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热点回述

  多彩的五月
遗憾的《廊桥遗梦》出色的上海艺术节永远的贝多芬
袁晞
四月底到五月初,美国大片《廊桥遗梦》在一些城市上演,由于同名小说已畅销了两三年,卖出去不下十万册,搬上银幕自然吸引人,加上又是克林特·伊斯克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联袂主演,不用电影院费劲宣传就有很高的上座率。从电影院出来的人们评价却是好坏参半。没看过小说的人没有比较,单是梅丽尔的表演就够称道一阵子。看过小说的人多认为这个版本的电影有点破碎,男女主人公那超越时空的爱情似乎找不到产生的依据。电影的多种艺术手段极大地充填了小说读者想象的空间,而又与各层次读者的想象有大大小小的距离,不免留下种种不满和遗憾。
上海艺术节没有常见的晚会,而是以经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做开场,别开生面地撩开了艺术节的大幕。从五月十八日起,这届艺术节的重头戏歌剧、舞剧先后登台,用法语演唱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德国艺术家合演的歌剧《蝙蝠》曲高也能和众,新样式的音乐剧《夜半歌魂》能雅俗共赏。有的新剧目尽管受到尖锐的批评,但也是值得肯定的尝试。《胡桃夹子》由日本艺术家清水正夫编导,舞蹈的编排和舞美设计都给观众以美的惊喜,日本芭蕾艺术家森下洋子、中国优秀演员杨新华、上海新秀季萍萍老中青三代的表演受到普遍称赞。
五月二日结束的“法国印象派油画大师精品展——激光、电脑、三维空间,原作的完美再现”,是北京近期美展中每日观众人次较多的。虽然是复制品,高科技的制作让人难辨真假,对没机会亲眼见到莫奈等原作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也算是聊饱眼福。五月下旬《中国日报》九位摄影记者在中国美术馆联手举办《中外名人摄影展》,观众十分踊跃,记者们捕捉瞬间的才干和名人效应是展览成功的原因。
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第三次访华,五月三十一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在沃尔夫冈·萨瓦利施大师指挥下,乐团演奏了《列奥诺拉》第三号序曲、第四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田园》)等贝多芬作品。同是贝多芬,不同的指挥和乐团总给人有不同的感受。听高水平的音乐真是常听常新,听一次有一次的体会。贝多芬音乐给多彩的五月又画上了辉煌的一笔。
还需一说的是,有的观众仍未养成听音乐会的良好习惯,总有人在乐章间隙鼓掌,破坏了乐曲的连贯和节奏,以至指挥先生不得不把《田园》的后三个乐章连奏;场内还有人进进出出,呼机响个不停,这些都是精彩表演的不谐和音。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评

