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读与思

  喜读《稻草人杂文随笔丛书》
雷达
杂文与随笔的兴盛,是近年来文坛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有人为了替它找根据,就说18世纪是诗歌的世纪,19世纪是小说的世纪,20世纪是散文的世纪,言下之意,是这类文体自己要兴盛的,与其他无关。其实,这说法模糊而可疑。任何文体的兴衰,说到底,都不完全是它自己可以决定的,决定它变动的最深刻的根源,还在于社会生活的变动。杂文随笔是思想的花朵,它既需要对象化世界为它提供丰富的资源,又需要作者主体心灵的充分自由。
这些年来,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一是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二是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三是因传统与现代化的激荡而引起的价值选择的多样。这样一种在剧变中日新月异的现实,必然要引起文学自身的深刻变化。当今多元并存的文学格局,众多作者各执一端,各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文化眼光,便是这种变化的反映。最需要个性、自由、独特发现和犀利锋芒的杂文随笔,便也在这种精神气候中找到了发展自身的空间。看一看大量的报纸副刊,看一看各色各样的期刊,杂文和随笔扮演着多么显赫的角色啊。我们可能觉得还不多样,还不痛快,还不过瘾,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它已经迎来了自己多年来罕见的初步繁荣。
一种文体的兴盛,必然有一支庞大的作者队伍在支撑。在杂文随笔界,我们的眼光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一批资深的杂文家和一些资深的诗人、作家、批评家、编辑家组成的老龄化的方阵,他们在近年来异常泼辣的姿态,其创造力的旺盛,胆识的过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大注意的倒是,这支队伍正在扩大与增新,一批新秀在悄悄地生长着、发展着。我们切不可低估了他们的实力。有句老话说,只有年轻的文学家,没有年轻的史学家。我曾套用此语,认为只有年轻的诗人、小说家,没有年轻的杂文家。因为后者意味着渊博的学识和饱历沧桑,非仅有才气可以成之。现在看来,是我保守了。我在很多报刊上,已经看到了许多年轻的杂文随笔作者的面孔,他们不但知识渊博,眼光锐利,且笔墨也是那么老到,从他们身上,完全可以预见到杂文和随笔的远大前途。其实静心一想,鲁迅写《坟》的时候,不是也并不老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套《稻草人杂文随笔丛书》(李下主编,作者有瓜田、叶延滨、朱铁志、赵光、李建永)令人耳目一新,有一股勃勃朝气,有青春的血液的奔流,有切近的现实感和新锐的锋芒。它们的作者都比较年轻,都有一种向上的不可遏制的势头。
我与这几位作者平时有些交往,也陆续拜读过他们的作品,我感到,无论他们的年龄还是他们的创作,都代表着一种新兴的力量。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总名为“稻草人丛书”,那寓意是明白的,当我们想一想原野上的稻草人的形象,再看看他们的作品,定将忍不住会心一笑。
(《稻草人杂文随笔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内涵
陶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又为宣传思想工作开辟出了全新的视野,提供了实践、探索、研究的广阔舞台。杨广慧的新著《投向新视野》,就凝结着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本书作者是在宣传思想战线工作了30多年的“老兵”,而真正探索、研究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情况、新思路、新方法,则是在他1987年至1995年担任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的这8年。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求,总结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想观点和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这些观念、思路和方法就构成了《投向新视野》一书的内涵。这也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内涵。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的进步,另一方面又给人们的思想道德带来了退化、沦丧这样的二律背反”。由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宣传思想工作既要引导人们更新思想道德观念,又要遏制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退步,这也就构成了宣传思想工作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双重任务。如何把这双重任务融于一体,作者提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着重培养人们树立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包括社会主义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由此又生发出竞争观念、科技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改革开放观念、贡献观念、共同富裕观念等等。
市场经济带来思想道德的负面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其负面效应单纯指责是无济于事的,有效的办法是用正确的观念去代替它,扶正祛邪。这里的关键是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时,要防止片面性,也就是说,不能以市场经济观念、改革开放的观念代替一切,而应当同时强调社会主义观念、贡献观念、共同富裕的观念等等,这样,也才能把传统观念中的积极因素与现实生活中所需要建立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人们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到底怎样做?书中提出的“强化宣传意识,淡化宣传痕迹,增强文化色彩,提高宣传实效”的新思路,宣传思想工作要以文化为载体,以管理为载体,以活动为载体的新方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要形成育、导、建、管一体化的整体机制的新设想,都是作者在丰富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带有理论色彩的新问题。这些大胆探索,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文化色彩,以文化为载体的问题。文化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宣传思想工作手段,是通过增长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及其归宿,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即提高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宣传思想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高层次的文化实践,宣传思想工作的过程就是“人文化成”的过程。本书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就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更丰富,意蕴更深刻,就能够把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文化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载体,又可以分成企业文化、社会文化、街道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以及文化市场等多种类别,通过这一系列文化建设,把宣传思想工作寓于其中,就形成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景观。作者从深圳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多方面的经验,在书中都有论述。特别是对于企业文化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从企业与文化的表层结合、中间层次的结合,一直深入到深层次的结合,并揭示其内在的关系,具有独到的见解。
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门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许多新的规律有待人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理论上作出新的归纳和阐释。《投向新视野》这本书,分析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和方法,梳理了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朴实的文风,寓理于事的论述方法又使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投向新视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丛书概览

