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电视剧《叶剑英》观后
程代熙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时代。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史上始终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从中国共产党人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领袖人物。叶剑英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毛主席对叶剑英元帅一生的赞语,说他胆大心细、思虑缜密有如诸葛孔明;明辨大事要事有如宋人吕易直。这短短两句话,叶剑英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部电视剧的制作人、导演就是紧紧扣住毛主席的这一评语来塑造主人公的英雄形象的。
《叶剑英》第一部(10集)刻画的是1924年至1927年间的叶剑英。这正是大革命从中兴到夭折的年代。第一次北伐战争刚刚取得初步胜利,蒋介石就急切切地揭下了他的假革命的面具,掉转枪口血腥镇压支持大革命的工农群众,屠杀昨日的盟友共产党人,从而导致大革命的完全失败。
叶剑英早年追随中山先生,成了一位正直的民主主义者。这是他在人生道路上作出的第一次正确选择。孙先生谢世后,他很受蒋介石的器重,被委以重任,成了蒋的嫡系。但是,当他在北伐的中途听到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4·12”事变的消息时,他辗转反侧,痛心疾首,乃不计个人的安危与得失,召开全师大会通电反蒋。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叶剑英果断地作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正确选择:与蒋介石彻底决裂,走继续革命的道路。
在宁汉分裂的短暂期间,叶剑英到了武汉。在这里,他逐渐看清了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权同蒋介石的南京政权完全是一丘之貉。当全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的时刻,一些共产党人,有的告别革命,有的自首叛变,为虎作伥。这时,叶剑英冒着杀头的危险,又在人生道路上作出了第三次正确的选择——向共产党组织呈上了他的入党申请书。
导演对主人公叶剑英人生道路上的这三次重要的选择,在艺术上作到了真实、生动和感人的刻画。例如,第五集里有一组小镜头。那是在1926年8月,叶剑英与王柏龄率领北伐军总预备队一举攻占了湘北重镇岳阳。叶剑英登上了岳阳楼。他在岳阳楼上沉吟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组镜头,不仅表达了主人公对自己正从事的革命事业的肯定,同时,也突出了主人公的坚定的政治抱负——把革命进行到底,解人民于倒悬之苦,并且,还为他稍后与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划清政治界限,在艺术上作了有力的铺垫。
在我国现代史上,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政治局面。一个革命者要使自己不被扑朔迷离的政治形势所困扰,除了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抱负外,还该具备能在复杂、尖锐的政治环境中应付裕如的能力和素质。环境愈是险恶,愈要沉着冷静、细心谨慎。
否则,稍一疏忽大意,就会铸成大错,甚至断送掉大好的革命前程。叶剑英入党后,周恩来要他仍然留在地方实力派张发奎的部队里做地下工作:保存革命力量,从内部打击敌人。1927年8月南昌起义失败后,叶剑英掌握的教导团是当时唯一没有暴露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电视剧最后四集,就是描写主人公叶剑英千方百计保存这支革命队伍,并使它成为后来广州起义的一支主力。文韬武略的叶剑英就是在这样艰险的环境里锻炼出来的。“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是叶帅的自况,也是他人生经验的宝贵结晶。


第12版(副刊)
专栏:

  《香港一九九七·可爱的中国颂歌》出版
为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广东太平洋影音公司新近出版发行了音乐专辑《香港1997·可爱的中国颂歌》,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为专辑题词。
该专辑(CD唱片与盒带共一套)词作者为瞿琮、曲作者为方天行,主题歌《香港1997》,表达了海外游子期盼回归祖国的心声,其他歌曲也从不同角度抒发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愫。演唱者马群琪曾获全国声乐大赛金奖。专辑出版后曾赠送解放军驻港部队,受到指战员的欢迎。
(纪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剧《第三军团》将播出
根据张之路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12集电视剧《第三军团》日前拍摄完毕,6月中旬将在北京电视台6频道黄金时间播出。
这部由王好为、李晨声导演的青少年题材长剧,通过几位中学生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的故事,反映了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当代青年的困惑和企盼、思索和追求,塑造了一群富于理想、敢作敢为的当代中学生形象。电视剧在悬念迭起的情节铺陈和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的展开过程中,呼唤着良知和亲情,呼唤着理想和明天。据悉,这是北京电视台近年来投资拍摄的第一部青少年题材的电视剧。
(景平)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连续剧《咫尺天涯》开机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与中安产业开发总公司联合摄制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咫尺天涯》,于近日在长春开机。
某市经济开发区副主任陈天孺,从专业领域走上领导岗位。由于他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工作又有开拓精神,因而事业如日中天。正值上级准备提拔时,一连串偶然的事件发生了,他很快就被卷入了事件的漩涡之中,在社会、家庭、工作的重重包围和挤压下难以自拔。剧中的一系列富于戏剧性的冲突便由此引发。本剧试图通过主人公从偶然的陷入困境,到痛苦地摆脱困境这一过程的描写,来透析我们的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发展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征兆,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情感以及文明和尊严等诸多命题的深入思索。编剧郭铁城、张目,导演孙清国,主要角色由王华英、梁丹妮、马博红等担任。(王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越剧电视剧《秋瑾》拍成
一部由浙江电视台、浙江越剧团影视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八集越剧电视剧《秋瑾》,近日摄制完成。首都部分影视界人士观摩该剧后认为,该剧是中国近代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作品。越剧电视剧《秋瑾》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展现了伟大的妇女解放运动先驱、无畏的民主革命斗士、中华民族女性的杰出代表秋瑾革命的一生。该剧导演梁永璋多年致力于越剧电视剧的创作和探索,其导演的越剧电视剧《天之骄女》、《大义夫人》等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电视“飞天奖”。该剧由张波编剧,王滨梅、李丽主演。 (雅山)


第12版(副刊)
专栏:

  纪念茅盾诞辰100周年《子夜》搬上荧屏
今年7月4日是我国伟大作家茅盾先生诞辰100周年。先生故乡浙江已将其代表作《子夜》改编拍成14集电视连续剧,作为纪念茅盾先生诞辰活动的献礼。
《子夜》描写了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一群企图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最终蜕变为帝国主义买办的悲剧道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摄制的这部电视剧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专家们认为,拍出了一部无愧于这部名著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是由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杭州房地产开发实业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曾以《中国神火》、《中国商人》等剧作称誉电视界的程蔚东为《子夜》编剧,史践凡、奚佩兰夫妇执导该剧,主要演员有陈天陆、余晨光、王忠信、李敏等。(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

