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亚太区域社会改革与社会发展政策高级论坛综述
朱华友鲍洪俊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亚太区域社会改革与社会发展政策高级论坛”不久前在海口市召开。来自联合国亚太区域合作网络成员国中国、澳大利亚、蒙古、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印度、韩国等国的部长、高级官员及专家3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就亚太区域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有益的国际比较,在诸多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随着亚太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贫困、失业、发展不平衡及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与会官员和专家就如何在经济转轨时期,迎接现代社会风险的挑战,如何实施有效的反贫困战略,如何在改革中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在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发达国家如何有效地援助发展中国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与建议。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代表们认为,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一直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去年3月召开的“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标志着世界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在探索和谋求国际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以迎接未来新世纪的挑战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90年代以来,亚太区域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许多国家仍被日益增加的贫困、失业、人口、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所困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在迅速加大。大量事实表明,经济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社会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动地解决。例如,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的过快增长、贫富差距悬殊、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城市病,以及新的疾病对人类的威胁等等,都不是经济发展所能直接解决的。有些社会问题的产生甚至是由经济增长的不合理方式带来的。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把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必须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与会代表认为,亚太地区贫富悬殊的现象正在加剧。近10多年来,该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令人满意的。经济增长提高了人均收入,但扩大了个人收入的差距。今后,各国的个人收入悬殊的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同时,城市贫困问题日趋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人力资源,同时也把农村贫困带到了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各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减少贫困的任务非常艰巨。
与会者强调,贫困是一种社会痛苦指数,孕育着社会不安定因素。当失业、通货膨胀加剧或经济衰退时,贫困就会成为社会动乱的重要根源,就会成为真正的社会风险。因此,有效地防范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十分重要。
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是这次高级论坛的主要议题之一,与会各国代表交流了各自国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情况与经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尽管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都是紧密结合本国国情,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的,有的国家改革的进展还是很快,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应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这就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更加关注把蛋糕做得更大一些,而不是只注意如何去分这块蛋糕。
与会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都已感受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会保障费用正在迅速增长,给国家财政和企业发展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亚太地区各国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与会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具体模式各有不同,但大体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逐步增强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多渠道征缴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劳动者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机制,以使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亚太地区各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面临一个解决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的问题。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的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农民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不宜实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也不宜照搬城镇职工的退休制度。但农民的老年保障、医疗保障问题同样需要解决,特别是在中国推行计划生育的广大农村,农民的老年保障、医疗保障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把握领导艺术初探
郑义正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同样,不懂得领导工作的情形与性质,就不知道如何做好领导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地提高领导艺术。这里,笔者作些初探,以供研究和借鉴。
一、科学决策的要领
领导者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那么,怎样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呢?
