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编者按:本版三月底推出的“个人素质与公德意识”讨论到今天告一段落。两个月来,本版根据读者来稿情况,于四月十九日、四月二十六日、五月十日整理刊出了三篇讨论综述文章《公德:沉甸甸的话题》、《讲公德:从我做起》、《公德建设:全社会的任务》,其中摘发读者来稿二十四篇,同时还单独发表了一些来稿。此外,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见义勇为的英雄,他们谈了自己的事迹和感受,记者还请伦理学学者从良心的角度对这次讨论发表了看法。这两部分内容分别以《见义勇为:热血呼唤公德心》、《良心:首先是对义务的尊重》为题在五月十七日和五月二十四日本版刊出。五月二十三日本报又召开社会公德与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与会者的发言在五月三十一日和今天的本版上刊出。
提高个人素质,倡导社会公德,二者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宣传报道中,我们还将从不同角度加强报道这一主题,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这次讨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对我们改进宣传报道方式,把报纸办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振兴企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江苏牡丹汽车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振明
企业发展靠市场,赢得市场靠产品质量,过硬质量要靠人。关键是加强教育,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人心。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公司明确提出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的企业工作方针。为确保这一方针的落实,我们采取了两条有力措施:第一条是加强对全体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其具备当主人、管企业的资格。全公司建立了以党校、团校、职工培训中心、电大、函大为主的正规理论教育系统。通过学习,唤起职工的危机感、改革的紧迫感、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使命感。第二条措施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自我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不断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如开展学雷锋、学先进、争当文明职工活动,定期评选“文明新风户”、“文明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开展“双增双节”、“合理化建议”和跨世纪劳动竞赛活动,去年以来共采纳90条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创造价值270多万元。
领导把职工的衣食冷暖装在心里,让职工全身心地投入生产和工作。公司职工遇到困难,领导带头捐款捐物,去年以来,全公司为困难职工捐助近3万元。领导关心职工,职工自然也就会关心企业。去年10月,二分厂从旧厂区搬迁至新厂区,为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决定不停产搬迁。全厂职工不分上下班时间,原定40天完成的整厂搬迁任务提前了半个月搬迁到位。今年春节,一分厂、二分厂有一批急发的车辆生产任务,大雪纷飞的大年初一,工人们一大早就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干得热火朝天,没有一个工人迟到和缺岗。职工群众中蕴藏的潜能一旦得到充分发挥,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具体事情抓起,强化企业管理也必须从点滴做起,才能久久为功。
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培养了职工严谨的作风,造就了一支过硬的队伍,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着生产和效益翻番目标的实现。(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室主任陈瑛
中国传统道德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公共道德方面的内容,它不单以理论的形态存在于各种著作中,而且以俗文化形式,包括稗官野史、话本小说、口头文学等形式,流传在民众之中。它更深藏在历代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之中。我国人民所珍视的社会公共道德,既包括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内容,也包括正确处理与大自然关系方面的诸多内容,如“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这是现代环境伦理与生命伦理的萌芽。这些社会公德中,既有维护和谐稳定方面的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貌,谦虚忍让等,也有积极进取性的内容,如勇敢自强、明智刚毅、奋斗不息等。
从社会公共道德的社会作用上看,它不但保证了世世代代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数农民起义领袖和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是在社会公共道德的旗帜下,例如“除暴安良”“公正无私”等,铲除暴政,修明政治。许多科学家、事业家,也是在社会公德的鼓励之下,发明创造,改造自然。五四运动以来,许多优秀的民主主义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后,迅速成长为最坚定、最勇敢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楷模。实现这个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来他们都有极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根底。
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尤其是社会公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没有这个稳定秩序,一切发展和进步都谈不到,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就需要社会公共道德来维护。其次,社会公共道德中的许多内容,直接促进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如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效率,要依靠严格的秩序和共同的规则。事实证明,现代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联系着。所以说建设好社会公德,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培养青少年的公德意识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刘鹏
培养青年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加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努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几年来,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和团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一定成效。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组织动员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一种社会服务形式,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社会公德的有效途径。自1993年12月实施以来,广大青年志愿者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弘扬了社会新风正气,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党政领导的肯定及社会各界的欢迎。今年“五四”期间,又全面启动了以16—18岁中学生为主体的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中学生在成人预备期内参加48小时志愿服务,以增强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公民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职业道德,尤其是窗口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对社会风气和社会公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共青团通过在窗口行业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着力建设以青年为主体,在各项工作中创一流,体现高度职业文明的青年集体、青年岗位和青年工程。目前,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已经在20个部委所辖的32个行业中广泛展开,形成了命名表彰、监督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特别今年推行的“青年文明号”服务卡活动,通过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文明优质服务措施,架起了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桥梁,培育了社会公德意识。