  伟大的普通一兵
——电影《士兵的荣誉》观后
思忖
按照我对电影功能的理解,我认为一部好的影片,不应当只是供人消闲解闷的玩意儿,也不应当只是让人暂时逃避尘世喧嚣的宁静的艺术港湾。一部好影片还可以是一份以高尚的精神影响人的圣餐,可以帮助人从“心为物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可以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良好的影响,可以对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建设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新近摄制完成的《士兵的荣誉》,便是这样一部值得全社会来关注的好影片。
影片说的是一个士兵在探家归队途中不期而遇的一些生活见闻,其中主人公尤江在汽车上勇斗歹徒身受重伤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情节,与徐洪刚等见义勇为英雄的真实际遇十分相似。但影片显然无意去重复报道一桩人们早已熟知的真人真事。影片的取景框主要是对着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秩序下一些普通人的日常交往、行为举止、道德精神面貌。已得到社会确认的见义勇为英雄,被重新还原为站在人生起跑线上的普通一兵,让他在机会与挑战并存的人生吊桥上,在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冲突和碰撞中,去接受社会的选择、锤炼和考验,去铸造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精神,由此而连缀叠合起一道惹人注目的人文风景,拍摄成一部寓理于情的社会伦理教育片。
平心而论,主人公尤江并没有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伟绩,只不过是踏踏实实去做一个有正义感有道德感的公民所应做的,认认真真拒绝做一个正派的公民所不该做的。见到歹徒行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身为子弟兵挺身而出理所当然;军功章不军功章的,那是组织上的事,自己决不去争,更鄙视那种借一点荣誉伸手要这要那的人;伤养好了,把满屋的慰问品转送给福利院的伤残孤寡老人实在是恰当不过;谋生求职,凭的是劳动技能,拉关系托人情送礼送钱固然庸俗,借别人的军功章来装门面也不过是自欺欺人;宁肯失去丰厚报酬的机会,决不跟着腰缠万贯的大款去赚黑心钱,倒是那些生活上还不富裕却甘于默默无闻尽其所能奉献社会的人更值得钦佩。这就是一个普通士兵在眼花缭乱的市场秩序下做出的人生选择,这同时也是一个诚实正派的公民不应缺少的人格精神。
社会在转型,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纷然杂陈多元并存。有徐洪刚那样见义勇为的青年英雄,也有张金龙那样谋财害命的年轻罪犯。一个老而又老的课题——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重新摆在全社会面前。部队、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团体、家庭以及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人都在思考,应当按照什么面貌来培育和塑造一代合格的公民?从这一点出发,《士兵的荣誉》推出的几位普通劳动者形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现实的示范意义。
身材瘦削、精神矍铄的“老兵”,令人心生敬意的并不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立下多么显赫的战功,而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依旧保持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吃大苦流大汗的奋斗精神。我们可以说他的榨油设备生产手段相当原始落后,离现代化的目标有不小的差距;却不能不承认,要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正需要从这一点一滴的艰苦奋斗、诚实劳动做起。
生活在轮椅上的荣誉军人陈进勇,我们不知道他是怎样在开山筑路抢险中因伤致残的,只知道他尽管已部分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却依旧在福利工厂找到了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位置。伤残没有让他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荣誉却成为鞭策他持续奋进的动力。
养育了尤江这样好儿郎的英雄母亲,是再普通再朴实不过的农家妇女。疼儿子却不娇惯儿子。愈发现儿子胆小怕过吊桥,愈是撒手让儿子自己去历练。儿子的见义勇为赢得来自社会各方的鲜花和奖赏、关心和慰问,她却认为“吃粮当兵,就该像个当兵的样,解放军不保护老百姓,还叫啥解放军?”她怕荣誉把儿子给惯坏了,谆谆告诫儿子说:“有军功章是你的荣誉,没有军功章,好好做人,也是你的荣誉。”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支柱,这就是我们社会的脊梁。
《士兵的荣誉》所赞美的,并非是高不可攀的英雄伟绩,只不过是在呈现一个解放军军人的本色,弘扬一个正派的公民所应具备的正气。这正是一部社会伦理教育片的主要价值所在。


第12版(副刊)
专栏:

  国产历史片《炎帝传奇》公映
我国影坛上第一部描写炎帝生存、征战和发展历史的影片《炎帝传奇》,6月将在北京及全国陆续上映。该片以民间传说和《山海经》、《楚辞》为创作素材,在历史与神话之间,借以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所产生的气势阔大、色彩绚丽的画面,生动地讲述了因种植稻谷得以发展的炎部落完成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交替、统一南方、联合黄帝等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该片由潇湘电影厂与香港嘉辉电影公司摄制,李树型、盛和煜、毛协成、迟峰编剧,导演李劲松,田少军、李鸣、阎青、李琳等主演。(林雨)(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

