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宏志高进贤北京广渠门中学创办“宏志班”的事,近半年来被新闻媒体“炒”得格外火红,北京几乎家喻户晓。而它的开拓者李金海校长却并不为很多人熟悉。他为“宏志”付出了许多心血,我觉得应去写一写他。
我第一次采访李校长时扑了个空,这位人大代表到市里开“人大”会去了。接待我的校长助理许光前对我说,李校长是个大忙人,也是一个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人。
班主任高金英告诉我:李校长可以说是“宏志班”的第二班主任,每一个学生的事儿他都记在心上。他不光陪学生步行几十里去抗日纪念馆参观,还帮助不少同学解决了家庭困难,如住房、户口、煤气等问题。
近一时期,李金海的夫人患了癌症,住院半年,“革命的重担”全落在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身上了。每次去医院探视病人,李金海总是晚6时前才到达医院,病床上的夫人见到丈夫时常常风趣地说:“你又给医院捐了两块钱。”因为探视进门时要买二元钱的“门票”,出门退票时,人家下班了,他也就认“捐”了。有时,到医院才十来分钟,就有人寻呼李校长,夫人便理解地说:“你去吧,我这儿没事儿。”他纵有儿女情肠,也只好怏怏离去。
李校长就是这样一位大忙人。至于他的糊涂,实因太忙考虑不周所致:如他忘了给女儿生活费,女儿只好将积攒的压岁钱拿出来购买生活用品;他回家时常常等不到吃饭便倒在沙发上睡着了,那次他去劳动文化宫领五一劳动奖章,在会场上他就睡着了……这些“糊涂”正是古人说的“难得糊涂”吧。
我真不忍心打扰这位大忙人。第二次采访时,我终于见到了这位54岁的高大汉子。给我第一印象是:他不但有颗慈善的心,也面善,对人很和气友好。他说自己不是什么英雄人物,做不了什么大事,只想为老百姓做点儿实实在在的好事。他出身在一个教书世家。父母及5个姐姐及姐夫几乎都是教坛老将。叔叔家里堂姐妹及其丈夫也都从事教育工作,共有17口人在大中小学任教。他也从教30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了。
他有点儿苍凉地说:自己这把年纪了,纵有鲲鹏之志,也不可能委以重任了。趁退休前还有几年时间,要尽力为贫困而又优秀的学生找一条升学的路子。
两年前,秋风呼呼的9月,燕山脚下已是寒气袭人。由李金海等6位市人大代表组成的义务教育检查团来到北京郊区怀柔县视察,身为市人大教育科学委员会委员的李金海明确地对接待的同志说:别的学校我们都不看了,你就给我们找一所条件特别艰苦的学校看看。于是他们便来到了全县最边远的深山区碾子乡碾子中学。这里山高水远,是北京的边缘地带,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群众生活贫困,不少学生因交不起书本学费和住宿费面临辍学的危险。
可喜的是,碾子中学师生硬是靠着一股拚劲,使该校的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提高,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校,40多次受到各种奖励。碾子中学师生的拚搏精神深深打动了李金海的心。他觉得不扶助这里的学生、不支援这样的学校,自己这个人大代表、这个老教育工作者就太麻木了。而这所学校的许多优点和成绩,正是广渠门中学所需要的。
李金海当即便向这所学校校长表示:咱们攀个亲,算我高攀了。咱们两校建立“手拉手”的协作关系,不光是单方面支援你们,我们的师生要来这里学习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好精神,也请你们去我校传经送宝,讲授你们的优良传统及创业精神,两校都可受益……
无疑,李金海的想法对拓宽当今城乡中学教育的渠道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立即受到了碾子中学及在场的人大代表及干部们的热烈欢迎。
“手拉手”的共建活动开展后,李金海亲自带领师生走访碾中的部分特困生家庭,大家目睹了破旧的土石屋、纸糊的木格窗、砖土炕和简陋的家具及旧式农具,有的家庭全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为了不让这些家庭的孩子失学,李金海多次组织师生捐款万余元,为碾中10名特困生每人每年赞助800元,维持到他们初中毕业。
