这等“洋名情结”的也非个别,打开户口本,名曰李约翰、马丽雅、赵钱一郎的乳儿,何止一二?
着洋装、诌洋话、取洋名之类,鲁迅先生早在70年前就为之勾勒了典型——假洋鬼子!“假的就是假的”,此乃阿Q都能明辨的事理,不知道如今为何会风行。现在的问题是,“洋名化的招牌”和“招牌化的洋名”可以很容易地从街面上拆掉、涂掉,而除此之外的另一些“洋名”,尤其是烙在心上的“洋名情结”如何根治呢?
仅以“带定语的洋名”为例,所幸尚且保留着“中国、东方”一类的“定语”,否则,倘使有朝一日连这“定语”也给忘却了,舍弃了,我们将还剩下什么呢?


第7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鲁迅之世界》新作展在京举行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15周年和逝世60周年,由中国萧军研究会和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主办的裘沙、王伟君的《鲁迅之世界》新作展,近日在北京举行。
裘沙、王伟君夫妇怀着对鲁迅先生的热爱与崇敬的感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鲁迅之世界”里苦苦探求了25年,创作出了1000多幅美术作品。他们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对鲁迅作品的深刻理解,再现了鲁迅伟大作品的精邃。此次新作展,第一次向国内外发表了鲁迅“必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之道”的重大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强烈的震撼。
他们的大型作品集《鲁迅之世界全集》1—3卷(中英文对照),今年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山风)


第7版(副刊)
专栏:

  最忆是故乡
李岩峰
故乡此时,正应遍野开着大片大片的槐花,清风一起,便有雪花万点,和着幽香一同在凉森森的碧荫中四散飞扬。村子里的一切,青的砖,红的瓦,少女,孩子,肥狗,货郎,全都静静地沉浸进无尽的海里去。暮春的故乡,人如在深春深处行。
“忍踏落花来复去”,这时你会记起佛经上常说的八个字:天花乱坠,宝雨缤纷。扑簌簌地,拂了一身还满。春是野外更深些,金黄色的蜜蜂在沾了雨水的花枝间嗡嗡地穿行,天空中一声空灵的尖叫,燕子闪个黑色的圆弧,停在远处的枝头了。槐花深处,峭壁谷底,或许隐约着几顶帐篷,戴着奇怪的面纱的异乡人在喧闹的蜂箱旁忙碌,这就是蜜蜂的家了。我曾极度渴望做这一种放蜂人,逐鲜花而居,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林子里静静的,黄狗傍着帐篷很生气地叫了,倘是相熟,便有姑娘很清脆地吆喝,“你瞎汪汪什么?!”那狗就很知趣地摇起尾巴,跑过来一跳一跳地要咬你的衣襟。于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你就可以避开纷繁的蜂房,捡个小凳子到树底,花下,喝一杯清香馥郁的鲜蜜,看看风吹草动,飞鸟落花,不时有瓣瓣飞花飘落在杯子里。
倘若是雨天,最好的去处是菜园。雨水淅淅沥沥地从爬满了青藤的茅草屋檐上滴下来,打得半高的美人蕉扑簌簌地响。这便是所谓“蕉窗零雨”了。从小窗望出去,远处河上河下起了一层烟,天地碧碧青青的一片。畦间小路,细净无泥,满园的蔬菜或瓜果,全都溢彩流光,翠色欲滴。风动雨斜,只有卸了套的驴,在粗大的葫芦藤爬成的棚子底下,静静地立着,成为鲜碧的底色中一道青黑的剪影,生动无比。这时候,如果你愿意攀上园屋中铺着狗皮的小炕——小屋照例是昏暗古旧,乌黑的门框上挂着一个乌黑的葫芦,或者斑驳的墙壁上斜着一支捂得发黄的火枪,好客的老人便会与你雨窗对坐,浅酌小饮了。一壶白酒,几碟小菜,酒是老酒,壶是泥壶,碟是粗碟。菜是鲜菜,一畦一畦地在雨里鲜光碧亮,味是野味,或许是昨天刚打的大雁,清晨套住的兔子,下在地里的窝雁蛋,野兔的味道在春天有些淡淡的青草味,雁肉却是粗粗的,不大似想象中的样子。
难忘是月夜,寂静得没有一个人,散学回来,必要经过一条深深的沟,两边的树木早已相接,阴阴地簇拥着,而月光从上面星星点点地漏下来。斑斑驳驳的,除了窸窸窣窣的虫声和沙沙的风声,便只有我自己的足音在沟底愈走愈响。
寂静之中推开门,天上正是云影横空,月华如水。月下的月季或玫瑰,都有一种朦胧和娇羞。坐在窗前,并不急于开灯,窗很大,如水的月色透过碧绿的纱窗铺过来,把大柄的桐叶和疏疏的翠竹历历地影印在窗台上,剪来的月季或玫瑰,都闪着碎玉般的微光。轻风一来,满室都浮动着一股温馨的暗香,鲜红的花瓣飘落在发黄的书页上。
这样的夜,桌上有花,花边有石,石下有水,水中有鱼,点上一支烟,静静地看清光中吊兰清疏的枝条一动一动地在假山顶上轻拂,而从假山上垂下来的几缕小草,柳叶般地,又荡荡地垂到下面清澈的水面上。一股细细的水柱从石缝里冲天而起,在“山”顶高处,呈开花状纷纷落下,石头上如小荷叶般伸展的护盆草,一时间珠圆玉碎。滑落的水又顺着青苔苍黑的石壁潺潺渗下,吸水性很强的石头簌簌地响。把烟头随便找个地方插进去,那简直就是孔孔紫烟,洞洞白云了。
泡一杯茶,清香和热气一齐在台灯下柔和的光里袅袅地升腾,走近书架,开了最亮的灯,用有情人温柔的手,缓缓地在那几排书上抚过,如风过群山,飞花满眼。这时候,总是体验到一种难言的快乐。枯坐已久,倦了的时候,便出去采了大把的鲜花,一瓣一瓣夹进书里,此时已是带了晶莹的露水了。鲁迅先生说,带露折花,无论色香,都要好得多,更何况是月下。在这样一个空间徘徊俯仰,或临纸提笔,或对月品茗,都大有意趣,大有兴味,忽闻鸡声破窗,不知东方之既白。(附图片)
唐诗画意(中国画)黄羡


