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高考圆满结束
7月9日上午11时,紧张的高考结束了,全国266万余名考生如释重负。哈尔滨南岗区第三中学考场外,同学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互相交流着考试情况。
本报记者董伟摄
今年,西藏自治区有一千七百六十七人参加高考,分布在十个考点。其中少数民族考生九百四十二人,占报考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三点三一。计划录取一千零三十九人,考生与招生计划的比例为一点七比一。右图为拉萨市考点的考生们结束全部考试,走出考场,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本报记者宣宇才张忠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弘扬民族文化讴歌民族正气
著名画家王西京国画展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7月9日讯记者陈兴贵、王霞光报道:“弘扬民族文化、讴歌民族正气、振奋民族精神”。这是记者对今天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的、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王西京中国画展》所产生的强烈感受。
尽管细雨霏霏,但丝毫没有影响近千名社会各界人士对画展的盎然兴致。这是画家在国外成功地举办了30多次画展之后,首次在国内举办的大型个人汇报展,画家近20年来精心创作的130多幅代表作在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迎接人们兴奋不已的目光。
为一睹王西京这些“为民族保留元气”的画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程思远等领导同志来了;画界名流白雪石、韦江凡、刘勃舒等也来了。看到新近出版的《王西京画集》,薄一波同志挥毫题辞:“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田纪云同志欣然写下:“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现任西安中国画院院长、西安美协主席的国家一级美术师王西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艺术才华、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淡泊旷达的艺术志趣饮誉海内外,成为中国当代人物画坛后起一代的中坚。
浏览王西京一幅幅力作《千古功臣》、《远去的足音》、《雪落空谷》、《天闲云淡》、《天问》等,或写实,或写意,无不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心理及个性气质,凝聚着一种对人生的理解和思索,传达着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的精神内涵和超然于物外的人格力量。欣赏他笔下的屈原、杜甫、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你会强烈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的爱国情怀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在展出的作品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13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领袖的肖像格外引人驻足凝视。在这些精心之作中,王西京以洗炼的线条、酣畅的笔墨和高超的构思再现了党和国家领导群体的熠熠风采,使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参观画展的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和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等均对王西京的作品给予很高评价,他们认为王西京的画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歌。
王西京本人和他的画作非常明确地向人们传达这么一种“意念”:艺术必须把民族的元气留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永不退色的旗帜
——记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本报记者贾西平
一支二三百人的科技队伍,40多年来,竟有3人为了测绘工作而献出了生命。这,就是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5年前,国务院授予这个队“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测绘大队”的光荣称号。5年来,这支英雄的队伍,又南征珠穆朗玛峰,北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经受住了商品大潮的冲击,忍耐了任务不满的困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奋勇拚博,谱写了新的篇章。
“领导实干,比说什么话都有分量”
现任国测一大队总工程师庞尚益,刚走出校门就啃了个硬骨头:赶上了1989年珠穆朗玛峰联测。这里是一个冰雪的世界。晚上,冷到零下30多摄氏度,脸碰一下仪器就粘掉一层皮;白天,强烈的紫外线穿过稀薄的空气,灼得人的皮肤黝黑、干裂;氧气只有内地的1/6,躺着睡觉相当于在内地扛麻袋。他想到在沿海城市工作的同学很快赚了钱、有了车,自己却吃这般苦受这般罪,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就向领导写了辞职报告。报告递上去了,心里却忐忑不安。看看身边的那些领导,人家也读了大学,业务水平比自己高,年龄比自己大,困难危险的地方人家能坚持,为什么自己不行?庞尚益说:“看到领导实干,比说什么话都有分量,我把报告撤了回来。”现在,他又以自己的行动感召着后来人。
在一大队,干部主要靠身体力行。1990年夏,一大队在天山深处进行天文、重力、水准测量。这里大雪弥漫,山梁滑得像鱼脊一样,稍有不慎就有危险。10年前正是这里夺走了该队一名队员的生命。但本次测量是一次大范围联测,如果这个地区进不去就会留下一片空白,影响整个联测结果。当时担任副大队长的翟建全来到测量小组,不顾艰险带着两个同志闯禁区踏勘。后来小组沿着他们踏勘的路线胜利完成了这次任务。
1993年11月,为加快克拉玛依油田开发,三中队副中队长霍保华带领测量小组开进测区,恰逢几十年未遇的大雪,气温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有一次,霍保华在向测点开进途中遭遇车祸,摔得满头是血。为了抢有利时间进行观测,他二话没说背上仪器就要干活,司机忙拦住他:“不要命啦!”“不干?我们岂不白来了!”等到下午3点干完活,同志们帮他洗头时才发现他的头上扎了许多玻璃碴。
在一大队采访,会听到许多这样的故事。
“既要能吃苦,更要技术精”
