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牲畜求医牌
胡明学王正强
“十一组龚仕会的小猪生病急需治疗;二组龚安的猪需驱虫……”不久前,笔者在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老君台村看到这样一块牲畜求医报告牌。这是石花镇兽医站设立的便民服务牌。谁家的牲畜得了病,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兽医及时上门治疗。这时,一位中年人来到牌前,掏出笔记本记下今天的最新消息。他就是专门负责老君台牲畜防疫和治疗的兽医孙远安。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4点,他准时来抄求医情况。在去给龚仕会小猪治病的路上,孙远安说:“石花是个养殖大镇,兽医站人手少。过去往往有病找不着医生,医生找不着病畜,双方像捉迷藏,见不着面,结果贻误了治疗时间,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自去年31个村村村设立牲畜求医牌,这不,一块牌子,方便了大家。”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饲料市场也应打假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饲料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饲料纷至沓来。然而,据很多养殖专业户反映,由于在市场上买了假劣的饲料,致使牲畜得不到合理的营养而造成损失,令一些农户不敢问津饲料市场,害怕上当受骗。发展养殖业饲料尤为重要。如果当前饲料市场的造假行为得不到遏止,势必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农民朋友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饲料生产行业的管理,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及时查处饲料市场的坑农事件,要求饲料生产厂家严格把好关,使饲料成为养殖户致富的“催化剂”。江西省全南县钟常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围绕“基本”做文章
麻喜旺
年年各地都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这已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正因为如此,更应从战略角度考虑,既要有当年的短安排,又要有多年的长计划,紧紧围绕“基本”两字做文章,一步步强基固本,做到一年比一年“基”深,一年比一年“本”厚,让土地上台阶,让山河变模样。这样,就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倾向:
一是“长官”工程。一个官一个令,换一任来个新套套,不从本地实际出发,乐山者治山,好水者搞水,不断地从头再来,使一些地方长期有“战”无“果”。鉴于此,就要搞好领导接茬,工程接续,瞅准了的,就要扭住不放,持之以恒接力推进。
二是零打碎敲。总是小打小闹,铲铲平平挖个小渠、垒个地埂,注重“修饰”而忽视“建设”,干些无意义的活,远远脱离“基本”。待到春种夏锄秋收一过,又是老样子。
三是随大溜,人家搞什么跟着搞什么,缺乏科学论证,年年受苦,总不见受益,越干越没劲。
四是贪大求快,战线太长。
其实,农民群众都愿意种好地,多打粮,增产增收,他们不怕大干,就怕白干。因此,有关领导和部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要轻易折腾群众,要注意保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珍惜有限的人财物力,要根据实践的检验和群众的意见及时审视我们的工作,注意“回头看”,及时纠正一些决策安排上的失误。总之,一切都要从为农业增后劲、添活力考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致富庄园
杨建平孟国栋
如何使农民热心种田、舍得投入,使土地得到充分开发,且高产高效?河南省渑池县仰韶乡近年来结合当地丘陵山区的实际,组织引导农民创建“致富庄园”,对土地实行单元式承包经营、综合性立体开发,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农户致富庄园的基本条件是,一户农民要达到2亩以上高效农田、一眼机井、两亩以上果树、10头以上存栏生猪或200只鸡。农民根据自身生产技能和经营特长,选择项目,申请土地,乡村给予规划扶持。凡创建致富庄园者,可享受乡里的优惠政策,即土地使用权归农户60年不变;农田或果园内打机井,每打一眼乡政府给予200元的补贴;对参与开发立体农业的农户,在养殖生猪、鸡、牛时,乡政府在技术服务、资金扶持方面给予优先。
致富庄园激发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也建成了一批稳产增收的高效农田。仰韶乡地处豫西丘陵地,历史上十年九旱。土地包干后,由于地块分散,农民们认为几分地打口井不合算。建立致富庄园,将土地合理合并,使农民们舍得投入,普遍打了水井,近两年新打机井就达1540眼,绝大多数还安装了水泵,修砌了水渠或铺设了输水管道,开展浇灌、渗灌。有的还建起了水塔,不仅解决了防旱问题,而且解决了一部分人畜吃水困难。去年这里虽然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园土地的年均收入仍高达5000元以上,比正常年景还高一倍多。
由于建立致富庄园,使农田、果园、机井和养殖相配套,农田和果园需要的肥料,全部由庄园里的家畜粪供应,农民们很少跑前跑后买化肥了。有了肥料和机井作保障,粮食产量自然提高了。该乡600多个致富庄园,几乎户户都有上百头存栏生猪,仅一年出售生猪净利润就可达到三四万元。据统计,1995年这个乡人均纯收入1200元,比创建致富庄园前1994年的781元,增长了419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促进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纪念《渔业法》颁布施行十周年
农业部部长刘江
显著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渔业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施行已经十周年了。
十年来,我国渔业立法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据初步统计,自《渔业法》颁布施行以来,中央和省两级共制定发布的渔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达500多个,使渔业管理、资源保护及生产活动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是我国渔业法制建设和渔业管理的重大进步。
与此同时,渔业行政执法工作得到加强。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拥有3万多人、1000余艘监督执法船艇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队伍,在水产养殖、捕捞、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对维持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保障广大渔民的合法利益,维护国家的渔业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渔业法制的建设,对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过去的十年,是我国历史上渔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渔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1995年全国水产品产量达251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人均占有量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对增加市场供应、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渔业大国。全国可用于发展渔业的海洋、滩涂、内陆水域和宜渔低洼荒地等资源潜力很大。