  我怎样演曹操
尚长荣
京剧本身的深邃和广博是一笔不容漠视的民族财富,向当代观众展示京剧之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传统艺术,精排精演一些传统老戏,无疑是对京剧传统表演艺术精华的一种极好展示。而当代意识与传统表演艺术深层契合,则往往体现在新编历史剧的排演中。我从参加《曹操与杨修》的演出,便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曹操与杨修》排演之初,我在塑造人物的时候,面临着不少难题。其一是从怎样的角度去塑造剧本所提供的“这一个”曹丞相。众所周知,京剧舞台上的曹操基本上是以《三国演义》中的那个白脸奸雄为蓝本的。解放后,郭沫若先生笔下的曹操则又是一个完美而臻神化的形象。如果算上史载的魏武帝,则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又扑朔迷离的曹公。对此,我该如何选择立足点,确定表演基调,以使我所展示的这个形象既符合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又能融入剧本设定的框架,还不能游离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一难题可以说是面对历史的难题。其二,观众实在是太熟悉那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大白脸了。甚至许多人根本就是从戏曲舞台上认识曹丞相的,大白脸曹操已深深印入了观众的心里,成为欣赏定势。这是个面对观众的难题。最后,京剧舞台上的曹操是多少代艺术家心血的结晶,我的老师侯喜瑞、师爷黄润甫都以“活曹操”驰名京剧舞台。前辈所创造的这个形象,融会了京剧的传统与精华。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重新塑造,能否符合京剧自身的艺术规律,在舞台上站起来,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这里,第一个问题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只有找到了人物的历史定位,才能确定我的表演基调,才能进一步形成丰满的人物形象。于是,我开始了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寻找,从史书记载到历代评论,以及曹操的诗文包括他颁发的政令、军令等等。最后,我确定了从人性出发追溯曹操心理历程的创作思路。这一思路的确定,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对于人性和人类情感的探究是现代艺术的基本主题,同时也是还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必由之路。沿着这个思路,我顺理成章地找到了一个为人性的卑微所深深束缚、缠绕着的历史伟人形象。在“伟”和“卑”两者不可调和的冲突中,曹丞相一切悖谬的举止都获得了合理的内核与注释,从而解决了我的第一个难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将这一形象通过我的表演展示给观众了。在这个展示过程中,我着力于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在找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点的基础上,在“这一点”周围按现实情况随时作出适当的微调。这也是我在整理、复排传统戏时所特别注重的。二是以寻找到人物形象为主脑,统帅我表演中的每一招每一式乃至一切细微末节,其间还包括唱念中的声音造型的处理。如果把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切入作为内功的话,那么使这一形象展示于舞台的一切手段就是外功。在内外功的关系上,我的观点是“发于内、形于外”,做到“内重、外准”。在深切感受和把握观众脉搏的同时,以最灵活的方式,力求准确地拨动观众的心弦。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突破了传统的净角行当界限,试图将架子的做、念、舞和铜锤的唱功合在同一表演框架内,努力形成粗犷深厚又不失妩媚夸张的表演风格,这里我力图避免长久以来形成的为技术而技术,以行当演行当的倾向,使行当和技法为塑造人物服务。
其实我所说的“内功”的获得,主要还是遵循了前辈艺术家的传统。如我的父亲尚小云,我的师爷黄润甫、老师侯喜瑞,以及马连良先生等等,无一不是体验人物的圣手,同时又是艺术创新的巨匠。他们所创造的人物不仅能在舞台上光彩照人地站起来,而且能作为经典传下去,关键的一条是他们都具有全面而扎实的“内”、“外”功底。今天,我们所缺乏的也正是“内”、“外”功俱佳的全才演员,而“内”、“外”功两者缺一,都将造成艺术表演中的无限遗憾。
作为一名演员,我将进一步排演新剧和整理旧戏,尽力去感悟京剧表演艺术的精髓和真谛,努力使京剧艺术在今天乃至未来继续发扬光大。(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