  为水而歌为水而泣
钟国兴
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艺创作的主题,而且是世界性的,几乎每一个民族古老的创世传说中,都有关于水的故事。因为水本身就是我们生命的一个组成要素,而且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无时无刻不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电视剧《水困古城》(编剧:李伯宁)选择了这个古老而又现代,属于中国又是世界性的主题,显示了编剧、导演的眼光。导演郑克洪说,这部片子是要塑成“一个警示人类的血色黄牌”。仅仅这种追求、这种意识,就是与众不同、值得称道的。《水困古城》这部11集电视故事片,从解放前直到现在,纵贯几十年,以几大历史变迁为背景,刻画了一群水利人的事业、生活的历程,这是电视片创作中第一个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水的问题和水利事业的片子。
这部片子的历史跨度较大,场景变化较大,因此对于营造一种贯穿始终的氛围,强化人们的美学感受增加了难度。但是很明显,导演在这方面还是作了很大努力的。从始至终,有一种悲壮的气氛。从用“童男”、“童女”做求雨的祭品,人类被迫的牺牲,到洼子的死——水利人的献身,无不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壮。特别是张薇、张敬辛之死,是片子的结束,也是悲壮的高潮。在悲壮之中,凸现了水与人类的关系,也张扬了正气和英雄主义。
叙说一个关于水的动人的故事,并同时反映几个时代变迁中水的问题及其趋向,这具象与宏观的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无疑是一个“高难动作”。这部电视剧11个片头,通过运用史料和富于震撼力的旁白,作深层透视,从而加大了信息含量。它把纪录片的写真和抒情正剧的造型以及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起来,在艺术形式上作了一种全新的探索。
当然,片子有些细微之处还是需要推敲的,包括一些情节是否可以更加细致,衔接可以更加自然等等。但总的来说,这部片子为水而歌,为水而泣,其歌其泣,发乎真情,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黄河摄影家
忽培元
终于有那么一天,他看清了自小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真实面目。那是在几千米高空,如同儿时的梦幻一般,他乘坐在直升机上,像鹰鹞一样俯视下去。他惊奇地发现,那丘陵鼓凸、沟壑纵横的黄色世界,竟是一个肌肉发达、筋脉可辨的汉子躺在那里!他拚命擦拭双眼,却更清晰地见那汉子舒展而似睡非睡地躺在那里,头枕毛乌素大漠南沿,脚指秦岭北麓……黄皮肤的沉默不语的巨人躺在那里,躺在银白与苍绿之间,在冬月的阳光照耀下,通体发出浑黄而迷人的光亮和无与伦比的力的信息。他的身心为之震颤起来。他一时慌乱无措。他感到手中那总认为足以包罗万象的相机顷刻之间变成了一圪塔毫无用处的废铁。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至此以前拍摄的那一大堆曾经感动过自己也感动过别人的风景和人物照都成了一些毫无生气浮光掠影的东西。那条他不知造访过多少次的多姿多情的乳黄色大河,正沉默地涌流在秦晋之间的大峡谷中。仿佛远途归来的游子见到了母亲,他用泪汪汪的双眼向黄河致敬。飞机滑翔到黄河壶口瀑布上空。他的脑子嗡的一声,眼前随即化作一片空白。他不敢回味、更不敢承认方才那一瞬间,自己看到了什么。那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母性的尊重和异性羞涩的本能迫使他闭上了眼睛。耳边独有风声伴着发动机的轰鸣。他能感觉出飞机停止了前进而在垂直下降。等到他睁开眼睛,直升机已停留在距瀑布70米的空中。在这样的高度俯瞰壶口瀑布,注视那九曲黄河一壶收的奇观,他深切地理解了这条由遥远青藏高原冲开九曲十八湾匆匆而来的大河,何以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了。
眼下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后生,体态已不苗条,两鬓早生华发,然而他眼睛里和镜头前的黄土高原黄河壶口依然是奇特而美妙,依然是那么探索不尽,耐人寻味,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已经记不清了,十多个春秋他多少次走进高原走进壶口,更不记得自己磨破了多少双鞋,用完了多少盒胶卷。只记得自己是把全部的青春激情和生命的炽烈投入了那片土地与那壶圣水。终于有一天,当他坐下来喘口气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身后,已经留下一长串深深的脚印。每一窝脚印都是一首诗一支歌,凝聚着他的激情和汗水。于是,他像一个秋季里收获庄稼的农民,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公之于众,这便是他的黄土地系列“陕北行”和壶口系列“中国壶口瀑布”两次摄影展。