第7版(副刊)
专栏:

  东方月明
冯摇梧
东方十月红星悬,
现代中国始纪元。
乐亢引思征路漫,
月明遥想故乡圆。
长征万里完一步,
再造高潮写下篇。
短短长长今古论,
一朝胜过数千年。


第7版(副刊)
专栏:

  “喊叫水”
冯剑华
喊叫水,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处地名。
每次看到、听到这三个字,总让我感到惊心动魄,感到周身战栗。
喊叫水,它让我看到披发跣足,匍匐于地的乞求;看到仰首苍天,双臂高举的呼号;看到目眦俱裂,呼天抢地的呐喊。
水!水!水!
这是干渴得嘴唇爆裂,形容枯槁的山民的喊叫。
水!水!水!
这是干旱得一片焦黄,划根火柴便能燃起大火的干旱土地的喊叫。
这里没有一条小河;
这里没有一线小溪;
这里甚至没有一个小小的泉眼。
大名鼎鼎的黄河倒是从并不十分遥远的地方缓缓流过,可那是在几百公里之外,几百公尺之下的峡谷里。水向低处流,这一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使这些居住在高高台地上的人们只能舔着干裂的嘴唇,无可奈何地望河兴叹。
这里的人们只好把乞求的目光投向高高在上的老天爷。
老天爷是一个乖戾的老头儿,他情绪多变,喜怒无常。
赶到老天爷高兴的时候,他便给这里洒点雨,洒点雪。这时,山民们便欢呼雀跃,他们用铁锹用锄头挖出一条条小沟,把雨水引进自家水窖里。他们用小铲用笤帚,把积雪扫进自家水窖里。这便是一家人吃喝洗涮的所有用度了。水窖,是这里人家最最宝贵的财产,是这里人家贫穷或是富有的象征。
给女儿找婆家,首先要打听的便是男方家的水窖。
媒人上门提亲时,只消说“那是个富人家,有两个水窖咧”。这桩亲事十之八九便成功了。
讨饭的上门,可以给他一碗粮,却舍不得给他一碗水。
水在这里是太宝贵太稀有了。
有雨有雪的年份,这里满山满坡一片油绿。麦子、糜子、荞麦、胡麻比着劲儿地生长。这里的土地知恩图报,只要有很少的雨水,它便捧出丰硕的收获。
这里的土地所需很少很少,这里的人们所需很少很少,只要一些些水,让庄稼能够生长,让人畜能够不渴,土地和人就都满足了。
可是性情乖张的老天爷对这里格外吝啬,他常常是连续四年五年滴雨不下,连年大旱,赤地千里。燃烧过的灰烬一般残白褐黄的土地上,不见一丝生命的绿色。干渴得冒烟的土地上,走过衣衫褴褛拖儿带女的山民,他们抛家离舍,走青海,走新疆,走内蒙古。他们去抓发菜,去挖甘草,而他们抓发菜挖甘草的结果是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土地更加沙化,气候更加干燥,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气候的恶性循环。
水!水!水!
山喊水,地喊水,人喊水。
喊了千年,喊了百代,如饥儿号乳,如杜鹃啼血。
如今,这呼喊终于有了回应。你看那长长的水泥管道,铺过了高山,铺过了平川,铺过这一方干渴的土地,一头扎进几百米之下的黄河,长龙吸水般地,把黄河水吸上来了,提上来了,向着那干涸了千年百代的土地流过去了。
如今,共和国的最高决策者们注视着这片干旱的土地,继“大柳树”、“盐黄定”等工程之后,规模更大的“1236”已经上马。几年之后,这一片干旱的土地将被浓郁的绿色所覆盖。
