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人大常委继续分组审议法律草案
建议通过档案法修正案草案和枪支管理法草案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汪金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连日来继续分组审议有关法律草案,并提出修改意见。
在审议档案法修正案草案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档案法的修改既保持了原法的连续性,又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管理的需要,经过上次常委会会议的审议,已基本成熟,建议尽快通过。
一些与会人员对这部法律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聂大江、许勤等委员指出,档案法修改要着力解决现实问题,应从强化管理机构,改善保管条件,改进管理方法等方面作些可行性规定,切实做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陈素芝等指出,档案法的修改应突出理顺档案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合一,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档案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建议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枪支管理法草案,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目前我国在枪支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制定枪支管理法非常迫切,十分必要,对维护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这部法律草案经过以前的审议和修改,已经比较完善,建议本次会议通过。
孙鸿烈、莫文祥等委员指出,草案对加强枪支管理作了一些规定,但还不太严格和具体,应该进一步突出这方面内容,如对枪支出口、出租、出借等,都应该进一步加强管理。李登海委员认为,草案规定猎民、牧民可以配备枪支,但目前有不少农民都用土枪打猎,鉴于农民所在地区也有猎物猎区的情况,枪支法中应明确规定牧民、猎民与农民的界别标准,以便于枪支管理法的实施。伍精华委员指出,枪支管理法通过以后,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认真抓紧把已流散在社会上的枪支尽快收缴。


第4版(要闻)
专栏:

  细听香港回归脚步声
陈可焜
1996年7月1日,离香港回归祖国只有一年的时间了。香港回归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可闻。这一天,港九街头巷尾,处处可以感受到香港人热盼回归、庆祝回归的热烈气氛。
应该说,从1984年9月26日中英草签联合声明确定香港回归之日起,香港就已经迈开回归祖国的步伐。13年过渡期岁月如流,这个一洗百余年来耻辱、重回祖国怀抱的大喜日子已指日可待了。香港人热心期待着这个日子的来临。
两年前的6月30日,在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的正厅墙壁上挂上了同时显示日时分秒的“九七”倒数计时电子显示器,屏幕显示,距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还有1097天。港澳办的同志用倒计时提醒自己:任务非常紧迫,要长远规划,定任务,定时间,分秒必争,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做好准备。这个显示器同时也在提醒香港人。199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签订10周年,天安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门前挂起了香港回归倒计时钟,那时是925天。时钟的时间一秒一秒在前进,告诉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国人,也告诉了千千万万来到北京的外国人。在深圳市罗湖桥头,也矗立起倒计时器,日日来往罗湖桥的中外人士都看到了它。现在在香港,天天出版的《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新晚报》,每周一出版的《经济导报》周刊,每月5日出版的《紫荆》月刊,纷纷刊出标有倒数回归日期的客商祝贺香港回归祖国的广告。有关回归的纪念文字、纪念品大量面世,好像时光一下子过得特别快似的,1000天,800天,500天,400天,现在则只剩下365天了。
在香港过渡时期,在倒数回归的日子里,香港人思绪万千。百余年来的屈辱历史,终将得到洗雪。香港人扬眉吐气了,他们感到了祖国的兴旺强大。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社会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香港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在祖国统一大业中香港将起率先垂范的作用。
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国人民的大事,也是当今世界的大事。怎样庆祝这件大事,香港人多年来议论热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庆祝活动小组正在负责筹划和协调庆典事宜,港九各界的社团纷纷提出方案,热烈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
文学界、影视界、新闻界,纷纷行动起来,用各种艺术形式,刻画这个时代巨变。有的作品已经面世,有的作品已有预告,但更多的在“秘密”制作之中,以期届时一鸣惊人。
工商界更是巧用九七效应,推出金币、服装、用具等各种纪念品。各大酒店早在联合声明签订后的翌年,就已向世界昭示,九七回归日来港观礼的游客众多,各大酒店预订房间早已“爆棚”,成为各国竞相报道的佳话。
各新闻传媒也在设计专栏,出版特刊,组织纪念文章,举行座谈会,举办研讨会……谈回归,谈交接仪式,谈庆祝活动,谈“你在1997年6月30日那一天怎么过?”“你在1997年7月1日那天打算怎么过?”
九七效应辐射到内地形成新的“香港热”。内地为庆贺香港回归的种种活动——书刊的出版、影视的聚焦、征文、知识竞赛、联合声明展、香港历史展、香港游的举行……又反过来成了激励香港人的力量。
在这香港回归指日可待的时刻,在这热烈筹备回归庆典的日子里,香港人想到了现在,也想到了将来。
想现在,就是要脚踏实地,面对现实,扎扎实实地做好筹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工作,保证平稳过渡和维持稳定繁荣。1989年特别是1992年以来,中英关系的曲折起伏,使得香港人进一步明白“面向港人、依靠港人、以我为主”方针的正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的成立和工作,得到了香港人的支持。现在需要的是港人积极参与,同心协力,做好推委会工作,选出特区行政长官,组织特区政府班子,成立临时立法会,做好政权交接工作。这365天的工作够艰巨而繁重的。一切努力就是为贯彻基本法的精神,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稳定繁荣。
想将来,九七回归绝不是回归了就一切完成了,它应是香港进入新时期的起点。今天港人已想到,视野要更广些,思路要更阔些,如何在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后,在中国大家庭中取得更大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向21世纪。人们提到,要注意消除一个半世纪以来英国管治所留下的种种殖民主义后遗症,尤其要加强对于香港年轻一代国家观念和民族感情的公民教育,因为他们正是未来香港实现高度自治的主要力量。人们提到,要认真宣传、学习和贯彻基本法,保持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使香港社会经济稳定繁荣,市民安居乐业,外资涌至,万商云集,始终保持香港作为国际经济大都会的地位,使香港永远成为香港。因此在回归日近的时刻,香港人更加认真想的是:一定要下决心把香港管好,一定要向世界和历史证明:回归祖国怀抱和掌握了自己命运的香港人,能够在香港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新的奇迹。
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本文作者为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


