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巩义为开发土地有功者立碑
本报讯河南省巩义市坚持为开发复垦土地有功者立功德碑。他们明文规定连片开发复垦土地30亩以上者,才能获此殊荣。6年来,全市已立了45块这样的功德碑,同期开发复垦土地5.4万亩,连续5年开发复垦土地大于建设用地。
(姜德兴孙良臣)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盼望恢复试验田编辑同志:
笔者在周围农村调查了解到,当前一些农民兄弟、果农盼望恢复农村试验田、试验园。六七十年代每个生产大队都有试验田,由大队派农技员、林果员进行种植、栽培试验。这对推广农作物良种和先进的林果技术起到了示范作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果园分包到户,试验田不种了,试验园不培植了,试验队伍也解散了。种什么、怎么种、栽什么、怎样栽,不少地方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眼下,我县专职农技林果人员少,县农业技术、林果技术推广覆盖面不宽,如果各村组划出一块试验田、园,或找示范户,由农林技术员、乡村干部或有文化、爱科学的青年组成试验队伍,通过试验种植,取得经验,然后指导农民耕种管理,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一定会受到欢迎。
河北省涿鹿县赵志兴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技站“站”在哪里
罗红艳肖刘文
农技站理应发挥普及农业技术的纽带作用。然而,一些地区农技站的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一、牌子立着,大门锁着,只见牌子不见人,牌子整日孤守空房,农技站形同虚设。二、部分农技人员既卖化肥、又卖农药,农技站成了农资经销站,农技人员成了售货员,终日站在柜台内,围着生意打转转。三、一些农技人员“农转非”转移到其他非农行业去“发展”了。
国家一再强调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而农技站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农技人员只有走出站院,充分围绕“农”字作文章,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农技人员走进农民生活,了解农民缺什么、想什么,利用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科技的营养。农技服务要真正走向田间地头。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石头“啃”出了滋味
蔺如伟吴洪晨
地处沂蒙山区的山东省平邑县临涧乡,靠满山遍野的石头发了财。他们开采加工的石材远销欧美、东南亚及国内各主要市场,成为全国知名的石乡。去年,这个只有2万多人的小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620元,分别是1990年的8倍和2倍,昔日的穷乡僻壤,一跃变成全县的富庶之乡。
临涧乡地处四海山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过去,走亲串友到临涧,常常听人说:临涧穷,因为这里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石头压人不压饿,哪能不穷。的确,在临涧,90%以上的村都坐落在深山之中,不用说房前屋后处处是碍眼的石头,就是庭院中突兀的大石根,往往也要几年、几十年才能清除。当地人形容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不挑就得驮,好腰板也累成小罗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道这满山遍野的石头只能把老百姓往死路上堵吗?
机遇终于来了。1985年春,这个乡黄天村党支部书记李天静到济南出差,无意中发现城里人竟用钢锯锯石头。人家告诉他:锯出的石板能卖大钱。他着迷了:咱山上的石头行不?回家后他顾不上歇脚,背起一块石头就下了武汉。经武汉建筑学院专家鉴定:这是一种硬度高、耐腐蚀、色泽鲜艳、国内少见的优质花岗石,可与世界驰名的“印度红”相媲美,极具开采价值,并当场起名“平邑将军红”。经省地矿队勘探,临涧“将军红”花岗石储量在10亿立方米以上。人们惊喜得快要发疯了:全乡方圆几十里十几个山头原来都是金山、银山。
就是这个黄天村,第一年采石1200方,卖到北京,一把拿回18万元现金。与此同时,与之相邻的余粮店、茂分岭、大麦滩等村也纷纷走进大山,采起花岗石,成了远近有名的石材专业村。1991年乡领导随县里到外地考察,一位干部指着那里的“莱州红”说:“这都是拿咱们的石料加工的。”在淄博,临涧花岗石又改名换姓成了“淄博红”,比在临涧多赚几倍的钱。乡干部认识到,这都是缺少精深加工造成的。回来后,乡政府会同县矿管部门加强了对矿山的管理,制定政策大力发展花岗石加工。全乡新上110台锯石机,又投资30多万元,从意大利引进一条花岗石加工精磨流水线。现在临涧乡年开采2万立方米,加工各类板材47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年实现产值2亿多元,利税3000多万元。不仅乡政府财政收入猛增,老百姓更是手头富足。这个乡余粮店村,1995年仅依靠集体的7台锯,就完成产值5000多万元,利税500万元,人均收入2400多元。村中人人拿工资,学生免费读书,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发生活补贴。现在,不少普通村民家中置下了录像机、放像机、电冰箱、洗衣机。如今,在临涧,人们又听到了新的顺口溜:“石头蛋,金不换,换完钞票换洋钱(外汇)。”
