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迈向新世纪的良好开端
——写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出版之际
苗长发龙平平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以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开始踏上了迈向21世纪的新征程。要了解、研究这段历史,认真学习新近出版的《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是十分有益的。这部经党中央批准出版的文献集,汇集了党的大量珍贵文献,真实地记录了十四大以来头两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学习这些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制定的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以及由此开创的社会发展新局面。
理论建设的新举措
1992年,党的十四大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世纪之交,经济转型,既有机遇,更有挑战。正如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所说:“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人们在思索:我们能不能把握住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实现腾飞的难得机遇;在迈向新世纪的征程中,党和人民以及世界上所有关心中国的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是:新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高举怎样的理论旗帜。这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根基。
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党的十四大旗帜鲜明地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并且郑重地将之镌刻在党的章程和国家的宪法之上。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新举措。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必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党中央的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当代中国,有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面旗帜,党就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就有了精神支柱,人民就有了定心丸,党的大政方针就有了科学依据。
党的指导思想的确定,是建立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系统地梳理与概括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党中央在理论建设上孜孜以求的一个重要目标。199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70周年纪念大会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次年6月,他又在中央党校深入地回顾、阐发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研究成果,从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高度,归纳概括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并郑重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令全党同志耳目一新,精神振奋。这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首先需要基本教材。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决定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修订出版第一、二卷,并直接领导了这项工作。1993年11月,中央作出《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又专门组织学习报告会,进行动员、部署、指导。会上,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邓小平文选》的精髓与主题,强调指出:《邓小平文选》是我们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好的教材。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形势,要求我们潜心钻研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孜孜不倦,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来说,直接关系到党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这次大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形成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高潮。
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理论水平。为教育帮助党的领导干部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日常工作的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中央制定了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到党校轮流进修、后备干部要经过党校培训的制度。党中央定期举办省部级干部理论研讨班,组织省、区、市、部委及军队的主要负责同志集中一段时间系统学习理论。同时规定,用两年的时间分期分批地全部轮训县处团级以上的党员干部。为此,中央专门发出《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江泽民同志多次在中央党校和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反复强调:必须坚决纠正许多领导干部陷于日常事务,放松理论学习,不注意思想政治动态的状况,切切实实地提高全党同志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敏锐性。他告诫党的领导干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如果成天忙于事务,忽视理论学习,头脑不清醒,是要吃大亏的。”这个重要观点,对于提高全党同志学习理论的自觉性,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推动作用。
注重学习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要学习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和学习要联系实际、要精、要管用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他还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中的科学理论,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总结经验,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紧密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做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去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根据这个思路,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组织及党校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并指示有关部门制定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从实际出发,定出可操作的学习方案,做到认真研读原著,理论联系实际,在精通和管用上下功夫,厚积薄发,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做好示范,中央还确定了全国的五大理论研究基地,集中力量,分工协作,重点研究新形势下深层次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物等媒介,及时总结交流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经验,加以推广。由于思路对头,方法科学,措施得力,党的理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十四大以后的两年中,全国的县处团级以上党员干部普遍接受了一次理论培训,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研究和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党的理论建设真正得到了加强和改进。
改革开放的新突破
实行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大政策,也是中华民族迈向新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及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表明,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开创了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新局面。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作出的最具深远意义的突破与贡献。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的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目标是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什么是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在以往的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靠我们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边试验、边总结,一点一点地突破,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在这种全新的探索中,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都作出了贡献。从1979年起,邓小平同志先后10多次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帮助全党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们寻找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实践的要求,经过反复论证、比较、选择,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并使之成为全党的共识,从而最终实现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个目标的确定,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增添了一个新的概念,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成为引导中国经济实现腾飞的新的主旋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必然要求在经济建设上有一个积极的发展速度。党中央认真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认为进入90年代,世界已形成多极格局,有可能出现较长的和平时期。我国同邻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世界范围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们吸收外资和技术。总体上看,现在是建国以来我们外交回旋余地最为广阔、市场前景最具吸引力的时期。国内10多年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增强了综合国力,党和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空前高涨。这些都为我们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中央决定,将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到8—9%,力争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1993年3月,中央召开十四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接着国务院又批转了《关于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这两个重要文件对90年代我国加速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作出了明确规定,扎扎实实地推动改革开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个决策,反映了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准确把握机遇的能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党中央领导90年代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3年上半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在运行中出现了高投资、高货币投放、高物价、高进口和金融秩序混乱、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混乱的“四高两乱”现象。面对这一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地采取果断措施,消除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同年8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出台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措施;接着又制定出一系列文件,领导实施了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这次宏观调控与以往的治理整顿不同,党中央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着眼于加快改革步伐和主要运用经济办法”的指导方针,“力求通过加快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软着陆”、“点刹车”的微调手段,准确把握力度,对症下药,着重于结构性调整,既控制经济增长率、物价涨幅,又确保货币投放、信贷规模、投资规模的适度增长。由于方法对头,宏观调控很快见效。到1994年上半年,我国金融、外汇、财政、物价四大平衡一致趋向好转,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无序现象得到治理,某些过热现象有所降温,整个国民经济开始转入加快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健康轨道。通过这次宏观调控,党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推动改革开放又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一步。十四大以后,为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课题尽快具体化、系统化,党中央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总结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党内外同志的智慧,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篇体系宏大、内容丰富的大文章。这个决定涉及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到宏观管理,从城市改革到农村发展,从经济运行机制到科技教育体制,从经济运行手段到法律制度建设,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和领域,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它是实现我国从旧的经济体制向新的经济体制转变的宏伟蓝图,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不失时机地加快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实践中的丰富与发展。