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基础是抓好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近几年,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城市和农村、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健康的和有残疾的以及各民族的少年儿童之间,广泛开展了以互相通信往来、互助互学、奉献爱心、共受教益为基本内容的少年儿童“手拉手”互助活动。目前全国参加“手拉手”互助活动的少年儿童已达2200多万人。实践证明,这项活动对于增强少年儿童的责任意识、互助意识及社会公德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见义勇为的崇高含义
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常务副会长蒋先进
在社会公德之中,见义勇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曾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说明“义”是信念、是目标,而“勇”是实践、是行动。见义勇为就是把理想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实现正确的行为准则而勇敢地奋斗。文天祥在就义前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正是在这种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行为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着正义的事业前赴后继,奋勇献身。
与历史相比,在社会主义时代的见义勇为有着崭新的更为崇高的含义。今天,义,就是代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因此,见义勇为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新型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并且,见义勇为这种社会公德不是仅仅靠个人的修身养性、洁身自好所能体现,也不是轻而易举的行为,而必须是无私无畏,英勇拚搏,不避艰险,不怕牺牲,把革命英雄主义付诸实践的行为。可以说见义勇为是社会公德精华的集中体现,是精神文明的崇高境界,并因此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对见义勇为的社会支持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上的宣传教育,包括对见义勇为的表彰歌颂和对见危不救乃至乘人之危行为的批判、鞭挞;二是行动上的效法,对见义勇为先行者要以实际行动去响应、去支持;三是经济上的救助。据我们了解,因为见义勇为而负伤、致残以至牺牲者占半数以上,必须给本人及其亲属在各个方面以救助,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近3年来,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对近千名突出的见义勇为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给予了表彰和物质奖励,并对因见义勇为遭致伤残或牺牲的数百人及其亲属给予了一定的抚恤金、慰问金。最近,基金会还计划与公安部、中宣部一道,对在这次严打斗争中,协助政法部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见义勇为表现突出的先进人物,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田淑兰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家庭开始。实践证明,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的质量关系着社会的质量,家庭的文明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家庭的伦理道德建设与社会的思想道德发展进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全国妇联于今年3月中旬组织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妇联组织和全国妇联机关开展了家庭伦理道德情况的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向着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夫妻关系的平等已成为家庭生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家庭民主逐步取代了家长制,生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对国家和单位的单纯依赖关系相对减弱,婚姻自主已成为现代婚姻的主流,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减弱,家庭生活方式具有向社会开放的特点。
与此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是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二是教育子女重智轻德,致使许多孩子道德意识薄弱,承受能力很差,三是家庭关系中代际关系错位,家庭普遍以儿孙为轴心,“啃老”、弃老现象严重,四是邻里关系趋向冷漠,社会公德意识下降。
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重点问题,结合社区建设,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寓教于乐。如北京市妇联与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北京电视台共同主办“双休日家庭读书知识竞赛活动”。辽宁大连市妇联开展了“母子读书”、“家庭藏书小状元”、“千人读书点”、“母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河南平顶山市妇联以“伦理道德进家庭”为主题,开展了敬老好儿女、文明媳妇、开明婆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姑嫂等评选活动。各级妇联还根据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五好家庭”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充实。
家庭伦理道德是社会发展的有效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因此,应该把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纳入总体规划,抓好贯彻执行。
根据家庭伦理道德现状,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应重点突出以下内容:1.男女平等,婚姻自主。2.互爱互敬,家庭和谐。3.尊老抚幼,勤劳节俭。4.邻里互助,和睦友善。5.爱国尽责,热心公益。6.崇尚科学,健康向上。(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逐步增强居民公德意识
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办事处工委贾雪芹
人民日报《读者之友》版开展“个人素质与公德意识”的讨论非常好,深受我们街道广大居民的欢迎。这是因为,讨论中触及的社会公德问题,是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同志和街道居民天天都能接触到、人人都能参与、都能有所作为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们街道是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集体。我们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从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开始的。1989年到1991年为初级阶段,我们先向群众发出1万份调查问卷,详细了解群众的服务需求和哪位居民能够提供哪种服务,然后在全街道5万多居民中挑选出1000多名有一技之长的人组成邻里互助队,为广大居民解决修车难、修电器难、做衣难、理发难等等。1992年到1994年为深入发展阶段,我们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使全地区的学雷锋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表彰。把雷锋精神注入邻里互助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大力普及雷锋精神,大街小巷助人为乐的事迹层出不穷。1995年以来是整体发展阶段,形成了地区性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设系列工程。