这是两组审美对象与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反映着摄影家由写实步入激越,由沉默走向咆哮的两个内涵不同的艺术创造阶段。十多年前的那次“巡天遥看”,不仅仅使他从本质上认识了黄土高原和黄河壶口,更为他的心灵注入了一种艺术创造的灵性和百折不挠奋进不息同命运搏斗和抗争的精神。十余年间,他就是凭借着这总体的认识,更凭借那不是每一个举着相机的人都具备的灵性精神,在属于他的那一片土地上和那一壶圣水中寻觅、探求、捕捉、摄取。他的“陕北行”系列,实际上就是陕北人物肖像系列。换言之,那是在摄取“陕北人”的灵魂。他用几百幅上千幅作品,精心构筑着自己的“陕北人物”画廊。那每一幅,无论是老汉、婆姨、女子、后生,还是拦羊的、石匠、背庄稼的、骑毛驴子的,都不是一般的“像”,而是陕北人的灵魂。看得出在拍摄这些照片时,他心中盘算着的决不是角度、焦距、用光、调色和背景衬托对比层次之类的技术和技巧,而是那仰面躺在大地上的黄皮肤的聚集着无穷无尽勇力的沉默的巨人。他的这组作品在古城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展出后,引起了轰动效应。人们感到耳目一新。仿佛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口。人们通过他的“陕北行”系列,发现了那片历来被视为干旱、贫瘠、荒凉土地的自然魅力和艺术内涵。而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那里的人们,也通过他的作品,品悟出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人生趣味。
有一天深夜,他又梦见了壶口,梦见自己化作一滴黄河水,投入了壶口母亲的腹胎之中,梦见自己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新生,梦见自己升华了感知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艺术生命,梦见自己又一次乘坐飞机升腾,升到几万米的高空,更清晰而真切地看到了高原文明和黄河母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的儿女源源不断地由壶口中诞生出来……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腊月的严寒,直奔黄河壶口,就像迷路的孩子,突然找到了家园和母亲,他不顾一切地投向壶口。他看到了冰天雪地、冰清玉洁的壶口,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景象。壶口瀑布在春夏秋十个月之后沉默着。这是母性阴柔的沉默,是腹胎中孕育着新生命的沉默,是等待着分娩前阵痛到来的冷峻庄严的沉默。那一天,他举着相机,孤身一人久久地伫立在冰天雪地里,能感到凛冽的北风像刀子一样刮过。他在冰滩上一步一步地向瀑布靠近,靠近。他望着枯水时节越发显示出深不可测的壶口,茫茫雾气里,浪涛在其中无声地翻滚着。他知道此刻只要稍有不慎,脚下一滑,就可能落入壶底,但他并不曾停步。他继续在冰滩上一步一步地向瀑布靠近。他想倾听由那壶口深处发出的若有若无的回响。他觉得沉默着的壶口最适于在近前倾听,全神贯注,全身心地倾听。就像倾听母腹中婴儿的骚动和心音。他一步一步地靠近着瀑布,平缓的冰滩不知不觉开始倾斜着。他突然脚下一滑,身体失去了平衡,飞快地朝壶口滑去。他心中顿时闪出一个念头:“不必遗憾,你终于圆了人生之梦。”随即举起相机,对着飞速向自己迎来的壶口按动了快门……然而,他所预料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下滑中,他落入了一个深深的壶窝。这是千百年间河水坠落时在壶口周围的岩石上旋出的窠臼,其中有一个恰巧成了他的救生之所。这或许是天意的安排,使他大难不死,反倒有幸在那人迹罕至之处就近倾听壶口,拍摄出那几张的冰雪飞瀑照。那一次,他在壶口身旁,整整倾听了七天七夜,直至体力和激情统统宣泄融入那沉默的冰雪之中……
又有一天,他吃惊地发现,自己那回虽幸免落入壶口,却痴情地走进了壶口。他回首凝视着自己那一串远不同于黄土高原上留下的脚窝,连自己都为之震惊。他深知这一串脚印——“壶口瀑布”系列,是黄河母亲与儿子生命的共同结晶。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让海内外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认识黄土高原,认识黄河壶口瀑布。
他,就是生在徐州长在八百里秦川的青年摄影家惠怀杰。


