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历史·文学·史诗
——《红旗飘飘》重新修订随感
李硕儒
旧的世纪正在告别,新的世纪已经频频招手。
这过往的世纪留给我们太多的沉重与灾难,可在种种炼狱的蜕变中也为我们锻造了一大批民族英才。捧读为迎接长征胜利60周年而重新修订再版的大型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这一个个民族英才正挟着那部光明与黑暗搏杀的历史朝我们走来。
《红旗飘飘》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7年5月开始陆续向世人推出的我国最早的大型革命回忆录丛书,至今已出版32卷。那时,黑暗褪尽,阳光普照,刚从战火中冲出的老一代革命家,包括朱德、谢觉哉、郭沫若、薄一波、张震、张爱萍、杨成武、杨得志等揩干身上的伤口,追忆过往的岁月,饱蘸革命激情,写出了一篇篇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中,有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彪炳千秋的光辉业绩的回忆,有对无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英雄事迹的再现,有对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的武装斗争、工运、农运、学运以及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摹写……回忆录通过对这些人和事的真切回忆,为我们绘出了人民战争宏伟瑰丽的画卷,再现了中国革命惊心动魄的壮烈情景。有战场上血与火的考验,有领导者运筹帷幄的指挥谋略,有将士们英勇顽强的拚搏,有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无私无畏的支持,有地下斗争的曲折与艰险,有先烈们英勇就义的浩然正气……
它是历史,是文学,是史诗。说它是历史,因为都是作者们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为一个历史的转折亲历亲见的经历,他们本身就是那段历史的绘制者实践者;说它是文学,因为作者们在绘制这段历史的过程中,都载负着神圣的使命,张扬着崇高理想的大旗,他们是真善美的歌者,更是真善美的斗士和塑造者;说它是史诗,因为这些作者们不论是在创造这段历史的行动中,还是在追述这段历史的写作中,都饱蘸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纵横捭阖恣肆汪洋,流到笔端的都是毫无虚饰与夸张的真性情。说到创作,这是来自最崇高最富饶的生活源泉中的力作;说到读书,这是读者最崇尚最信赖的真实生活的记录。唯其如此,这套回忆录从面世到完善,始终引起各方中外人士的关注;唯其如此,它曾经哺育激励了一代代青年的成长,至今魅力不衰。
岁月更迭,重读此书,其理想的辉煌其精神的恢宏博大更沁人心脾。可惜,那些塑造这段历史,谱写这段历史的歌者实践者们,如今有的已经年至耄耋,有的已经溘然离世……然而,他们精神不老,理想永在。今天重新修订再版全套《红旗飘飘》,是对往者最好的纪念,对革命历史及那部历史培育的英雄精神的最好的张扬,同时也是对来者的激励,对新世纪人文精神大厦的奠基与观照。


第11版(书评)
专栏:书人话语

  “助产士”的责任
叶于
说到长篇小说,据统计每年问世的达五六百部之多。有书读是件愉快的事,足令文学出版界和读书界为之欣喜。加上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作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出版者的热情呵护,时下的长篇小说创作好像风头正健、前程无量。这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是件幸事。
但是,从图书市场和读者反馈的信息来看,真正称得上精品佳作的长篇小说仍属凤毛麟角,寥寥可数,更不用说人们企盼有年的史诗性作品了。每每看到大量充斥图书市场的多是平庸粗糙的东西,迎合低级趣味、胡编乱造,拳头加枕头、性与暴力、滥情偷欢等等一些不入流的作家生产出一批不入流的作品,作为文学中人和爱之殷切的读者,不免时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特别是在利欲诱惑、金钱驱动下,有的知名作家、名牌出版社也加入了制造平庸、生产文学劣质品(垃圾)之列,更令人有莫名的遗憾和悲哀。
人们常说,一部优秀之作问世,需要作者、出版者的共同努力。人们对作者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应该的,也有充分的认识,而对出版者的作用和责任常常重视得不够。出版者犹如催生婆、助产士,有着生杀之权,因此对图书质量的良莠优劣,出版社有极大的责任,甚至有关键的责任。优秀之作产生,往往经过出版社的发现、编者与作者切磋打磨、最后放行问世的。“文革”前17年,优秀长篇小说“三红一创”的出版,就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同作者梁斌(《红旗谱》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作者)、吴强(《红日》作者)、柳青(《创业史》作者),精心琢磨,反复锤炼而成的。这段文坛佳话说明了编者对精品大作的推出,其作用举足轻重。一部作品的产生,编辑部、出版社就是最后一关,关键的一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此,作品的优劣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编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眼光。
从近期的《中华读书报》上看到,中宣部等单位召集12家出版社开会,就长篇小说出版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出版社要“做优秀长篇小说的‘助产士’”,并表示要“寻找一流作品,帮助二流作品,匡正三流作品,坚决不出四五流作品”。这是个很好的信息。推出精品的同时也要坚决抵制粗制滥造,杜绝庸俗,反对文学垃圾。一方面是抓作者,另一方面抓出版社,双管齐下,其效果将是明显的。在某种意义上,抓出版社更显得重要。因为“助产士”的责任重大!


