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专页)
专栏:

  基层就是我们的岗位
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苏伊拉图
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成立于1958年。30多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深入农牧区,坚持不懈地为广大农牧民演出。
乌兰牧骑诞生于牧区,扎根在牧区,服务于农牧民,这是由乌兰牧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这也是乌兰牧骑区别于其他艺术表演团体的最显著特征。不深入基层,不为农牧民演出、服务,乌兰牧骑就失去了她的本色,失去了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因此,我们把下乡演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我们的创作、排练、行政管理、后勤等都紧紧围绕这一大方向运转。虽然这些年来乌兰牧骑由于受到经费紧张、没有交通工具等诸多困难的制约,但我们仍然坚持每年深入苏木、嘎查以至牧民的蒙古包里巡回演出4个月以上,演出超百场,受到农牧民的热烈欢迎。
近两年,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观看演出,我们采用定点演出与流动演出相结合的办法,在全旗范围内设立了13个重点演出点,49个小型临时演出点,定点定期演出,基本解决了牧民看戏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对牧民群众的特殊要求特殊对待,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一次,我们到一处边远的地区演出,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不能骑马,为没能看到乌兰牧骑的演出而感到遗憾,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赶到老人家,连夜表演了老人喜欢的节目,感动得老人热泪盈眶。
这些年来,乌兰牧骑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下乡演出,最根本的原因是广大牧民群众需要乌兰牧骑。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精心收藏了一篮牛肉干,连自己的孙女都舍不得给吃,而是留给乌兰牧骑队员。这份深情厚意,我们只有用更好的节目、更好的服务来报答。
长期下乡演出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广大农牧民需要乌兰牧骑,乌兰牧骑离不开农牧民群众,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是乌兰牧骑永远的方向和追求。(附图片)


第5版(专页)
专栏:

  我们也是“黑哥们儿”
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瞿弦和
中国煤矿文工团成立至今近半个世纪了,我们始终和煤矿工人生活在一起(左图中为本文作者)。煤矿是我们的“窝儿”,矿工是我们的好哥们儿,他们热爱煤矿、献身煤炭事业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
我们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新分配来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或新学员,来团后必须到井下看一看“黑哥们儿”,体验一下煤矿工人的生活,了解一下煤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无论是谁,只要你戴上矿工帽,穿上矿工服,踏上矿工靴走到掌子面就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了。有了这番经历,都会对“黑哥们儿”产生一种崇敬感。一位青年演奏员曾感慨地说:“以前上班换两次车还觉得累,跟矿工真的没法儿比!”我想,这就是一种感情的变化!
“黑哥们儿”对我们非常支持,文艺团体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许多困难,“黑哥们儿”的几位头头——煤炭部的部长们为文工团组织了董事会,全国十几家大矿务局参与文工团的管理,提出了文企联姻、双向服务、双向参与、双向受益的办法,使文工团走上良性循环的新路。
我们每年都要为“黑哥们儿”演出上百场,为他们演出我们特别卖力气,只要他们欢迎,我们就热情地加演。不仅在剧场,就连井口、井下、食堂、病房都有我们的身影,哪怕病房里只有一个病人,我们也会为他唱上一首歌。顶着倾盆大雨在峰峰矿务局九龙口矿广场演出,冒着鹅毛大雪在大同矿务局同家梁矿露天演出……都是我们难忘的经历。矿工们说我们带去了党的关怀和煤炭部的问候,亲切地称我们是“美丽的乌金花”。
我们可为“黑哥们儿”争气呢!为改变他们的社会形象,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我们编排了许多反映他们生活的电视剧、话剧、歌舞,还得过不少奖!不仅如此,我们还代表他们参加国际性的演出和比赛。在美国匹兹堡,外国人为世界上有一支专门为煤矿工人服务的艺术团而大为惊讶;在索非亚国际戏剧节、在平壤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希腊国际戏剧节、在波兰矿工节、在泰国国家文化节、在意大利皮兰德娄戏剧节上,我们都为“黑哥们儿”争得了荣誉!
我们每次和“黑哥们儿”在一起,他们的生产劲头都会长上几分,“黑哥们儿”都说我们是“不拿风镐的采煤队”,我们都说自己是“黑哥们儿”的一员。(附图片)


第5版(专页)
专栏:

  文艺要上去文艺家要下去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4周年,中国文联继1995年“百名文艺家万里采风”活动之后,今年又组织了“千名文艺家万里采风”活动。
采风活动得到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江泽民总书记亲笔给采风的全体同志写信,充分肯定采风“对于繁荣文艺创作、培育文艺人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丁关根同志亲自为首都文艺家送行并在出发式上讲话,强调指出,我们提倡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就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脚踏实地到工厂、农村、军营中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去,到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去。
遵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今年,中国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组织了140余名首都文艺家,分成14个团队奔赴大庆油田、徐州矿务局等地进行采风。与此同时,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文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也分别在当地开展采风活动。从西藏阿里地区到上海浦东开发区,从边贸城市到经济特区,从革命根据地到三峡工地,从柴达木盆地到南沙海防线,到处都有文艺家们的足迹。1400多名文艺工作者满怀激情地下矿井、进车间、访农户,自觉地向工农兵学习;同时送书送戏、辅导教学、编排创作。耄耋之年的老一辈文艺家虚怀若谷、身体力行,中青年后起之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每支采风队伍都焕发着蓬勃的朝气,受到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
采风活动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从北京出发的14个采风团在各地演出上百场,观众近百万人次,举办书法、美术、摄影班60多个,辅导业余文艺骨干上千人。采风活动使文艺工作者与工人、农民兄弟沟通了思想,密切了感情,也交上了朋友。采风活动还使文艺工作者采撷到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们随时随地观察、记录、描绘、拍摄、倾听……激发了创作灵感,升华了创作情思,为今后创作精品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
两年来的采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深入生活是繁荣文艺的必由之路;文艺创作要上去,文艺家们就要下去。今后,我们要在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争取万里采风活动一年比一年搞得更好,为繁荣文艺做出新贡献。(附图片)


第5版(专页)
专栏:

  做无愧于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吴雁泽
前不久,我先后随文化部和广电部组织的艺术团到革命老区江西省的瑞金、遂川、赣州等地进行了慰问演出。我们的演出受到了老区人民无比热情的欢迎。有一位老红军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不仅仅是好听,还让我从歌子里看到了祖国的伟大形象。
30多年来,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在舞台上歌唱,并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就是靠着我经常不断地得到广大观众的鼓励和鞭策,使我更加努力地深入生活,深入第一线,以扎实的生活基础来充实我的艺术创作,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熟悉我的朋友们都了解我的演唱特点是情声结合、情景交融。大家经常听我演唱的《清江放排》这首歌就是我和词曲作者深入到放排工中,并亲自参加了放排,体验了其中的艰险和闯过激流险滩后的胜利的喜悦,才写成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我每每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当年在木排上生活、放排的情景就立即展现在眼前。歌中的每一句词的表达,每一段音乐的表现,都有很具体的景象和人物在我眼前一一掠过,舞台又成了放排工同激流险滩搏斗的战场。我为了演唱好《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也特地到草原上向牧民歌手请教并直接感受他们在大草原上的生活。当我看到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马群奔腾,羊群遍野,那么美好的景象,不由地放喉高歌,为今天美好幸福生活而歌唱。当我唱到高潮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非常激动地把原来的音高提高到C3男高音的尖端音高。在场的牧民们都齐声叫好,后来也得到了作者美丽其格老师的认可。所有这些实地感受,使我真切地体验到歌唱的生命力来自生活,有着生活气息的艺术,才能永葆青春,也才能真正起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作用。今天,从中央到各级领导都在号召我们文艺工作者下基层去为广大群众服务,我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响应,并认真而努力地实行。我更不会忘记鼓励和鞭策我的广大观众们,促使我认真体验生活,把真正属于他们的心声,恭恭敬敬地奉还给他们,做一个无愧于他们的文艺工作者。(附图片)


第5版(专页)
专栏:

  唱干了喉咙也要为群众演出
总政歌舞团演员董文华
今年五六月份,我随文化部老区慰问团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老区慰问团,两次赴江西赣州、瑞金、井冈山等地演出,行程千里,演出数十场,深受老区人民的喜爱。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纯朴和建设老区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的收获很大,感受很深。
当我们刚一踏上赣水边城时,第一个感受就是纯真的热情,成千上万的老区人民早早地、自发地站在了公路两边,有的手举鲜花,有的拉起欢迎标语,欢迎的人群从市郊一直排到了我们的驻地,那种热烈的场面是多年难以见到的,每当我们面对广场上一眼望不到边的万名群众,看到那一张张期盼的笑脸,我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舞台与观众的界线。有很多演员带着病,有的甚至是台下打着吊瓶,又赶着登台演唱,融入到观众之中,使我们的歌声和老区人民的热情交织在一起。演出的条件很有限,但群众这种真诚,这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把我们的心融化了。演出结束了,观众还是久久不愿离去,那种场面,我是难以忘怀的。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价值,懂得了什么是艺术的真正源泉。艺术家的土壤在哪里?像这样的沃土,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去耕耘,使艺术的根扎得更加坚牢,一句话:老区人民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老区人民。
作为部队的演员,常年下部队演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每次下部队,我都有一次新的收获,部队的那种艰苦,士兵的那种无私的默默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城市里的人难以想象的。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有人住的地方有军人,没人住的地方也有军人,他们常年生活在边疆,能看到我们的表演,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我很难形容。比如,有的部队驻守在石崖累累的山区,山上都是石头,没有一点土,他们每次下山用军挎包一点点地把土运到驻地的菜地里,种出的几棵白菜舍不得吃留给了我们。有的部队驻地,常年没有雨水,战士几个星期洗不上脸,可是他们把省下的仅有的一点淡水,为我们冲茶,给我们洗脸卸妆。还有的部队条件虽然艰苦,可他们为了让演员能有一个好的演出环境,将战士的床单缝合在一块给我们做幕布,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很多的。这种真诚,这种爱,我们是永远忘不了的,我们唱干了喉咙、唱哑了嗓子,还是感到欠他们的很多很多。(附图片)


第5版(专页)
专栏:

  生活使我重燃艺术热情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郑乾龙
我进入青艺成为演员已经有三十二年了。如果问我演员的最大痛苦是什么?我以为那就是在演出时感情枯竭了,激发不起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这种感受在“十年动乱”后期表现得特别明显。那时候,话剧一度被禁演,文革过后,禁令解除时,我却痛苦地发现,我已经习惯于那种冷酷和麻木,而燃烧不起自己的感情了。
前一段时间,由于各种原因,话剧在城市生活中很受冷落,观众流失很大。有一次,我们剧院曾在某市上演获得过文华奖的《捉刀人》。我们在舞台后满怀信心地走场,对戏,可等到大幕拉开一看,整个剧院中稀稀拉拉的根本没有几个观众,我们的心一下子全凉了。要知道,话剧的创作是要靠观众和演员共同来完成的,如果没有了观众,只剩下演员,创作就缺了一半儿。
可是当我到了延安参加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时,我的凉了的心重新被燃烧起来,鼓舞起来。在这短短的一个半月中,我们拥有的观众达二十二万人次之多。如果与北京最大的容量为二千人的剧院比,在每一场都客满的情况下,相当于演出一百一十场。对于今天的话剧状况,这个数字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这次延安之行,使我深受触动。如果没有了观众这个坐标系,要我们演员做什么?演员的价值究竟何在?我们真正的观众在哪里?我认为应该在基层,是他们最需要我们,最需要我们的艺术。
我们前往康定,路过泸定时,原定没有演出,可是泸定的老百姓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一支夹道欢迎的队伍,有位七十多岁的彝族老人让孩子陪着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专程来看我们的演出,这时候该演还是不该演?演员们异口同声地说:演!面对这些观众的热情,演员们的热情自然而然地被燃烧起来了,他们说:这时不演什么时候演?不为他们演为谁演?在这种情况下加演,可以说准备工作十分仓促,演出条件十分简陋。我们临时搭起个台子,四面都是观众。大家都热情高涨。演完之后,已经比预定时间晚了几个小时,可康定的老百姓仍然等在那里,连饭都顾不上吃。这种阵势我们以前遇到过,可现在已经久违了。这场面使我们热泪盈眶,此时此刻我感到我们的心真正和观众贴在一起了。(附图片)


第5版(专页)
专栏:

  编者的话
去冬今春以来,文化部、广电部、中国文联等单位为进一步落实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广泛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进行演出或进行采风活动,受到热烈欢迎。本报为此于6月25日召开“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演出座谈会”。与会艺术家和有关领导心情激动,争先恐后畅谈体会。本报将分两期发表与会者发言。这期选登的与会者的发言摘要,读后发人深思。什么叫“二为”方向?什么叫心里装着广大人民?什么叫最广阔的舞台?什么叫真正的知音?文艺的源泉、沃土在哪里?何处寻找最有价值的人生……他们的深切感受做了最清楚的回答。这里还使我们深思,什么是文艺工作者的真正幸福?真正的幸福就在风尘仆仆从几十公里外赶来的观众的掌声里,在老区人民激动的泪水里,在孩子们期盼渴望的眼神里,在全身被雨水淋湿的欢迎队伍里,在台上台下水乳交融的气氛里,在看到自己的演出给人民带来多么大的力量里……事实再次生动地告诉我们: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第5版(专页)
专栏:

  用激情拥抱生活
中国广播艺术团演员牛群
我每一次深入基层都感受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次都是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演员,我们的艺术应当之无愧地奉献给我们的人民,而作为人民的演员和人民的艺术家,只有心里想着人民,才能找到创作的真正源泉,成为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我去慰问老区时,曾经在遵义看见一座红军坟。传说当年红军行进到这里时,队伍中有个13岁的小女兵为当地百姓医治瘟疫,结果自己被感染而死。老乡们为了纪念她,修建了这座红军坟。敌人后来到这里,想铲掉这座坟,结果谁的镢头和铁锹触及它,谁就必死无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毕竟代表和传达了人民的美好心愿和对红军的怀念之情。我走到这里时,目睹朴实的老百姓们仍旧怀着虔诚的心愿纪念这座红军坟,心里非常感慨,当即写了一首诗《红小鬼》(见本报6月30日第四版)。
这首诗是我一边流着热泪一边写成的。我想,如果不是深入生活,拥抱生活,开掘生活,认识生活,提炼生活,反映生活,我的创作热情和对观众的感情就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附图片)


第5版(专页)
专栏:

  永远留在心中的记忆
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韩延文
我曾有幸随文化部艺术家赴延安慰问演出团,来到日日思念的革命老区延安,为那里的人民演唱。这次演出使我真是获益匪浅,感慨万千。
在短短的十天慰问演出中,我们先后在延安市及安塞、志丹、宜川等县演出了九场。在演出的间隙,我们还到延安人民群众当中,亲口品尝延安的小米饭、大红枣。通过与老区人民的交流,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区人民是那么的勤劳、善良、朴实和真诚。解放这么多年了,延安老区人民仍然过着艰苦的生活,这是我未到延安时不曾想到的。这使我想起当年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看到老区人民艰苦的生活,曾经为之落泪的事来。同发达地区相比较,今天的老区人民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贫困,这些不太富裕的老区人民当中,许多是曾经为中国革命献出生命的烈士家属和他们的后代。我们这些生长在大城市、过着舒适生活的青年文艺工作者,不应该忘记那里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就是怀着对老区人民这样的深厚感情,在延安的每场演出我都是第一个出场,每次我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为他们献上一曲《父老乡亲》。坦率地讲,尽管这首歌我不知唱过几百遍,但从没有过站在延安露天广场为几万人民群众、为这些父老乡亲们演唱时那么亲切、那么让我感动。面对台下一张张纯朴、憨厚的脸,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喜悦、满足和发自内心的掌声与赞美声时,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些世世代代辛勤耕作在黄土地上的人民需要真诚的歌声、美好的艺术。他们需要摆脱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也还有精神上的贫乏,而我们给予他们的却很少。
十天的短暂演出,我还深深感到,作为一名青年,尤其作为一名从事艺术工作的青年,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的艺术家,不论环境怎样变化,自己的内心深处应该永远保留一处纯洁的不被污染的净土,并且经常有所感、有所悟,也只有这样,所表现的艺术才能是真的、美的、向上的。这种真情实感需要不断地在生活中、在人民群众中去吸取、去陶冶。感受一下人间最质朴、最纯真的东西,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充实。(附图片)


第5版(专页)
专栏:

  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
我曾经在作协会上说:我们的作家是一支可爱的队伍。今天,我还要说:我们的艺术家也同样是一支可爱的队伍。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已经为我们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战争年代里,一场《白毛女》牵动万人心,成为激励千千万万革命儿女英勇向前的进军号角。在今天的和平岁月里,我们同样不能小看艺术的力量,文艺建设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我们的演员在总结深入基层的体会时感触颇多,他们说:深入基层前的演出是不自觉的;而真正接触到那些渴望艺术的老百姓,演出完全变成了自动自觉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回到人民中间的心态。我们今天的时代,用江总书记的话讲是“为人民创造自己的新生活而艰苦创业的时代”,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那些曾经为祖国解放事业作出卓绝努力的老区人民,仍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勤勤恳恳地工作着,艺术家的责任就是为他们、为我们的祖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并且献给它们,用从基层回来的艺术家们的话说,“就是唱干了嗓子,唱哑了嗓子,也心甘情愿”。
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等于一切向钱看。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那种追求金钱、拜倒在货币之下、为了个人利益而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的行为,是应该受到人民的唾弃的。(附图片)


第5版(专页)
专栏:

在“万里采风”活动中,著名电影演员凌元(右一)深入到天津市造船公司,和工人们交上了朋友。 高占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