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整体推进
——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舒惠国
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这一论断,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未来发展粮食生产的着力点。因此,发展粮食生产,应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抓好“政策引导、措施组合、技术配套、整体推进”这个关键,走稳定持续增加粮食产量的路子。
加快良种培育应用及推广
良种的培育、应用和推广,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效果显著,是科技兴农的重要内容。全社会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良种培育、推广的认识,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在70年代前,农村中有一句通俗的话,叫作早稻是宝、晚稻是草。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农民群众,都把主要精力和投入放在早稻生产上。随着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进步,以及杂交优良种的推广,在早稻产区一举实现了晚稻超早稻。现在的问题是,在巩固和继续提高晚稻单产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早稻生产,着力推广早杂交良种,提高早稻产量和品质,以实现全年均衡增产。
一是要增加投入,加快良种的繁育与推广。良种从培育——繁育——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下决心增加农业科研资金,力争使农业科研经费规模由现在占农业总产值0.2%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目前发达国家为2.6%),并把育种作为关键,加以重点支持。二是要建立良种生产基地,推进种子产业化进程。种子必须实行基地化、专业化生产,实行企业化和规模经营。种子事业要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化,促进种子产业化进程。三是要搞示范,树样板,抓典型,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
农科教相结合推行良种良法
优良品种,要配合先进适用的栽培、管理新技术,才能获得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一是要抓好对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使用。二是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有的农技推广部门,各级政府要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千方百计强化其推广功能。对于“人去、网破”的农技部门要尽快恢复起来。三是要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为农业发展提供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转化提供顺畅的、易于接受的基础。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广大农民由于对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认识不足,致使重化肥轻农家肥,重用地轻养地,重当前轻长远的势头有所蔓延。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是,耕地因缺少农作物所需的有机质而变“瘦”了,土壤结构变差,影响增产后劲。为此,要广泛动员,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的组织下,在我国农村实行“沃土计划”,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要积极抓秸秆还田工作,提倡秸秆过腹还田;要重视挑塘泥肥田工作,这既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用水条件,也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一举多得。要帮助农民起垫牲畜棚圈,利用种种有机废弃物进行高温堆肥处理;要修建和完善积肥设施,恢复一些地方田头窖积肥的好做法,组织城肥下乡,减少粪肥流失;要推广种植绿肥。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广施有机肥,争取在三五年内使土地的地力提高一个档次,增强耕地增产粮食的后劲。
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途径有两个,即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面积是基础。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也必须有一定的面积作前提。特别是在靠大幅度提高单产来替代减少种植面积的做法还有很大困难的情况下,保护耕地,稳定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始终是保证粮食总产量提高的最有效办法。在一些边远山区和低产地区、生产分散区,以面积保总产还是要十分重视的。所以,应把保护耕地放在战略高度来对待。为此,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各地应对列入基本农田的土地,真正保护好,严禁转用。对凡是年度耕地减少数超过确定控制指标、超计划批地、开发和建设而造成连片耕地抛荒或闲置的,上级政府要采取措施予以制止,严重的要追究其责任。要以税收手段保护耕地,对无故撂荒耕地者应课征荒地税,以确保耕地质量和数量。各地在调整农业结构时,也要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
广开粮食来源渠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粮食来源已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耕地产出,荒地、海洋等都可以再生出新的粮食资源或粮食替代品。要广泛动员群众开发荒地,发展畜禽养殖业,开发近海海面生产藻类等动植物,开发山林生产木本粮油。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约70%左右,产出的潜力很大,要鼓励群众开发“五荒”,将植树造林与发展木本粮油结合起来。如果能够将我国现有的木本粮食作物面积翻一番,单产提高2—3倍,我们将完全能够再增产100多亿公斤粮食。我国的田埂利用也有较大潜力。田埂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5%,田埂上可以种植早粮及蔬菜等。国家要制定一些政策,鼓励农民开发利用田埂地资源。
发展粮食生产需要中央、地方和农民三个方面积极性。为此,应采取利益激励政策,激发地方和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可以采取粮食产区和销区建立购销合同,由销区对产区予以相关产业投资、技术转让或直接利益补贴的办法来协调粮食产区和销区的经济利益关系。国家对商品粮主产省和基地县,要在资金、项目上予以倾斜,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要实实在在地对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合理控制,减少中间环节,必要时采取最高限价办法;要逐步合理地提高国家计划内粮食收购价格,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制订一定的鼓励方法。同时,还要采取措施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秦万祥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行政分割,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障碍。如何在两个转变中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是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理性的选择是:立足于大战略格局,从中、西部实际出发,积极有序、不失时机地推进中西部的开放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中央提出的“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首先必须缓解东、西部发展差距,才谈得上缩小东、西部差距。