第11版(书评)
专栏:

  大地书讯
宋生贵的《访踪沉思——文艺活动审美研究论稿》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艾斐著《中国当代文学流派论》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李青松乡音诗选《重温亲人》和黄以明的诗集《空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谢璞的长篇童话《小狗狗要当大市长》和樊家信的长篇小说《香母地》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大型工具书《中国企业管理大百科全书》(20卷)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张碧波、董国尧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闻树国的《传说的继续》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展现中国学术源流
仲为民
前些年,当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时髦时,有的新闻媒体曾煞有介事地介绍了一批“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书目。这批称之为“最”的书目,显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学科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后得出的。因为在那时,即使是在传统文化某一学科中的卓尔不群的大家,若是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有多少”这一问题放在其面前,他也未见得能答上来。所以此举虽可谓用心良苦,但仍可归为跟着感觉抓到一点现象就大做文章之列。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虽然仅凭读一两本书也是可以发表点议论的,“但文化的研究毕竟要向提要钩玄、竟委穷源的方向发展”,才能使人们冷静地对待传统文化。而要把文化的研究推向“提要钩玄、竟委穷源的方向”,就需要从学术的角度来系统介绍传统文化。程裕桢同志所主编的《中国学术通览》一书,正是做了这样的工作。
该书将中国文化体系中特有的,或在中国文化母体中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学术门类,进行了艰难地筛选,列出了足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53种“学”的目录,然后约请了在这众多学术门类中真正专攻一学的专家学者,从学说、学派、学问、学科四个方面,进行了“提要钩玄、竟委穷源”,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各个不同“学”的根和源。
本着金开诚教授所主张的图书出版要“眼睛向下,情趣向上”的原则,该书以“要把健康、有益和高雅的文化知识传播给那些渴求精神营养的广大读者”(书中前言)为编辑宗旨,集众多专家毕生研究之大成,深入浅出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面貌。因此,本书虽然是“从学术角度来阐述文化”,从“更深一层地来研讨文化问题”,但仍可视之为“普及性读物”。
正因为如此,像笔者这样的对传统文化从无研究的人也敢读此书,也相信金开诚教授对本书出版的社会效益的预言——“本书的出版虽然没赶上前一个热潮,但它仍然可以在永不停歇的文化探索和学术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学术通览》,程裕桢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书人书事