1.把握科学决策的前提。在决策实践活动中,重要的是要把准方向。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引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3页)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的原则,自觉地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了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深入实际,把了解到的东西,进行研究分析,确立决策的方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做好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2.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由于领导者的年龄、学历、经验、知识不同,对决策的态度、方法也各有不同,形成各有所长的决策风格。据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果断型,指在短时间内,凝聚成一个成熟的意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机立断”;二是多思型。这是人们常说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三思而后行”。无论有什么说法,决策是一种逻辑推导过程,要想真正取得决策的成功,都必须具备辩证的思维能力,包括明晰的逻辑推理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等。因此,一要拓宽视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避免片面性。客观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这就要求人们认识事物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点,而要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全部。二要运筹帷幄,从左右联系、上下贯通和纵横对比中把握问题的实质。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列宁选集》第4卷,第290页,1972年版)人们在长期、重复从事某一类工作,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把思维活动纳入固定的模式和轨道。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它将思维活动程序化,这对于解决带有重复性、普遍性的问题是有利的。但是,事情是不断变化的,思维定势常常会对思维活动起着某种制约作用。所以,我们既要发扬常规思维的优势,又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做出决策方案,大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3.增强调查研究的意识。一个正确的决策不会凭空产生,不能从书本中获得,必须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根据客观实际去思考问题,作出判断。因此,各级领导者应当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来对待。由于面临的任务很多,千头万绪,我们在调查中,应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搞清楚各种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抓住事物发展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才能真正把握住工作的主攻方向及其发展趋势。必须强调的是,如果调查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是无目的的调查,那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同时,我们要善于在调查中加强研究。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把调查得到的东西系统化,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调查对象的本质,从而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这要求我们立足于对调查材料的深入分析和思考,立足于对重要问题的本质考察与把握,在研究上下更大功夫,思索得深一些,琢磨得透一些,以找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推动重点工作,进而带动全面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驾驭全局的本领
领导者要善于凭借组织上赋予的职权,又要善于发挥领导者本身人格的力量,运用好其才能因素去带动和激励下属,才能够驾驭全局。
1.要谋之以众,断之以独。这就是说,研究、讨论问题时,要注意民主,要广泛听取意见,同时,要善于分析、集中,果敢决断。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只知道谋之以众,而不懂得断之以独,只知道民主的重要性,而不懂得集中的必要性,那只能是一位平庸的领导者。人们常说的“决断”,首先要具有决断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是难于做出决断的。因此,要求领导者注意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并积累实践经验。其次要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果断决策,切忌优柔寡断。一经决断,要敢于坚持,决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就失去其权威性,也可能失去发展机遇。
2.要疏之以导,策之以励。有时,由于矛盾错综复杂,领导者一时难以驾驭的情况是难免的。面对这种情况,领导者应善于疏导。为此,领导者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源和本质,然后双管齐下:多做解释工作,“化干戈为玉帛”;善于策励骨干,并通过他们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实现既定的目标。
三、探索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艺术
在运用领导艺术方面,领导者必须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周恩来同志号召干部要重点研究的一个领导艺术,就是“要照顾全局,照顾多数,以及和同盟者一道干”。(《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32页)
1.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在领导活动过程中,领导班子处于协调的地位,其成员能否形成合力,对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重大。合理的分工,可以增进合力的形成;分工有误,势必削弱合力形成。分工负责是为了保证每项工作任务能够落到实处,保证集体作出的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应该是求同存异,协调合作。分工不是分家,而是通过班子内部的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优势互补,产生最大的合力。
2.遵守正副职权力的运作规则。正确处理好正副职关系,对增强凝聚力,有效开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凡是个人因素的不当介入,如争名于朝,争位于上,往往引起正副职矛盾。实践证明,只有职位意识明晰,领导行为才能规范,职权关系才能理顺。那么,正职的意识应当包括:勇于负责意识、信任意识、依靠意识、授权意识、支持意识。正职对副职要努力做到:以诚相待,尊重副职;以德服人,信任副职;总揽全局,不挤位;成绩面前,不争名;工作失误,不推卸。副职对正职也要努力做到:不揽权,多揽事;不拆台,多补台;不越位,多尽职;不干扰,多支持;不埋怨,多谅解。
但是,在正副职关系中,正职更要掌握领导艺术。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委要完成自己的领导任务,就必须依靠党委这‘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0页)正职要着力解决重大问题,防止事无巨细一一躬亲;要尊重班子成员的首创精神,为他们工作创造条件,多放手,不随意插手和干预他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乱了班子工作秩序,而造成班子不协调、不团结。为此,揽得住、放得开,应是正职必须具备的领导艺术。正确处理好“揽”与“放”,关键是要掌握好揽而不死。这应以满足两个条件为标志:一是正职能够有效地指挥和决策;二是副职和下属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过,正职在放手让班子其他成员大胆开展工作的同时,又要检查、落实,做好协调工作,防止放任自流、各自为政现象的产生,以保持统一的步伐。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生态伦理学》简述
露敏
叶平著的《生态伦理学》已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了确立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学,在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概念,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了科学的修正,作出新的界定。由此提出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并从自然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利益观方面,展开基本理论观点。确证了人类野外生态活动的生态伦理规范,进而,对一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空间经济学的拓荒之作
