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扶贫”与“扶瓶”
周宪坤
目前,许多领导干部纷纷走出机关大院,驻村蹲点,结穷亲戚,交穷朋友,与群众胼手胝足,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出点子,找门路,既为群众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密切了干群关系。这种做法值得称赞。
但也有少数干部下到基层,名义上是“扶贫”,实际上是“扶瓶”。他们有的连老百姓的门也未曾进一步,整天吃喝,酒醉醺醺,根本听不到群众呼声。有的干部到基层挂钩一年了,对基层工作说不出道道,可对跳舞、发廊、“卡拉OK”则津津乐道。这样的干部虽是少数,但严重地脱离了群众,损坏了党的形象,被群众讥讽为“扶瓶”干部。
干部包村挂钩,扶贫济困,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当前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路子。作为党的干部,应当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深入到群众中去,跟他们同甘共苦,为他们排忧解难。藏族同胞称赞孔繁森为“活菩萨”,就因为他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心里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同样是蹲点,同样是扶贫,一个被讥讽为“扶瓶”干部,一个被称赞作“活菩萨”,真是天壤之别!
愿我们的“扶贫”干部莫成“扶瓶”干部,学学人民的好公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也存在着贫困。沿海省份如何打好扶贫攻坚战,发挥其在全国扶贫攻坚中的作用,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沿海发达地区扶贫的启示
——福建省扶贫调研报告
范春永王青云邱天朝
福建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但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仍有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有些地方的贫困状况还较为严重。福建省的贫困状况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有一定的代表性。今年2、3月份,我们在福建省宁德等地进行了为期10天的扶贫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成效
据统计,1985年底福建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人口为24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0%左右,共有17个贫困县,其中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4个、省定贫困县3个。这17个县的贫困人口为170万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4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0%左右。1986年以来,福建省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扶贫投入,而且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到1993年底,全省贫困人口下降到80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左右,其中17个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下降到28万人。至1995年底,贫困人口进一步下降到50多万人,罗源、建宁、福安、福鼎、诏安等5个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做法
1.对口支援,异地开发。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福建省开展了发达地、市支援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活动。泉州、厦门市与龙岩地区挂钩扶持;福州、莆田市与宁德地区挂钩扶持;漳州、南平、三明等地市在本地区开展挂钩扶持、结对子,相互帮助,不脱贫不脱钩。
另外,还鼓励发达地区的经济组织到贫困地区兴办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享受贫困地区的有关优惠政策,贫困地区也积极接纳发达地区转移来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尚不具备办企业条件的乡村,自愿互助,带资带劳到投资环境较好的城镇和工业小区进行异地开发,兴办二、三产业。利税返还给贫困地区,并享受贫困县乡的优惠政策。
2.以工代赈,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缺水少电,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为此,福建集中力量狠抓了国家以工代赈项目的配套落实,强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片区综合开发治理,为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至1995年,国家共安排福建省以工代赈资金3715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达57320万元,合计投资规模94475万元。据不完全统计,通过10年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全省已修建乡村公路5834公里;修建水利灌溉、江河海堤、城关防洪堤1045公里,受益灌溉面积62万亩;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34108千瓦,高低压输电线路42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种果种树等)面积9.9万亩;实施旱地粮食工程29.2万亩,改造垦区2477万亩;开荒育林1.8万亩。