大力挖掘生产潜力,加快渔业发展,是“九五”以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渔业生产总体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破坏渔业资源和生产秩序的违法行为常有发生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也有一些地方领导和群众保护渔业资源、环境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法制观念不够强的问题。上述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渔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渔业发展的突出特点及趋势是:第一,国际社会已把渔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发展渔业增产水产品,作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战略措施之一。第二,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争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各国的共识。第三,渔业管理日趋严格,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为标志,国际上有关渔业的法律制度日臻完备,防止对资源过度开发的限制性措施越来越严格。
四项任务
我国渔业作为世界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切实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是加快渔业发展、增加水产品有效供给与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国家对渔业的宏观管理、正确引导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以上的关系,长远的、根本性的措施就是进一步加强渔业法制建设。这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换渔业增长方式的要求,也符合世界渔业发展的潮流。为此,当前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宣传、普及《渔业法》,提高全社会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从事渔业的观念。
二、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渔业法制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渔业资源的流动性、共有性,决定了渔业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正常渔业生产秩序的建立以及国家渔业权益的维护,仅靠渔业主管部门是难以完全管好的,迫切需要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支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依法执政,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各地在制定渔业发展规划时,要注意科学布局,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增加渔业执法方面的必要投入,严格执行《渔业法》和其他渔业法规,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加强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渔业法规。尽管这十年来,渔业立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渔业经济的发展,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已经显得不适应。为此,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认真做好渔业法规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渔业立法工作,通过法律法规的配套完善,尽快把渔业的行业管理全面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四、加强渔业行政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各级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强廉政建设,首先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对各级渔业行政执法人员要进行全面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到秉公执法、严格执法,提高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有效承担起国家法律赋予的职能。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效益:增产增收的关键
——湖北省襄樊市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调查
钟青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是中央确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两大战略任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又是难度很大的问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粮棉主要生产地区能够通过发展农业增加财政收入,使广大农民能够通过务农致富。湖北省襄樊市干部群众坚定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襄樊市耕地面积620万亩,是湖北省易旱农业区。近10年来,粮食总产连续登上25亿公斤、30亿公斤、35亿公斤三个台阶,年均增产1亿公斤,1995年达到36亿公斤。棉花产量“八五”期间年均增加8万担,1995年达到142万担。油料总产“八五”期间先后跨越1.5亿公斤、2亿公斤、2.5亿公斤三个台阶,1995年达到2.75亿公斤。农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提高,1995年达12.94亿元,年均递增18.4%。其中来自农业和农业相关产业的收入占50%以上。农民生活也由温饱开始奔向小康,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5元,其中收入的80%来自农业。襄樊农业所以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有很多经验,最主要是:
一、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增产增效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归根结底要靠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襄樊市从实际出发,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增产方式、提高产量、提高效益的关键措施。他们积极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县乡村科技推广网络,改善农业各部门的工作环境和服务手段。他们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全市有80%的农民接受了科教培训,掌握了1-2门专业技术知识。与此相适应,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40%;农业适用技术和高产高效种植方式的普及率达到85%。
在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低,是农业特别是粮棉等基本农产品生产比较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我国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又不高,靠大规模集中土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方式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多数地区短时期难以做到。襄樊市的实践说明,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适用技术的入户率、普及率,既能确保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又能获得较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依靠优化结构,挖掘生产潜力