第4版(副刊)
专栏:

  新版《天鹅湖》将上演
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芭蕾舞团(即中央芭蕾舞团)将于6月16日至21日在北京保利大厦国际剧院推出新版四幕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
这是文化部实施院团改革后,中央芭蕾舞团首次面对观众。经过激烈竞争和严格挑选而组成的国内最佳演员阵容,将为新版《天鹅湖》的演出带来新意和活力,冯英、李颜、张剑、邹之瑞、徐刚、孙杰、尹乐等将承担主角。此次新排练的《天鹅湖》保留了1958年版的精华,又有了新创造,使全剧更加细腻,更注重人物刻画。在第一幕加上了王子独舞,丰富了第三幕的西班牙舞,又加入黑天鹅、王子双人舞。舞台设计郑曰洋是青年舞美专家,为舞台设计带入了全新的构思。服装设计李克渝50年代曾为《天鹅湖》设计服装,这次他的设计富于创新,更引人注目。演出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主办,中演文化娱乐公司承办。(胡明)


第4版(副刊)
专栏:拾趣

  悬空电车
宋天仪
伍佩尔塔尔,是德国西北部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恩格斯的故乡。
这里有一种高高悬挂在空中的单轨交通电车,是伍佩尔塔尔市的最鲜明特征。这不仅在德国独一无二,在全世界也极罕见。
莱茵河的一条支流曲曲折折通过市区。河面约五米宽,河水清澈如镜。空中电车轨道,就是沿着这条河流的走向铺设在河面的上空。支撑轨道的大铁架,犹如无数支横跨在河道上的铁腿牢牢地固定在沿河两岸的水泥基座上。用钢铁架起的这条空中走廊,横穿市区,全长15公里,共有19个车站,是这个城市最受市民欢迎和客流量最大的公共交通线路。
悬空电车的优越性很明显,它基本上沿着河道,高高架设在河面上,即使某段轨道因故不得不离开河道,那也不影响地面上车辆行驶和人员往来,大大节省了城市地皮,而且不怎么扰民。而且,由于设计独特,车厢倒挂在铁轨底下,在半空中疾驶而过,像火车,像电车,更像空中缆车,令人惊奇,这便成了游客的一种游览项目。
车站非常奇妙。为了配合空中的车轨与吊车,19个售票处与上下车的候车月台,都设在与铁轨同样高的半空中,旅客上下车时必须经过一段电梯或台阶。两节桔黄色的车厢连为一组,三分钟一趟,相向对开,互不干扰。从地面仰望,会觉得那么大而重的两节车厢,悬浮空中,飞速行驶,安全吗?但只要上了车,一切不安全感都会烟消云散。车子启动时,微微左右摇晃一下,之后便与普通电车或火车毫无两样。不过,从窗口往下或往远处观望,又有一种乘飞机在空中翱翔的感觉。
这座空中走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说,在100多年行驶中,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只有一个传奇故事:数十年前,运输一头小象,途中小象撞开车门,跳河自杀了;又一说法,一位旅客获奖,带了一头大象进入车厢,结果车厢经不住沉重的压力,底板破裂,大象掉入河中,但大象并没有受伤,车上的乘客也安然无恙。无论是真是假,这里的人都这么传说,而且在靠近悬车道的一面墙上,绘了一头大象,以纪念这位殉难者或幸存者。


第4版(副刊)
专栏:

  写在杂技“百戏奖”颁奖之后
杜英姿
5月上海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杂技家协会“百戏奖”颁奖晚会“中华杂技群英会”,汇集了全国部分专业表演团体的杂技精英和国内外金牌获奖节目。这台规模盛大的杂技精品汇演,展示了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杂技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杂技艺术进入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荣盛时期,杂技艺术工作者也头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大奖,并以汉代对杂技的总称“百戏”作为名称。和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戏剧“梅花奖”相同,“百戏奖”是中国杂技演员、编导、教员和从事舞美、音乐、理论研究、组织工作的人员的最高荣誉奖,但又有不同,“百戏奖”不仅仅是对创作演出实践的肯定,而且是给予为发展我国杂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的终身成就奖。1991年首届“百戏奖”的得主多是历经坎坷,以不凡的身手为发展新中国杂技事业建立功勋的老艺术家。中国杂协主席夏菊花,以“顶碗”绝技在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为祖国赢得了金质奖章。几十年来她在杂技艺术创新、理论研究、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以中国杂技知名人士的身份担任国际赛场评委,为中国杂技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年90岁的孙泰,口技绝活颇具传奇色彩。在朝鲜战场,他晚上登台拟演轰炸机,观看演出的战士们不明真伪,将手中油灯全数熄灭,留下以假乱真的佳话。在国外,他的表演引来云雀对鸣,令孔雀翩翩起舞。
杂技是表现人体超常潜能,又将这种潜能发挥到完美极致的艺术。每个技巧、每个节目都要历经千百次枯燥乏味的磨练,直到炉火纯青才能献给观众。
第二届“百戏奖”得主中的后起之秀继承老一辈杂技人的敬业精神并赋予杂技艺术以新的时代内涵。被中央军委命名为“艺坛楷模”的战士杂技团团长宁根福,优秀杂技教练、重庆杂技团团长何天宠,优秀青年钢丝表演家国庆丽等,都曾率团或单人在“摩纳哥蒙特卡洛杂技比赛”、“英国世界杂技锦标赛”、“意大利国际金马戏圈杂技比赛”、“比利时希望之路杂技比赛”等国际赛场折桂。正是这样一批杂技艺术工作者的奉献,才有了中国杂技今日的地位。


第4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周克芹传》
邓仪中著《周克芹传》近日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周克芹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在四川农村长大,上了农校以后又回乡务农20余年。他在艰苦的劳动和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取得突出成绩。他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周克芹传》真实地记叙了周克芹的生平和文学道路,记叙了这个农民作家艰苦奋斗的经过,记叙了这个完全称得上“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的历程。传记的作者曾与周克芹共事,又是长期追踪周克芹创作轨迹的评论作者,而他的写作又得到周克芹家属的协助和生前好友的支持,因此占有丰富的资料,并有大量新鲜的内容。(袁力)


第4版(副刊)
专栏:

  “卡通征稿”反响大
由解放军报文化部、利尔斯动画设计(北京)有限公司和本报文艺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卡通设计征稿比赛”,自启事刊出后,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作品,佳作不断,还收到许多来信,称赞这次征稿并提出建议,有的甚至长篇大论,探讨如何促进我国卡通的创作事业。
为了征集到更多的优秀作品,评出较高的水平,这次征稿已延期至7月30日结束,热切盼望各地的专业和业余作者继续投稿。卡通画面既可为单幅也可以是组画,要突出主要形象,并附有人物性格和故事梗概的文字说明。比赛由知名动画片专家、漫画家、儿童文学家、喜剧作家组成评委会,从来稿中评出金奖1名(奖金10000元),银奖5名(奖金各5000元),铜奖10名(奖金各3000元)以及20名优秀作品奖。投稿仍请寄:北京阜外大街34号《解放军报》文化部(邮编100832)。(文一)


第4版(副刊)
专栏:

  北京曲剧团又推力作
《龙须沟》搬上曲剧舞台
为纪念老舍先生逝世30周年,北京曲剧团继《烟壶》获文华奖之后,又把老舍名剧《龙须沟》搬上戏曲舞台,现正投入排练。
话剧《龙须沟》和话剧《茶馆》为老舍两大名剧。去年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艺术家夏淳看曲剧《烟壶》后认为演职员很有实力,建议将《龙须沟》改编成曲剧。北京曲剧团即请《烟壶》的编剧张永和、导演顾威联袂着手改编,前后历时8个月,7易其稿始成。
曲剧本在原话剧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人物与结构上的变化。主要人物程疯子、程娘子、丁四嫂、赵大爷、王大妈、二春的性格均有重大改变,切入的角度不同,侧重面不同,更符合戏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规律,力求洗练、紧凑。另外,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解放以后,淹死的小妞子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不过这是患病的程疯子对小妞子思念的外化。最后随着程疯子终于病愈,妞子的幻影也消失。此外,像新增加的赵大爷和王大妈的夕阳恋,二春和二嘎子的初恋,均为曲剧平添了一番生活的愉悦色彩。话剧《龙须沟》是以修沟不修沟为主要线索贯穿全剧的,曲剧《龙须沟》则把修不修沟作为大背景去描写,而把程疯子作为主线贯彻始终,着力展示这个很有才华的曲艺艺人由疯到解放后因心情舒畅而不疯的心路历程,导演的处理也将运用新的手法。然而,这样重大的改动在版权问题上是否会出现障碍,不知相关的人士有没有考虑。
曲剧《龙须沟》由京味作曲家戴颐生作曲,总导演请夏淳担任。(张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阿塞拜疆国家歌舞团演出在即
新加坡中学华乐团将再展风采
▲应文化部邀请,阿塞拜疆国家歌舞团将于6月14日晚在北京海淀剧院演出一场融歌舞为一体的民间歌舞晚会。
该团现在是阿塞拜疆国家高度职业化的表演艺术团体,早在前苏联时期就以鲜明的生活气息、浓郁的民族特色闻名于世。此次来华将有杰出的歌唱家杰伊娜勃·汉拉罗娃演唱的曲目,由功勋演员法尔哈德·坎达霍夫领衔主舞的民间舞蹈。
▲曾于1992年来华,以完备的编制、出人意料的高超技艺轰动了京沪音乐界和教育界的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于6月7日再度来华,在京津两地访问演出,6月9日下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首场演出。
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即民乐团)成立于1973年,至今已成为一支编制完备的大型华乐团,拥有团员295人,这次登台献艺的有120余人。从1981年起,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曾多次到国外演出,受到很高评价,在新加坡举办的历次音乐比赛中,获得多种最高奖项。这次来华的都是近年来新入学的学生,他们将献上一组民族器乐曲,有吹打乐《秦王破阵乐》,筝重奏《锦上添花》,大合奏《红楼梦序曲》、《骏马奔驰》、《新加坡,我为你奉献》等。指挥是郑朝吉。演出由北京音乐厅、天津市文化局主办,《人民音乐》杂志等协办。


第4版(副刊)
专栏:

  小红星艺术团多姿多彩
为庆祝国际儿童节,总政小红星幼儿艺术团最近在北京表演了多姿多彩的节目,慰问小朋友、解放军官兵和总政首长。
这些小小的孩子,走上舞台便成了认真的艺术家,在十八个节目中有舞蹈、组歌、表演唱、钢琴独奏、诗朗诵、合唱,令观众大开眼界。据艺术指导左青介绍,这些孩子神态可爱,演戏投入,排练更是一丝不苟,排练教师和词曲作家、舞蹈编导都很满意。 (陈达)


第4版(副刊)
专栏:经典唱片

  四谈入门唱片
耿纯
塞奇·拉赫玛尼诺夫是集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三位一体的俄罗斯伟大的艺术家,1873年生于谢苗诺沃,194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弗利希尔斯辞世。
在拉赫玛尼诺夫精选CD中,共收录了《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升C小调前奏曲》、《大提琴奏鸣曲》、《交响舞曲》等共15首。拉赫玛尼诺夫精选CD片中的第二段是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由爱乐交响乐团演奏,萨隆内恩指挥,布伦福曼担任钢琴独奏。钢琴演奏清新、流畅,协奏乐队抑扬顿挫,很有张力,录音的层次与定位感均好。第三段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由弗尔兹曼担任钢琴独奏,梅塔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协奏。第八段是大提琴奏鸣曲,由马友友拉大提琴,艾克斯弹钢琴。两位演奏家的配合天衣无缝,游刃有余。该段的录音效果优秀,在宽广厚重之中,具有很强的质感与分辨力,可以作为试音片使用。第十二段是交响舞曲。由尤金·奥曼迪指挥爱乐乐团演奏,录音场面宏大,层次感和定位也不错。拉赫玛尼诺夫精选CD片由SONY公司出版。
片号MLK64056。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冰雪壶口
惠怀杰(陕西)


第4版(副刊)
专栏:

伍佩尔塔尔悬车 宋天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