——《空间经济学》评介
宋涛
卢嘉瑞的新著《空间经济学》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空间经济学的拓荒之作。作者在对当今太空探测、太空生活和空间实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和思考之后,对开发利用空间、发展空间生产力、繁荣空间经济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索,并试图建立一门新的学科——空间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该书论述了一系列空间经济概念、范畴,并力所能及地给以界定,为建立空间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这些概念、范畴主要有:空间资源系列,如空间资源、空间物质资源、空间广度资源、空间布局资源等;空间生产力系列,如空间生产力、平面空间生产力、立体空间生产力、宇宙空间生产力、物质的空间生产力、精神的空间生产力等;空间经济系列,如空间经济、立体经济、太空经济、空间经济效益、空间经济管理,等等。同时阐述了一系列空间经济理论,如,空间资源理论、空间生产力理论、空间经济效益理论以及空间经济、空间经济合作、空间经济管理理论等,使空间经济学以新鲜而又完整、丰满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方的学者把区位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称为空间经济学,他们的视野仅限于地球表面空间,却忽视了偌大的宇宙空间。而该书从空间的三维向度出发,其空间经济理论涉及到了平面空间、立体空间和宇宙太空,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创造性地建立了空间经济学新体系。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阐述自己的空间经济理论,使人们看到了解决人口剧增与地球资源日趋枯竭这一尖锐矛盾的希望。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与商榷

  论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过渡
田家官
内容提要: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由实行多年的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过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社会保险较之于企业保险,具有很多优点。实现这一过渡,已经取得明显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应该引起重视。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进一步深化改革,把社会保险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由实行多年的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过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这一过渡顺利实现,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进一步改革的途径。
各自为战不如同舟共济
我国企业保险的特点是,由企业全部负担各自职工的保险费用,具体管理职工的生老病死等问题,企业之间互不相关,各自为战。社会保险的特点是,由企业、个人和国家共同负担职工的社会保险费用,社会统一管理各个社会保险项目。所以,企业之间是同舟共济的。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先后开始了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化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项目。实践表明,较之于企业保险,社会保险具有很多优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风险增大,如果继续实行企业保险,当企业经营困难或濒于破产的时候,就无法保证职工度过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等风险。由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不仅增设了失业保险项目,而且社会保险费用由社会统一管理和调剂,符合社会保险条件的劳动者都有权向社会保险机构申请保险金。这有利于帮助职工克服各种风险,保证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治、失业有保障。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职工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把这种收入差距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其过分悬殊,是搞好今后社会和经济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社会保险具有企业保险所不具备的功能,它有利于调节社会成员之间过分悬殊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互济,高收入行业与低收入行业互助,高收入地区与低收入地区互助,从而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
实行企业保险,新老企业之间的保险费用负担极不平衡。那些为国家作过很大贡献的老企业,负担沉重,步履艰难;而新企业则轻装上阵,负担较小。这样,新老企业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竞争中,老企业势必处于不利地位。实行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费用是根据在职职工人数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企业的负担,缓解了新老企业之间负担悬殊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新老企业在同等条件下的平等竞争。
从目前来看,企业保险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职工的保险待遇和所在企业紧紧相连,从而使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劳动者不能合理流动,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二是目前失业保险还是空白,企业的富余人员无法解决,需要破产的企业因职工的重新安置问题而无法实施破产。所有这些,使得企业改革困难重重。实行社会保险,不论劳动者在什么性质的企业就业,只要按规定缴纳保险费,都可以享受保险待遇,这就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失业保险的建立,又有助于优胜劣汰的企业竞争机制的形成,从而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新旧体制转换步履艰难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特别是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各省市都建立了省级统筹的体制,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项目的改革也通过试点逐步展开。但是,这一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少,有些已严重地影响了新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过渡,实际上是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养老保险为例,实行企业保险,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全部由企业负担,职工提前退休意味着企业负担加重,因此,企业为了避免加重自身负担,一般不允许职工提前退休。但是,由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时,职工退休不仅不增加企业负担,反而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于是一些企业就把职工提前退休作为减轻负担和减少冗员的途径,弄虚作假,让部分不符合退休条件的职工退休,企图甩包袱。随着我国人口老龄高峰的日趋逼近,社会保险费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措施,不能有效地防范甩包袱的行为,就有可能危及整个社会保险事业。
