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最近,首都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在京举行座谈会,认为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研究丛书》,是学习、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特摘发部分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包括书面发言)。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郑必坚:广东出版的《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研究丛书》,为进一步落实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战略任务,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丛书有三个特点。
最大的特点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总结广东的实践经验。10多年来,广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很多好的经验。这套丛书运用邓小平理论,对广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经济特区、实施“三步走”战略、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回顾和反思了10多年来走过的道路,这就使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而且,丛书在总结经验时,没有回避问题。广东承担着党中央交给的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走一步的任务,又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就不可能不碰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碰到的一些问题也会比其他地方早一点,或者多一点。但也正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广东不断地把实践推向前进,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丛书把这个过程写了出来,从理论上思考总结,不仅对广东今后的实践、前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全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个特点是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和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比如,于幼军同志撰著的《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从社会主义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全面考察和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角度较新,立意较高。又比如,其他一些专著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方面的论述,也都力求从基本含义、产生的理论基础、历史根据、时代特征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力求准确。这种“求真”的精神,非常可贵。
第三个特点是表现出很好的精神状态。这套丛书说明广东理论界的同志们在研究邓小平理论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当然不能说他们的一切论述都无懈可击,但是他们下功夫拿出成果来,接受实践检验,接受同志们的评论,这种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我感到,我们的理论工作现在正面对新的考验,或者也可以说是到了新的关口。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18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又规划了今后15年,我们正处在这两个十几年之间。实践的和认识的课题是重大的复杂的,对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应当更加努力地工作。
龚育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这些年出了许多成果。最大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决策,用这个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最广泛的成果是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武装我们的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还有一个成果是体现在出版物上,就是出了一批丛书。广东出版的这套丛书,不是纯理论研究,而是领导干部、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一种结合,体现了理论工作者要向实际发展,实际工作者要提高理论水平这样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这套丛书鸿篇巨制,反映出一种规模、气派。出这样一大套丛书,而且受到读者欢迎,说明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工作有了很大成效,说明人们有很大的理论热情。总结经验,宣传理论,一套书是一种方式,一本书也是一种方式。如果能够把若干中心、若干机构、若干地方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出版发行,这样产生的影响会更大。
准确把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
邢贲思:丛书中的《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与广东所有制改革》等著作理论性很强,对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关系讲得很透彻,特别是突出地论述了邓小平理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广大干部和群众领会、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质、基本内容,提供了很好的辅助读物。同以往已经出版的多种研究邓小平理论的著作(包括一些系列丛书)相比,这套丛书在理论上有不少新的论述。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新情况、新经验层出不穷,邓小平同志自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不少新发展,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对邓小平理论也有了新的补充。以往的某些研究著作由于成书较早,没有来得及把这些新发展、新补充涵盖进去。而这套丛书则不仅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内容,而且概括了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内容,使这部著作更具有时代气息,在理论上给人以新鲜感。丛书是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新的重要成果,又是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一个新的重要成果。
肖灼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套丛书注重将邓小平理论放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来研究,比如,讲社会主义本质,从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开始,讲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讲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再讲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这样就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讲清楚了,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套丛书虽然直接讲经济学的不是很多,但都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的。讲现代化,讲一国两制,讲共同富裕,讲社会主义本质,都是紧密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丛书的作者从广东的经验出发,但许多认识已超出了广东的范围。比如,讲所有制改革的“四大模式”,讲的是广东,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该书既总结经验,又不回避矛盾。比如,讲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产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广东存在,其他地方也存在。作为理论工作者,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确实有必要。它不仅是对实际工作的评论,而且是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实践要用科学理论作指导
李文海、郑水泉: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这套丛书以详尽的事实,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对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巨大指导作用,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指导,没有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广东就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党之所以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正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结论。在当今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保持团结统一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引导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指针。
汝信:丛书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原则,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特别是结合广东的实践对新时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索,其中有些问题是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没有遇到过和没有研究过的,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改革问题、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问题、“一国两制”与香港问题等。作者们对这些理论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大胆探索,新意迭出,既表现出敢于独立思考的理论勇气,又以新的材料和观点促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实践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
苏星:广东的实践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时,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当地干部群众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确实产生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经验。可以这样说,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比如,广东是价格改革起步最早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关键是价格改革。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用价格调节经济活动。价格放开了,实际上是缩小了计划的调节。广东塘鱼和蔬菜的价格在80年代初就放开了,广东的生产资料价格也是全国最早放开的。当时紧缺的生产资料国家不给,广东只好到市场上去找,广东就是这样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突破一个个难关,逐步使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另外,广东最早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张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可以结合。1988年有一个报告,论述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提出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提出了需要做好的几个方面工作。
