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想民爱民为民
——河北邢台市委书记王建忠一席谈
本报记者何伟
王建忠,52岁。从河北工业学院毕业后,在邯郸钢铁总厂当过工人、技术员、工段长、厂长、党委书记。1994年,从省冶金厅厅长岗位来到经济欠发达的邢台市任代市长,当年改任市委书记。为谁当官、如何当官,他概括为6个字:想民、爱民、为民。邢台市这些年抓帮困扶贫,就是一例。
我们常说,改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阵痛。邢台市属企业中,1994年底亏困的达34家,6700多名职工处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一些长期停产不能领工资的职工很有意见。看到这种情况,我很愧疚。帮助职工渡过难关,并非出于怜悯,而是领导干部讲政治的必须,更是对爱民为民的最实际的检验。
本着“感情加责任、输血加造血”的原则,我们探索帮扶亏困企业和困难职工的出路。其一,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会,号召各界捐款献爱心。仅一个月就募集110万元;其二,优先扶助特困职工,凡连续3个月未领工资的职工可享受生活补贴,惠及上万困难职工;其三,实施“再就业工程”,有关部门组织下岗职工搞技术培训,使1.3万人找到谋生的岗位。职工生活困难,主要是企业亏困所致。最根本的途径是让亏困企业走出困境。去年,我和班子成员多次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利用政府调控之手,扶持亏困企业恢复生产。特别是对政法、纪检部门,强调不能简单地、随意地传法人、封帐号;在财政上强调放水养鱼。这些措施对促进亏困企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对政府机关,也制定了与亏困职工共渡难关的措施: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凡向财政要经费的,必须先走访5户以上的特困职工家庭。有一个单位起初打报告申请8万元,走访特困职工家庭后,自觉降至2万元。去年亏困企业没有一家购买小轿车。帮困扶贫,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党风廉政建设。(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孔明后裔在兰溪
本报记者赵相如
初夏的一天,我兴冲冲来到钱塘江上游的兰溪市,出城往西20多公里,便到了诸葛镇诸葛村。
中国杰出的历史人物中,千古传颂的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运筹帷幄的聪明才智、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成为后世的楷模。
诸葛亮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15岁离开故乡,“躬耕于南阳”,54岁病逝于陕西岐山县五丈原。他的大部分政治军事活动在今鄂、陕、蜀地区,但是上述这些地方均没有出现过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
诸葛亮的后裔如今集中聚居在浙江省兰溪市,现已繁衍54世,尚存12代人。诸葛村原名高隆村,有居民3000多,其中2700多人姓诸葛,在该村附近十几个村落还散居着1000多个姓诸葛的人家。所以目前兰溪已有3000多诸葛亮的嫡传子孙。
诸葛村在8个山头环抱之中,山头似连非连,形似八卦的8个方位,成了外八卦。村里房舍高下相连,错落有致,近200幢明清古建筑连绵成片,雕梁画栋,百态千姿。村子中央有大水池,似太极阴阳图,8条小巷从池中心向外辐射,巷道交通,八方呼应,形成内八卦。村中门户,面面相向,背背相承,巷道纵横,似连却断,似闭却通,陌生人进村,往往不得其道而入,也不得其径而出,盗贼到此,常常束手就擒。
陪同我们参观的姑娘叫诸葛黎君,她告诉记者,村里的建筑是按照老祖宗传下的“八阵图”而排列的。她得意地说:“我是诸葛亮的第49代后人。”
“诸葛亮的后代怎么到浙江来的呢?”记者问道。
诸葛黎君告诉我:根据《高隆诸葛氏宗谱》记载,司马炎统一中国后,有感于朝野上下交口称赞诸葛亮忠贞不二的治国才干,考虑到诸葛亮之子已战死沙场,乃擢用其孙诸葛京为江州刺史。诸葛京的子孙,历仕晋、隋、唐各朝。到14世诸葛利,因避战乱,渡江入浙,宦游山阴(绍兴)而后任寿昌县令。诸葛利之子诸葛青由寿昌徙居兰溪西陲。到了第28世,又迁居高隆村,从此祖孙相承,世泽绵延,日益繁荣昌盛。