十四大以来的头两年,是我国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改革措施出台比较集中、改革成果十分显著的两年。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3.4%。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良性循环。事实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卓有成效的。
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研究十四大以来头两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在我们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也伴生着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而且,就局部而言,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比以往更加严重和突出了。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如何对社会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这需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应该看到,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治理国家的难度骤然增大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全新的深刻革命,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初始阶段,必然会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必然导致新旧碰撞、好坏交织、利弊同生的复杂局势。在新旧体制转换的间隙中,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一些旧的社会问题沉渣泛起,这并不奇怪,我们不应因此而对社会形势产生消极的判断。衡量一个党的执政水平,关键要看在复杂的环境下驾驭全局的能力;观察社会形势,更应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通过《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收录的党的文献,可以看出,在艰难的开拓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兢兢业业、勤政为民,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并逐渐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为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制定成功的治国方略,首先取决于对社会基本问题及其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面临着千头万绪的社会问题。其中居主导地位的是改革、发展、稳定这三大基本问题。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这三大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应该成为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础。在这个问题上,党中央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反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有机的统一整体。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在中国,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是,社会的稳定最终又要靠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来保障。因此,我们的治国方针,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维持和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大局。怎样才能维护稳定发展的社会局面呢?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提高全党正确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的政策观念和处理能力。”他指出,现在,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比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错综复杂得多了。处理得好,可以促进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处理得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就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全党应十分重视和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制定正确政策措施妥善处理,特别要注意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绝不能让矛盾激化,影响大局。我们的方针,就是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并且能够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正是由于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十四大以后的两年间,尽管有一些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但中国的政治经济局势并未发生大的波动,整个社会始终保持着健康向上的势头。
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党中央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鉴于以往我们曾经有过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新的党中央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软的问题真正解决好,并将之作为衡量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江泽民同志指出:“物质文明抓得好,精神文明抓得不好,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领导。看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他抓物质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还要看他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发展物质文明都不应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代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对全党同志的重要考验。”所以,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制定的每一个重要文件,都要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出台的每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都包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为了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江泽民同志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核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要求思想文化教育部门和所有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或传播的单位,“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必须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倡顾大局、讲风格、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培养人民的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绝不允许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腐蚀人们的精神,污染社会风气,败坏社会秩序。”毋庸置疑,这几年党中央抓精神文明建设是花了大气力的,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当然,精神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任务繁重。当前,在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优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不懈地长期抓下去。这一点,党中央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
强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大张旗鼓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这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有完备的法制来引导、规范和保障。因此,十四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把法制建设作为国家政权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全力加快立法进程。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本届任期内的5年立法规划,颁布并实施了众多的法律。可以说,现在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成果最丰的时期,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无须赘述。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完善体制和法制,强化勤政廉政建设,在法律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这是党中央特别重视的一件大事。反腐倡廉,是我们党的既定方针,由来已久。近年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有关制度不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加上工作中的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在党政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中,腐败现象有所抬头,有些方面甚至相当严重,腐败问题再度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党中央高度重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决心打好反腐败斗争这场硬仗。1993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二次全会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我们的人民,是绝不允许出现这种后果的。”这次会议研究了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思路与对策。会后,党中央发出《关于反腐败斗争近期抓好几项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又专门召开反腐败工作会议,制定了反腐败斗争战略上的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具体任务和近期内三项工作的基本格局:即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坚决刹住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同时,中央提出,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要实行标本兼治,惩治和预防双管齐下,建立领导负责制,强化管理和监督,健全法制,逐步减少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1993年到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腐败斗争。在这次斗争中,党的思路正确,决策果断,措施有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为引导反腐败斗争长期深入地发展积累了经验。当然,反对腐败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长期艰苦的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还有许多硬仗要打。从根本上说,这有赖于逐步健全完善我们的各项体制和法制。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曾经预言:“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30年,首先要看头两年。因为,这是新的历史的奠基,这是新的辉煌的开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开创了新的局面,踏上了胜利迈向21世纪的光明大道。
这,就是我们学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得出的结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