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东宫”沧桑
刘水明
在遍布宗教历史遗迹的圣城耶路撒冷,“东宫”并不是一座十分起眼的建筑。它位于“拉斯·阿姆德区”萨拉丁街,石砌三层楼房,小巧玲珑,色调灰旧,一堵矮墙将主楼和喧闹的大街隔开,院子里有修剪齐整的花园和草坪,在主楼的正门上方,还有一座由四根大理石柱支撑起来的拱顶凉亭。它那具有鲜明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古朴亭顶,以及两旁迎风飘扬的巴勒斯坦四色旗帜,格外引人注目。实际上,这座历经风雨侵蚀的别墅式楼房,已与巴勒斯坦民族的命运共融一体。在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的心目中,“东宫”几乎是他们的又一“精神圣地”,它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东宫”建于1897年,其主人名叫伊斯梅尔·穆萨·侯赛尼。100年来,“东宫”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目睹了阿以之间由战到和的每一步历程。侯赛尼家族是阿拉伯的名门望族,仅在耶路撒冷一地的发迹史,就可上溯到700年以前。“东宫”最早是作为侯赛尼家族的宾馆而修的,它落成后曾举行过盛大庆典。据记载,第一个下榻“东宫”的外国政要,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本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也曾作客“东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侯赛尼家族将“东宫”改做旅馆,对外营业。当时在耶路撒冷,堪与“东宫”媲美的豪华旅馆,只有位于古城西侧的“大卫王饭店”一家。1948年至1949年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东宫”被当作国际调解委员会驻地,这个委员会的使命是敦促参战的阿拉伯各方,同以色列签署停战协定。战后,“东宫”又被联合国难民署驻巴办事机构租用。1967年“六·五”战争爆发后,以色列一举占领了东耶路撒冷,伴随而来的是局势动荡不宁和旅游业的每况愈下,侯赛尼家族遂关闭了“东宫”旅馆,把它改为住宅。
现在,“东宫”的主人是费萨尔·侯赛尼。费萨尔·侯赛尼的父亲卡德尔·侯赛尼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巴勒斯坦民族英雄,是巴秘密政治组织“伊斯兰民族阵线”的创建者之一。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巴勒斯坦人发誓要用血肉之躯来捍卫家园。30日清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居的村镇爆发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激烈的武装冲突,史称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的开始。之后,双方在耶路撒冷、海法等地一再发生激战。当时,卡德尔·侯赛尼是阿拉伯高级委员会的部队司令,负责指挥巴勒斯坦中区的战斗。1948年3月底,犹太人武装“哈加纳”向耶城西部的公路要地拉特伦发动进攻,卡德尔·侯赛尼不幸阵亡。父亲牺牲后,费萨尔·侯赛尼随母亲和叔叔流亡到埃及,他在开罗念完了大学,然后于1967年潜回家乡从事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并成为被占领土内一位著名的巴解领导人。
经过长期复杂的政治斗争磨练,费萨尔·侯赛尼也由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理智的务实主义者”,他率先提出了阿犹两个民族共处的主张,认为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应采取和平方式,而不是单纯依靠军事手段。为了探寻巴勒斯坦问题的合理解决途径,1978年,费萨尔·侯赛尼在耶路撒冷创立了阿拉伯研究中心,并自任中心主任。1983年,费萨尔·侯赛尼正式将“东宫”变为研究中心的办公地点,在那里开设了图书资料室、研究室和印刷车间等,并开始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阿拉伯问题专家和学者。该中心发表的学术报告和论文,重点揭露以色列对巴土地非法占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1988年7月31日,以色列军警强行关闭了“东宫”,直到1992年7月28日重新开放。
