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

  独特的美在于发现
——读《神秘的巴丹吉林》
李树榕
在高东风沙漠专题摄影作品中,我尤喜欢组照《神秘的巴丹吉林》。因为它内含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巴丹吉林位于阿拉善荒漠中心,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最高的达500米。抓住巴丹吉林的外貌特征,并不是发现,用自己的心灵抓住特征与特征之间的某种关系,才会有所发现。摄影,以光和色为语言。昼夜观察阳光与沙山构成的关系,高东风突然有所发现,他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时间:晨曦刚刚漫上沙山顶端的那一瞬间;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空间:既能远眺依稀显形的沙峰,又可近俯夜幕深幽的沙峦。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种绝妙的心理感受:希望,是人生最重要的信念!动态世界的黄金分割点与静态世界的黄金分割点相交汇,冲撞出一个心灵的发现,这个发现无疑是艺术精神的支点。
作为彩色摄影,《神秘的巴丹吉林》用色极为简洁:只有黑色与桔红色。黑色,具有最大限度的色彩兼容性,朦胧而神秘。桔红色,明快而热烈。黑色的背景与桔红色的造型合成有韵律的生命的流动。与凝重简洁的色彩相映成趣的是洗炼的构图:一条洒脱的弧形线,犹如天公任意的一笔,划分开明暗,也似划分开了混沌与黎明。一个柔美的等腰三角形,酷肖神话虚幻的一景,勾勒出自然奇观,也警醒着人的心灵。作品的物质手段愈凝练,表现方法愈简洁,精神含量就愈大,这层道理,高东风是深深感悟到了。
面对广博、宁静、悠远、自由、质朴的大自然,艺术家的创作一经进入到天然去雕饰的真实境界,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实现”。欣赏《神秘的巴丹吉林》,人们不禁会问:开天辟地的盘古可曾亲眼目睹这裂开苍穹以成宇宙的第一道闪电?创造人类的亚当夏娃可曾亲自沐浴这样穿透愚顽以成文明的第一束灵光?在这里,作者穷研自然、皈依自然,大自然的原初形态激活了作者心灵深处的原初呼唤: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因而他没有借助任何现代科技的夸张手段和变形语言,高东风在心理原动力的支配下捕捉到了最为朴真的“新美、新境界”。(附图片)
图为《神秘的巴丹吉林》组照之一“敢问路在何方”


第11版(美术)
专栏:

  雪原风情
边军,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长期从事报纸美术编辑工作,其国画、版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艺坛风景线
“迎接一九九七香港回归”中国书画作品大奖赛正在进行这次大奖赛由国家文化部社文司和港澳台司主办,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协办,由中国诗书画研究院、辽宁铁岭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沈阳盛发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大奖赛将评出书法、写意山水画、写意人物画、写意花鸟画、工笔画共五百幅,将于明年四月份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出版系列画集。(文一)
当代中国画展在京举办由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石晓玲、洪涛、张雄鹰、张光彩、潘锡林五人当代中国画展,近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的几十幅作品中,大雁、白鹭、云鹤姿容妙曼;牡丹、荷花、柿子情态生动。这些作品既表现出画家对传统的国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显示了各人不同的风格。 (郭宇风)
《卢光照、程莉影近作集》出版卢光照、程莉影夫妇早年就读于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师事国画大师齐白石。白石老人誉卢“吾贤过我”,称程“不类女子”。二先生皆能自出机轴,将各家之长融汇于齐翁笔墨精髓中,再师天地造化,自成面貌,为世称道。最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卢光照、程莉影近作集》,共收入了作者以写意花鸟画为主,兼有山水、人物、书法和篆刻的作品共一百五十件。(彭利铭)
王逸画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王逸,辽宁人,从四十年代即从事美术活动,创作丰富,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
袁博轮画虎展在京举行青年画家袁博轮画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作者以形写神,取法自然,再展了虎的雄姿。 (申咏瑛徐令超)
孙敬鹏的油画作品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者曾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从事油画研习创作多年。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走笔