为了更有效地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除了外部条件外,要注重培植西部地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通过强化投入与政策倾斜,发展优势产业,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在区域内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圈,点、线、面的扩散,发挥其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例如在四川主要有:以重庆为中心(涵盖川东)的长江上游经济区;以成都为中心(涵盖川西)具有综合优势的川西经济区;以攀枝花、西昌为中心,具有钢铁、钒钛、有色、水能、航天产业优势的攀西经济区等。
从攀枝花的建设看,在西部地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有必要,又有可能。攀枝花具有西部地区“资源富饶与经济贫困”并存的共性特征,凭借其资源优势和先期开发的机遇,已成为西部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攀枝花开发创业中,走出了一条在贫困落后多民族大山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工业基地的成功路子。攀枝花开发建设的事实证明了所谓在西部地区投资“得不偿失”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1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西部地区,只有走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开拓增长点,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才是加速开发西部地区的有效途径。
一、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强化投入。在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市场,投资逐步向基础产业、向内陆转移的当今,应该考虑在资源富集、开发条件较好地区,成立国家级内陆资源开发试验区,制订优惠政策,让出部分资源和市场,吸引外资或独资或合资或采取世界通行的BOT的开发方式,开发资源兴办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我国现实的经济实力看,不从市场机制上取得突破,不以暂时牺牲资源为代价,单靠国家财力投入,无论如何在短时期内是无法解决的。
二、依靠大项目带头,提高资源开发集约效益。四川攀枝花、贵州六盘水、甘肃金川等工业基地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大工业和铁路大动脉的建设,是开发边远落后地区的强大动力和有效措施。国家应该在制订五年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如四川省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条河流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建设我国强大的“西电东送”基地。攀枝花、西昌地区钒钛矿储量百亿吨以上,且冶金主、辅原料配套齐全,在攀钢现有技术、管理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可建成我国强大的钢铁、钒钛基地。有了这些大型骨干项目建设,西部地区的开发就能带动起来。
三、实行特殊金融政策,多渠道解决开发资金。①开发地区本身积极筹措;②国家财政转移支付;③国内政策性银行实行差别利率贷款;④出让部分资源,采用BOT方式开发和实行股份制吸收外资;⑤选择开发条件好的重点地区开办外资银行。目前应以后三种方式为主筹集开发资金。
从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构成和经济实力出发,在重视抓沿海发达地区的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西部地区的开发,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才能逐步繁荣,东西部差距才能逐步缩小,真正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 (作者为攀枝花市市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企业改革的大政方针已定,试点的面也在扩大,在搞试点的同时——
国有企业改革要做好面上工作
吕东
目前,企业改革的大政方针已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在进行各项试点,试点的面也在扩大,可望通过试点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在搞试点的同时要做好面上工作。如果面上企业的改革滞后过多,使它们长期处于困惑、观望、等待的情况下,那是难以从总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前不久,我们组织有关人员作了一段时间的专题调查,召开了非试点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座谈会。根据企业反映的情况,就面上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谈几点意见。
面上企业和负责面上企业工作的同志,要坚定信心,不等不靠,立足
自身办好企业
企业改革,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所有企业诸如债务、资本金、冗员等难题。特别是“九五”期间,抑制通货膨胀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财政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有序地进行,先在部分企业中试点。因此,企望国家快速全面地把试点企业的政策、措施铺向面上所有企业,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这种情况决不意味面上的工作可以无所作为。
我们要高度重视学习邯郸钢铁总厂的办厂经验,认真领会国务院关于动员企业学习邯钢经验通知的精神。邯钢经验,不仅是企业管理的经验,而且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从粗放向集约经营转变的经验,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是一个能使人们树立“国有企业完全可以搞好的”坚定信心的典型。
企业必须面向市场,实事求是地制定本企业发展战略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制定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最为根本的是要面向市场。面向市场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说它是新问题,是因为具体到一些企业,还难以做到从企业领导到广大职工,都从思想观念上、从实际工作上真正面向市场。
还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状况、市场内涵与过去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仅存在产品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人才市场、资产交易市场。现在再次强调市场的重要,就是要以更高的要求、从更新的角度去面向市场。这个更新的角度是指要从企业全员的角度去面向市场,要让企业的全体职工感受到市场的需求和市场对自己工作的约束。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要牢牢抓住企业是市场主体,职工是市场经济主人这一根本战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因厂制宜,切不可简单模仿。