但事实上,自从1991年马德里和会召开后,“东宫”便成了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的一个重要政治活动场所。巴自治政权成立后,1994年8月18日,费萨尔·侯赛尼在“东宫”举行招待会,邀请各国驻耶路撒冷的领事和常驻特拉维夫的外交代表出席。他告诉来宾:“从现在起,‘东宫’将成为巴勒斯坦人同各国联系的‘主要渠道’”。此后,“东宫”成立了一个5人小组,专门负责日常对外联络。但是近两年,随着在耶路撒冷主权和归属问题上巴以双方的分歧越来越突出,“东宫”的活动引起以色列新政府的特别警惕。“东宫”的命运似乎也具有了越来越浓的政治象征意义。按照中东和平进程的时间表,即将到来的包括涉及耶城问题的巴以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对于已目睹百年沧桑的“东宫”和它的主人来说,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社会广角

  百年奥运话坎坷
李学江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如今已走过了百年的辉煌历程。回首百年足迹,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人类在“更快、更高、更强”方面已实现了多么惊人的跨越,奥运理想和奥运精神已经多么广泛地深入人心,激励人心,体育运动又已经多么不可或缺地成为当代生活的组成部分。
然而,奥运的百年历程,并非是一条一平如砥的金光大道,它经历了几多风雨,几多坎坷,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才步入了今天的辉煌。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无可置疑地要归功于法国人顾拜旦,归功于他的远见卓识,归功于他的热情鼓吹,归功于他的实干精神和组织才能,他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奥林匹克之父。但顾拜旦出身于贵族,不可避免地带着某些对妇女的偏见。他说:“(奥运会)是男性体育锻炼的庄严的周期性升华,它以国际主义为基础,以忠诚为手段,以艺术为背景,以女性的欢呼为奖赏。”在他的影响下,保守的国际奥委会在初期曾禁止妇女参赛。理由是,妇女不适合从事体育运动,应该遵循古代奥运的先例,只做观众和献花者。
值得妇女骄傲的是,她们的先驱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屈从于这样的成规。在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上,一位名叫梅尔波西妮的希腊妇女就非正式地参加了马拉松长跑。而在第二届巴黎奥运会上,有11名女选手参加了网球和高尔夫球赛事,并诞生了第一位奥林匹克女子冠军——英国的网球手夏洛蒂·库珀。顾拜旦的话正是针对这些突破讲的。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毕竟难以阻挡,在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女选手又参加了游泳项目的比赛。不过直到1928年妇女才被允许参加田径项目的竞赛,被禁的原因据说是女人当众流汗太不堪入目。因此女子长跑曾长期遭禁,直到1960年才恢复。
阶级排挤则是奥运史上另一段不愉快的插曲。在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美国土著运动员索普以鹤立鸡群之势一举囊括了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的全部金牌。瑞典国王称赞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坦荡不羁的他,一高兴,抬手拍拍国王的肩背,表示感谢(此举自然要招致非议);而那些疯狂的观众则抛给了他总值高达40000美元的礼物。遗憾的是,当时怀有阶级偏见的奥委会事后突然想起重申非业余运动员不能参赛的规定,不仅将他的金牌剥夺,而且迫使他将礼物也全部退掉。而其所根据的只是他在以前的美国夏季篮球赛上拿过25美元的报酬。此举引起了广泛的抗议和愤怒,第二名的获得者坚决拒绝接受由此转发给他的金牌。当时奥委会作出非业余运动员不得参赛的规定的初衷,原本就是为排斥下层阶级的参赛,因为只有富人才有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场侮辱直到30年后才得到平反,1982年国际奥委会作出决定,将金牌发还给了他的后人。
犹太人和黑人遭受歧视的事件在奥运会上也屡有发生。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组委会在很多事情上屈从或迎合了希特勒的意志。当美国黑人田径运动员一举夺得12枚金牌,而德国只得到4枚时;当美国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一人独得创纪录的4枚金牌,从而使希特勒挟持奥运会,以显示雅利安人种的优越的迷梦被击得粉碎时;纳粹党徒恼羞成怒,开始对美国施压,说,黑人的金牌已经够受了,不要再用犹太人侮辱我们了。从而迫使美国队取消了两名犹太运动员的参赛资格。而当1968年在墨西哥城举办奥运会时,正逢美国民权运动蓬勃发展。两名美国黑人运动员——史密斯和卡洛斯分别夺得了200米跑的金牌和铜牌。当乐队奏起美国国歌时,两人为表示支持民权运动,将特意染黑的右手高高举起。这被认为是对美国国歌的侮辱,因此两人遭到停止参赛和被赶出奥运村的惩罚。