诸葛村最壮观的建筑当数“丞相祠堂”。这是诸葛氏的总祠,占地将近1400平方米,它的门庭、廊庑和供奉诸葛亮的享堂,围成口字形,祠内有松木、柏木、桐木、椿木做成的大支柱,谐音“松柏同春”。左右廊庑各有7间,陈列诸葛亮后世受到旌表的忠、孝、义、烈与乡贤、先达的名位。
走出“丞相祠堂”,诸葛黎君又带我们去看了建于明代的“大公堂”。大门是牌楼式,两侧巨壁上书“忠”、“武”两字,原来刘禅曾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大公堂内两侧有八幅画:“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巧布八阵图”、“白帝城托孤”,记述了诸葛亮一生的辉煌业绩。在大厅正壁书写着孔明的“诫子书”,字字珠玑,最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的高尚品格,全文86个字,照录于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一生严于治学,严于治军,严于治政,更严于律己。他中年得子,自然倍加钟爱,望子成材。就在他与司马懿对阵渭南的五丈原时,他的儿子诸葛瞻才8岁,尽管军情危急,依然亲笔写出《诫子书》,予以瞩告。后来,其子不负父望,“与魏战,城破殉节”。
《诫子书》一代代传到今天,已经不单是诸葛家的家训,也成了广大民众牢记不忘的座右铭。诸葛亮后裔可以告慰祖先的是,他们已经养成了育才重学、修身养德、淡泊明志、献身事业的良好德行。诸葛黎君告诉记者:“全村现有在外供职的教授19人,另外有相当一批后裔从事中医药业。祖上有族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治国,良医济世。兰溪的中药市场已活跃700年,这与诸葛亮裔孙们独具的先祖遗风、卓越的文化素养和精明勤勉是分不开的。”
“诫子一书传万代,出师两表诵千秋。”诸葛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由自己创作和书写的对联。这一副对联恰好道出了所有来诸葛村参观的人们的心声。(附图片)
下图:诸葛村里的“丞相祠堂”,系明代建建筑。赵相如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王诗成——倾尽激情写沧海
本报记者贾建舟刘磊
生长在海岛的王诗成是听着涛声长大的。这位渔家娃18岁成了割鱼临时工,后又进入县水产局工作。这期间,他一次次出海,随船驰骋在渤海、黄海和东海各大渔场。他曾爬上6米高的桅杆当“渔眼”,也曾和船民们一同吊网、卸鱼、扒舱。艰辛的海上生活没有使他退缩,在颠簸和风浪中,王诗成对大海的感情与日俱增。
1976年,26岁的王诗成离开海岛,带着对大海的一片痴情,迈进了山东省水产局的大门。7年后就任山东省水产局渔政处副处长,担负起渔政管理的重任。这时,山东渔政队伍重新组建不久,由于海洋捕捞能力迅速提高,渔政管理已远远落后,渔政理论也是一片空白。于是王诗成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开始了渔政理论的研究。
丰富的渔政管理实践,深化着他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的深入,又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十余年间,山东渔政队伍从185人、2艘船,发展到拥有数千名工作人员、上百艘船,渔政工作一举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同时,一篇篇有见地的论文和著作也源源不断地从王诗成的笔端流出。
我国第一部《渔政管理与海洋渔业》专著出版后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他主持编著的《渔政教程》和《渔政知识全书》,使我国有了第一部渔政检查员的教科书和第一部大型渔政工具书;他发表的60余篇论文中有23篇获国家和省优秀论文(专著)一、二、三等奖。渔政理论研究上的丰硕成果,使他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他又先后被青岛海洋大学和烟台大学聘为兼职高级工程师和高级讲师。