  恢宏的革命历史画卷
王闻
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书名的10卷本《中国革命史话》丛书最近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恢宏的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全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生动叙述,展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全套书在注意全景式记述的同时,充分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这套丛书从“睡狮初醒”到“东亚朝晖”,从“大革命潮”到“北伐凯歌”,从“江南星火”到“铁流万里”,从“救亡御侮”到“弃嫌结盟”,从“血肉长城”到“命运决战”,全面、系统、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生动地刻画了孙中山、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风貌。
与同类读物相比,《中国革命史》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与全面展现革命过程的结合。革命斗争史并不完全等同于党史;但中华民族在争取自身解放并取得胜利的斗争中,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想象的。这套书勾勒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长壮大的历史轨迹,突出了每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用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的同时,该书也展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革命力量所做出的贡献,体现了革命历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于各民主党派的建立,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肯定。
同时,这套书将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写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结合起来。为了让少儿读者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该书不采用断续的故事汇编的方式,也不采用教科书式的史纲方式,而是采用话本式的方式,将中国革命的画面徐徐展开,搭起一座广阔的全景式舞台,让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历史人物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活剧。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和全景式的描述,使该书在同类读物中显得气势宏阔,雄浑厚蕴,颇具分量。
将历史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少儿读物所要求的普及性、生动性相结合,是这套丛书的特点之一。作为少儿读物,这套书在准确地展现革命斗争发展的规律,真实地表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不拘泥史料的考据、学术的争论,针对少儿的阅读特点,采用话本形式,力求使这套读物生动可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江泽民同志号召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湖南少儿出版社的这套《中国革命史话》应该说在这方面做了扎实和有益的工作。它在帮助青少年以史为鉴,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尝试。
(《中国革命史话》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培根人生随笔》(何新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封面设计:王华


第11版(书评)
专栏:专家书苑

  迷人的“青春风景”
叶君健
《青春风景创作丛书》是我近年来读到的相当出色的作品,可谓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一项重大收获。这套丛书荟萃了国内卓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新近创作的中长篇精品,以青少年读者为主要对象,共有五本:《女生贾梅》(秦文君著)、《青春口哨》(金曾豪著)、《涉世之初》(颜煦之著)、《女中学生传奇》(陈丹燕等著)、《女孩船》(秦文君著)。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当代青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突出刻画他们奋发向上的青春风采,生动展现了新时期少年儿童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这套丛书有这样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主题向上,题材新颖。丛书描写和反映了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富有新时代特点的青少年生活,贴近当代少年儿童的现实,写出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和青春风采,极为感人;作者在描述当代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灌注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在给人以艺术感染的同时,又对青少年儿童具有思想上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二、文笔清新优美。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当代中国文坛富有实力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对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十分熟悉,对孩子们特有的心理活动有着比较深刻的把握,许多故事和情节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秦文君女士的《女生贾梅》和金曾豪先生的《青春口哨》这两部长篇小说,在艺术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堪称近年来少儿创作的精品。中国作协不久前在京、沪两地召开了秦文君儿童文学作品研讨会,重点讨论她的姐妹篇《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的创作实绩,对秦文君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取得的瞩目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为一个作家同时在京、沪这两大文化重镇召开作品研讨会,在中国文坛中并不多见,这充分表明秦文君儿童文学作品所达到的高度。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成就斐然、深受当代青少年喜爱的作家金曾豪精心创作的《青春口哨》刚刚获取了中国作协第三届(1992-1994)优秀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大奖的殊荣,该书还荣获了苏州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三、近年来一些图书编、校、印质量下降惊人。但这套丛书在这几方面的质量属上乘,可说做到了精编、精校、精印。这十分难得,值得表彰。
据了解,这套丛书出版后反映相当好,初版一万套很快销售一空,现又加印了三万套。其中的三部长篇小说《女生贾梅》、《青春口哨》等,连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和“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双效书”。该丛书的出版,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抓好中长篇和儿童文学创作指示精神的具体成果,我向广大青少年朋友推荐它。
(《青春风景创作丛书》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新书短评