乡党委书记杨德令告诉我们:临涧靠开发花岗石修了路,架了电,装上了程控电话,并形成了以石材开发为主的产业体系,今年将继续“咬”住石头不放松,往更深层次发展。
临涧“啃”石头,越啃越有滋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何愁新风不浩荡
——农民赵亚华兴办《新风之花》
杨新明陈晔楠
“听众朋友,现在是《新风之花》专栏,播送何必多采写的小故事《老功臣不忘好传统》,说的是长三节村陈万国精心服侍百岁老母的事……”5月31日下午5时45分,这悦耳的声音随着电波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江苏省如东县曹埠乡1.6万多人的心田。埠北村3组陈兵听后激动地说:“这样的故事好长时间没有听到了,真是说到了我们农民的心坎上!”这个《新风之花》专栏是盐灶村7组农民赵亚华出资设立的。
今年39岁的赵亚华1975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工人,经过商,其间风风雨雨使他深深感到“做人难,做好人更难”。今年4月一场大雨过后,他在走亲戚途中目睹了这样一个场面:一位40多岁的男子从泥泞中扶起了素不相识的一位农村妇女,却遭到围观者的嘲笑,弄得这位农民十分尴尬。“做好事的人,多么需要社会舆论撑腰啊!”富有正义感的赵亚华萌发了拿出部分盈余资助传播文明新风的念头。乡党委高度重视赵亚华的想法,决定在乡自办的广播节目《曹埠之声》中开辟《新风之花》栏目,专门播送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稿件,弘扬社会正气,抨击歪风邪气,净化社会风气;每周播出两档新稿,稿费及相关费用由赵亚华逐月支付。5月20日,乡广播电视站向全乡播出了征集反映人民群众公而忘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新人新事稿件的启事,在一周时间内就收到了乡村干部、工人、农民和学生的来稿十多篇。
在开播当天晚上,赵亚华表示:“《新风之花》栏目办到什么时候我就支持到什么时候,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一点义务。”乡宣传委员许汉林高兴地说:“如果大家都能像你这样鼎力相助,不怕社会风气不得好转。”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阳新县居民下乡开荒
本报讯湖北阳新县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开发荒山荒湖,目前,该县有500多城镇居民承包开发了荒山1700多亩、荒湖5200亩,办起了各类种植、养殖、加工企业300多家。还有近300名因企业效益不佳而停薪留职的职工,正准备到农村寻找致富门路。城镇居民争相“非转农”成为该县一种新趋势。(向能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进入80年代中期之后,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不高,1991—1995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4.3%。如果要按期实现小康,从1996年到200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应达到7.2%以上。在今后4年中,我们能实现这一目标吗?
农民增收前景展望
本报记者王慧敏
1995年是近年来农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元,扣除物价因素后,比上年增长5%以上。
在去年旱涝兼呈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绩,固然令人惊喜。不过,对农民收入状况后顾前瞻一番,我们会感到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

农民收入曾有过快速增长的阶段:农村改革初期至1984年,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加之国家出台了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业投入等有效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那一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5.1%。但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乡镇企业的波动,农产品“卖难”,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1985—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仅3.35%,其中1989年为负增长。此后,国家再次大幅度提高粮棉收购价格、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农民收入又有所回升,1991—1995年,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速度为4.3%。
不过,这样的速度与小康目标的要求相比,显然是不够的。按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199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45元。本世纪末要实现小康,从1996年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7.2%以上。我们怎样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呢?