面对成绩,王诗成没有满足。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常常伫立在世界地图前,目光掠过覆盖地球面积70%的蔚蓝色海洋。他的思绪也透过水产、渔政飞向大海的深处。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场以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为目的的“蓝色革命”迅猛地席卷全球。但我国的海洋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国人的海洋意识还十分淡薄。想起这些,王诗成坐不住了,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1995年盛夏,当王诗成将洋洋28万言的《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书稿呈送给我国海洋学界几位资深专家审阅时,曾呈奎、文圣常等海洋学前辈十分激动:“诗成,你写出了我们这些海洋工作者的心声。”他们欣然题辞作序,并高度评价此书:“诗成同志的《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是一部全面探讨我国海洋经济建设的专著。作者着眼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针对我国海洋开发的历史与现状,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独出机杼地提出建设海上中国的构想,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从海洋一、二、三产业及科技、管理诸多方面展开论述,系统地分析了实现这一构想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以其独到的见解、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海洋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位卑未敢忘忧国”,古人的话激励着王诗成不停地探索。大力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使我国早日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的跨越,使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真正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王诗成正在圆他儿时的梦,也写下了他对大海深邃的爱。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满眼绿色走雁北
本报记者刘伟
近日,记者驱车过雁北,经朔州、怀仁,过左云、大同,再抵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只见山川纵横,河流交错,所到之处,满目碧绿,竟是与昔日迥异的另一番景象,令人刮目。
绿色的雁北充满生机
雁门关之北谓之雁北。此地为塞外大陆性季风区,气候干燥少雨。明代诗人王越在山西大同任巡抚期间,曾赋诗曰:“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月哪得桃杏花。”
早在70年代末,山西就参与建设“三北”防护林。至今已建成防护林250万亩。成片的杨树林,坚实挺拔,如同雁北人民宽阔的胸膛,阻挡了风沙南下首都北京。90年代初,根据山多的省情,山西提出努力抓好绿色产业的林业开发战略,加快灭荒步伐,在全省的铁路、省际公路和国道干线,建设混交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绿色通道”,并在田间路埂配种大网格林带,实现大地园林化。
大同市每年为林业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其中用于“绿色通道”建设和仁用杏工程的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地多、山多的浑源县,拍卖“四荒”筹集发展林业的资金。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拍卖“四荒”46.6万亩,所得经费全部用于绿化。
