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李忠杰
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跨世纪发展纲要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同志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这是对领导干部的真诚爱护,也是对领导干部的殷切希望。
“四自”是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基本方式和要求
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方面,需要各级党组织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另一方面,则需要领导干部主动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各项方针政策和准则、要求,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排除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形成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式、政治信念和道德律令,然后以此为指导,处理和解决各类事务。判断一个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重要的是看他能否把党的政治原则和规范融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从而自觉地遵守。要达到这种素质,就必须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进行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修养,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种磨砺、陶冶人性的基本方式。孔子曾说,他最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他强调“修己以敬”,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情;同时,他指出“修己以安百姓”,认为只有修养成高尚的品德,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这就把修养与政治联系起来了。我们共产党人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把社会实践放在第一位,但同样也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列宁说:政治上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贪污的。毛泽东曾号召提高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周恩来同志曾自订7条“修养要则”,规定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坚决斗争,纠正自己的短处,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则更是集中、系统地论述了共产党员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及其内容方式。邓小平同志也强调,领导班子中要注意选拔政治上好的、有马列主义修养的人。
“四自”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坚持“四自”,就是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自觉地用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规范自己,用党章和党的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用党纪政纪严格约束自己;面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袭,要严以律己、防微杜渐,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都符合党章的要求、符合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要求,使自己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自重,在道德意义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待人处事端庄厚重,与自己的身份相吻合,不失之于轻浮、流俗。自重的人,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自轻自贱,能够遵守社会倡导的行为规范,注意维护自己的人格。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尊重别人,也不低三下四。自重是人的一种思想品格,与人的知识修养、道德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具有远大理想、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人,都能做到自重。江泽民同志说的自重,当然并不仅仅指道德上的品质和表现,更多的还是一种政治上的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既是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与这个身份相符合,按这个身份所要求的标准去做。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对待权力和使用权力,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用来谋取私利;要做广大人民群众的表率,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如果与这些要求相反,表现轻浮、庸俗,甚至贪赃枉法,做出与这一身份不相符的事来,那就叫不自重。不自重者,既损害党的形象,也必遭群众鄙弃。
自省,出自《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自省,就是自己反省和检查自己,看自己有没有与“不贤者”相同的地方,提醒自己不犯过错。与此相关的还有“自讼”、“内省”。“自讼”,就是自己责备自己。自讼是针对已经形成的过错进行自我责备、自我批评。“内省”,就是向内反问、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对的地方。内省与自省大致相同,但更侧重于内心思考。自省或内省,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坚持自省,就可以少犯错误,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美。我们的领导干部在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中,也应该经常自省。就是说,要加强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养成“每日三省吾身”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自省、检查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是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不是符合党中央的政治要求?是不是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不是符合党内生活的各项准则?一旦发现有所背离,就立即“自讼”并加以纠正,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也不是以为无人知晓就放纵自己的言行。坚持自省,就可以强化政治上、道德上的自律,防止小错不改而铸成大错。
自警,就是自己警示和告诫自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警告自己不要违背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一种是以别人的教训来告诫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重蹈其覆辙。古今中外的一些座右铭,大都含有自警的意思。自警的两种方式,对于我们今天干部的党性锻炼和政治、道德修养来说,都是必要的。领导干部应该时时用党的政治要求、政治规范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要求、约束自己,警告自己不要有任何越轨的举动。同时,还要时时以反面典型为镜子,用来警告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目前,全党面临着反腐败的艰巨任务。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线,从那些违法犯罪、腐化堕落的案例中吸取教训,警醒自己,增强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的免疫力。时时自警,就会产生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知法犯法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我们现在很多干部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自警,目无党纪国法,视党纪国法为儿戏,或心存侥幸,以为法纪之剑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违法违纪受到严厉惩处时,悔之晚矣。
自励,就是自己激励和鞭策自己。自警是警告自己不要犯错误,带有一种被动防御的意味;而自励主要是从积极的方面,鼓励自己奋发向上,建功立业。我们强调自重、自省、自警,并不是要把领导干部都变成谨小慎微的君子,甚至什么事也不干以免犯错误。各级领导干部对可能会犯的错误,当然要谨小慎微,时时警惕,防患于未然。但对于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却要勇往直前,敢闯敢干。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用远大理想、宏伟事业等来激励自己;要有不同于一般老百姓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为党干事、为人民干事,干得越多越好,越勤越好。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加强理论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进取,向孔繁森、张鸣岐、李润五等优秀领导干部学习,自觉地培养浩然正气,抵御歪风邪气,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如果每一个干部都能这样自励,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了。
领导干部的自我修养和外部监督是辩证的统一
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加强“四自”的修养,逐步达到“慎独”的境界。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人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自己正确的政治和道德信念,自觉地按正确的政治和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我们讲慎独,当然不是要脱离社会实践去闭门内省和思过。江泽民同志说: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和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目前干部队伍中的某些问题、特别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大都与领导干部不能做到“慎独”有很大关系。一些领导干部以为只要没人看见,贪一点没关系,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所以,我们要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在干部中大力倡导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每个领导干部努力达到慎独的境界,做到有人在与无人在、有人知道与无人知道、有人管与无人管、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