3.“造福工程”,搬迁移民。为贯彻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福建从1994年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即计划用7年时间(1994—2000年)将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偏僻贫困山村的10万贫困人口搬迁到生产和生活比较方便的行政主村或在公路沿线重建新村。1994年和1995年省财政分别从扶贫开发基金中拨出300万元和600万元用于“造福工程”的补助,对搬迁的贫困人口每人补助200元到300元,所在地(市)县也相应拨出配套资金进行补助。
4.立足优势,面向市场,培育脱贫致富的区域性支柱产业。福建省的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与浙江、江西交界的闽东、闽西边远山区。福建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除了着力强化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特别注意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脱贫支柱产业。闽东宁德地区的寿宁县等,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组织农民大力发展花菇和茶叶生产,形成了“半县花菇半县茶”的格局,产品远销日本等地,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闽西农村山地综合开发、发展高优农业呈现好势头,其烤烟、水果、水产及连城地瓜干和水蜜桃、永福反季节蔬菜、武平食用菌、上杭杨梅等产品都已初步形成规模,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良好基础。
建议
1.继续贯彻执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主要靠自己脱贫的政策。东部地区得益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脱贫致富方面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贫困的范围、程度以及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水平,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比较,情况要好得多。在扶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方面已经创造和积累了很多好经验,总体经济实力也较强,完全有能力靠自己解决贫困问题。因此,中央明确,今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脱贫问题,要靠自己解决,国家不再予以扶持。从福建的情况看,这项政策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继续贯彻执行。
2.贫困县脱贫指标应以多年平均值为依据,并采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目前,我国确定贫困县是否脱贫以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依据。根据贫困县的共同特征,我们认为,国家贫困县脱贫指标除了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外,还应考虑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供电、供水状况等。另外,因为很多贫困县的脱贫产业比较单一,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若以一年指标值来衡量显然不够客观。我们在寿宁县了解到,该县的脱贫产业主要是花菇和茶叶,而花菇的行情受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很大,行情好,则农民收入猛增,行情不好,则农民收入猛跌。在这种情况下,以某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来确定其是否脱贫,有可能今年脱了贫,来年又戴上贫困帽子。(附图片)
压题照片:福建省宁德市发挥浅海滩涂优势,加快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图为渔民建起的海上网箱场。
新华社记者张生贵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神农之子

  殚精竭虑为富民
——记广西恭城县委书记张明沛
新华社记者马成广刘星泽新华社通讯员杨牧龙
1993年9月,先后在广西桂林地区的荔浦、平乐两县担任过领导职务、使两县经济迅速发展的张明沛,被调到恭城来任县委书记了。恭城属广西“老、少、边、山、穷”县之一,既不沿边,也不沿海,既无铁路,也无国道,还有4万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到任后的第二天,他就一头扎到乡镇搞调查研究。
人们向他反映——
因为缺乏烧饭能源,恭城乱砍滥伐林木之风怎么也止不住,一座座本来是植被繁茂的山丘,没过几年变成童山秃岭了;
过去县里号召群众办过沼气。可是,建成沼池而没有沼料,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群众仍旧上山砍柴;
过去县里也发动群众大养其猪。可是,猪仔出栏没有市场,卖不上好价钱。养猪少了,猪粪就少,导致沼池的料液严重缺乏,形成恶性循环;
过去瑶家也种水果,可是,因为缺肥少水,水果不但产量低,而且品质劣,酸度大,加上各家各户零散种植,形不成规模,形不成市场,自然也就卖不出好价钱。有些人已开始砍伐果树了。
张明沛心里疼极了。在基本弄清本县县情的基础上,他走出家门,去桂林、上省城、下广州,看市场、访专家、问良策。
在广州,张明沛看到,100公斤左右、半瘦肉型的猪,很适合广州市场。这儿的客商跟张明沛合计,头天下午在恭城装车,第二天清早即可到广州、深圳,猪仔生龙活虎,甚至价钱再高点买主都愿要。
省城和广州市场上的水果,个大个齐,成色好。客商说,只要保证质量,你来多少我收购多少,价钱从优。
这下可乐坏了张明沛,他盘算着,现在问题已经很明白,能不能搞上去,主要看我们自己了,不论是养猪还是种果,一是提高品质,二是经营上规模,归根结底一句话:“干!”