就客观条件看,农民增收任重道艰:
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每年以三四百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口却以1500万的数量增加。人均耕地比建国初期的2.7亩下降了近一半。耕地锐减、人口的大量增加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形成巨大障碍。
近两年农民收入回升,与调价因素关系甚大。目前,有些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或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从长远来看,寄希望于提价增收,潜力不大。再从农民家庭经营状况分析,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涨,近年来农业经济效益是逐年下降的。1991—1994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年均增长8.9%,而人均家庭经营费用年均增长13.7%,每百元家庭经营费用获纯收入,1990年为239元,1991年为220元,1994年已下降到192元。另外,乡镇企业中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向愈加明显,劳动力就业压力日益加大。1994年与1990年相比,乡镇企业每万元资产吸纳劳动力由1990年的3.24人下降到1.38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2亿,今后每年新增劳动力1300万人。到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将达到1.6亿。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不好,肯定会影响增收。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农民负担反弹,已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不少地方存在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农民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在“三乱”中失去。

当然,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农产品市场需求增加,为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科技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农村新的产业组织的出现及土地制度的创新,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更宽的领域……那么怎样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加快农民增收的速度呢?
在我国人多地少这一特殊条件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无疑是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专家认为,要如期实现小康,农民种植业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加额不能低于30元。就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看,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美国、日本及西欧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化温室的推广,农业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农业与专业化分工的完善,将使种植业效益成倍增长。在这些方面,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国水域、草场面积广阔,这些资源我们利用得还远远不够。目前,我们每亩草地的载畜量只是澳大利亚的1/34。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也是今后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重要途径。通过改良品种、开发饲料、发展远洋渔业、家庭养殖业等措施,养殖业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加11—15元收入当是可能的。
改革开放以来,凡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大多是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时期。今后,农民收入欲快速稳定增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依然是关键。专家认为:要如期实现小康,“九五”期间乡镇企业产值年递增速度不能低于20%,到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应达到12万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农民年均增加收入30元左右。要实现这个目标,乡镇企业不但要在量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必须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同时,应通过东西合作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现在,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已成为影响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4年东部地带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02元,中部地带为726元,西部地带只有616元。差距主要在于各地乡镇企业的基础不同。