韩树英:广东在实践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丰富这个理论,向前推进这个理论。这套丛书,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比如,对广东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搞好山区建设的实践总结,就很有意义。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这是中国最大的特色。要解决差距问题,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广东的发展,先从沿海发展起来,又一步步地解决山区的发展问题。广东把扶持山区发展的经验加以概括,与邓小平同志坚持共同富裕的理论联系起来,使广东的实践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套丛书把广东的实践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联系起来,为解决农民脱贫问题、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指出了经过认真探索的新路子,给全国提供了学习的经验。


第9版(理论)
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黄国钧陈智愚任大立
我们党在75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许多优良传统,其中就有坚持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之际,回顾群众路线在党的成长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进一步处理好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革命力量却相对弱小。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出发,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包含的内容和实施步骤,科学地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具备了完备的理论形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强调它是我们党区别于任何其它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并列为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活的灵魂。邓小平同志历来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他要求全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专门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群众路线仍然是新时期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群众路线还有没有必要坚持?还是不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党在新形势下为人民谋利益的方式有了变化,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立场和宗旨没有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一切为了群众的提法已经没有实际意义。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其一,我们党选择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的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加快发展生产力,更快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更好地体现一切为了群众的宗旨。其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市场经济的一些原则有其适用范围。我们党多次提出,不允许将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引入政治领域和党的政治生活,更不能因此影响党的政治准则。对此,若没有清醒的认识,任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等价交换等原则侵入党内政治生活,忽视以至于放弃党的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立场和宗旨,其后果是严重的,也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容的。
第二,党在新形势下依靠群众的方式有了变化,但党的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和行动准则没有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对传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在国有企业和其它公有制中,前些年比较普遍地推行了厂长(经理)责任制,近年来又在一部分企业中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厂长、经理、董事长在生产经营方面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厂长、经理、董事长作为企业法人代表,有权任用和依法解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和职工。于是,在一些企业中,依靠工人阶级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否定党的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和行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工人阶级在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永远不能变。这是根本的政治原则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就是在中外合资企业,要办好企业,也要依靠工人群众,也要充分发挥工会和党组织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依靠人民群众、更好地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确实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逐步完善依靠人民群众的形式。
第三,党在新形势下的决策方式有了变化,但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没有变。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办公手段逐步进入领导机关;同时,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领导方式也被引进和借鉴过来,在领导决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但是,有些人却由此认为,办公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之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已显得过时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首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而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思想作风的重要体现。共产党人要坚持党性原则,必须坚持这一根本的工作方法。其次,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不能取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情绪等方面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形成符合实际的科学方案和措施,把握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决策正确,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工作方法。
当前坚持群众路线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的关系。依靠群众与正确教育、引导群众前进,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想事情、做工作,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不能自发地产生共产主义觉悟,需要通过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教育和引导,启发和提高他们的觉悟,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目前,在依靠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问题上,存在着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两种不良倾向。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作出决议、指示前,不同群众商量;在执行某项决策时,对群众不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是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让群众执行。与命令主义相反,尾巴主义则表现为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迁就一部分群众的不恰当的意见,放弃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责任。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按群众的意愿办事,实际上却是为群众中的某些过激要求和某些消极情绪所左右,最终损害的还是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第二,要正确处理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关系。对上级机关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两者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因为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私利。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割裂两个负责之间的关系,使两个负责对立起来的现象时有发生。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对上级机关负责,忽视对人民群众负责,甚至损害人民的利益。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对群众负责,而无视上级机关的要求,甚至违背党的方针、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为本地区、为小团体捞取好处。上述这两种现象,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既是对党不负责任,也是对人民不负责任,我们要注意防止和克服。
第三,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坚持好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发挥广大党员联系群众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和采纳广大党员的意见,才能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
第四,要正确处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党的历史经验表明,要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需要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党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另一个是党的干部要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什么时候这两条做得好,群众路线就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在一些地方党群关系至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利用人民给予的职权,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滋长了消极腐败现象,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因此,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正确处理“公仆”和“主人”的关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第五,要正确处理群众的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为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但群众的利益有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之分。我们在处理两者关系时,要把两者结合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在一部分地区、部门和单位中,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现象比较突出,如工作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对此需要认真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