  读画与读史
瞿林东
近年来,我国出版界在出版图文并茂的历史读物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绘画中华文明史》以鲜明的主题、具有突出的历史感的构图和高屋建瓴的文字说明,以及贯通古今的气势,在同类读物中显示出创造的精神。
本书,由邵学海副研究员作画、冯天瑜教授撰文合作而成,是史学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出版工作者互相合作的一个成功的尝试。从整体上看,这书以其恢宏大度的绘画、言简意赅的解说,描绘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面貌和进程。其画如史,其文如画,作者对中华文明的认识、理解和热爱,洋溢于画面之上,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绘画中华文明史》以中华民族创造工具器物、典章制度、艺文哲思的进程和中外文化交流融变为着眼处,意在突出反映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和发展,以及中华文明与外域文明的相互影响。
全书62幅彩图,画面开阔而构思细腻,自然景观辽远豪放,人文景观则力求符合历史的真实,确使人产生一种读画如读史的意境。本书的画,是画“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是要有历史感,二是要表现出历史的运动,三是要突出历史的主体。在这几个方面,本书都作出了可贵的努力。本书在表现历史运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生产劳作,商贸活动,创造发明,行军作战,自不待言,即便是反映精神财富的创造,也表现出了历史奔腾前进的意境。本书在表现历史主体方面,摆脱了以反映少数历史人物为主的窠臼,而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伟大作用。
《绘画中华文明史》彩图的文字说明,比起一般的图画的释文,也有独特的风格和创造。首先,就每一幅图的说明来看,大多跨度悠长,内容丰赡。其次,就彩图的说明的整体来看,反映出作者对于中华文明史有总揽全局和把握主流的器识。作者以洗练、流畅的笔触,画龙点睛地描绘着从“人猿揖别”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叙述着中华文明的成就和进程,显示出作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的修养。唯其如此,方能深入浅出,意蕴深长。
(《绘画中华文明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李衍柱、林宝全、潘必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发展与传播》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杨晓升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魂告急》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车辐的散文杂文集《采访人生》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李二和的散文集《背后的世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杨匡汉主编的《扬子江与阿里山的对话——海峡两岸文学比较》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李心峰著《现代艺术学导论》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兴叶的长篇小说《冒顿王子》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志民的诗集《青春宣言》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品书录

  《生命海》的魅力与追求
丁临一
万九如的《生命海》是一部颇有特色的诗歌集。这是一位在人民海军行列中战斗了30余年的战士所抒发的对壮阔迷人的海洋风景的感受,又是一位在海军部队政治工作、文化工作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的军人所倾吐的对人生意义、人生哲学的理解与思考。
在万九如的笔下,大海是维纳斯的诞生地,大海又是弄潮儿的竞技场。大海的美,在于它纳百川,育万物,既能够“在自我流荡的/小循环中/永葆自身的活鲜,”又能够“在六合流荡的/大循环中/永葆世界的活鲜。”大海怀抱里的万千生命,从“五亿年不卸/严阵以待的盔胄”的鲎,到“享有蓝天大海/赐予的双重自由”的飞鱼,从“静时是玛瑙翡翠/动时是珍珠精灵”的珍珠鳞,到“活着是碧花一朵/死了是玉树一枝”的海石花,都各自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生存个性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而对于日日与海族为伍的海军战士来说,“大海是乐园/但又是炼狱/乐园的起点是炼狱/炼狱的出口是乐园”,只有“每日每时都以大海的惊涛/激放生命的浪花/才能把人字写大”。因此,诗人对于“风流”的理解是“将湛蓝作为生活的底色/生命注入浪涛/青春化作波澜”;诗人对于“潇洒”的注释是“头顶风飏的满旗/脚踩翻卷的浪花/指点竞发的千帆”;诗人对于“人生”的向往是“把汹涌的波涛与健美的身心融为一体/化作冲浪的雄姿/虽是短暂的造型/却是永恒的雕塑”。可以说,《生命海》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诗人对于美与力的描绘和赞颂,都表现了一名当代军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从宏大壮美的生命海洋,到豪放洒脱的当代弄潮儿的胸襟,直至深邃别致的哲思奇想,《生命海》中的诗篇就这样从容地实现了对具象的超越,生发升华出一片神奇迷人的艺术天地。
《生命海》中的诗作大多是短章,最长的也不过二三十行。看得出来,诗人是着意要在这有限的文字中,苦心孤诣地营造瑰丽华美的意象并表露丰满充实的情思的。而精心地炼字炼句,不着痕迹地删繁就简,既可见艺术的才华,更需要人生历练识见的依托。而作为一种创作追求,诗人刻意经营短章,既是为了诗歌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步伐,便于读者阅读欣赏,同时也有心让诗向歌词贴近,使其更流畅上口便于传唱。在近年不甚景气的中国诗坛上,万九如坚守初衷,潜心创作,远离了五花八门的“流派”旗帜和雅俗分野的名分之争,努力地使诗歌向社会最广大的读者群靠拢,努力地从人民群众中去寻找知音,这是十分可贵的亦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健康进取,向往人生的精神力度,《生命海》以其独特的诗意美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与丰富的启示。
(《生命海》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人与书

