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长治农贷新特点
吴名
最近,据对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县区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发放及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当前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贷款的投向、投量和使用等方面较以往发生了新的变化,并呈现出了五个特点:
1.支农贷款的投向由过去的单一及相对分散型向多种经营及相对集
中型方向发展。
从支持农民发展种植业所需生产费用贷款扩大到支持农民发展养殖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在确保农民有钱种地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了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多种经营的资金需要。
2.支农贷款的投量逐年增大,年平均增长幅度在50%以上,负债
经营成为农民的新时尚。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运用,农民用于购买化肥、优种、农药、地膜及中小型农机具的贷款逐年增加,年平均增幅达51%。屯留县路村乡是该县的蔬菜生产基地,这里的农民在尝到用日光大棚种植蔬菜的甜头后,今年加大了投资力度,申请贷款的农户从户数到金额均较以往有了大幅度增长。
3.支农贷款的期限发生了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的投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一方面,费用性支农贷款的期限由过去的中期向短期方向发展,由于农民的经济核算意识进一步增强,投资倾向于“短、平、快”项目,所以,农贷资金周转速度相应加快,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另一方面,设备性支农贷款的期限由过去的短期向中、长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民加大了对农业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所需设备的投资力度,贷款比重明显增加。
4.支农资金的使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国家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和存贷比例的制约,力争将有限的资金投向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项目上;另一方面,农民也从过去那种盲目“闯市场”、“一炮轰”式的经营方式逐渐向稳健、谨慎经营方向转变。
5.农贷使用由过去的维持型向开发型转变。
现阶段,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过去热衷于一般生活贷款修房盖屋、婚丧嫁娶转向了供子女上学深造等方面。农民对知识的资金投入呈上升趋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建昌百万吨水果急待售编辑同志:
眼下,气温升高,水果销售旺季已过,而果农手中还有大量水果难以找到“婆家”,据不完全统计,仅建昌县就有三个乡现存有水果150余万吨待售,目前有的水果因气温高而变质腐烂,果农心急如焚,叫苦不迭。
目前果农虽一再降价,白梨每公斤才卖0.80—1.00元,可仍然门可罗雀,外地客商寥寥无几,甚至无人问津,真令人揪心。
辽宁省建昌县张怀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湖南油菜产销矛盾突出编辑同志:
最近,湖南省农调队对一些乡镇油厂和部分乡村进行了调查,发现今年油菜产销矛盾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去年菜籽油的库存特别大。二是今年油菜丰收在望,产量较去年有所提高。三是收购资金无着落。四是价格可能大幅度回落。 湖南省龙立珍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姚坪乡万斤春茶愁销路编辑同志:
湖北房县姚坪乡气候适宜,盛产茶叶,这里的春茶通过精细加工,如今已形成卢陵毛尖、卢陵翠毫等地方名茶,此茶汤青叶绿,香高味浓,滋味醇和,年产春茶万多斤,是库区农民生财的重要财源。
但因这里地处偏僻,信息闭塞,销路不畅,茶农们忧心忡忡,渴望党报为我们搭“金桥”。湖北省房县李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白条反着打
周亚峰刘凤才
农村人常说的“打白条”,通常指的是一些经营单位在收购农副产品时,拖欠农民货款打出的欠条。5月中旬,笔者在江苏大丰县三渣乡采访,发现这里的农民也在议论“白条”。奇怪的是,他们对“白条”非但不反感,反而津津乐道。
原来,此“白条”非彼“白条”。三渣乡农民手中的“白条”上印有这样的内容:兹有×村×组村民,收到化肥×公斤、农药×公斤、农膜×公斤,计币×元,秋后出售棉花时还款,不计利息。持“白条”者,只要填上村、组、姓名、数量、金额,盖上印章就可以到供销社设立的任何一个农资供应网点,赊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农用物资。
这些“白条”,是三渣供销社专门为那些急需农用物资而又一时缺少购买资金的农户印制的。据了解,在三渣乡,供销社向农民“倒打白条”已不是新鲜事。去年春耕生产时,他们就印发了“白条”,向农民赊销农资商品15.8万元。今年以来,又陆续发放“白条”8000张,目前已赊销农资商品36.3万元。
说起供销社发放“白条”,农民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新南村3组植棉大户王义松说:“我家承包的田亩多,农本投入大,往年到了用药用肥高峰期就为购买农资缺钱发愁。现在有供销社一纸‘白条’作后盾,我可以放开手脚种好田了!”