随着我们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辖区内居民的公德意识在不断增强。比如,我们的邻里互助队开展的送牛奶、报纸、信件,还有理发、裁剪、送煤气、拆被褥、看病、照看小孩等活动,开始是“优质服务,廉价收费”,现在已发展到“服务优质,免费解困,收费济贫”新阶段。邻里互助队员不但对残疾人、孤老户等免费服务,还从服务费中提取一部分救济贫困户。
在街道干部、职工、居民努力下,1995年我们被授予北京市“十佳街道”、被民政部授予“中国街道之星”称号。(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用道德塑造美的心灵
北京市东城区环卫局一队四分队分队长张丽荣
有人觉得,环卫工人这种平凡的工作谁都能干,可是我们多年的体会却是,随着首都的发展建设,对首都环卫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环卫工作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并与群众直接接触,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就无法做到让群众满意。
环卫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点是为人民服务,环卫工人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素质也应以方便群众为主,因此,我们首先要求职工要在工作中做到文明礼貌。具体说就是要“失理道歉,得理让人”。
我们每天工作在大街小巷,与行人打交道,总免不了发生一些矛盾。其中,只有个别人是看不起环卫工人而故意刁难。对我们工人来说,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也很不容易,特别是年轻的职工,看到有人不用付出很多劳动就能挣到大钱,而我们的工作又脏又累却挣得不多,心理上有些不平衡。因此,在外面碰上矛盾就压不住火。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大家:环卫工人的形象是我们自己用行动塑造起来的,如果我们对人诚恳礼貌,举止文明,群众就不会不支持我们的工作,更不会看不起我们。崇尚文明、互相尊重是我们社会的美德,更应该成为我们环卫工人的美德。
其次,我们还要求职工弘扬正气,助人为乐。因为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在外地人面前,我们代表的是首都。工人们在工作中和平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都能注意自己的形象,体现出首都环卫工人的精神风貌。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最多的是捡拾物品。有不慎遗失的,有被人偷盗后扔掉的,环卫工人经常在扫地和清掏果皮箱时捡到。按理说,捡到这些东西交到队里就可以了,可是我们的工人非常理解失主的心情,总是想方设法找到失主,大到上万元现金和手持电话,小到学生的饭卡,都认真找寻失主,物归原主。现在很多人丢了东西,都来清洁队挂失。(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厚德
精神文明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并不是大而虚的,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个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地吐痰、不毁坏公物、不污染环境等等这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既是构成精神文明大厦的基石,又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抓社会公德入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我认为是抓住了要害,抓住了精神文明的基础。看似是从小事抓起,花的是笨工夫,实际是从大处着眼,收到的是实效。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这是中央提出的一条重要方针,它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工程。重在建设,首先是要求各级领导把精神文明放在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现在很多地方、很多部门抓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一心一意、全神贯注,而抓精神文明建设却总显得理不直、气不壮,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那里的领导同志思想深处存在这样一些模糊想法:一是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把经济搞上去;二是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自然会好起来;三是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虚的、软的,可紧可松,没有衡量的指标和尺度;四是认为抓精神文明建设花了时间,花了精力,花了金钱,一时却看不出效果。有了这样一些模糊认识作祟,“两手”就很难同样硬起来。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这“建设”二字,我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全社会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一,没有用战略发展的目光看这个问题,因此,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就存在着薄弱环节。一首不健康的歌、一本不健康的书、一部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等有可能抵消我们多年对青少年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而这些不健康的作品经常不断地侵蚀着青少年。我这样说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希望引起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这“建设”二字,按照我的理解,既要抓道德建设,也要抓法制建设。社会公德、伦理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规范,毫无疑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更多依赖的是个人的自觉意识,而精神文明的发展并不是道德进步的自发结果,必须辅之以必要的强制性制约,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竞争意识与社会公德
国务院研究室机关党委书记武树帜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人们竞争意识增强,商场如战场,容易忽视社会公德。这就更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意识与社会公德的关系,坚持在改革开放中抓好社会公德建设。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突破了不少传统观念,但这不等于不讲社会公德。竞争虽无情,但必须在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下进行。实际上,讲公德有助于在公正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不讲公德,容易滋长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的非法竞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法制教育,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正当竞争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环境。
众所周知,守约、守信是人们公共交往中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它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公共义务。外国有句谚语:“宁可丢掉钱袋,也别违约食言。”守约、守信也就是讲信誉,而信誉的好坏已成为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有了信誉才能寻求到贷款,才能顺利推销商品,才能引来外商投资,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才能开拓和占领市场,才能参与竞争,才能在竞争中获取自己应有的生存地位。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人钻空子,出现了一些见利忘义现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即是一例。实际上,这种不道德行为在竞争中自损形象,自取灭亡。互相拖欠货款,“有钱也不还帐”是又一种不良现象。讨债人四处奔波,欠债的比债权人还厉害,还神气,甚至不请客送礼给回扣就讨不回债。这类现象,固然有种种原因,但不守约、不守信,缺乏道德是主要原因。而这类问题的解决,除了依法解决外,也应受到社会公德的谴责。(本文系作者书面发言)(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