  公木的诗学世界
郭杰
半个多世纪以来,诗人公木不仅为他的时代和人民贡献出丰富而优秀的诗歌作品,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见的诗歌理论家。今天,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歌咏《八路军大合唱》、《英雄颂歌》,或者吟诵《鸟枪的故事》、《人类万岁》的时候,或许未曾联想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的作者,同时还在署为“张松如”的本名下,写作出版了《中国诗歌史论》、《第三自然界概说》、《诗论》等一部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诗学思想。
公木的诗学世界,广阔而深邃,徜徉其间,会让人另有一番同样可贵的精神收获。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大时代,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不能不因社会生活的折射而产生质的飞跃。如何在既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适合时代需要的新诗体,是“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公木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早在30年代投身左翼文学运动时,他就发表了《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一文,强调求“新”而不弃“旧”、以“旧”来充实“新”的辩证关系,提出在民族传统的继承中发展新诗的诗学观点。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在80年代,他把这一诗学观点进一步完善为:“新诗的发展道路”应该是“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多样化”。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在于,它明确而具体地阐述了新诗创作应紧贴时代脉搏和人民生活,通过对古典和民间诗歌的合理继承,以民族化的形式实现其历史使命。同时,它对外来优秀文化,采取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吸取的而不是排斥的态度。公木自己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既借鉴了信天游,又受惠于惠特曼,民歌体、自由体齐头并进而双获丰收,就是其诗学观点的很好的证明。
既强调继承和发展源远流长的民族诗歌传统,当然就面临一个如何对这一传统作出准确认识和科学评价的问题。为此,公木在中国诗歌史的广阔领域里,进行了艰苦的开拓和辛勤的耕耘。高屋建瓴,举纲带目,是其研究工作的显著特色。针对过去许多人认为中国诗歌自唐以后即由盛而衰不足观的偏见,他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睿智的理论眼光,令人信服地提出,应当突破过去正统而狭隘的“诗歌”观,举凡曲、赋、歌、谣、鼓书、弹词等源自民间的诗歌体裁,都应堂堂正正地纳入诗歌史研究的范围,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这个意义上,唐以后的诗歌确实有着巨大的创新和发展,不是不足观,而是蔚为大观。一部中国诗歌史,经历了萌生与成熟、拓展与发展、分化与深化、综合与融合等不同阶段,犹如九曲万里的黄河,浩浩荡荡,奔流向前,直至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汇入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中。对这一过程中一些长期受到忽视或误解的重要问题,如中国古代的民族史诗、歌诗与诵诗的音乐分类、语言与格律的关系等,公木采取沟通古今、融会中外的方式,作出独创性和系统性的学术探讨,从而为中国诗歌传统由过去向着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自身诗歌创作的实践,上升到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深入探讨,进而拓展为对整个中国诗歌传统的系统阐发,这是公木诗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个人创作中的具体审美感受,上升到关于一般创作规律的全面思索,进而拓展为对诗歌艺术审美本质的精辟揭示,又构成其诗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犹如有力的双翼,托起诗人在诗的王国里自由翱翔。就后一方面,即诗歌艺术的审美本质而言,公木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他那曾产生广泛影响的“第三自然界”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当人类从原生态的“第一自然界”中,经劳动创造出“第二自然界”以后,本身便成为主体而生存于其间。至于“第三自然界”,则是想象的产物、精神的世界,它作为“第二自然界”的创造性反映,实现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富于鲜明形象性的诗歌艺术,构成“第三自然界”的重要内容,它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理想的创造;既是被意志所加强、被情感所修饰的认识,又是依照美的规律通过创造性劳动而形成的产品。体现在当代的诗歌创作上,则是强调现实主义精神统摄下的多种创作方法的相互依存、共同前进。这也正是“第三自然界”理论的时代意义之所在。
最近,公木老人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诗歌史论丛书》,已经出版问世了。这是一套总结千百年来中国诗歌艺术传统、展现其民族精神的大型学术著作。我们在欣喜之余也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公木诗学的深厚意蕴,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将它放在与诗人那卓异的诗歌创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把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这个大题目做得更好。
(《中国诗歌史论丛书》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