三渣供销社为何对农民如此热心?该社主任陈群说,供销社是农民群众的合作经济组织,我乡农民几乎都是供销社入股社员。我们是一家人,理当互相关心。
供销社献给农民一份情,农民回报供销社一片爱。他们不但踊跃把农副产品卖给供销社,而且主动向供销社投资入股。现在,三渣供销社集纳的社员股金数,比本社自有流动资金还多24.4万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闸门”与市场
夏子
短短几年之间,油菜籽的命运截然不同。前两年,油一紧张,油菜籽就俏起来,抬价、抢购、奇货可居。于是,层层动员农民多种,种种优惠措施出台,有关部门赶忙增加进口。转过年来,各项措施一齐见效,农民的积极性被刺激起来,油菜籽大获丰收,此时数量可观的进口油也到了岸,行情因而大变:油库涨满,供过于求,油菜籽又变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于是,压级、压价、打“白条”,农民积极性受挫,油菜面积再度调减……这样的悲喜剧已经不止一次地在多种农产品购销中反复“演出”过,剧中角色相似的命运轨迹难道还不能使我们从中悟出什么吗?
回过头看,农产品的市场波动,自然与气候变化、收成好坏、供求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宏观调控的得当与否往往会减缓或加剧这种波动。正因为影响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因素多而复杂,所以真正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闸门”难度是很大的。
“加强宏观调控”,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怎样运用价格、储备、进出口、风险基金等调控手段?如何掌握调控的方向、时机、力度、范围?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崭新的大课题。
市场经济越发达,对宏观调控的水平要求越高。担负宏观调控重任的各有关部门,应当下更大的功夫研究市场规律,多占有资料,多掌握信息,不断地积累经验,适时适度地运用好各种调控手段,掌握好各个“闸门”的开关,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耕地:我们的生命线

  消长之间求平衡
——来自江苏的耕地报告
秦晓燕
高楼入云,大道通天。漫步苏南,现代化气息处处扑面而来。
这里有“中国第一村”江阴华西,有“华夏第一镇”吴江盛泽,有“百强第一县”锡山,有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张家港市……苏南,今天是江苏这个新兴经济大省的骄傲。
经济成长,在一些地方意味着农业和耕地的消减。人们不禁会问,在苏南,在整个江苏,在那些高楼广厦、工业园区连片的地方,还有多少良田呢?
面对着一消一长的大势苏州提出了新的平衡观
苏州也许最能反映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这里工业发达,第三产业兴旺,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2亿元上升到1995年的903亿元。与此同时,相当于昆山市总面积的132万亩良田从此消失。如今,苏州市人均耕地仅有0.8亩。
建设在“长”,耕地却在“消”。现实迫使人们觉悟。面对着一消一长的大势,苏州市提出了新的平衡观——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平衡,土地占用与土地开发、复垦平衡,实现“农业自主,粮食自给,副食品自供”,确保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遏制耕地消减,首先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市委、市政府规定,用地必须服从权威的总体规划和计划。市土地局审批用地有“一表、一卡、一图、一章”,建设用地的指标下到市县,用一减一,有图有表,又输入微机,谁也作不得假,用地数量于是牢牢卡住。按规划,苏州现有461万亩耕地,已有422万亩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副市长王振明说,“九五”末划区保护地要稳定在440万亩。
新的建设用地不能滥征,老的用地其实大有文章可做。市里规定,已占的建设用地要充分挖潜,决不能闲置。去年查出的乡镇企业、国有企业闲置土地有5761亩,其中有5000亩已复耕复种。昆山市从1994年以来,果断地调整、回收已批用而无力开发的土地,总数达2万多亩。这些地,陆续都交由农民耕种了。
土地的整治也大有潜力。苏州人算了一笔大帐。今后5年,全市建设需占耕地21万亩,而通过撤并、复垦宅基地,建设中心村,合理调整生产、生活布局,使全市目前人均占有建设用地由190平方米降至100平方米,却能增加耕地80万亩。
张家港市从1991年起实施土地复垦、整治、整理、保护、建设“五位一体”的工程。记者在塘市镇看到一片2000来亩的丰产田。几年前,这里只有1800亩高低不平、荒丘荒坡杂陈其间的低产田。塘市人筹资240万元,花费4万多个工日,迁农户、平土地,建电站、修沟渠……工程完成,不但低产田变优,而且净增耕地273亩。
记者驻足太浦河、大运河岸畔。河中挖泥船机声隆隆。近几年,吴江市用河泥平填废沟弃塘,常年不息,日积月累,已经淤造农田5500亩。
平土填沟,改村造田,苏州正在重新安排河山。市委书记杨晓堂感触颇深:“农民盖个十幢小洋房,周围却是烂浜污塘,一亩地只产150公斤小麦,350公斤水稻,如果说这就是现代化,岂不叫人笑话!”