为了改善碾子中学的办学条件,广渠门中学还帮助碾中安装了室内外广播系统,添置了钢琴和音乐教室设备,安装了6台壁挂式录音机,还送去了速印机、炊具、图书、教材、文具、衣物等,教师节和中秋节还送去了月饼和慰问品,非常及时地解决了碾子中学的诸多困难。一个人、一个单位在特别困难时能意想不到地得到别人的大力支援和帮助,其感激之情是难以言表的。被赞助的张永禄同学说,当他母亲听到每年赞助儿子800元的消息时,竟跪在她供奉的神像前,祈求神灵保佑广中的师生岁岁平安,保佑李金海能救助更多的穷孩子。
李金海从碾子中学贫困生身上感悟到,需要救助的优秀学生绝不是十个八个,北京市少说也有五六万人,他们大都是品学兼优的人才苗子。上高中时特别需要救助。那些手捧录取通知书因困难进不了高中校门而痛苦的声音有时像锥子一样扎在李金海的心上。
那是一个隆冬时节。广渠门中学的总务主任在街心公园行走时见到一个在那里苦读外语的孩子,冻得直流鼻涕还苦学不止。问他为什么不回家学习,这个姓李的孩子说他父亲是下乡知青,母亲是当地农民,他现寄养在婶婶家想来京求学,而不被婶母所容,他听说总务主任是广中的,便要求见见校长,如能被录取,他保证每年考第一名……经过谈话,李金海让他免试进入高二年级,免费上了两年学,后来考入了北大化学系。
李金海是一滴水,一滴水可以反映大千世界。李金海的思考是深沉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找补救的办法,以缓解社会矛盾。社会稳定有三个条件:一是有饭吃,二是有房住,三是子女有学上。现在有些返城的老知青工作住房都没解决好,子女也无经济能力上学,他们心里能平衡吗?实践证明,愈是不幸的家长愈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宝”押在子女身上。子女能上高中升大学他们心里就得到了安慰。“宏志班”有个叫李红泽的学生,父母至今还在河北邯郸(老知青),班主任到那儿进行了家访,这学生的父亲得了骨癌,也许还能活二三年。他母亲含泪说:我的孩子能上“宏志班”,我这一辈子的苦没白吃。这些在坎坷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他的同龄人更热爱党热爱我们的国家,将来都可能成为社会的中坚。
“宏志班”的存在还有利于教育和影响其它班级的学生,“贫困也是财富”,可以让广大独生子女学习贫困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养成自立自强、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在投考“宏志班”面试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主考老师:“你为什么要考‘宏志班’?”
考生答道:“一个人掉到了井里,看到了一根绳子,他就见到了希望,这就是我考‘宏志班’的动机。”
李金海和主考老师都很欣赏这个学生的回答。这也说明“宏志班”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它是应运而生的。
美好的想法也难一蹴而就。办“宏志班”的动议在这个学校里酝酿了近两年。起初,有人担心把一大堆穷孩子集中起来,会为社会抹黑;也有人担心经费是个大问题,每个学生一年要补贴1500元,全班就需10万元,还有教室、师资、宿舍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困扰着李金海和他的同事们。
然而,具有远见卓识的李金海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他终于使问题一个个解决了。1995年9月,当54名幸运的特困生举行开学典礼时,北京市的一位副书记前来支持并发表讲话,他还带来一个特大喜讯:他让北京市的两家新闻单位给“宏志班”共赞助20万元。这是多大的支持啊!“宏志班”能得到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能得到社会的关注,李金海和54名学生的宏大志愿定能结出硕果。
“宏志班”的54名学生每人都有一部苦难史,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特殊的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寻常的品格。