一条由养殖到沼气到种植的三位一体的良性生态农业链,在张明沛脑海中形成了。
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张明沛心里明白,要打大仗,打硬仗,没有强有力的指挥部是不行的。所以,他首先在全县范围内调整那些软、懒、散的基层领导班子,采取一帮教、二促进、三起用的办法,大力起用那些素质好、有头脑的经济能人,确实不适应的就坚决换掉。
在抓好党建、配好班子的同时,张明沛还把在恭城行之有效的村级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修改、充实、完善之后,引入县乡党政机关的考核管理。县、乡、村三级分别成立开发工程指挥部和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和组长,每年将沼气建设、生猪饲养和造林种果任务作硬指标下达,具体分散到乡镇村屯,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有验收,责任明确,奖罚分明。当干部的,要向本单位交一定的风险金,年终农民收入提高了,任务完成了,他也受益;完不成任务,他的风险金就可能泡汤。张明沛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的联系点,搞得好与坏,都按奖惩规则办理。
经过充分的动员和准备,种果之战开始了。
1994年2月,初春的信息刚刚来到越城岭下的这座瑶家古城,张明沛便带领县直一班人,分头下到各个乡镇,分区包片,有的带领群众开垦乱岗荒滩,种上高产优质的水果苗;有的发动群众改造低质低产的果园。每个县直干部至少要完成两个一米宽、一米深的果树坑。大坑、大肥、大苗,高标准,高成活率,一般成活率都达百分之百。因为栽种的是“名特优”大苗,可以做到一年成活,二年起苗,三年见果。
经过两个冬春的努力,张明沛带领全县人民种果和改造低产果园10万多亩。加上原有的7万多亩,共达18万亩名特优月柿、沙田柚和柑橙等水果,做到村村有果区,户户有果园。特别是低质、低产果园的改造,当年就见效。这个县的龙虎乡种植的7800亩优质沙田柚,1994年产量2106吨,1995年春用沼渣沼液和草木肥改造红壤粘土后,当年产量就达5000吨以上。
提起养猪,恭城并不陌生。以前为办沼气,也号召大养过。但是,沼气没办好,畜粪用不上,加上生猪卖不出,价钱又差劲,农民养了伤心猪。所以,这次再号召养,难度自然就更大些。可张明沛硬是有股韧劲,没有技术,他去区里请来畜牧专家为群众上课;没有资金,他深入各乡镇找出路,想办法。
去年,恭城全县养猪60万头,平均每人两头多。出栏生猪46万头,比上年增加20万头,名列广西前列。
猪多有机肥多,为大办沼气打下雄厚基础。目前,全县有沼气池3万座,有58.78%的农户用上了既节能又卫生的沼气。
沼气的使用,为恭城带来两大变化:一是节省大量烧柴,完全扭转了森林赤字,使恭城的森林覆盖率迅速达到70%以上;二是更大更直接的效果,即用沼渣沼液肥田种果,大大提高了水果的品质。没有办沼气前,这儿产的水果个小、质次、价低。养猪办沼气后,用沼渣、沼液喂壮的果树,棵大叶肥不生病虫,产的果,个头大,甜度提高一度,产量提高30—50%;又因为是没有农药污染的绿色食品,卖价提高50%到一倍,而且特别畅销。果农不必上市,求购者找到家门上。广东、越南、俄罗斯等客商都来了。
据统计,从1980年到1993年,恭城用13年多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了第一番,达4.3亿元;从1994年到1995年,仅用两年多时间,国民生产总值又翻了一番,达9.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708元,有1/3的户过上小康生活。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竹山县建立扶贫项目库
为了扭转资源丰富与经济贫困并存的现状,湖北省竹山县正在组织实施一项扶贫项目库工程。所谓扶贫项目库,就是组织专家对当地水能、矿产、林特等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论证,确定一批能够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开发建设项目,对这些项目按大小不同、建设难度、实施时间进行分类库存,分期分批组织开发建设。这些项目建成运营后,可望带动全县12.2万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操亚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山西计划复垦20万公顷土地