  商海诗心
朱先树
我的面前放着一部厚厚的诗集《商海风帆》,它的作者是刘更申。进入商海之后,在激烈的商战中保持一颗平静雅致的诗心,是刘更申别样的一种人生。他生在河北农村,自幼受到的文化熏陶。是民间戏曲、乡土民谣、抗日歌曲等等,是《黄河大合唱》最早在他心灵激起艺术浪花,诱发了他的诗人之梦。后来参军入伍,用诗笔歌颂军旅生涯。1955年《解放军文艺》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汽车兵之歌》,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文学追求之路。即使在“文革”期间,这种创作欲望虽屡遭压抑却仍未熄灭。他写出了《羊城夜》、《白幡吟》、《批判会》、《武斗》、《梦》、《问天》等表现身处逆境中的真实感情的旧体诗作。
投身商海之后,他抒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他在诗路上可以说是选择了一条独特之路。他发表的第一首表现商战内容的诗《谈判》以及在《投标》、《在承包合同上签字》、《决策的诞生》等诗中,都表现了企业家的精明和责任感。而在《我要公平竞争》、《官倒》、《冰冷的“开发区”》等诗中针砭商海时弊,表现了作为企业家的事业的艰辛和他的忧患,这一切都既真实而又诗意化,写得是颇有特点的。
当然,诗不是重在对事件的描写,而更多时候则重在表现人,表现个体的人的灵魂的真实。在香港《老人》一诗中,他写道:“做了一辈子发财梦”,也“赚过许多钱”的老人,“可如今/他没牙齿了/嚼不动岁月的艰辛/他的财产只剩下/双人床铺上/一只没锁的柳条箱/和一串被筒里的呻吟”。诗所揭露的“在这富得流油的港城/竟容不下一个孤独的老人”的事实,表现了金钱世界的残酷无情,使人不得不产生一种面对现实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慨。
从军、经商、写诗,刘更申勤奋耕耘,颇有收获。除1995年出版的这本《商海风帆》外,他还出版了《绿韵》、《攀山集》、《刘更申自选诗》等多种诗集。面对成功,刘更申说:“下海是商人,上岸是诗人,因此我没有专业诗人所面临的那种困惑和忧虑。我认为在经济利益冲击下,诗歌面临新的考验和选择。诗歌只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适应、服务、反映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会走出困境。”


第11版(书评)
专栏:

  开掘生活的美
孙武臣
我和门瑞瑜是同龄人,是新中国第一代红领巾,都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且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人生体味——“好比一滴再小不过的水滴汇入洪流,化为水的浩荡的集体”。因此,读他的散文集《雪国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感到格外亲切。
这一代人热爱生活,“充实地生活着,美丽地工作着”,相信到处都有美好存在,确是他们人生的特征。一个作家不挚爱生活,就没有深深的爱,就写不出深深的美。雪国是一个“极寒”世界,零下50摄氏度,“四时皆寒,五月始脱裘,七月江河即冰,不复知有暑也。”即使在“滴地洒成冻,喧天鸦诉寒”的“布衾多年冷似铁”的寒气彻骨之中,在“冻合玉楼寒起栗,光摇银海眩生花”的“霜旗冻不翻”的雪花如席、朔风如刀之下,作者也依然如王安石的诗那样将雪花形容成“巧丽世无种”;如苏轼的诗那样将雪覆盖的房屋形容成“玉楼”,将雪覆盖的大地形容成“银海”;如岑参的诗那样将北风比喻为“春风”,将雪花比喻为“梨花”般地集中目光,专注着雪国里的“绿”,因为绿象征着新生、希望与活力……作者对生活的挚爱用他的一篇散文的题目来形容是再恰切不过的了——“生活的酒,太浓,太美”。类似这样描写雪国大自然壮美的段落文字在散文集中顺手即可拈来。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完全以写大自然的壮美为题旨,而是要在雪国的雄浑而犷悍的大自然美的背景中,着意写出雪国里战天寒斗地冻、傲雪欺霜的人之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乡情、友情之美。无论是《冰雪风情》中兢兢业业为祖国的荣誉而工作了30多年的气象学专家周汝锵;回荡着祖国建设事业前进的脚步声的“八十四邮电所”里那位在白桦信笺上加盖第一个邮戳的业务员老吴;北极小站那位四十开外的彪形大汉在冰天雪地里不忘整修花坛的站长,还是《冬泉》中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在没腰的雪地里送放学的孩子回家留下艰难前行的身影的那位董老师,都是极为平凡的人。但我们能清晰而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向我们介绍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时候,那浓烈的眷爱之情贮满了笔端,字里行间溢于言表。作者是把平凡当作伟大来写的。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美质的体现者,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存与发展长达5000年之久而没有消亡的根本缘由所在。大约是信念信仰决定了我们这一代的价值取向与美学理想。这就是:发现美、表现美、认识美;“爱美、懂美、与美共生”。我以为这也是门瑞瑜散文创作的美学理想与追求之所在。
谈到门瑞瑜的散文,势必还要再一次谈到“文以载道”,特别是散文创作中,这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近些年连“文以载道”的提法都根本否认,这样理解“文学要回归自身”似乎又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古今中外的文学史都可证明文学都还是有所为的,无论这个“为”有大小、轻重、高下、自觉与不自觉之别,但终归有“为”。对散文来说,这就是它的“心”,我们有“旨意”之称,西方称之为“要旨”、“主题”。
(《雪国绿》,门瑞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中国大百科全书(青少年版)出版
经数百位编纂工作人员5年多不懈努力,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青少年版)》由海燕出版社全套推出。这部书是以7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为蓝本,融会各专业学科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面向初、高中学生和各类中专、职专技术学校学生而编纂的大型现代综合性工具书。这部书的特点主要是:
辞条多,图片多,规模大。以20世纪人类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针对当代中学生的实际需要,收有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社会与家庭、历史、地理、数理化、天文与地球、生命、工程技术等13大类、76个学科。共列各科条目1.2万多个,大条目中隐含的小条目多达5万多个。长条2000多字,短条300来字。各卷插图1万多幅,其中彩图2600多幅。特别适宜中、小学图书馆(室)和学生家庭配置。
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便于查阅。采用国际工具书通行编排方法,所有条目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统一排列,并附有汉语拼音和笔画两种索引。既可以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快速、准确、方便地查检,也可以作为系列知识读物浏览翻阅。
标准、规范,权威可靠。讲求教科书化,术语、译名及释文表述力求标准和规范。基础知识均采用最新研究成果,计量单位、科技数据均采用国际标准,新知识均有定评定论,有争议、待探讨问题,均依《中国大百科全书》为准。(陈文)


第11版(书评)
专栏:

  改革开放之路
李勤
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怎样走过来的,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样设计和领导这场将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变革的,人们还需要有一个深入和系统的了解。《邓小平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实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该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它以邓小平的思想和活动为主线,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为广阔背景,用丰富、生动的文献资料,采取纪实与理论阐述相结合的手法,对邓小平怎样设计和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怎样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怎样一条道路,都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和系统的论述。从该书中,读者可以领略到邓小平所具有的伟大政治家的气魄和胆略,体会到他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鲜明思维艺术和决策风格。
准确性、全面性、可读性,是这本书突出的特点。作者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考证,遵照历史发展的进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设计决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经过。该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了邓小平领导中国“第二次革命”中的主要内容和方面,如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正确评价毛泽东和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从农村改革到城市的全面改革,“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创办经济特区和构筑中国对外开放大格局,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聚精会神地抓好党的建设,确立新时期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统一祖国,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等等。
总之,该书全面描述了邓小平领导和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热情讴歌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向人们展现了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历史性功绩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一本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新作。
(《邓小平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实录》,高屹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中国集邮百科全书》问世
《中国集邮百科全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是世界上第一部严格按集邮知识体系科学分类的集邮百科全书。全书框架以集邮为中心,共设立了邮驿·邮政、集邮史、邮票、世界邮票、中国邮票、邮政用品、实寄邮品、邮政戳记、集邮人物、集邮组织、集邮活动、集邮展览、集邮研究、集邮文献、邮票市场等15个分支,共收条目1200余条,插图1000余幅,文字约150万字左右。
《中国集邮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是对中国集邮事业进行科学地总结、归纳、提高的过程,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全:覆盖了集邮领域中的各种知识;二精:着重介绍集邮知识系统中最有代表性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三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集邮的新形势,吸收了有关集邮的最新资料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成果,有鲜明的时代感,真正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集邮水平;四准:论点、数据准确,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五便:把集邮知识分成大小条目,按系统归类,便于读者快速查阅。
《中国集邮百科全书》是一本集邮领域内容齐全、资料完备、分类科学的集邮文献,它的出版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项立刚)