班主任高金英说,“宏志班”的学生有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精神。他们虽然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却都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品尝过生活的苦辣辛酸,每人都有着十分动人的故事。开学初,每人写了一篇题为《我的故事》的作文,王萍同学在作文里说:“我有一个上大学的梦,可是生活的现实打破了我的梦。回到北京4年多来,父母(均为从外地回来的北京知青)成了环卫工人,为了我和弟弟,他们日夜操劳,从不知道辛苦。爸爸在垃圾楼工作,我家也住在垃圾楼上,有时在垃圾里看到一些还不破的衣服、鞋子,爸爸就捡回来煮干净后给我们穿,我也从来不嫌弃。我没有其他同学那样的学习环境,没有他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但我拥有最好的榜样——我的父母。感谢社会没有忘记我们,感谢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们,为我圆了一个梦。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会有更多生活困难的孩子高高兴兴走进课堂,我长大后,也要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圆梦。……”这类感人的故事在这个班里俯拾即是,班主任让这个班的班长韩颖用班费买两个暖瓶。这个大个子的女生并没有立即完成。她具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能力,平时家里买一件衣服必须是妈妈、姐姐和她三人都能穿的才购置。她说:“爸爸、妈妈厂子里发的工作服我们一家四口人都能穿。但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头,而且正相反,我认为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锻炼我吃苦耐劳。”所以她购暖瓶时像在家里过日子一样,连最便宜的也不买,只买回两个暖瓶胆,然后从妈妈工厂里捡来两个废弃的旧暖瓶铁壳,自己动手装好后又刷上了一些油漆,一个铁壳没有提手,她就用塑料绳代替。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对她的采购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教师们把“宏志班”的贫穷故事变成教育学生的“财富”自不必言,就是其他学生家长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宏志班”的故事后,都感动地说:“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有出息!”他们从心里希望自己的独生子女从“宏志班”这个群体中吸取成长奋进的营养。
“宏志班”的动人事迹曾感动得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赞助之手,银行、企业家、老工人、下岗的妇女,从数万元到几元甚至送点吃的用的,以表达他们一片扶贫的心意。一个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看了报道后也激动得坐不住了。他得知该班学生蔡金兰家住京郊农村一个工棚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走两个小时去赶汽车,为了上学她每天有五六个小时在路上奔波。这个犯人说,他积攒了一些亲友探监时送来的零花钱,愿为小蔡买一辆自行车,为她上学提供方便,尽一点微薄之力。信中还说,你如能接受我这份心意就回信,如认为是对你的不恭或侮辱,就把信撕了,只当没这回事。……当然,幸运的小蔡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学校为她解决了住宿问题,她再也不用为上学在路上长途奔波了。
“宏志班”在社会上一炮打响后,不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有关方面直至国务院领导都称赞广渠门中学为政府做了一件好事。
而李金海本人对偌大一个北京偌大一个中国仅有一个“宏志班”感到很不满足,他说,光解决54名学生的问题,那样意义就不大了。他真正的目的是让大家都来想办法,探讨一条为贫苦学生升学的出路。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李金海欣慰地说,最近传来好消息,像宏志班那样的办学方式各地都有仿效和创办者。但愿李金海的美好愿望早日成为现实。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游日月潭
徐楚德