山西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从今年开始,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利用10年时间复垦土地20万公顷。
目前,在孝义铝矿,运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新工艺,在破坏耕地把老矿采完了,马上进行复垦出来,安置新矿区土地上的农民。并以(复垦)地换(即将破坏)地;在平朔露天煤矿,运用“采掘——剥离——运输——复垦——整播”一条龙作业,边开采边排土,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大片的废弃地重新披上了绿装。(薄云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农民李家波吸纳下岗员工
截至5月底,湖北省宜城市已有11名企业下岗人员来到青年农民李家波的荒滩庄园“上岗”。今年32岁的李家波,年初承包了3000亩荒滩后,需要大量劳力,便萌发了招收企业下岗员工的念头。据李家波告诉笔者,他还准备将附近近2万亩分散在村民手中的荒滩全部集中起来承包。目前正在同几个村协商,如果协议达成,该庄园可吸纳企业下岗员工百余人。(李云飞江桦)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黑山出现新的“打工族”
最近,辽宁省黑山县农村涌现一批新的“打工族”,他们大都是企业下岗的职工,或是无业的家庭主妇。她们下乡打工,既解决了农忙季节农村一些果园、家庭农场劳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又使自己增加了不少收入。据了解,目前全县从城镇里到农村去打工的下岗职工有400多人。(马芳国安继贤)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鳗鱼游进大别山
戴喜旺王义阶
7月初,在湖北省麻城市的七里湖模拟海水养殖场,来自福建省福清县的私营企业主林辉祥,看着那一群群已长到100多克重的小鳗鱼,喜滋滋地用“大哥大”给他的福建老乡打电话:“来吧,麻城的水源好,政策优惠,生产鳗鱼大有干头哩!”
麻城市位于大别山腹地,既是山区,又是库区,有可养殖水面12万亩,而且是源头水,无污染,深受水产行家们青睐。近年来,为使全市水产生产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借梯上楼”的办法,多方吸引外地资金发展名优水产品生产。他们在成功地进行了鳜鱼人工网箱养殖的基础上,又派人到福建的福清、明溪等地考察、洽谈,请这些地方的客商到麻城来发展鳗鱼生产。去年入冬,福建省福清县的私营企业主林辉祥,率先投资500万元,加上麻城方面提供的配套资金300万元,在麻城的七里湖建起了第一家模拟海水养殖场,成为湖北全省鳗鱼养殖的首例。
紧接着,福建明溪县的私营企业主黄四海又闻讯赶来,与麻城方面签订了为期10年的联营合同,并迅即在麻东山区的三河口水库建起了第二个模拟海水养殖场,一次投放26万尾鳗鱼苗。
随着林辉祥、黄四海的初战告捷,福建方面已有近10名客商陆续到麻城考察、洽谈,计划在麻城的严家畈和西畈等地兴建鳗鱼养殖场,已签订的合同投资额达1600万元。与此同时,香港一家客商也已与麻城方面草签了投资1500万元在黄金桥开发区兴建养鳗场和烤鳗厂的合同。据市水产局局长陈昆珠介绍,外地客商和麻城方面用于发展鳗鱼生产的投资总计已接近3000万元。
谁也没想到:麻城,这个昔日的穷山区,如今随着京九铁路的贯通,竟成为沿海及港台地区商人发“水财”的黄金宝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扶贫有方
左图: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山西省夏县,目前发展蔬菜大棚3.5万亩,去年仅蔬菜一项收入达2100万元。图为夏县城关村400亩蔬菜大棚一景。  张悦摄
左下图: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太行山中段地区建立山地生态实验站,1991年以来,已培训当地农民2000多人次、建立养殖专业户1300多个。图为利用屋顶空间养殖水生饲料。新华社记者 董智永摄
下图:湘西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过10年的扶贫开发,全州现已有公路5000公里,95%以上的乡镇都通了汽车。图为吉首矮寨盘山公路一瞥。新华社记者龙启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