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不拘一格确立面上企业的改革目标和模式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行“三改一加强”,是我国企业改革多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综合治理”企业各种矛盾的有效办法,是当前指导企业工作的重要原则。具体到某个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模式不可能完全一样。从根本上讲,企业改革、企业发展,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但由于我们国有企业存在的国家与企业的特殊关系,决定了改革方式、发展目标、政企关系、银企关系都将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所以在改革目标和改革模式的选择上,必须把中央的方针、国家的政策同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政府给企业提供的选择方式宜重实效而不宜追逐宣传目的,搞华而不实。在我们调查中,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对此都有极为深刻的体会。将他们这方面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改革与发展要走自己的路,不“随风倒”、不“赶潮流”,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本身也是有着科学而广泛的内涵的,不同国家也存在多方面的变异,不是只有公司制一种模式;同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决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计议,做许许多多细致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有必要再次强调,目前深化面上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围绕“三改一加强”这个总体原则。
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企业领导者素质
企业素质首先决定于经营者的素质。从全社会角度看,搞活搞好国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就要有一支庞大的经营工作者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早就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现在,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懂得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国有企业经营工作者队伍,依然十分重要、十分紧迫。要通过市场机制把他们的经营业绩与任职和待遇挂起钩来,真正使他们在市场中萌生,在实践中磨练,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推进面上国有企业的改革
非试点企业量大面广,情况相当复杂,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企业困难大,亏损严重,实实在在地需要“雪中送炭”。“抓大放小”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的总的原则。各部门、各地方应围绕这一原则,制定若干条航向搞活企业目标的“船”,由企业自主选择。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在调查中,反映资金紧缺是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问题之一,企业不能只靠贷款过日子,而要立足于“自己救自己”。当然,从政府方面讲没有有利于搞活企业的政策,抓大放小也会流于形式,甚至抓不起来放不下去。从目前情况看,为面上国有企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财税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在不影响上交中央、自有财力有余的前提下,可以区别不同的企业,采取税收返还形式为企业补充一些资本金,采取增提企业折旧和技术开发基金、按销售收入一定比例补充流动资金等措施,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和后劲不足的状况。二是在投资、金融政策方面,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战略转变的要求,着重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将更多的资金引向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生产运转上,而不是流向盲目铺新摊子上。 (作者为中国工业经济协会会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挥西南出海大通道门户作用
俞芳林刘嘉森
1994年,国务院批准拥有天然深水良港——钦州港的钦州成立地级市,并确定为设立国家一类口岸的港口城市,从此掀开了钦州历史新的一页。近两年来,新成立的钦州市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以钦州港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令人瞩目。在短时间内我们先后建成了两个万吨级起步码头,疏通了万吨级航道,开通了进港一级公路,完成了疏港铁路大部分工程,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正日趋完善。但困扰我们发展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比如资金紧张造成投入不足,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深层次上分析,这些困难的存在,根子还在于我们以往基本上走的是计划经济和粗放经营的路子。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决心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为指针,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发挥西南出海大通道门户作用。具体说来,要扎扎实实地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转变依赖国家投资观念,走争取国家支持与吸引外来投资相结合的路子。1997年南昆铁路通车后,将有大批货物从钦州出海,要尽快发挥钦州大通道门户的作用,必须走争取国家支持与吸引外来投资相结合的路子。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5万吨级航道、5—1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上报争取由国家投资建设,5万吨级以下的泊位,与外商和国内投资者联合兴建。目前,以地方筹资为主的黎塘至钦州铁路已定于4月28日破土动工,疏港铁路可望今年底通车;由外商投资的两个3.5万吨级泊位、3个大型油码头已签订了投资合同,正准备动工;一批国内投资者兴建的业主码头正在紧张施工之中。走国家投资与吸引外来投资相结合的路子,既可以保证大型的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又可以充分利用外来资金把基础设施搞好,把地方经济搞活。
二是转变单一投资方式,实行多种形式的开发建设。在利用外资搞开发建设中,以往我们多是采取外商带资投入、外商管理项目的办法。单一的投资方式,不利于吸引外来资金为我所用。我们要以国家宏观规划和产业政策为指导,在加强对外商投资方向引导、保证引进外资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采取BOT投资、股份合作、基础设施使用权租让及出售等形式,吸引外商增加对钦州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使用权租让及拍卖出售两种形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钦州注入一大批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转变投资依赖港澳的单一渠道,拓宽投资门路,大力发展国内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1)善于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搞基础设施建设。外国政府贷款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率低贷款期长,与基础设施建设回收期较长的特点正相吻合。这几年来与我国友好往来的国家增多,给我们提供了利用外国贷款的良机。(2)通过与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合作,将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向市场,利用外国大财团、跨国公司的信誉为我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到钦州搞开发建设。(3)积极利用好国内外资金,大力发展横向联合。在这几年国内资金偏紧的表象后面,还有相当部分地方闲散资金要找出路子。我们要利用钦州大通道门户的区位优势吸引外地投资者,特别是利用对大西南地区的吸引力,采取优惠办法,想方设法吸引外来资金到钦州投资。