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行社会化管理,即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给付都由社会保险部门统一管理。然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并没有完全实行社会化管理。以养老保险为例,虽然已实现了省级统筹,但退休金的发放和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仍然由企业负责。这种不完善的社会化管理有诸多弊端:企业有可能挪用或不及时发放离退休金,从而影响这些退休职工的生活;企业虽然为职工缴纳了养老保险费,但事务性的负担并没有减少,尤其是对那些离退休职工少的企业来说,似乎光是多缴了养老费而无任何好处,这势必影响企业缴纳保险费的积极性。看来,不完善的社会化管理不利于新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近年来,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平均收缴率逐年下降,1992年为94%,1993年为92.4%,1994年为85%。由于基金欠缴,有的市县甚至停止拨付养老金。问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离退休人员的逐年增加,保险基金的收支问题将日趋严重。按照国家劳动部设计的待遇标准,如果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率为2%,收缴率为90%,从2030年起,收支相抵将出现几百亿元赤字。同时,现有的失业保险基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显然,社会保险基金不足是影响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妥善解决。
还有,管理体制不顺,制约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某些社会保险项目由若干部门分别管理,如养老保险分别由组织部门、劳动部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部门负责管理。结果,一方面由于互相攀比,增大了社会保险支出;另一方面往往会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从而延缓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进程。据了解,一些经济效益好、职工工资高的行业另起炉灶、各自为政,实行行业统筹保险,这是不符合社会保险的互济性原则的,更严重的是它加大了省级统筹的难度,使本来就困难重重的省级统筹如雪上加霜。
审时度势知难而进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克服一切困难,把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要认真对待企业向社会甩包袱的问题。一方面,必须形成一种新的约束机制。为此,政府要在宏观上控制社会保险支出的总水平;社会保险机构及其职工的利益要和其服务质量、资金运营、管理成本等联系起来,以保证其从自身利益上关心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设立由政府、用人单位、被保险人代表和公众团体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机构,负责对社会保险经营机构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社会保险对象的调查、统计和预测工作,为决策和监督提供可靠的依据。
——应尽快实现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要加强社会保险管理部门,逐步形成一套机构健全、人员精干、业务能力强、功能较齐全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社会保险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险基金的经营机构要分开。社会保险的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调节和监督,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工作规程。社会保险基金经营机构不仅要办理社会保险手续、收缴各类社会保险费用,还要发放各项社会保险金,提供咨询,做好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避免企业挪用和不及时发放离退休金的现象出现,保障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二是能够把企业从大量的社会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轻装上阵,专心一意地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三是便于调动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积极性。
——开源节流,解决社会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所谓开源,一是应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统筹的步伐,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同时实行养老基金部分累积式基金模式,以便通过共济缓解养老基金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二是适当动用部分国有存量资产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的不足;三是通过征收个人累进所得税形成“社会保险后备基金”。所谓节流,一是鉴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状况,社会保险水平的基线要低一点,各个社会保险项目都要设计一个成本不太高的体系;二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严格防范各种“搭便车”行为。
——深化改革,理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国务院已决定国家劳动部负责综合管理城镇社会保险工作和社会保险事业机构,现在就应采取妥善的办法,把原来由其他部门管理的社会保险业务转交给劳动部门及其所属的社会保险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在保险待遇上要适当体现经济效益好、贡献大的行业的利益,但行业统筹的做法应当改变,行业统筹应纳入省级统一管理的轨道。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万宝瑞在回答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问题时,指出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高效农业体系的建设;二是可以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三是可以形成内部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和农民收入;四是可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五是可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产业化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产物,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两个发展目标(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摘自《理论前沿》1996年第1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流人史》述要
董伟
为弘扬我国历代流放者开发边疆、传播中原文明的历史作用与业绩,李兴盛著的《中国流人史》一书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研究流人史的专著。世界各国都曾产生过大批流人,乃至许多著名流人。在国外,如列宁、拿破仑就是这类流人的典型。中国流人具有许多开发边疆、传播中原文明之巨大贡献。中国流人史与我国边疆开发史、民族关系史、刑法史、移民史、边疆文化史等,有着密切联系,可称是上述诸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流人史的研究可以促进上述诸史的发展。以前,我国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只有一部由谢国桢先生著的5万余字的《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而这部书规模宏大、史料丰富、结构严谨,点到之人有数万之多,叙事时间跨越3600年,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流人通史专著。该书阐述了我国流人的悲惨处境、反抗斗争与历史作用等,是填补我国关于流人史研究空白的开拓之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