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襄樊的同志深切感受到,靠单一的粮棉油生产,农业难以获得高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多年来,他们以“结构调优、经济调活、效益调高、农民调富”为目标,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种植业与林牧副渔各业的比例关系、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使这三个层次协调运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一是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压缩低产低效粮食作物,扩大高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二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一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提高产出率。三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畜牧业。四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兴办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迅猛发展,方兴未艾,1995年比重已由“七五”末的45∶36∶19调整为24∶52∶24。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依靠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襄樊市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每年完成土石方8000万至1亿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30至40万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3至5万亩。1989年以来,每年财政收入用于农业5000至6000万元,乡镇企业反哺农业8000多万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水利等基础条件,是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功能大小,直接关系着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和产出水平的高低,成为影响农业效益的重要因素。襄樊市的农业能够持续发展,根本在于领导干部坚持用中央的精神统一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各项经济政策,用政策调动农民增加投入的积极性,落实农民劳动积累工制度,使之成为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
四、依靠推进产业化,提高综合效益
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襄樊市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了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公司(企业)为龙头,融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于一体的多种经营体制,延长农业产业链,并初步摸索出各具特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1)龙头企业带动型。(2)专业市场带动型。(3)服务组织带动型。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的发展,农村面临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归结起来,主要有农产品增产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农村人多地少与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矛盾,家庭分散式经营与生产社会化的大市场的矛盾,需要科技装备与科技发展滞后的矛盾。襄樊的实践进一步说明,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途径。
襄樊市发展农业经济的新路子,经历了一个由单项措施突破到综合配套推进,再到增长方式和机制转变的不断深化过程。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大有可为,大有希望。
襄樊在发展农业的前进道路上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从宏观和全局上看,主要是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流通机制、科技机制和投入机制。(附图片)
压题照片:臧哲辉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云南着力发展澳洲坚果
本报讯记者高云才报道:热带经济作物给云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经济附加值高的澳洲坚果受到了青睐。至二○○○年全省将发展澳洲坚果十万亩。我国现有澳洲坚果约三千二百亩,总产带壳鲜果约五吨。云南省于一九八一年首次引进澳洲坚果种子开展育苗和试种,目前已引进品种三十余个,育苗一百余万株,大田种植六百多亩。澳洲坚果,又名澳洲胡桃、夏威夷果,被誉为“坚果之王”,营养价值极高。记者从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澳洲坚果从开垦定植到投产需要一至四年,每亩需投资一千七百元,然后每年需投入二百七十元。投资回收期为八九年。以带壳鲜果出售,盛产期亩产值至少有二千一百余元;加工成生果仁出售,亩产值可达四千元以上,约相当于橡胶亩产值的三倍。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郎溪县“茶经济”红火
本报讯安徽茶都郎溪县,1994年提出“围绕茶叶作文章,大力发展茶经济”的兴县战略。近两年,这个县每年新增茶园面积近3000亩,从事茶叶加工的专业人员达到1.6万多,农民收入中来自茶叶的占1/4。全县今年产值可达2亿元。(李文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张家坪农民打着算盘种田
本报讯种田搞预算,这在湖南沅陵县张家坪乡已成为一种新时尚。目前,全乡已有2800多户农民实行了种田预算。重视成本核算,生产有计划,有效地避免了资金、物资闲置和浪费。后坪村130多户农民今年按预算种植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药材650亩,每亩节省投资近100元。(苏春生肖润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工前饭后,在山东省沾化县农村都有三五成群的农民围坐在气象接收机旁认真收听科技新闻、天气预报、虫情测报和致富信息等节目。这是该县成立“科技电台”后出现的新景象。这个台5年来,深受农民欢迎。图为下河村农民在收听棉铃虫虫情测报。 吕国廷 宋光新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为了不再受骗       严震铨绘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省西平县李庄110千伏变电站,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认真为农业生产服务,现已无事故运行1280天。该变电站担负着西平县城乡78%的供电任务,为保障“三夏”期间正常供电,该站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弓静 志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