时值晚秋,我应邀赴台文化交流,日程安排中赫然写着:游日月潭。我们一行从台北驱车出发。日月潭在南投县,途经台中市,约四个小时,始抵日月潭宾馆。南投县县长林源朗先生已在此迎候多时。林先生介绍:南投县位居台湾省中央地带,玉山高,浊水长,山名玉而多宝,水名浊而实清,境内遍布旅游胜地,而以日月潭为最。日月潭是上帝遗落在玉山怀抱中的一颗珍珠,海拔784米,周长24公里,水面12平方公里,湖心有光华岛,岛的南面为月弧形,北侧呈日轮状,故名日月潭……
我们从北岸出发,第一站是湖心的光华岛。岛甚小,玲玲珑珑,远看,如银盘中的一颗翡翠,绿得纷纷披披浓浓浅浅,绿得让人心醉。我们沿着湿润青翠的台阶缓行,岛上遍植龙柏,最高处是一个长方形的平台,设有传统的中式茶座,八仙桌,红木椅,供游人品尝当地产的阿萨姆红茶。正中有亭名月下老人,塑有月下老人铜像一尊。亭侧立有玉岛祠碑记。岛上原有祠庙,毁于日军之手,碑文记述了这段国耻,颂扬了当地平民奋力抗日的事迹。在月下老人殿前,若干善男信女,虔诚地焚香祝愿。我也燃香数炷,祝日月潭永远光照日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经光华岛抵南岸,参观玄奘寺。玄奘,唐代高僧也,因《西游记》一书,在华人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据考,历史上实有其人。姓陈,祖籍今河南偃师。博涉经典,尝游古印度,入戒贤律师之门,精穷佛典,经17年返国。携回佛经650余部,与弟子共译75部,得1335卷。为唐之太宗、高宗所重,我国佛教由是渐盛。中日战争中,日寇从南京窃其灵骨,潜携日本,战后交涉,得迎回灵骨,先供于日月潭畔古建玄光寺。1965年玄奘寺建成,将灵骨迁迎寺内,以供瞻仰。
日月潭环湖建有公路,沿途景点达15处之多。首观“文武庙”,供奉的为孔子、关云长、岳飞。庙宇为北朝宫殿式,堂庑宏丽,气势慑人。游客多为港人及海外华人。“进水口”,也成为潭的又一奇观,1921年至1934年,为了兴建水力发电工程,在日月潭筑坝蓄水,由武界拦砂截取浊水溪的流水,经15公里的地下水道,流过小村,仅在向天圳段透天,穿过水社大山,从湖底通向日月潭,湖面冒出丈余高的涌泉,令人叫绝。环湖建有孙中山先生铜像,并慈恩塔、孔雀园、九族文化村、涵碧楼等多处景点。沿公路可观赏150种鸟。最后的高潮,是欣赏台湾原住民的文化部落和邵族的杵音杵舞。
黄昏的暮色自湖面悄然而至,交苍接黛的群峰简略成山水画中朦胧的泼墨,彼岸传来玄奘寺轻柔的暮鼓和玄光寺低沉的钟声。日月潭的夜色宁静而安详,偶尔有几声水鸟的幽鸣,更显得空灵澄静。半轮明月从东山升起,湖面晃荡着万顷鳞波。水社村的灯火,在远处明灭可见。三两渔船,在潭水的轻轻拍打中摇曳前行。这时,步入通幽曲径,踏着一地的清凉,邵族人独绝的杵音,叮当咚吭,叮当咚吭,清晰地由村中传来。这是他们在群聚舞蹈,也是过新年的序曲。此习源于古老的作业传统。很早很早之前,妇女们主持农业,入夜,她们取下屋檐悬挂的禾穗,邀了好多人,一起臼捣。男人们则上山狩猎。杵棒长短不一,撞击石臼发出的音响便高低有致,仿佛如抑扬顿挫的乐声,随风传去山岭,好像是对守着猎火,数着星星过夜的男人们说:“放心狩猎吧,族人们等着你们满载而归呢!”
青山依旧,碧水长流。岁月光华,江山多姿。离开日月潭已半年多了,但是那双潭的秋日、秋月,却一直映照在我的心海。……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贪泉的传说
高凯明
夕阳染红了天际,映红了广州城外一个叫石门的小地方。
石门紧挨着小北江,是南北水路交通的必经之地。
石门有泓山泉曰贪泉,清清的泉水是从山崖上一个地下泉眼中冒出来的。经山风一吹,如丝如线、缥缥缈缈地跃落到山崖下,遂形成一个不大的潭。
传说晋朝隆安年间的一个黄昏,石门夕照里走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北方男子。他是刚从靠岸的船上下来的,后面还有衣着朴素、行李简单的妻小。大概是口渴的原因,男子一来到贪泉边即用木瓢满满地舀了一瓢泉水,正要畅饮,却有一位老者慌忙前来阻拦:“先生,千万饮不得!你不知道这是贪泉吗?”他边说边用拄杖指了指泉边的一块石碑。男子一看,石碑上赫然刻有“贪泉”两个大字。
男子觉得奇怪,如此清泉,如何得了这样一个恶名。
老人告诉男子,由于这泉紧靠通往广州的路口,加之泉水清凉爽口,所以历代来广州做官之人都要饮上一杯,以解干渴,亦示风雅。这些据说本来清正廉明的官吏,喝了泉水以后,一进广州便个个变得贪赃枉法、爱钱如命。当地人见得多了,便以为是清泉使他们萌发了无限的私欲,故给此泉起名为贪泉。自贪泉的恶名传开,以后再来广州做官之人就再也不饮此泉了。
男子认真地听着,并饶有兴趣地请教老者,那些不饮泉水的人,是否清廉呢?老人沉重地摇了摇头说,还不是一丘之貉!