第4版(要闻)
专栏:

  北京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吴红晓、夏俊生)北京市从今天起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家庭月人均收入170元,不到此标准的低收入者将得到政府补助。
根据这一制度,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的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及其具有北京市城镇居民正式户口的家庭赡养人口,家庭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可向所在单位提出保障申请,经审核批准后由单位补足到170元;民政部门管理的、享受政府定期定量生活困难补助的各类对象,以及家庭无在职人员、无经济来源、虽有经济来源但月人均收入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城镇居民,由民政部门发放保障金补助。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每半年须重新申请一次,同时接受监督检查。最低生活保障线今后还将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由市民政局向社会公布。


第4版(要闻)
专栏:

  封永顺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副部长封永顺同志因病于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刘华清、张震、洪学智等分别以不同方式对封永顺同志逝世表示哀悼。
封永顺同志是北京市大兴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冀中军区供给部军务处长,冀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兼后勤部部长等职,参加过百团大战和冀中、冀西等地区的反扫荡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长,华北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军械部长等职,参与并组织了平津战役、张家口保卫战、解放石家庄和太原战役、渡江作战和华北野战军挺进西北作战的后勤保障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总后勤部军械部副部长、第一副部长,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总后勤部顾问等职,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封永顺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顾全大局,组织纪律观念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工作深入细致,作风民主,团结同志,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宽阔胸怀和优秀品质。(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荷签署多式联运谅解备忘录
据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罗辉)中国与荷兰今天下午在这里签署了关于合作研究长江流域多式联运项目谅解备忘录,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与荷兰交通大臣约里茨马女士在谅解备忘录上签了字。据介绍,这一合作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合作研究提出长江流域主要城市间由铁路、公路、内河水运组成的综合性、现代化多式联运总体规划的建议方案。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提出
开展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
据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刘思扬)今天在北京结束的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提出,集中力量,协作开展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和专题研究工作,争取在今后5年编纂完成一批党史专题丛书,以确保《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编写和出版。
会议认为,编写一部准确叙述党的历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并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中共中央交给中央党史部门的首要任务。
据悉,为配合《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写作和修订,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各地党史工作部门共同商议,针对建国后党史上的若干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题研究。
会议指出在重点搞好社会主义时期专题资料编纂、研究的同时,对民主革命时期党史资料要继续发掘、整理;在继续加强史料建设的基础上,要把党史研究、编写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推出更多有学术价值、有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要大力加强党史宣传,运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党史、革命史为培训干部、教育青年服务。
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龚育之在会议结束时作了“理论队伍的理论武装”的讲话。