发达的苏南,应该有发达的农业,这是苏南人新的发展观,也是新的土地观。
保护耕地靠人的觉悟更靠制度的力量
在扬州,记者参观了一块大面积的丰产方。正是新雨过后,一块块秧田像一幅幅绿色的细绒地毯。当地农民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朝“土地方整化、水系配套化、排灌机电化、农田林网化”的目标努力。
树在地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牌,绘上色彩斑斓的图表,载明耕地的状况。一块块标志牌,哨兵一般守护着一方方良田。土地像珍贵文物一样被保护起来,是农民放心向农田投入的起码保证。
此地也有人说,30亩地的水稻不如3亩地的工厂,3亩地的工厂不如3分地的商场。从经济收益考虑,死守田园似乎不是良方。谁都知道耕地重要,但并不是谁都挡得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保护耕地,靠人的觉悟,更靠制度的力量。
江苏从1990年起就全面展开市、县、乡各级土地利用规划,1993年初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依法保护耕地的通知》,同年底省人大通过了《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保护,从此有了一种强制性的力量。
基本农田保护,不仅规定了细密的条款,而且在各级政府间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地方政府的第一把手必须出来担责任。严密的规章制度网络和行政负责网络,构成了万顷良田绝好的保护网。
省国土局副局长杨向杰告诉记者,到1995年年底,江苏有7050万亩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过去的5年,江苏复垦土地91.4万亩。下一个5年,江苏要开发土地100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亿公斤。2010年,江苏的目标是人均拥有半亩吨粮田、粮食1000公斤。在土地新的消长格局下,这个省的经济必将出现一个更大的飞跃。(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河南省沁阳市赵寨村的“国土警钟”碑。杨帆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产品市场波动透析⑩

  湖北油菜忧思录
本报记者杜若原
丰收在手忧上心头
平平坦坦的田野,望不到边的都是绿生生的油菜。在丰饶的江汉平原,几年前,油菜花还只是麦子、蚕豆田畴里的一种点缀;而今天,金黄色已成了春天的主色调。
我们来到监利县尺八镇。连续3年夺得湖北省油料冠军的尺八,10万亩耕地中,今年有7.3万亩种油菜。这几年,全镇油菜籽总产稳定在14—16万担,平均亩产超过100公斤。
在田埂上遇到尺八镇高雄村农民龚本田。他家11亩田,种了9亩油菜。龚本田是在双季稻田套种油菜,亩产油菜籽112.5公斤,早稻400公斤,晚稻450公斤,一年三熟,亩平收入1500元。同村农民王金洲,去年种了18亩油菜,收获2050公斤油籽,收入4500元。
尽管今年油菜遭遇罕见的干旱等灾害,总产、单产略有减少,但仍将是一个丰收年。面对已握在手中的丰收,农民却没有多少喜悦。他们说,去年这个时候,省内、省外求购油菜籽的客商已是纷至沓来,不少人是携着现金在田头成交;今年则几乎没有人问津。
由于油脂价格猛跌,去年做油脂生意的人都赔了本。尺八镇有个油厂,以前是镇上效益好的企业,去年不仅赔了40多万,至今还有7万公斤油压在油库里。如此强烈的反差,已使人预感今年夏油收购的严峻形势。
“一肩挑两头”的窘迫
粮食部门是夏油收购的主渠道,当记者来到监利县粮食局时,几位局长正忙着拟一份报告呈送县政府,要求按当前市场价销售库存菜油。
局长杨康勤说,这份报告既是告急,也是求援。1995年度,监利县粮食局收购菜籽1690万公斤,加工成品油509万公斤;加上历年正常结转库存,截至今年3月实际库存菜油581.5万公斤,占压资金5520万元。
菜油销不出去的原因很简单:目前市场批发价为每公斤6.8—7元,而库存菜油的成本已达到每公斤9.26元。这还不包括加工企业的利润。如果照现在的市场价出售,1000多万元的亏损由谁承担?油脂大量积压带来了负面的连锁反应:一是收购资金沉淀,新油上市面临资金严重短缺;二是油罐装得满满当当,新油将无存储之处;三是存油日久,将有变质之虞……
