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5周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诗歌征文

  书写在党的旗帜上(二首)
刘利华
孔繁森
戴礼帽
高个子的孔繁森
向高原走去
山石
荆棘
白发老母和妻拉长的目光
都没有将他留住
心系阿里
走到哪儿背到哪儿的
一只小药箱
装着百姓的疾苦
风声和雨声
一步步攀登
人格巍峨
成为人们心中的丰碑
都说青藏高原高
再高
也与孔繁森齐肩
孔繁森摘下礼帽
他的头
就是
喜马拉雅的海拔
李润五
是锻打
那把镰刀和斧头的
一块铁
一块钢
因而很硬
拔掉输氧管
就去参加会议
把生命的最后一次搏动
交给了会呼吸的党旗
只因心灵没有受潮
钢铸铁打的李市长
才没有侵蚀生锈
用心
叩一叩李润五
天地间
铮铮作响


第12版(副刊)
专栏:

  北京举办“我们如何对待观众——’96中国电影与观众需求座谈会”
由新华社《中国图片报》与北京华夏之窗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我们如何对待观众——’96中国电影与观众需求座谈会”,日前在北京地质礼堂举行。一些从事电影工作的编、导、演职人员,从事电影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电影发行部门代表以及观众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与会者就“中国电影的前景和面临的困境”、“电影应引导观众还是迎合观众”、“如何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如何提高电影创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如何拍好精品”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广泛的探讨。
(文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生命之光
曾克
虽然我脱下军装已经45年了,但是我的心却无时无刻不紧系着人民军队。45年来,我笔耕的题材重点,仍然是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因而我特别关注军队的文学创作,总是怀着特别的兴致阅读部队作家的作品。
军旅作家咏慷的报告文学《跨越苍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为题材的。老实讲,刚刚拿起这部题材新颖、重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作品,我有些担心读不懂、读不下去,哪里想到,我一沾上她,就再也放不下了。吃饭、睡觉都牵挂着她,仿佛被一种强烈的磁力所吸引,又仿佛被一种战斗的歌声燃烧着自己的心。
地球在运转,万物在生长。经济,乃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从我在抗日战争前夕读大学时起,就开始接触过经济学,后来又因此而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说,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走上了革命道路。我们党历来重视经济建设,当然也曾经有过极其惨痛的失误。实践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用来指导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完善。作者用饱满的激情和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刻画了主人公——总后某部上校军官陈宝琪执著、顽强、睿智的形象,描述了他以赤诚、热血、学识突破旧模式,熔炼出的于国、于民都极为有利的“公共价值规律”理论。谁都能够想见,这项事业谈何容易!为此作者朗朗赞颂道:“事业与理想、信念相系,是生命之光。一个人如果有了其他一切,而唯独没有事业,或一生在事业上无所作为,那么整个人生岂不都淡然无味?”我深深感到,作者实际上是和主人公一样,在奋力追索着“生命之光”!而这种精神,是多么需要在中青年中大力提倡的啊!
在党领导人民将胜利推向21世纪的新征途中,新的经济学理论,将起到难以估价的作用。作为一个老党员、老作家,我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注视它、研究它、实践它,以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富强起来!


第12版(副刊)
专栏:

  纪念著名音乐家马可逝世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一曲《咱们工人有力量》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一曲《南泥湾》在中国大地流传了几十年。为了纪念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家马可,日前,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学院等七个单位联合举办了“纪念著名音乐家马可逝世20周年座谈会”。
马可,江苏徐州人,1937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为人民创作的艺术生涯。《夫妻识字》、《南泥湾》、《白毛女》、《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是民主青年》、《陕北组曲》、《小二黑结婚》等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作品,就是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佳作。全国解放后,马可在进行音乐创作的同时,还对民间音乐与戏曲音乐的改革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著有大量的论文,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音迅)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平凡人·平常心·平凡事
蔺时工
当前,对跳槽宣传的比较多,而对于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相对而言宣传的力度不够。进而,“愿做革命的螺丝钉”,再从“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支歌里听到,似乎就有一种久违之感。实际上,认可跳槽,是从搞活人才管理这层意义上来讲的(亟待解决如何实现有序流动、防止胡跳乱跳的问题,姑且不论)。从真正意义上来说,称得上人才的人,为数不多。绝大多数的平凡人,还是要做大量的平凡事。这就毋庸讳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敬业。敬业,作为人的本分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应当大力倡导的。
近一个时期,在电视上认识了徐虎,戴一副眼镜,那文静的样子透着厚道和亲切。及至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感人事迹,就更觉得他可亲可敬,难能可贵。
平凡的世界,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来看,惊天动地的大事终究很少,而且带有偶然性。如果一个人一味地总想去干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一个平凡人,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干好本职的每一件平凡事,这就叫敬业。徐虎作为一个平凡的维修工,他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徐虎所从事的行业和所处的工作岗位,决定了他要解决无数平凡琐碎的麻烦事。坚持一日两日一年半载或许不难做到,而十几年如一日,没有一颗平常心是绝对办不到的。
这颗平常心,不浮躁、不势利、不矫情、不见异思迁,不是整天价琢磨去攀高枝、当大官、发大财;而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高度负责地把平凡小事一桩桩一件件地干好。并由此得到广大平凡人的赞许。本分人干本分事,本分人干好本分事。我们的事业多么需要徐虎这种平常心啊!
许多大事,是由一个个平凡小事组成的。而平凡小事,又是具体的、实在的、艰苦的、群众最需要切实解决的。这里没“外快”,不在领导眼皮子底下,更没有鲜花、美酒、闪光灯。如果每一个平凡人,都像徐虎那样,用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去对待、去看重每一件平凡事,去认真地干好每一件平凡事,推而广之,我们的整个国家大事就干好了。这虽然是个最普通、最朴素的道理,却往往易于被人们忽略和漠视。
话又说回来,徐虎最不平凡、最可宝贵的精神,当是敬业精神。“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今天,全社会都应当大力促使这种精神的回归和确立。
反之,一个连起码的敬业精神都不具备的人,你让他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那恐怕只是一种奢望。这种人尽管他自以为如何不同凡响,面对徐虎,应当是感到自惭形秽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漓江风光(摄影)陈亚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