老人说他是广州的普通百姓,来这里是受百姓之托,专门恭候一位新任广州刺史大人的。接着,他兴致勃勃地向男子讲述了新任广州刺史的一些为官之事。
新任刺史在任卫将军、尚书令谢石主簿时,正赶上女儿出嫁,谢石知道他家境清贫,便派了几个有名的厨师带上山珍海味去他家置办酒席。谁知来到他家一看,竟无半点喜庆气氛,他们正在纳闷,忽然发现一名丫环牵着一条狗从后院走出来,便上前问个明白。丫环告诉他们,她要上街把狗卖了为小姐出嫁换件首饰,并说老爷说了,小姐出嫁一个宾客也不请……
新刺史任晋陵太守时,人们经常看见有位农妇打扮的人每天从太守家出门上山砍柴,砍柴回家后又烧火做饭。开始,大家都以为农妇是太守家的仆人,后来一打听,她竟是太守夫人。
新任刺史在京城建康任御史中丞时,常常连夜批阅公文。在寒冬腊月,他没有棉袄,便身披棉被伏案到深夜……
男子听了老人的讲述,脸色逐渐变得深沉,眼睛里亦有泪花溢出。他深情地望了老人一眼,忽然将瓢中的泉水一饮而尽,接着又连饮了两瓢,然后取出笔墨,在刻有“贪泉”的石碑上赋诗一首,《酌贪泉》: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诗的意思是:从来就说这泉水一沾唇就会产生贪取千金的邪念,这话并不可信。如果让历史上在权位面前舍利取义、为洁身守道而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喝下去,他们定不会改变初衷的。
题诗过罢,男子忽然高声对老者和赶来看热闹的人们说:我就是新任广州刺史吴隐之,今天我当着众人的面喝下了这贪泉水,上任后请百姓们审查我会不会变成贪官!
吴隐之自信贪泉水改变不了自己廉洁的操守,赴任后,为扫除贪污之风,对自己要求更严。一进刺史衙,便将前任留下的帐帷、器服等豪华用具收存入库。并极力奉行节俭,日常粗茶淡饭,仅以蔬菜干鱼佐餐。而对政务,则夜以继日,法纪严明。起初,人们以为他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可一年过去了,吴隐之则一如既往。有人将剔骨之鱼送他,他非但不收,并对来人严厉处罚……
又是一个夕阳染红贪泉的金色黄昏,吴隐之携带妻小再一次出现在石门夕照里。当年那位迎接吴隐之的老人及众多的百姓早已聚集在贪泉旁等候了。这一回,是老人从贪泉中满满舀了一瓢泉水,送到吴隐之面前。他满含着热泪说:大人处可欲之地不改其操,真乃当今夷齐也。老朽代表广州之百姓,以象征着大人之风的清水代酒,来为您饯行!
吴隐之捧着这瓢饱含着百姓期待的贪泉之水,又一次落泪了。
史书载:吴隐之在广州为官数年,卸任北归时依然两袖清风,“装无余资”,他乘坐的小船,只装着南来广州时的简单行装,身上连一个多余的钱也没有。其妻刘氏将私下节衣缩食的钱买了一斤海南特产沉香,打算回北方后换些钱贴补生活,在船行之后被吴发现,他当即拣起沉香扔入水里。
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事迹一直成为历代之美谈。一代名相魏征等人在撰《晋书》时为之赞道:“吴隐之酌水以厉精,晋代良能此焉为最。”杰出诗人王勃在《滕王阁诗序》中写下了“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不朽诗句。白居易则把贪泉比作浊泉,唱出了“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的千古绝唱。
明万历年间,广东布政使李凤在贪泉旁重立贪泉石碑,并于“贪泉”二字上首刻下了吴隐之的《酌贪泉》以警后人。
世移事易,沧桑变幻。而今,除当年的石碑还依然立在石门之外,真正的贪泉早已荡然无存,然而,有关贪泉的传说和吴隐之的故事却为更多的后人所传扬。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走进舞场
孙士英
当绚丽的朝霞悄悄推开乳白色的雾纱,当美丽的黄昏融入七彩霓虹灯,一群男女老少便在文化宫露天舞场站起横竖成行的方阵,和着音乐的节奏,悠然地踏起莲花步,或托日揽月,或抓天提地,回环跌宕地跳起元极舞来。霎时,深紫色的舞场缭绕起五彩缤纷的希冀,生动着一个古老的县城,一个沐水浴阳舞广袖的县城。
在这潇洒腰与肢的方阵中,在这和谐力与美的画图中,我生怕自己呆板僵硬的动作,疙里疙瘩的有杀风景。
说实在的,我天生不是跳舞的料子,记得年轻读书时,别的功课还可以,唯体育这一门,须连拖带拽,才搞个及格分。而今,已近花甲之年,为何还要“扬短”,介入并不属于我施展才华的天地呢?