监利是湖北的缩影。省油脂公司副经理赵南仿介绍,目前全省油脂压库近1.5亿公斤,达历史最高水平。在油菜大丰收之年,油脂行业却出现全面亏损,多的县亏上千万元,少的县也有几百万元。
由此,粮食部门一方面尽量收购农民的菜籽;另一方面,它要满足社会对油脂的需求,可谓“一肩挑两头”。面对市场的急剧起伏,在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两难选择中,粮食部门已很难求得平衡。
油脂市场谁主沉浮
去年,与粮食部门一道不走运的还有众多的乡镇小油厂、个体榨油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今年新油走势如何,价位多少,他们吃不准,因而处于观望之中。
作为一个放开的市场,价格是左右生产、经营和市场的关键因素。那么,菜油的价格由谁来定呢?
先说菜籽。去年夏收前,湖北省物价局、粮食局给菜籽规定了指导价。物价局的同志解释说,指导价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根据当年的产量、商品量,考虑上年库存和正常需求等方面因素之后,测算出来的。
可是,市场常常跟“指导价”开玩笑。1994年,省定菜籽收购价为每公斤1.8元,后来竟抬至每公斤2.6元,最高达2.8元。相比之下,在农民种油成本加大的情况下,去年每公斤2.4元的指导价,确属较为谨慎的定位。
再说油脂价格。在菜籽总产量化之后,油脂市场的供与求便基本明朗,价格可估得八九不离十。然而,近两年油脂市场风云突变,教训告诉人们:再也不能凭“经验”行事了。
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数字,自1994年食用油价格开始攀升,进口油便如潮水般涌入。1994年,全国进口食用油320万吨,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1995年,说是要加以控制,结果进口368万吨;不包括走私油,这个数字是国内食油两年的收购量,相当于为全国非农人口人均进口食油10公斤!
进口油决定了油脂的市场价格。油脂行业反映,目前油脂市场对进口油十分敏感,一旦沿海有进口油抵港的消息,油价就会下跌;一旦对走私打击厉害时,油价便会上升……
优势产业尚需扶一把
1995年,湖北油菜总产跃居全国第一。这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261万亩,总产2925万担,平均单产116公斤。省优质油菜开发中心主任伍昌胜告诉记者,从1993年起,湖北油菜连续3年超历史,面积每年递增150万亩,总产递增200万担。仅此一项,农民每年人均增收20元以上。
省农业厅负责人说,湖北油菜得以快速发展,一是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全省1000万亩冬闲田,几年时间已开发600万亩种油菜;二是大力推行科学种植,科技因素占增产的40—50%。
独有的土地、科技优势,加上国家提高收购价,调动了农民种油菜的积极性,使油菜生产成为湖北农业的优势产业。
一个优势产业的崛起很不容易,它的进一步发展有赖建立正常而稳定的市场秩序。除了管住失控的进口油、走私油外,在生产与市场的衔接上,主产县枝江提出,调拨计划要与产销双方利益挂钩,防止油脂丰收了无人问、撒手不管的倾向;并建议采取销区向产区预付定金的方式,实行合同购销、风险共当。同是主产地的武穴市,希望国家尽早完善储备油制度,对夏油产区多安排一些储备,以保持生产和市场的稳定。
省粮食局副局长李传鹏则认为,油脂放开经营后,国家仍应适当给一些扶持,如增加一些装储设施。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油脂行业也要改变粗放经营状况,尽可能扩大规模、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但无论如何,油菜生产、油脂加工还是一个脆弱的产业,只有各方面齐心协力扶一把,它才能渡过难关,走向明天!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今日牧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疆的牧民们开始解放思想,大步走下山来奔市场,以牧兴商,以商养牧。您瞧,这几位和静县山区的牧民正在叫卖自己的商品。
顾水根 叶万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