无论“四自”还是慎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我们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及道德的素质和水平,使每一个干部都能成为好党员、好干部。江泽民同志说:“领导干部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什么人?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里所说的,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提倡“四自”并不是不要外部的教育、帮助和监督。领导干部的自我修养和外部监督是辩证统一的。自我修养是在外部规范的要求下进行的,要努力与外部的规范相适应;而外部的规范,以及相应的教育、帮助、监督,则要通过内部的思想运动和修养过程才能起作用。所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自我修养和外部监督都是必要的。作为领导干部,要多讲“四自”,提倡“慎独”;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说,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健全对领导干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机制,同时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要管好干部的思想和作风,注意了解干部的思想状况,发现毛病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作为领导干部来说,则要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教育、帮助和监督,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不能做超越于党的组织和纪律之上的特殊人物。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邓小平经济特区
思想研究》简评
项启源
毛立言和陈永民撰写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研究》一书,已由厦门市鹭江出版社出版。
该书深刻阐述了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特区的功能与任务,特区的性质,特区的成长过程和辉煌成就等。
该书认为,邓小平的经济特区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该书从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对外开放或闭关锁国的内在联系;从世界历史进程中,我国多次失去启动现代化的有利时机的反思;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对后人的启示等多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经济特区思想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从而深刻地阐明了邓小平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抓住历史的契机,作出对外开放和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绿洲经济论》简介
王拴乾
刘甲金、黄俊、王宁主编的《绿洲经济论》一书,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把新疆的经济发展融入了全国经济发展之中,着重对新疆形成绿洲的各方面条件作了实事求是而又科学的论证和分析,形成绿洲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该书详细地论述了新疆的自然环境、干旱气候的形成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绿洲沙漠化现象,讨论了如何抑制沙漠化,以保护绿洲的生态平衡;研究了新疆丰富的水资源分布、利用状况等,提出了提高新疆水资源利用率的途径,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模式。这为发展绿洲经济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认识基础。
该书明确指出了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绿洲人口、交通运输、城镇建设、能源开发等与绿洲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使绿洲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纵横发展的绿洲经济观。该书还深入研究了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以及当前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状况,并且把绿洲经济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保护绿洲生态与发展绿洲的对策、目标作为研究的重点,向人们展示出发展绿洲经济的广阔前景。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立足大局协调发展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钟业昌
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我们今后经济发展应遵循的方针。
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是大局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一直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是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国情决定的。无论是历史上或是建国以后,东部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部地区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明显优势。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12月明确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小平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正是“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思想的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实践表现。
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对中西部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改革开放方面的经验,提供扩大对外开放、按国际惯例办事、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经验,从而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输出先进技术、推广科学管理经验、传递经济信息、培养和输送人才以及扩大投资等方面,支持、帮助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1988年初,中央提出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经济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平衡发展不行,有条件发展而不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也不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大,要求经济发展同样搞得快不可能。在国际形势对我们有利,东部地区又有很多有利条件的情况下,如不利用机遇加快发展,那就会丧失中华民族腾飞的机遇和希望。因此,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支持中西部发展也是大局
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是大局问题,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是大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东部地区由于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加上国家政策上的一些支持,发展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的问题,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现象。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三是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应当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因此,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沿海优先发展起来是大局的问题时,同样指出支持内地发展也是大局。他说,沿海“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从理论上说,只有支持内地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就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从现实来看,只有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整体,东部沿海地区的现代化与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是这个整体的两大组成部分。如果只是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现代化,只能说我国实现了一半现代化。只有中西部地区也实现了现代化,我国才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都干不了,更不用说集中力量搞现代化建设。要达到这一目标,从根本上说靠发展经济。不发展经济,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经济问题就会变为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可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我们就能较好地处理好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而促进地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现代化的全面顺利实现。
立足大局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都是大局。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不是以削弱东部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同样,保证东部地区优先发展也不是以牺牲中西部的发展为前提。最重要的原则是立足大局、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东部地区一方面要加快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党的十四大提出:“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湾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力争经过20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东部地区的发展离这一目标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指出,“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这就要求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更多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高新技术、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同时,“九五”开始国家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发展自己。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纲要》已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订了重大政策措施,比如: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其他设施建设项目;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步伐,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等。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切实可行的,关键是在于进一步抓落实。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和机遇,积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客观的,必然的。由于各地的发展的条件不一样,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大局出发,这种差距不能无限扩大。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支持,再加上中西部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地解决沿海同内地的发展差距问题,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