经过40多年艰苦的努力,雁北的山绿了,广阔的平原树林阡陌纵横,右玉县百里“绿色通道”宽30米,乔木、灌木、花卉、草地立体配置,汽车奔驰其间,赏心悦目。怀仁县以县境内6条公路干线为重点,沿公路两侧建果园1.5万亩,造成片林4.5万亩,路旁植树80多万株。记者由朔州的怀仁县将进大同市时,爽风扑面而来。宽阔的公路两侧一个个花坛,玫瑰怒放;路基下是五棵一排的新疆杨,再往后又是三棵一排的樟子松。花草树木井然有序的“绿色通道”,一直延伸到天边。用大同市委书记纪友伟的话来说,就是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雁北要致富栽果又种树
在大同市南郊区西韩岭乡树木茂盛、花草繁多的院落里,乡长王建国介绍说,“我们根据雁北的气候特征,近年来多种耐旱的针叶树、樟子松或油松,让大同四季常青。进大同市区的‘绿色通道’,仅咱乡就有5公里多。”王乡长把记者带到公路边,指着绵延的白杨、樟子松林说:“咱乡是全民种树,每个村民仅为种树,每年要出15到20个义务劳动工。区里去年用于绿化的投资达1000万元,下乡1000人次,干部到乡村带领村民绿化10000亩荒地,而且种的树要包活。”
大同县主管林业的副县长李元宏对记者说:“大同县年降雨量380毫米,丘陵、山区、平川各占1/3。40年前整个雁北绿化面积不过0.9%,现在,大同县绿化面积达29.8%,已植树造林84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成片林就有13处,以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有6.9万亩。”记者指着远处田埂上几排杨树,询问为何杨树高大瘦小不一,李元宏笑了:“瘦小的杨树是当地的小圆杨,别看瘦小,却有几十年树龄了,绰号叫‘小老汉树’。我们现在引进了新疆杨,叶子宽大,而且蹿得高,长得快。”在肖家洼混交林区,记者看到半人高的杏树林,绿叶在风中摆动,一行行,一排排,一眼望不到边。李元宏大手一挥,自豪地说:“这是咱山西一流的仁用杏成片林,有5000多亩。”在一个十几亩大的杏树苗圃里,自动喷头旋转着喷洒出一大片亮亮的水花。几个农村女子蹲在路边的地里,细心地拔除刚出土嫩苗旁的杂草。一个姓冯的少女笑着说:“自家地里的夏麦割完了,就抽空到苗圃来干活儿,4个小时能挣5块钱哩。”
纷纷细雨之中,记者来到浑源县吴城乡。北边坡大片的仁用杏枝叶,经细雨滋润,显得分外翠绿。浑源地貌是“南山北坡中盆地”,吴城乡是该县沟壑最多、最穷的一个乡。乡里的女书记陈新华因地制宜,从劣势中找优势,提出“山区要致富,造林种杏树”。乡里先后召开83次群众大会,动员村民种植仁用杏树。陈新华请来市里和县里林业局的专家,到每个村的沟沟坎坎,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杏树。全乡村村建杏园,户户种杏树,种植了6635亩仁用杏,人均1.7亩,吴城乡的村民从长势良好的满山杏树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亲切地叫陈新华“杏花书记”。
用生命绿化雁北
陪记者采访的大同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侯喜,是雁北植树造林的活字典。他今年62岁,却有40多年奔波在植树造林第一线。哪座坡、哪道坎种了什么树,他一清二楚。他对记者说:“雁北几十年的绿化来之不易。发展效益高的经济林,是雁北贫困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条出路。一亩地收入不过百十来元,种针叶林虽然成材期较长,但成材后,每亩收入就有1500多元。不失时机地更新,绿色银行就有取之不尽的财富。现在农民植树造林积极性很高,咱就是退休了也要当个林业顾问。”侯工指着车窗外闪过的绿林,对记者介绍,这阔叶树是新疆杨、垂柳、槐树,这些针叶树有樟子松、油松、云杉等,眉宇间透出长者的慈祥。
汽车爬上一座大山,只见松树、云杉漫山遍野,葱葱郁郁。据说当年八国联军洗掠北京城时,慈禧太后避难远走西安,途经此山,山名因而称为“遇驾山”。原先此山仅有稀疏的荒草,棵木不生。1984年,侯喜参与遇驾山的绿化建设。山上共种植了1.46万亩针叶树。去年,林业部一位领导来到山上,不由得感慨道:“想不到这不毛之地,造林规模这么大,想不到雁北之地,绿化成就这么大。”
山顶有一飞檐凉亭,登亭望远,山川平原漠漠。一列满载煤炭的火车拖着长烟,穿行在田野和绿林之间。山顶还有一座简陋的红砖小楼。一位着蓝色中山装的老汉迎了出来。侯喜一介绍,记者感动了。又黑又瘦的袁登木老汉也是62岁。1985年他参加遇驾山植树造林以后,主动提出留在山上当护林员。袁老汉从此与绿化的遇驾山为伴。每日转山,防火防盗。生活很艰辛,粮食和用水全靠自己的孩子从山下村里拉上山,老伴不忍,也上山来,一陪就是10年。袁老汉心平气和地对记者说:“别说苦不苦,寂寞倒是真的。看到树多了,山绿了,咱在这山上十几年也就值了。”(附图片)