  书刊封面设计之我见
从整体上讲,书刊装帧的功用,大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其一,以画面与色彩为语言符号,准确地表达出书刊的本质内容;其二,以画面、色彩组合而成的氛围营造出使人愉悦的审美体验。基于书刊装帧也属艺术创造的范畴,其设计作为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兼具其它艺术门类的美学共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书刊装帧艺术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从“文革”开始到粉碎“四人帮”这一段时期,由于诸多政治因素的干扰,书刊的装帧可谓“千刊一色”。从本质上讲,那一时期的装帧是无艺术性可言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书刊装帧的春天。这一时期封面的图案千姿百态,封面的色调异彩纷呈,以“东风夜放花千树”点缀着书刊世界的美,书刊的装帧也因各自遵从的美学原则逐渐分化为不同的艺术流派,引导着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趋向。
改革开放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时机,书刊装帧也理应从质上有一个更高的飞跃。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正确引导,力戒盲目。当前的书刊特别是刊物的装帧,其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日渐走进了更为细腻的感官刺激和对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巨幅的美女人像占据了许多刊物封面的重要位置,或袒胸露背,或搔首弄姿,甚至越露越多,期刊的封面设计从20年前的“千刊一色”变成了今天的“万刊一面”。诚然,我们绝不是封建主义者,也不能笼统地反对赤身露体,要作具体分析。作为人体艺术美,有教养、有学识的人历来是很尊重的,它是艺术,而不是淫荡。但我们是把它放在一定范围,有关出版事宜国家是有明文规定的,决不可违规操作。如一些体育杂志,有自身的特殊性,展现运动员之美,这些设计无疑不失为美。再如《新体育》杂志,封面展现的也是袒肩赤股的人像,然而,动作强烈的运动代替了衣襟飘动的舞蹈;健壮挺拔的身躯代替了瘦削纤弱的病态;整个气氛、旋律、情调流动的是力量的美,这种氛围之下“体育”的主题在设计与内容的统一中得到体现。当前,一些杂志封面设计,放肆得让人费解,极具挑逗性的面孔,再配以极富刺激性的色彩,很容易让人把这类刊物归于“扫黄打非”之列。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其中的内容却或探讨人生价值,或宣扬伦理道德,甚至不乏通过事实鼓励知法守法者。显然,当看了内容之后,又不能以“扫黄打非”论处的刊物不少。封面与内容如此结合,仿佛一个完美的人体加了个猴子的面孔,不伦不类。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甚至有些学术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刊物封面,也女性味十足,一个漂亮的面孔下,赫然一个很具专业性的学术名词,仿佛学术成了研究女性的学术,业务也成了探讨女性的业务,令人啼笑皆非。这些封面的设计,不是在追求高尚人生和艺术境界,而是对媚俗的迎合。这种现象不仅与艺术美学的本性相左,也完全背离了书刊装帧设计的艺术主旨。如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审视,那更是相去甚远。这类刊物的封面设计已经陷入了误区,此风应刹,不良倾向应予矫正。
诚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书刊的装帧带有一定的商品意味也属自然。然而,书刊毕竟不是单纯的商品,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强调精神产品的特殊属性,务必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书刊装帧应以健康的美使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才能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真正统一,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书刊装帧的艺术美。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美不老”
——张立辰的旧题与新作
曦林
“美不老”是张立辰最常用的闲章(见题图)之一。我没有问过它的出处,因此,便免不了有些猜想。就拿他最爱画的竹子、荷花来说吧,他为什么总是热衷于这老而又老的题材?难道他不清楚古人已将这些物事画到了极致?题材的开拓诚然是一条思路,艺术的创新与升华是否就是题材的变换?……我年年带着这些问号追踪他,在为古代大师的作品所陶醉时,担心他到底能有多大的超越。我也常想:艺术有没有极限?为什么有些时髦的仅昙花一现,有些古老的却常看常新?
近日于其紫苑新居赏画,不由得有些惊喜,立辰的东西越来越好了,又上了一个台阶!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无论是夏荷晨露,秋风喧竹,还是雪里芭蕉,寒鸦鸣柳,气势是越来越博大,笔墨是越来越奔放,给人以惊魂慑魄般的震动。还是那些古老的题材,还是老祖宗发明的笔墨,到了他的笔下,便又有了异样的表现和质的升华。如果说,在这位中年艺术家简笔花鸟画生涯里,有着雄放不羁的一贯的个性,有着坚持在笔墨结构里创造新途的一贯的主张,有着让传统题材放射出新的光华的一贯的信念,但他也分明走过了由比较形似到比较“不形似”的过程,经历了由比较薄润到苍厚有润的渐变,经过了由他法——我法——变化我法的艰苦实验。如今他仍然是那么雄放,但底气却愈加充盈;不似中有似,形却愈简愈整;用水抑或更多,但冲拓的墨痕却分明更斑驳、更有金石碑碣之气;依然注重于构成,但张力愈加雄强,且能自然迹化于随机挥运之中。笔者曾论及作为美学概念的写意艺术之随机性、抒泻性与严整性、精纯性的统一,看来,他已接近这一境界。
回首“美不老”这方印章,是否那方寸间已有一种大精神溢出——题材并不决定艺术的新旧和高下,中国画的笔墨亦未有穷期。像立辰那样以“压钉子”的精神于荷、于竹精研不懈,终会以新形、新意和新的语汇实现对古人的超越。青藤、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创造了彼时写意艺术的高峰,张立辰无疑正在攀登另一创造的峰顶。中国画不朽,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不朽,梅格竹品荷风不朽,是谓“美不老”之意吧!艺术本无极限,立辰也还有无法而法、物我浑化的未来,向那些看来已到极限的事物挑战,且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此亦“美不老”之精神所在吧!(附图片)
双栖(中国画)
荷风(中国画)