而违背了奥运独立于政治的宗旨,一时让政治抵制的阴云笼罩了茵茵芳草的行动,曾使奥运会的运动水平大为减色。更不要说1956年苏联运动员和匈牙利运动员在粼粼绿波中打得头破血流;以及1972年,11名以色列运动员在慕尼黑被恐怖分子杀害的不幸事件了。这些举动都距“化战场为赛场”,“在友好的竞技中使各民族更加接近”的奥运理想相去甚远。再以目前而论,奥林匹克运动仍然免不了铜臭的熏染和兴奋剂的侵蚀,令人遗憾。
当然,瑕不掩瑜,百年奥运仍不愧为人类历史长卷中的辉煌篇章。我们指出它的这些疵点与曲折,目的在于鉴往诫来,知耻而勇,今后写出更美好更灿烂的新篇章。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身边事

  印度家庭音乐会
李景卫
朋友莱迪嘉·吉亚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一个家庭音乐晚会。
忙完了一天的紧张工作,傍晚,我如约来到吉亚先生家。宽敞的客厅里已铺上洁白的布单,听众井然地落座于单上,不几分钟,担任所在社区家庭音乐联谊会秘书长的主人吉亚先生宣布,由来自孟买的著名歌唱家肖肯特·达希班德为大家演唱。达希班德先生彬彬有礼地自我简介后,同大家一样席地而坐,开始了自弹自唱。他演弹的是印度的传统歌曲。琴声起伏跌宕,歌声委婉动听,仿佛在向听众展现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象,叙述人类与大自然及动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着青年人那一幕幕充满爱情的热烈场面。许多听众被美妙的歌声深深打动。有的不由自主地随着歌曲的节奏而晃动;有的凝神聆听,沉浸在极大的享受之中,仿佛忘却了盛夏的炎热和平日的烦恼。
3个小时的音乐会赢得了听众一片热烈的掌声。主人以丰盛的自助餐招待歌唱演员和所有的客人。借此机会,我与吉亚先生和达希班德先生聊起了家庭音乐联谊会及音乐晚会。吉亚先生说,在这类音乐演唱会上演出的主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印度传统歌曲。听众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陶冶了思想情操。
印度的家庭音乐联谊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群众性社区文化组织,其特点是方便、自由、经济实惠,更重要的是为人们在业余时间提供了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一般情况下,每一个音乐联谊会由15—20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每年缴纳1000卢比会费。如出现经费短缺,由会员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志愿捐助。联谊会利用周末每月举行音乐会1—2次。演出轮流在会员家中举行,由东道主负责一切招待,包括晚餐等。由于在家庭演出,一切都比在剧场或音乐厅里方便。听众可以与演员对话、说笑,也可随意点节目。会员可以举家出动,也可只由感兴趣者参加。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参加这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规范自己的行为。
每次的演出活动由联谊会推选的会长和秘书长在征求会员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安排。他们将全国各地的专业和业余名歌唱演员和演奏演员,甚至大明星登记造册,并经常与文化部门保持联系,掌握这些名演员的行踪,随时抓住方便机会邀请他们抽空登门演出。每次邀请一位,费用由会费中支出。
谈着谈着,话题自然转到演员和演出费上。我问达希班德先生:“像你这样的名演唱家到家里来演出,条件又没有剧场和音乐厅那么好,有没有掉价的感觉?另外,根据联谊会的经济情况,演员每场演出收入最多也不过1000卢比(不到30美元)。你觉得太少吗?”“任何演员,不管他的名望多高,都不能把自己与人民分开。真正的艺术来自于人民。在为普通人演出时,演员本身也从他们中间汲取其丰富的营养。离开了人民,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就没有艺术家可言了。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作为一名歌唱演员,更应该经常到普通人中演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和传播传统文化,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钱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但一个艺术家要是把钱看得太重,那他给人们留下的就不再是艺术享受和文明。”达希班德先生带着对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认真地回答着我的问题。