第11版(书评)
专栏:

  珍贵的文学和学术遗产
蓝棣之
十卷本的《唐弢文集》最近出版,对于我国学术界来说,这是一件重要的事。不仅是为了纪念,而且是为了借鉴和继承。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冒号,它会开启来兹。
唐弢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过去从中学语文课本里读过唐弢先生纪念鲁迅的文章,知道他是鲁迅的私淑弟子,与鲁迅有着亲切的师生关系,并且对鲁迅理解很深,是鲁迅研究的权威作者。唐弢先生的鲁迅研究著作富于创造性,见解独到而深刻,他在鲁迅逝世20周年时发表的长文《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和在鲁迅诞辰100周年发表的长文《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研究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性著作。他晚年撰述的《鲁迅传》,打算写33章,而只写成11章,虽未及写完,却为鲁迅传甚至别的伟人传记的撰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富于启发性的思路。
唐弢先生知识渊博,古今中外都在他的视界之内。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对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研究,对于文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评论,都成果累累,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他的学术著作,既有当代性,充满活力,又有长久性。他的学术论文至今读来仍然意味深长,富于启发性。
唐弢先生学术著述的特征之一是论从史出,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清晰地看到他的每一个思想形成的过程,他的结论看去都是新鲜的,而不是空洞的、武断的和绝对的。他是属于这样一类理论家:他从大量现象与事实概括出理论,他的论断往往被人一再引用(虽然难免断章取义),而他自己却很少生搬硬套别人的理论来立论,更反对用不懂的名词术语来装饰自己以招摇过市。
唐弢先生学术论著的另一个特征是富于艺术性。他的论文有很强的感受性,行文有艺术魅力,读来能让人陶醉,感染力很强。甚至可以说,他的文学艺术论文也不妨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
唐弢先生的“书话”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为它不拘一格,像是札记,有独到见解,又像是艺术作品,余味无穷。书话里所表现出的渊博和精湛,让人叹为观止。读他的书话,足以让人热爱书,进入书里的广阔世界。
唐弢先生的杂文是闻名于世的,他的杂文的价值在于时事性里寄寓着深厚的文化、思想、哲理内涵,所以尽管文章所论之事已经成为过去,但它蕴藏的文化哲理思想内涵仍然昭示着我们,同时在杂文的创作上给我们无尽的启示。他的杂文创作最初是从刻意模仿鲁迅开始的,但很快就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把掊击寓于正面的论述之中,批判而能“藏锋”,感情沉郁悲愤,诗意浓郁,从容不迫,漂亮潇洒,跌宕峭拔。这种风格,在“五四”以来的杂文传统中,是独树一帜的。
唐弢先生同时又以文学创作取得杰出成就,旧体诗词时有所作,也写过小说,但创作得多的还是散文。他创作的散文诗集《落帆集》,是我国4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优秀成果,西方一些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对此书有很高评价。其中《寻梦人》一篇更是奇文,用对话体散文诗形式表现一段极度痛苦的思想感情历程。散文集《生命册上》,表现了他这样的理解:时代是一个火海,贮满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罪恶,熊熊地燃烧着。火海在前,灵魂必须受审,要随时作好准备,毫不迟疑地纵身跳下去。
《唐弢文集》是唐弢先生一生心血的凝结,是他生命的象征,是留给后代的一份永恒的文学和学术遗产。为了编辑这套书,唐弢先生的夫人沈絜云老师抱病工作,倾注了全部感情。现在书出版了,她可以欣慰些了。借此机会,我们祝愿沈絜云老师健康、长寿,并对读者阅读研究唐弢先生的著作,作出更多的贡献。
(《唐弢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