第11版(美术)
专栏:品艺录

  《双叶丛书》连理设计赏析
卫水山
在《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上,《双叶丛书》以其巧妙的连理设计格外令人赏心悦目。
这套丛书是以家庭亲情为主线,反映萧乾、文洁若,冯亦代、黄宗英等作家夫妇结缡以来,相濡以沫走过人生历程的合集。此套丛书能够得到许多读者的钟爱,也与其书封的艺术魅力和装帧家速泰熙的匠心独运分不开。落目丛书之一《旅人的绿洲》书封,看见设计者用粗糙的岩石做底衬,易使人联想到作家坎坷的人生。在书名下方,有一枝笔生出两个笔尖的图案,又像是并蒂莲,抑或连理枝,令人颇多遐思。
在封面和环衬中出现的多种不同形状的枫叶,又使读者自然地想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而霜叶又与双叶谐音,巧妙地点明了《双叶丛书》和伉俪内容的主题。设计者还凭借几片历炎凉饱风霜的火红枫叶喻示几位作家老骥伏枥、笔耕不休、夕阳无限好的晚年生活,也是对他们人品文品的赞颂。丛书的另一设计特点是无封底和内文随封面而颠倒排列。虽然设计者运用上下封面,双向排列正文形式,别出心裁地表现了夫妻间的“颠鸾倒凤”之意,但因此而产生的一本书中两部分之间相接处分界不明显和违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心理,如何看待这个矛盾,尚待读者评说。总之,这套丛书设计典雅、隽永,意蕴深邃,恰当地体现了丛书的主旨和内涵,书卷气很足,不啻一件装帧艺术精品。
(作者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委会副主任)(附图片)


第11版(美术)
专栏:

  经纶皆新语事业无穷年(行书)
杨圭言(任菊)


第11版(美术)
专栏:

曲尽笙箫息——克孜尔洞窟印象
(中国画)程大利
程大利,中国美协会员,江苏美协副主席。自7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画创作及研究,出版有个人画选、画集和中国画小品集等。


第11版(美术)
专栏:

风卷残云(行草)
舒展(楚人)
作者一九六九年入伍,现任某海防师政治委员。他在长期的军旅生活中,始终未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其书艺渐入佳境。出版有《舒展军旅书法作品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