许是爬格子多年的缘故,脑供血渐显不足,经常头晕,有时睡觉忽觉床滴溜溜旋转起来,吓出一身冷汗。吃药见好,医生又嘱我加强体育锻炼。往昔虽也懂得“生命在于运动”,可总舍不得把珍贵的时间抛撒在弯腰踢腿上。眼下健康状况已敲响警钟,别说什么大道理,就是为着坚持笔耕,也不得不一改爱静不爱动的脾性了。可咋锻炼法?激烈运动的年华早已飘然逝去。恰巧此时,县体委老张来机关传授元极舞跳法。据说元极舞融静功、动功、按摩功的精华于一体,寓练功于舞蹈的娱乐之中,且运动量小,具有不求治病而病愈,不求延年而长寿的效果。这于我倒挺适合。学舞三周,不少人尤其是女同胞已一展刚劲含婀娜的丰姿,我却感到手脚没处放,别别扭扭跳不好,真笨!
既学之,则跳之。薄纱飘动的暮霭里,我略带胆怯走进元极舞的行列。但艺差人胆小,只好躲在最后一排悄然起跳,以防别人见笑。岂料愈怕出丑,手脚愈不灵活,动作愈显笨拙,还偏有笑声不时从两侧袭来,益发尴尬难堪。连霓虹灯也眨巴着眼,向我投来讥刺的光芒。真想打退堂鼓。
不。笑就让人笑呗,到了这把年纪,还怕人说蠢?蠢就蠢,横竖是锻炼身体。何况有了参与意识就有希望的含苞呢?心灵开放勇气来。此后的早晨,我索性扯掉夜色染就的遮羞布,大胆地站在队列前排,一边瞄着张老师在台上表演,一边仿效与琢磨其动作要领,相形之下,自己也哑然失笑,不仅姿势有错,而且每节舞中有些挺好看的动作已被我省略简化了,如同一首抒情歌曲缺少必要的装饰半音,一篇写景散文没有可助修饰的形容词,硬撅撅,干巴巴,难怪舞不出优美的曲线与力度来,看来跳舞与写作一样,非得加强基本功训练不可。
于是,买来《元极舞》一书,暇时对照图形与说明进行练习,又请与我同期习舞的妻作辅导,一个一个动作揣摩,一节一节舞蹈刻画,每天跳得气喘吁吁,细汗涔涔,终于有了长进,虽无洒脱自如的舒婉与奔放,但伸展跳跃扭动拍打毕竟赐我以舒筋活血。渐之,头晕现象明显减轻,人也精神些了,开始老化的躯体似乎涌动一股青春的活力。
确实,兴趣这美的精灵是可以培养的。每当见到周围的舞友跳得那么刚健,那么利落,那么朝气蓬勃;舞得那么柔曼,那么飘逸,那么富有韵味,使我好感动好羡慕好敬佩。但不服气的情绪又令我加大投入,观察,比划,复制,神往……由无到淡到浓的兴趣,竟把我这个舞场上的不速之客,变成了舞瘾成癖、每场必至的常客。又过月余,动作渐趋娴熟,呼吸臻于匀畅,舞姿也添了几分刚柔并济的气韵。此时,内心好快活,有如孩提时代放飞时的童趣一般。待到结尾收功,举目花墙外面,只见:杨柳的袅娜,翠竹的婆娑,青松的劲挺,繁花的笑靥,以及草叶露珠的灵动,五彩斑斓的鸟语,一起涌进心胸,洋溢着生命的热烈与灿烂!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诗三首
苏金伞
鱼之乐
庄子:“涸辙之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乃自由也。
一场大水漫过,
车辙里留下两条小鱼,
辙水干了,
两条小鱼各自用口沫濡湿
对方,
相依为命片刻难离。
又一场大水冲来,
把两条小鱼冲入大河,
从此再也没见过,
忘记了对方,
也忘记了自己。
小鱼失去了自己,
却得到了天地,
庄子也感到鱼之乐了。
蝴蝶
“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一双大翅膀,
有着极其鲜奇的颜色,
有着极其美丽的花纹,
在微风拂弄的花枝间轻轻扇
动着。
每一扇动,
都漾溢出自由、舒徐、和平
的色调,
都闪现出栩栩然。
庄周的梦为蝴蝶,
就是为了这个“栩栩然”
要不就成为“涸辙之鱼”
只好“自濡以沫”了。
独轮车
独轮车,
在霜地上轧出一道辙迹。
长长的车辙远远地
逝去,
送走了时光,
却不见回还。
第二天,
太阳沿着车辙滚了
出来,
越升越高,
给人以更广阔的风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