整个家庭音乐晚会结束了。但印度的家庭音乐联谊会及其音乐晚会给人留下的印象使我难以忘怀。
(附图片)
在曼谷,想吃到香甜的花生酥太容易了。这是一家大商场的食品部,它给您现吃现作。柯贤伟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英国人难说德国好
李文政
英国人难得说德国的好话,这是由来已久的事实。特别是报刊、电视上有关德国的评论和报道,没多少能令德国人高兴的,即使阴沉的“面孔”偶尔露出几分和煦,也会很快回归常态。
然而最近,英国新闻媒介却对德国人突绽笑脸。英国的全国性报刊《独立报》,6月底利用将近一版的篇幅,以“德国制造”为通栏标题,阐述德国人的创造力对英国文明的贡献和英德共享的传统。独立报“发现”,今日英国女王是德国巴腾伯格(Battenberg)王子的后裔,并由此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可以看成是“一场内战”。独立报说,是德国的马丁·路德给英国传来了新教;是德国的艺术风格深深影响了英国的绘画和建筑;是德国的古腾伯格印刷机给英国传来书籍印刷术;是德国的康德和尼采给英国带来深邃的哲学思维……还有,那个几乎可以被看作是德国人的弗洛伊德给英国人阐述了“性”的意义云云。与此同时,英国政要也发表讲话,说德国人是受英国欢迎的朋友。
这番一反常态的亲热表现,当然是有原因的。近期来,英国国内排斥德国的情绪十分强烈,英国一家大报说,“从牛肉到足球,一种反德的浪潮正席卷全国”。今年3月,是德国首倡禁止英国牛肉出口欧洲。英国首相和诸位大臣,多次奔走欧洲各国,要求尽快解除英国牛肉出口的限制,虽历时三月,赢得法国的同情与妥协,但德国人却寸步不让。英国新闻传媒代牛农屠户立言,言辞激烈地指责德国故意与英国作对,公然损害英国利益。这种反德情绪,至欧洲足球锦标赛前夕,发展到了危险的边缘。一位英国政治家警告说,人们可能借足球赛发泄对德国的不满。面对如此严重局面,英国报刊和政府领导人不得已急急出面补救,出来说些德国的好话,以求平缓国人情绪。
即便这样,英国六七个城市还是发生了骚乱,闹事分子攻击警察、砸毁店铺,放火焚烧德制汽车,英国报刊也难抑心中的不平,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冷峻,长篇大论地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80周年。阴冷的历史记载着:在法国北部的索姆河一线,德国人在1916年7月开始的4个月里,“屠杀”了英法军人数十万,其中英军40万!当年索姆河战役第一天,就有2万英兵战死在德军阵地前沿!各报的大文章、大照片、大标题,血红的罂粟花、百岁老兵的泪水和惨白的墓碑,再一次把英国人对德国的记忆推入历史的渊薮之中。那些刚刚说过的“好话”,已好似过眼烟云,随风飘散。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人们生活在现实中,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历史之中。历史对现实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英国人难以对德国说好话,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英德对抗历史的一种折射。尽管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有某种冲破历史阴影的愿望,可在民族利益的挑战面前,历史立即又变成现实情绪的直接而便当的发泄孔。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科学公园——欧洲时尚
夏之秋
“科学公园”又名“革新中心”,是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兴办的一种新园区形式,寓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技术开发、创造设计于一体,让一些有创造发明的科学家和科技爱好者,与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经常相聚在一起,互相协作,互相结合,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使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尽早使科技产生经济效益。
最早兴办科学公园的是英国,1973年就创建了“剑桥科学公园”,现在已有350家高技术公司在那里参与开发。德国是晚了10年才开始起步的,他们计划兴建40座科学公园,估计这项计划将进行到下世纪初才能完成。法国的第一座科学公园于1989年建成的,这个公园的前身,是著名的“维莱特公园”,改建后的科学公园,是把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教育,以及有科学内容的文化娱乐融合在一起的科学公园。