  塑造敢于为民作主的公仆形象
——谈电视连续剧《天网》
王艾生
看完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天网》(太原电视台摄制,斗琪编剧、导演)后,心中压着的那石头搬掉了。从第一集开始,带给我的那种沉重感,那种想哭想喊想问个究竟的别扭劲儿……终于有了解脱。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纪者,违法者,害人者,横行乡里作威作福者,为一己利益丧失原则,包庇坏人者……都得到处理。土塬县新任县委书记赵天祥追求的理想在逐步实现,遭受30余年磨难的农民李荣才的在天之灵也可以得以安慰。这些,充分说明共产党人有决心与腐败现象斗争,而且终究会获胜的。
这是一个平常的事件,而又是一个典型的事件。农民李荣才被诬陷贪污,状告村党支部书记贾仁贵。告了30年,查了30年,等了30年,盼了30年。有的人得意忘形30年,有的人哭喊30年。直至李荣才携病妻及孙子沿街乞讨,家破人亡。而贾仁贵家,不仅升官发财,修房盖屋,还霸占了小学校的校舍给他儿子作新房。贾仁贵横行乡里,简直成了土皇帝、恶霸。对于这一起事件,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赵天祥,没有回避矛盾,要查个水落石出。但他遇到来自地区、县委领导班子内部的种种阻力、压力。地委派工作组要查赵天祥的“问题”,赵天祥的妻子又患重病住院。但赵天祥心底宽阔,无所畏惧,终于澄清了这30余年的是非曲直。人们对共产党更加信任,更加热爱了。
《天网》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真实,作者有胆有识,直面生活,直面穷乡僻壤,直面普通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这部作品充满了生活的魅力、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魅力。作者将镜头伸向生活最深处,为普通人命运而呼喊。激起观众感情的波澜,引起共鸣。《天网》的推出,给创作严肃文艺作品的作家增强了信心。只要是艺术地揭示了真实生活的作品,它必将受到人们的欢迎。
《天网》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塑造了一个仗义执言,敢于为民作主的公仆形象——县委书记赵天祥。赵天祥这个人物的可贵,在于他与老百姓心心相印,他的心紧紧贴着李荣才老人以及千千万万百姓的心。这就是共产党胜利之本。党心与民心紧贴显示出党领导事业的无往不胜。共产党人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自己受苦受累受委屈也在所不惜。在赵天祥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这个真谛。对此电视剧是刻画得充分的,饱满的,也是很感人的。
《天网》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写了偏僻山村普通农民的觉醒。农民群众敢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包括名誉等等)。李荣才敢于拿起法律武器,实在可贵。更可贵的,是李荣才对党的灼热的深情,他有冤向党诉,有难向党告,他坚信共产党能为他作主,他终生信赖共产党。县委副书记史伍德说李荣才“告共产党的状”。赵天祥说“不对,他是向共产党告状”。李荣才身上有股子对共产党的深情厚意,这种情感,不可夺,不可动摇,是那么深地扎在他的心底。
《天网》是成功的,主题向上,制作比较精细,演员的表演也见功力。饰演赵天祥的陶泽如,观众是熟悉的。在《天网》中又一次显示了他把握角色的能力。爱人身患癌症,上级又来调查,县委副书记史伍德一再设障,顾专员“僵硬”得令人难以置信……在四面楚歌之中,又急于要弄清贾仁贵一案,诸多矛盾,集于一身。赵天祥在调查组面前,不卑不亢,以事实服人,以真理服人。陶泽如把握适度,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电视连续剧《天网》是根据张平的纪实文学作品《天网》改编的。赵天祥的原型就是原汾西县委书记刘郁瑞。1986年5月我曾写过一篇通讯《“我不是来当‘太平官’的”》,主要写刘郁瑞到汾西上任之后,连着处理的几件事。这篇短文,反响很大,中组部曾请刘郁瑞作为县级领导执法典型,去不少城市讲演。刘郁瑞的事迹,在临汾一带广为流传。张平的《天网》发表后引起轰动,拍成电影后又获1994年度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这一切表明真正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广大人民群众是欢迎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剧《匠人》投拍
一部以当代工艺匠人的生活展示时代社会内容的15集电视剧《匠人》,近期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和北京风雅广告公司投拍。
70年代末一对“知青”朋友返城后,成了生产羊剪绒大毯的工人,创作者力图透过近20年的社会变迁中,二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所形成的不同生活经历,在对社会大变革下人们精神世界的揭示中,以礼赞之笔展示出兢兢业业的劳动者扎实的人生足迹。该剧由王小延编剧,谢晓晶执导。(金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第三届瑞典电影回顾展举办
中国电影资料馆将于6月10日起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举办第三届瑞典电影回顾展。
瑞典不仅工农业高度发达,而且具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以电影来说,一二十年代的瑞典学派,50年代至80年代英格玛·伯格曼创作的影片,都曾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60年代以维德伯格为代表的瑞典“新电影”,与伯格曼的创作同时受到国际影坛的瞩目。我们在第一届和第二届的瑞典电影回顾展期间,亲眼看到了瑞典电影这种不同风格流派并存的实际成就。
今天的瑞典电影仍活跃于国际影坛,人才辈出为瑞典电影提供了持久的活力。
这次瑞典电影回顾展将展映7部瑞典90年代的影片,可以看到瑞典电影近年来的发展新动向和新成就。
关注人的生存处境是瑞典电影的传统题材,刻画人物的心理是瑞典电影的创造性格的传统手法,我们从这7部影片中可以看到90年代的瑞典电影继承了这样的传统。但是,今天的瑞典导演在讲故事方面,显然比他们的前辈更加重视,因为他们更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