我为此而欣然;
然而我又很难完全欣然。
我听到从那些本不该呼喊水的地方传来对于水的呼喊。
据说,依傍着八百里淮河的城市,居民们却要提着大大小小的水桶,购买太空水、矿泉水和深井水饮用。昔日绿水碧浪、杨柳夹岸的淮河,如今被工业废水充斥着,流着一河恶黄油黑的臭水。
还有,浩荡了亿万年的黄河,如今下游地段有时在夏日便枯干见底,而更加浩荡的长江,如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枯水期。
…………
我们是一个贫水的国度。我们的人均淡水拥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如果说人家拥有一桶水,我们的南方也许只拥有一壶水,而我们的北方可能就仅仅是一杯水了。
这是一个令人悚然的数字!
人们呵,我们还能再开大龙头,让清凌凌的自来水昼夜长流吗?
我们还能只为了花花绿绿的钞票,让恶浊的废水去污染我们原本清澈的河流吗?
西北大地上的喊叫水,是老天的不公。而那些本不该喊叫水的地方,如今对于水的呼喊,应该归咎于谁呢?站在这名为喊叫水的地方,我祈愿再不要听到对于水的喊叫。


第7版(副刊)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万九如的诗集《生命海》近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由阳敦福、江志明主编的一部反映大京九建设者风采的报告文学集《世纪之交的丰碑》已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郭勇政)


第7版(副刊)
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仰慕长征
王建云
那段岁月离我很遥远
离我的亲人也很遥远
在我成长的日子里
周围尽是和我一样的伙伴
我们共同生活在山乡平静
的土地上
我们的亲人没有一人参加过长征
只是我们都对那些英雄充满敬意
那皮带树叶草根
怎么能吃到人的肚子里?
那大刀长矛火铳
怎么能打过飞机和大炮?
…………
那些人是不是有天神相助?
我们总有许多疑问
老师激情洋溢地以教育的方式
告诉我们
家里的大人和村庄的大人
以传奇以神秘的演义告诉我们
在这样的日子里倾听
便深信不疑对那些英雄
充满敬意
打柴的路上
扁担就是长矛柴刀就是砍刀
翻一个山头过一条小溪就算到了延安
童年的乐趣
最多的就是这样的游戏
在一个秋天的日子走出山村
来到内蒙古一个空军机场
无树的大山铸造了我山一样的肌腱
无水的戈壁结晶了我深入大地的
灵魂
3000个青春的日夜
在石头上凝成回声
如今坐在都市朝阳的房子里
金色的阳光让我感受金色感受
在和平的日子里阳光的温暖
在幸福的背后
我看到一支队伍
一支将生命潜能发挥到极致的队伍
一支用精神贯穿生命的队伍
他们的每一步都站着一个英雄
他们的脚印朝向善良和正义
遭遇了那么多苦难
他们却始终没有退缩
在这个星球上
最崇尚太阳的光辉
还有人类永远追求美好的力量
长征
穿过60年的岁月走到如今
常常使我
仿佛身在其中