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制度改革必不可少。要采取措施逐步发育农民自己的经营和流通组织,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宽松的环境。此外,还要设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流动有助于提高当前农村就业和收入水平。这里的流动包含着农民的多种从业转移行为:从纯农业活动转向兼业活动,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低收入地区转向高收入地区,以及从农村转向城镇。专家的调查表明:从事纯农业、兼业和非农产业,会得到递增的纯收入,三者之比是:1∶2.28∶2.85。
当然,要使农民真正富起来,不仅仅是增收问题,还关系到宏观经济环境和整个社会的物价消费水平。还要“‘加法’‘减法’一起做,增收减负两手抓”。当前,特别要注意农民的隐性负担,杜绝各种名目的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使农民辛苦经营得来的收益,能真正留在兜中。(附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要生存,必须发展
——记四川绵阳城郊信用社
贺正义薛原
四川绵阳城郊信用社,从1979年仅有1个营业室、6个人、存款仅77万元的“小不点儿”社,发展到今天有100个员工、21个储蓄所,1995年存款余额达5.35亿元,贷款金额达4.15亿元,全年创税利437万元的农村金融大户,该社主任、全国金融系统劳模雷作海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雷作海1979年走马上任,在业务上,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认为:信用社必须发展才能生存。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跑遍了大街小巷,仔细分析哪儿适合增设网点,想定后到人民银行办证,与房主讨价还价……城郊信用社的网点遍布绵阳,存款随之上升。雷作海又提出全员上阵抓储蓄,下功夫组织低成本资金。同时,他们还在企业困难时鼎力相助。有一年春节,绵阳一家大企业在外地收回了1000多万元现金,无专用车运输,他立即派人花高价租用了运钞车将款运回,又和大家一起连夜清点,一直干到初一的早晨。他们全心全意细致耐心的服务,赢得了信任和支持。1995年下半年低成本资金比年初增加了2683万元。
源头有了活水,但如何保证安全,让资金产生最大效益,是雷作海长期探索的问题。他的见解是:正道、依法、稳健经营。
1993年全国掀起了房地产热、股票热、到沿海投资热。一些单位赚了钱,好些职工动了心,劝雷作海投资,他硬是不为所动。事隔不久,许多单位因大笔钱陷进去而叫苦不迭,而他们却没有损失1分钱。雷作海将资金用来扶持本乡的企业、农户及长虹公司等国营大中型企业,亲自上门为农户们出主意、订规划。1995年城郊乡创产值25.8亿元,上交财政1580万元,信用社功劳不小。
大家服他,还在于他严于律己。职工们如数家珍地说了他们主任的件件往事:乡政府奖给他5000元,多数都给了职工;他妻子所在单位效益差,每月工资仅100多元,行领导多次提出将其妻调到银行,他死活不肯,说近亲回避,至今妻子仍在原地未动;一次大暴雨,信用社金库和他的家都被淹了,他全不顾家,带上安全员赶到金库,将29个钱箱、帐包转移到安全地带。职工们说:雷主任一年加班少说也有100天。
现在,四川绵阳城郊信用社发展势头很好,固定资产达3370万元,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微机管理的办公大楼即将竣工,与1979年相比,固定资产增加了3.3万倍,贷款规模扩大了1.4万倍,在大西南的信用社中,存贷金额、职工人均额、增长速度均居第一。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要为农民“充电”
潘昌国
最近,农村不少地方利用闲暇,请专家、学者为农民讲授良种推广、植物栽培、配方施肥等农业实用技术,教给农民饲养黄鳝、甲鱼、河蚌等特种养殖的本领。这种为农民“充电”的举动,决非权宜之策,而是长远大计。
在一些人看来,农民土生土长,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春种夏插,秋收冬藏,农民有的是经验、办法,可谓轻车熟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考察,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无论是把握市场脉搏,还是实现粗放经营方式向集约经营方式的转变,都需要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农民。目前农村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农产品市场波动、许多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等问题,除了其自身方面原因外,都与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有关。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7%左右,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很少。据介绍,在很多发达国家,务农也要凭证书。如丹麦,凡是立志务农者必须经过9年的义务教育和6个月的农业基础教育。同时还要具备3年务农的实践经验,再加上9个月的农业经营课程,经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有关证书。我们国情不同,当然很难这样要求。但是,经常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形式,为农民们“充充电”,上上课,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确实有着重要意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春涛乡有个致富“参谋部”
本报讯在江西省余江县春涛乡,有个被农民称之为“致富参谋部”的无偿信息服务组织,组建了一个遍布全国的信息网。农民需要什么市场信息,只要跟乡信息联络指导小组联系,小组及时跟全国各地联络站联系,当天便可将全国各地的市场动态反馈给农民。(张敏胜洪巧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海南省儋州市兰洋农场一九九一年引进优良的荔枝品种——“妃子笑”,经过几年的精心栽培,三千亩荔枝连年丰收,供不应求。图为青年女工在喜摘“妃子笑”的情形。吴文生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北松滋市桃树乡四方岭村的陈良坤,三年来,主动承担养护村里通往山外的一条公路的任务。这是5月24日,一场山洪冲坏路面,他带领全家人连夜抢修的情景。刘书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