四是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撒胡椒面”方式,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单靠一两个项目,一个地方特别是钦州这样作为大西南地区门户的地方,开发建设很难形成气候。但在目前资金紧张、自身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贸然拉长“战线”,必然会陷入处处被动的境地。根据钦州的实际,我们选择交通设施作为重点突破口,先疏通了航道,把道路搞好。现在看来我们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五是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引资魅力。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至关紧要。改善投资环境,最重要的是稳定和改善政策环境,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督察。我们过去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制订了一些优惠政策,要想尽办法使这些优惠政策变为外来投资者得到的好处。针对国际合作的新情况和发展趋势,在不违背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我们对制定的外资政策作适当调整、修订、补充、完善。(作者分别为广西钦州市委书记、市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管理要适应两个根本转变
周伯华
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政府管理企业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创新。按照中央抓大放小的指导思想,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关键是政府管理企业也要实行三个根本性转变。
一是从求全向求优转变,向优化结构要效益,着眼盘活存量资产,把管理与改组有机结合起来,搞好大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表明国家严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宏观调控的基调,因而各级政府在盘活存量资产上非下苦功夫不可。因此,政府管理企业,增长方式上就要从过去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为主转变为靠调整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为主。要按照中央抓住关键少数、把握经济命脉的要求,不断调高、调大、调优,着力治散、治小、治差,要把单个企业放到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全国经济一盘棋中去定位置论发展。湖南调整优化企业结构,以资产为纽带,已围绕钢铁、有色、烟草、机电、建材5大支柱40种(类)拳头产品、53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和100户重点技改企业,逐步组建一批具有湖南特色并能掌握全省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集团。即把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规模大、在国内外都有地位的企业,组建成跨国集团。把一批省内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组建的企业集团,成为国家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和优势企业。把一批在省内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组建成全省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争取用大约10年时间,初步形成20多个支撑湖南工业、主导全省国有经济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有湖南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工业的“航空母舰”。
二是从微观为主向宏观为主转变,向制度创新要效益,加快转机建制,把管理与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放活小的。把改革的权力交给地方和企业,使中小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客观需要更加灵活地选择自己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领导体制及其进入市场的领域。目前,放活中小型企业办法很多,湖南采取了九个一批:即扶持壮大一批,挂靠联合一批,股份合作一批,兼并划转一批,承包租赁一批,合资嫁接一批,“退二进三”一批,剥离分离一批,破产淘汰一批。并鼓励地方和企业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只要符合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能够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就可因地、因厂制宜,适合采用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
在放活小企业过程中,湖南采取了“三放两不放”原则。三放是:对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放开,企业可根据实际选择租赁、承包、兼并、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对企业的经营形式放开,企业可自主选择生产经营内容,独立进入市场并承担风险,政府对企业亏损不负无限责任;对企业的人事放开,如采用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其经营者通过选举产生,而采用租赁制的企业,其经营体制则由合同或协议规定。两不放指:国有资产管理不能放,不能以无偿方式将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对企业照章纳税、依法经营的管理不能放。
三是从片面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走内涵发展道路。因而政府在一手抓好盘活存量资产的同时,另一手要抓好新增资产的运营质量。加快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必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从长远看,投资主体应从政府为主向企业为主转变。但在目前,国有企业尚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政府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还必须全力支持。鉴于政府财力的制约,对国有企业技改不能再撒胡椒面,而应转变到握紧拳头保重点上来。不再干那些低水平、小批量、一般性的项目,而是瞄准国际市场,预测未来变幻,按高起点、严要求分期分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改重塑优势产业、拳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新形象。要用招商引资等各种改革办法多渠道解决技改资金困难,同时用政策帮助企业减轻历史债务负担,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作者为湖南省副省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大洼在前进
辽宁省大洼县引进科技人才,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农业。右图为大连水产学院的学员在该县的沿海渔村、镇进行技术指导。大洼县有20多家蟹苗孵化厂,每年蟹苗孵化季节,他们都把学员请来为蟹苗防病、治病。左图:该县采取稻菜复种或菜类轮作技术,使万亩耕地告别“冬眠期”。图为棚菜收获完,撤掉薄膜,菜农又进行露天耕种。他们栽种的豆角比大田栽种早上市一个月。
王树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