第7版(副刊)
专栏:

  枣园情
桑原
人生有许多巧合。正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4周年之际,我沐浴着陕北满沟满坡的槐花香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我怀着无比激奋的心情首先瞻仰了毛泽东当年发表讲话的地方——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楼小礼堂。在毛主席与丁玲、艾青、刘白羽等近百名文艺工作者合影留念的地方,我也留影作为终生最美好的忆念。尔后,我怀着一种寻访伟人足迹的虔诚心情,登车奔往枣园……
枣园,又名延园,在延安城西北10公里处,背倚一道黄土山梁,山梁上长满了枣树。村庄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像一个神奇碧绿的港湾。这里的槐树、核桃树生长得格外繁茂,枝干粗壮高大不说,叶子肥硕墨绿,都云朵似地招人喜爱。那长在平地上的枣树,都欣欣地吐出了嫩叶,挺干劲枝,傲然而立,显得比任何地方的枣树都高大兴旺。枣园,你是怀抱着一片葱葱茏茏的绿树还是被一片郁郁苍苍的绿树掩映,我一时很难说准。村子西边是那条被人称颂的延河,村北村南村东都是黄土山梁,延河顺着一条石砌水渠从西边的沟口流进枣园,和黄土高坡上的牧羊人对唱优美的信天游……远处人家鸡鸣犬吠,近处有林鸟婉转啼唱。静在幽中,美在山水之间。陕北的大枣好,枣园大枣是公认的佳品自不用说;这儿的槐花忒旺,热热闹闹开起来,擎天的枝干上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花串,浓香扑鼻,鲜嫩洁白,又给枣园平添了几分神采和亮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居住的院子下面,就是那条名为“幸福渠”的渠水,日流夜淌,独具神韵,半个世纪以来不枯不竭,生命力极强。有文字为证:“在大生产运动中,枣园群众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号召,在中央书记处和附近学校、机关、部队的帮助下修成这条渠。渠长6公里,浇灌土地1200多亩。这条渠修成后,庄稼连年丰收,群众称它‘幸福渠’。”
当我缓步进入毛泽东居住的大院时,心情顿然像延河水似地好一阵子激荡,这是一座多么豁亮多么清爽的院落啊!齐排排五孔窑洞,居高临下,显得极有气派。院子下面就是一条小街,街道南边是刘少奇、任弼时的旧居。整个枣园北高南低,一进进院子,一排排窑洞,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毛泽东居住的院子很大,有槐树,有亭子。我想那亭子是供聊天歇凉之用的。他的办公室在中间的一孔窑洞里,我对他枣木桌上那盏油灯极感兴趣。当时延安没有电灯,毛泽东每日挑灯夜战挥毫疾书,用的是一个灯壶(美孚灯),一为照明,二为暖手。我见那灯壶很小,燃烧的灯芯也很小,不难看出毛泽东节俭的品格。我不管走进他哪孔窑洞内,无论是接待室抑或是卧室,都摆着很大的书柜、书橱、书架。毛泽东一生视书如宝,惜书如命,即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也坚持每日读书,群采博览,阅古批今,不愧为博学多才的一代伟人。他是1943年由杨家岭迁入枣园的,当时刚步入“知天命”之年,日理万机,精力自然非常充沛。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他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等光辉著作。1947年,当他撤离枣园时,用多名挑夫为他挑30多箱书籍!人们都晓得,他丢掉什么也不能丢掉他的书啊!转战陕北,东渡黄河,毛泽东的藏书完好无损。可不可以这么说,他是把革命的胜利和他的书籍同时带进北京城的!


第7版(副刊)
专栏:

王旭东,山东龙口市人,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获奖,有60多幅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收藏,出版有《王旭东画集》、《中国山水画技法》等专著。上图为其近作《千佛山一览亭》。(唐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