法国的科学公园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它的主体建筑是科技普及大厅,面积达12万平方米,内有3万平方米的永久性展厅和2万平方米的临时性展厅,准备展出宇宙、生命、海洋、人类、环境、能源、运输、新型材料,以及传统工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成就等等。大厅的天文馆里有天象厅,还有专为儿童设置的图书馆和电子科学实验室。
公园里还有一座直径为36米的球形立体电影院和一座造型别致的音乐厅。此外,公园内还设有科学咨询室、交流中心、学术演讲厅等公共设施。最有趣的是公园里的草坪、花圃及各种树木,布局都是按几何图形安排,具有英式公园的特点,给人以一种肃穆、宁静、幽雅的感觉。在那里可以看到游人们切磋学问,安心阅读和冷静思考的动人景象,使人感到这里是另一种新天地。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木浦行
徐宝康
出光州机场,驱车经罗州,向西南行20多公里,过一条宽阔的拦海大坝,古城木浦展现在眼前。听韩国朋友介绍,位于朝鲜半岛西南端的木浦,历史上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这个古老的港湾早在中国唐朝年间便已同中国通航,数百年来木浦作为同中国等东北亚国家交往的一个重要港口,商贾云集,颇为繁华。木浦曾经为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木浦也是中韩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在木浦,我们参观了韩国国立海洋文物展览馆。这个展览馆由4个室内展室和1个露天馆组成,通过在莞岛、新安、丽川等海底发掘的大量文物,展示了韩国海洋开发和对外贸易等历史。
第2展室内,有一幅中国元代巨大商船的复原图和商船模型。这是一艘长约34米、宽11米、高3.7米,载重量达200吨的大型商船。展览馆负责人介绍说,这艘商船设计十分先进,结构合理,体现了中国元代造船业的高超水平。主人向我们讲述了打捞这艘中国元代巨型商船的真实故事。那是1975年5月的一天,一艘韩国渔船在距木浦约50公里的新安郡智岛海面打鱼,收网时竟捞出6件中国的青、白瓷器。渔民的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第2年10月立即组成了一个“新安海底发掘调查团”,并在海军的大力配合下进行了打捞。经过长达8年的打捞,终于在1984年9月将这艘中国元代沉船所载的全部文物打捞上来,经核实整理共打捞文物22007件,其中仅各种铜钱就达28吨。因文物中有铸有“庆元路”的铜锤以及“至治三年”、“博多港”、“钓寂庵”等木牌,考证推断这是一艘从中国宁波出港,经韩国木浦,抵日本福冈的商船。在历史上宁波至木浦到日本是一条重要的海上通道。中国元代的这艘商船沉没在韩国海域的原因至今未能确定,但根据船上的文物可基本确定沉船时间当在1323年间。
据讲解员介绍,这批文物大体可分4大类:瓷器最多,其中青瓷为12359件,青白瓷为5303件。金属文物为729件,包括青铜四角香炉、锡锭、银净瓶等。石制品为43件。木制品等其它文物为574件。在28吨铜钱中有上至前汉的五铢钱以及大量“至大通宝”、“大元通宝”等。除此之外还有韩国高丽时代的7件青瓷和20件日本文物。最令记者感动的是展柜中陈列的当年用来装各种器皿的木箱,历经600多年海水浸泡榫头相接依然严密无损,甚至连箱子上的“大吉”字迹还清晰可见。
今日的木浦是座美丽、宁静的海港城市。登上坐落在木浦市中心海拔280米的儒达山,木浦全景尽收眼底。历尽沧桑的港口而今船稀客少,已不见昔日繁华。但木浦人对木浦港的再度繁华充满了信心。木浦市长权彝淡对记者说,木浦曾有过辉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子迈得不大,不过我们会奋起直追的。韩中两国在历史上交往频繁,尤其是两国建交4年来无论在经贸合作还是在文化交流上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们十分看好中国,木浦作为一个与中国上海、连云港、宁波隔海相望的海港城市,在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中会有新发展。
事实上木浦人早已行动起来了。记者看到木浦码头扩建工程已经竣工,在老港的西面又在兴建一个规模更大的外港。木浦南侧,三湖、大佛和灵严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告别木浦时记者得知,今年10月木浦将同中国的连云港通航,这在木浦同中国的友好交往史上是一个新篇章。届时,碧波荡漾的木浦港将会由于两国通航而再添许多佳话,许多丰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巴西与阿根廷交界处的伊瓜苏瀑布与北美的尼亚加拉瀑布齐名,是世界著名自然奇景之一。相传一位印第安酋长的女儿殉情投河之前,伤心的眼泪化成了现在的大瀑布。事实是,两国界河伊瓜苏河下游突遇断崖,河水被马蹄形峡谷分割成大大小小近三百股水流,咆哮着倾泻而下,形成壮观的瀑布群,总宽度达4公里。伊瓜苏瀑布的特点是观赏视点多。从峡谷的不同侧面看到的便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可说是十步一景。
李志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