第4版(要闻)
专栏:

  三十年风雨坎坷三十年艰苦创业
战略导弹部队取得辉煌成就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张家军、伍旭东)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近日在京隆重举行组建30周年庆祝大会,展示部队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大会提供的材料表明,我战略导弹部队30年艰苦奋斗创造出了历史奇迹:相继建成了一批不同型号和不同发射方式的现代化作战阵地;初步形成了多种型号导弹武器装备系列;战略战役理论研究和部队军事训练实现高层次突破,所有发射分队全部跨入等级达标行列;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和准确打击目标能力迅速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实现历史性飞跃;多次圆满完成导弹发射训练任务和带实战背景的战役演习。
战略导弹部队组建于1966年7月1日,是我军一支年轻的高技术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一代代官兵历经风雨坎坷,艰苦创业,使这支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官兵认真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总要求,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在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部队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不断深化以合成配套为中心的训练改革,探索了不同型号导弹、不同作战样式的基本战法和训法,建立了新一代作战训练法规体系,实现了整旅整团的合成训练,提高了整体训练的质量。训练手段由过去的自制简陋器材发展到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全武器系统模拟仿真,基本实现了不动实装、不进阵地就能完成综合操作训练。近五年间,代表部队战斗力最高水平的一级发射分队增加了18倍。
伴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发展,战略导弹部队干部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了由“经验型”向“知识型”的转变。据统计,目前全部队旅团以上领导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81%,基层干部绝大多数都经过院校培训。科技干部已占干部队伍总数的一半以上。
经过30年建设,战略导弹部队已形成了平战结合的后勤保障机制。他们坚持以科学作“壁垒”,建立先进的后勤保障体系,先后有25大类、50多个系列的高科技成果装备列装,使后勤建设有了质的飞跃。他们还建立了一支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保障队伍,先进的科学技术已渗透到武器装备管理和使用的各个环节。


第4版(要闻)
专栏:

  月圆序曲
新华社记者方瑾周文林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切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卖国条约要统统废除。”在庄严的画外音中,《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三个英国殖民者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在熊熊的烈火中化为灰烬。舞台上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将近代史上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反抗侵略与凌辱,直至取得胜利的这段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舞台上下形成共鸣,激动的掌声久久不息。
由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举办的《月圆序曲》——香港回归倒计时一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今晚在北京保利大厦举行。
《月圆序曲》文艺晚会分为“百年沧桑”、“强国”、“回归”、“统一”、“神州辉煌”5个乐章,使观众在艺术家们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中,重温了香港自割让以来150多年里中国走过的这段不寻常历程。这百多年来的沧桑使我们认识到,落后要挨打,而国富民强是香港回归乃至祖国统一的先决条件。
香港回归祖国,是整台晚会的重心。从《东方之珠》对香港的赞颂开始,到《东方神话》表现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企盼。“难断悠悠万里情,赤子要回故乡,又喜今宵明月朗……”红线女的一曲《故乡情》和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回归故土的激动与兴奋,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相约在月圆时节》,描写了内地和香港人民喜迎香港回归祖国的兴奋心情。
晚会以月亮由缺到圆的变化作背景,对回归倒计时做了形象的描绘。香港演员张明敏在演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2年前,他在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演唱《我的中国心》。就在那一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今天唱这首歌曲,心境却是截然不同,多了一份真实感,香港的回归从梦想逐步变为现实。他说,12年里,他在不同的地区和场合已演唱了1000多遍这首歌曲,在一遍遍的歌声中,见到了祖国在一天天地强大和繁荣。
在大型歌舞《歌唱祖国》的欢乐歌曲声中,晚会落下了帷幕。
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曾建徽、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以及国务院外办、中央统战部、财政部等部门领导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部分在京委员观看今天的演出。
今晚的演出有30余家单位参加,著名演员李谷一、彭丽媛、阎维文、幺红、宋祖英、蔡国庆、袁晨野等600多名演员参加了演出。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第4版(要闻)
专栏: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一周年
《香港的历史与发展》展览开幕
本报北京7月1日讯记者傅旭报道:今天,竖立于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显示: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还有365天。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香港的历史与发展》大型图片展开幕式于上午在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前的广场上隆重举行。
展览的主办单位为文化部、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新闻办。承办单位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新华社国际部、中国革命博物馆、香港文汇报。
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主持了开幕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曾建徽、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为开幕式剪彩。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和有关部门领导及各界群众近500人出席了开幕式。
刘忠德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简短致辞(如下图,新华社记者鞠鹏摄)。他说,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于同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国。这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洗雪国耻、收回香港是中国几代人的强烈愿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强盛起来,并且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后,这一夙愿才能得以实现。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向着祖国统一的伟大目标迈出了重大一步。
他说,这次图片展览将向人们展示:英国强行侵占香港的历史、香港社会的变迁、我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方针为解决香港问题所做的工作,以及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我们相信,这次展览对宣传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意义,向全国人民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会产生重要作用。
开幕式后,人们依次进入展览大厅,香港百年屈辱史、香港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抗争史、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的奋斗史以及香港的美好未来一一展示在眼前。
鲁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众所周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开始的。此后,其他西方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收回香港是中国洗刷100多年耻辱的标志,令中国12亿人民和世界上所有的炎黄子孙广为关注。
当众多记者围在周南身边,请他谈谈感想时,他说,全国人民正怀着十分振奋的心情迎接明年这一天的到来。届时,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不再是构想了,它将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理所当然地会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事。
《香港的历史与发展》大型图片展将于20日结束,然后到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巡回展出。(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我们向党宣誓”
本报记者汪波
“七·一”前夕,长春市二十名高中生及中专生新党员站在党旗下,向党庄严宣誓。他们的身后,是全市四十多所中学的一千二百名高中生入党积极分子。
掌声中,年轻的共产党员走下了主席台,走进了同学们敬慕的目光中。
十九岁的徐敬华仍然在激动着:“今天令我终生难忘。入党宣誓时,我的右手攥得紧紧的。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全部力量。”
徐敬华是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的学生。一入学,她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参加了党校的学习,一九九四年被评为省“三好”学生。今天,她同二十位同龄人一起站在了党旗下,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长春十一中高三学生杨海涛握着一位女生的手说:“希望明年,你也能站在党旗下。”那女生是他在长春二中专上学的妹妹,也是一名争取入党的积极分子。兄妹俩今天在党旗下相互勉励。
小海涛对记者说:“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兄妹,要听党的话,好好学习,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一定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长春市委宣传部基层处处长金光烈告诉记者,十年来,长春市共举办青年业余党校培训班近千期,培训学员四万多名,共发展学生党员一百二十八名。目前全市高中和中专学生中,已有七千六百七十五人申请入党。


第4版(要闻)
专栏:

7月1日清晨,武警部队的一批新党员在北京天安门观礼台上,向党旗庄严宣誓,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
本报记者 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