国测一大队的技术人员通过精密测量发出警报:我国一个主力电厂的主厂房基础正垂直升移,磨煤机基础的形变以每月+2毫米速率累加。针对这一重要情况,该厂请专家会商。有的专家质疑:如果测量结果属实,那么主厂房将会有较大范围的裂缝,个别立柱甚至会断裂。该厂立即进行大范围检查,刮掉部分建筑物的外皮,结果发现了135条裂缝!这个想起来叫人后怕的隐患如果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常规测量手段逐渐被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尖端技术所取代,仪器设备及作业方式正朝着电子化、程控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作为国家级的测量队伍,一大队的装备也在迅速改善。该队在全国率先开辟GPS卫星定位测量这一新技术,在全国GPS网布测和多个局部网的测量中,均以高水平、高效益的成果令同行业刮目相看。随后该队又相继购置了一批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数字化测图仪、测距仪及计算机系统。与此同时,该队针对队员过去工种单一、业务面专而窄的特点,对全队人员轮番进行业务培训,根据测绘市场需求拓宽作业范围。业务干部基本上都由30岁左右的同志担任。凭借高技术优势和人员素质的优势,大步走进市场,先后在深圳、广州、天津、北京、上海及新疆、安徽、湖北、陕西等地承担了多项测量任务,扭转了近年来任务不饱满、经费拮据的窘境。
国测一大队在中国有名,在国外也有声望。就在我们去西安采访之前,一个由一大队组成的测量小组在国际招标中中标了。当人们赞扬他们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时,年轻的大队长翟建全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艰苦奋斗仍然是我们的饭碗,我们要能吃苦,更要技术精。”
“他们就是活着的雷锋”
5月中旬,为了天津新港的建设,常年在崇山峻岭中奔波的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二中队队员,风尘仆仆地赶到天津测区,在离沿海大堤不远处的一幢旧楼房里安顿下来。尽管楼道里堆放着常年无人清扫的垃圾,墙壁门窗上粘满了煤灰,但这比他们常住的帐篷好多了。刚到一个新环境,中队长、共产党员高西江马上召开全体人员大会,要求大家严格遵守纪律,多想一想住在这里给楼里其他住户带来的不便。会后,全体同志不顾长途乘车的疲劳,不顾扑鼻的恶臭,对他们所住的三楼从房间、楼梯、走廊到厕所、水房等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大清扫。中队还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资金,在本楼安装了电表、更换了水龙头,并排出卫生值日表,每日有队员轮流打扫。堆积多年的垃圾拉走了,水房厕所厚厚的污垢不见了……上年纪的住户看着眼前这支穿着土气却精神不凡的队伍,似曾相识;年轻人开始在自己的记忆库中搜索,说他们就是活着的雷锋;当初曾强调各种原因限制他们用电、用水、用厕所的人,则面带愧意。
南方的夏日阴雨绵绵,天一晴立刻又热得像蒸笼一样。正在深圳南山区作业的四中队队长刘键和几名队员,天不亮就爬起来赶路了。从他们住的冶金部第十九工程公司驻地到测区有七八公里,为了节约经费,队员们天天往返靠的就是两条腿。他们的生活标准很低,为克服阴雨、密林给作业带来的困难,又常常干到次日凌晨一两点。这样的工作方式队员们已习以为常,但第十九冶金工程公司的职工们却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职工们说:“过去学雷锋有人说看不见,现在国测一大队就在我们身边。”
国测一大队的故事,从天山南北讲到东海之滨,从已退休的老队员讲到刚入队一年的大学生,从50年代讲到今天,都讲不完。这是因为国测一大队这面艰苦奋斗的旗帜,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加鲜艳!(附图片)
(压题照片:张江齐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青岛街头有“高考的士”
新华社青岛7月9日电(记者刘海民)今年高考期间在青岛街头巷尾活跃着一批专拉考生而且免费的出租车,人们称之为“高考的士”。提供此项服务的是青岛旅游汽车公司。据悉,这家公司,抽出100部配备了车载电话的出租车,用车的学生只需凭准考证,拨通要车电话,预约乘车时间,届时“高考的士”就会准时赶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众化信息高速公路展区建立
日前,在中国科技馆重新开业之际,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向科技馆无偿提供“中国大众化信息高速公路”展区,以瀛海威时空为样本,常年向公众展示我国电脑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在今后的两年中,瀛海威还将协助中国科技馆开办网络教室,向公众普及最基本的网络知识,同时还将帮助科技馆建立内部网络系统,完成中国科技馆、瀛海威时空、国际互联网二点互联的示范网工程。(陆群)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方交大与微软开展教育合作
本报北京七月九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今天下午,北方交通大学与微软公司在软件高级技术教育方面的合作正式启动,双方共建的“微软教育合作中心”宣布成立。这一合作旨在提高北方交大的计算机教学与应用水平,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微软公司向北方交大提供了价值六十多万元人民币的软件,北方交大将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验、软件开发和办公管理等方面。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大图书馆新馆开工建造
本报北京7月9日讯记者毕全忠报道:北京大学今天开工建造新图书馆,建成后的北大图书馆将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创建于1902年。现馆楼是1975年建成的,当时设计为藏书300万册,阅览座位2000个。如今北大拥有图书已达450万册,学生增加了近一倍,原馆已不敷使用。建造新馆,是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一项重点工程。香港李嘉诚先生为此捐款1000万美元予以资助。1998年北大校庆前新馆建成后,将使北大图书馆藏书量达600万册,阅览座位达4000多个,全部设施实现现代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解决六千五百万人口的温饱问题
国家科委提出十条扶贫意见
本报北京7月9日讯记者何黄彪报道: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至今仍有6500万人民尚未解决温饱。针对当前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国家科委于今日在此间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扶贫工作的10条意见。这10条意见是:
——坚决贯彻依靠科技振兴贫困地区经济的指导思想。多年来,尚未摆脱贫困的地区普遍存在资金利用效益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恶劣等一系列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资源的开发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
——大力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九五”期间,国家科委每年将向贫困地区推荐200项以上的先进实用技术,力争到本世纪末科技对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振兴贫困地区传统支柱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要按照科学的规划调整传统产业布局,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并力争开发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质龙头产品。
——保障贫困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一批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使之从注重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向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科技示范,形成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模式。
——发展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要改革科技服务的方式方法,逐步引入有偿服务和竞争的机制,拓宽科技服务领域。
——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科技文化素质。要扶持建立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或培训中心,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使贫困地区群众普遍掌握1至2门生产和致富技能。
——激励科技人员投身扶贫攻坚战役。要建立贫困地区科技人员奖励基金,对在科技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科技人员给予特殊津贴。
——组织区际间科技协作和对口支持。要通过互派干部和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干部交流。
——加大科技扶贫的资金投入。要广开门路,积极筹措科技扶贫资金,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扶贫资金投入体系。
——广泛开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扶贫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要把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作为首要目标。
国家科委副主任韩德乾指出,科技扶贫是我国政府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部分,这次提出的10条意见,是国家科委对“九五”期间科技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教委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做好学生暑期工作
本报北京7月9日讯国家教委日前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暑期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有益活动,让广大中小学师生度过一个愉快、有意义的暑假。
国家教委要求各地在组织暑假活动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社会调查以及同当地各条战线优秀人物代表座谈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部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中小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青少年宫(家、站)等要向中小学生开放;有关文化场所、设施要按有关规定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
国家教委指出,各地要本着休息为主的原则,指导中小学校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假期作业一定要适量。补考学生需要进行辅导、补课的,时间不要超过有关规定,学校一律不得收费。各地学校也不得在假期组织以升学为目标的辅导或提前讲授新课。
国家教委还要求各地做好新学年新生入学工作,努力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划,同时做好在校生的巩固工作。
鉴于每年夏季都发生多起学生溺水死亡和其它安全事故,国家教委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和事故防范工作。目前汛期未过,暑假期间,各学校要进行一次安全检查,严格执行值班护校制度,妥善安排好校舍、财产的保护措施。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书法集《墨海飞龙》出版
本报讯记者李新峰报道:一本记录谢德萍六十次个人书法展览的书法集《墨海飞龙》近日出版。楚图南、赵朴初、舒同等为该书题词。该书精选了谢德萍在国内外举办过的六十次展览中的真行草隶篆各体书法作品一百三十多幅。谢德萍是文化部研究员、中华书法学会会长,著有《毛泽东书法艺术》等书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又一批留学生获汉语学学士学位
近日,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原北京语言学院),一百多名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穿戴上学士服,获得了汉语学学士学位。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每年来语言文化大学学习的留学生有四千多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已培养了十三个外国驻华使馆的大使。目前在外国驻华使馆、经贸机构中,会讲汉语的外国人有三分之二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过。(赵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