题图:雁北地区的三北防护林网。本报记者王东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情洒蓝天
——北方航空公司热情服务纪实
本报记者段心强
在辽宁的桃仙机场,旅客中流传着一段话:“航空公司售票快,空中小姐微笑甜,驾驶员操作稳;感情是真诚的,态度是热情的,工作是主动的,服务质量是一流的……”
去年全国大检查,“北航”售票平均得分95.88,空中服务平均得分93.33,地面服务平均得分96.46,货运服务平均得分94,均属高分。
客舱犹如温馨的家
北方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多是从大连、哈尔滨、丹东这些城市选拔的,旅客把她们看成是一朵朵花,欣赏她们的美丽、热情。但要知道,这花朵不是用清水浇灌的,而是用汗水、泪水灌溉而成的。为了使“外表的美和内心的美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公司党委在飞行大队乘务队中开展“假如我是一位旅客”的大讨论,在空中小姐中组织“我的从业信条”讲演比赛,开辟“我在岗位作贡献”墙报专栏,开展“爱队爱岗爱旅客”综合知识竞赛。沈阳乘务队对服务员专门进行礼节、礼貌训练,主动向来沈阳的旅客介绍住宿和餐饮场所,赠送贵宾卡,给新婚夫妇赠送精美礼品,提供鲜花、贺卡、音乐服务。大连乘务队以标兵冯丽丽为榜样,实行微笑服务、不间断服务、婚礼服务、点歌服务。长春营运部为在空中过生日的旅客赠送生日蛋糕、生日卡,给新婚夫妇和金婚银婚夫妇赠送鲜花。这些活动在一架架飞机的客舱里创造出一个温馨的空间,传播着尊重、理解、文明。
“北航”严格管理也是出了名的。哈尔滨乘务队一号乘务长孟丹一度由于服务不到家而受到调岗的惩罚。一年后她重返蓝天好似换了一个人,本职工作她一丝不苟,还常常帮生病的乘务员替班。她在实践中摸索出“精品组”的四个标准,为开设北京、上海、广州三条名牌航线作出了贡献。
服务水准与世界并肩
民航工作是“系统工程”,售票服务是这个系统的重要一环。
在全国,北方航空公司售票的硬件设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特色服务”。对老弱病残、孕妇、少数民族、初次购票者、无人陪伴儿童,采取区分式服务;对临时丢失身份证者、候补旅客和身上无有效证件者实行特殊情况服务;对工作特别忙的乘客代订机票,实行流动式服务。这些做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深受群众的欢迎。有一次,韩国客商郑澜瑞急于回汉城签订合同,一时没买到票,国际室的姜红等人紧张工作了6个小时,终于在已购票的人中找到一位不急于走的乘客,使郑澜瑞买了这张退票,如期回国。这位郑先生给北方航空公司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我在你们这里感到家乡般的温暖,北方航空的服务水准与世界并肩。你们的‘微笑’最亲切,最真情。我原来对共产党有些偏见,现在我听说为我解决难题的三位都是共产党员……”
下大气力培养一流人才
“北航”人一直把安全放在首位,而先进的维修测试设备是飞机安全运行的物质条件。公司挤出资金,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组成自己的沈阳飞机维修基地、长春飞机维修厂、哈尔滨飞机维修厂、大连机务工程部。其中的沈阳飞机维修基地,拥有3568平方米的特设修理车间,里面可进行温度、湿度调节,最高防尘标准达到10万级,内中的防静电系统居世界领先地位,恒速传动修理装置的校验性能在国际上名列前茅。
“北航”一直重视技术与飞行队伍的培养。他们的培训中心已为公司各部门输送各种人才198名,短期培训各种技术人员2748人次。他们还选派人员到国内有关大学进修,到国外深造。现在,600名飞行员中已有42%安全飞行了5000多个小时,140人获得一级安全飞行奖章,30人获得特级安全飞行奖章。一次机长袁占明驾驶一架进口飞机从沈阳飞往西安,由于对方技术人员在维修飞机时把一个手电筒丢在机器里,操作突然失灵,一个大事故眼看就要发生。袁占明不慌不乱,凭他多年的经验,到最近的青岛机场降落,避免了这个事故。事后,他带领的这个机组被命名为“保安全特殊贡献机组”。(附图片)
题图:沈阳飞行大队A300型飞机机长陈茂正准备驾机起飞。
张志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