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参观北京国际汽车展
本报北京6月20日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本报记者杨振武、新华社记者李安定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今晚来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第四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
江泽民首先来到我国汽车工业两个最大的企业——一汽集团和东风集团的展台前,观看一汽新近开发的“小红旗”和东风的“神龙富康”轿车。他向一汽集团总经理耿昭杰询问了“小红旗”的价格、产量和国产化率等情况。当他听说“小红旗”的国产化已达到82%,年产可达5万辆时,满意地频频点头。
在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展台前,江泽民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新近开发的桑塔纳出租车。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洪积明介绍了车内安装的卫星导航系统。这种系统具有单车定位和道路选择功能。江泽民说,高科技的用途的确是很广泛。
北京吉普公司的人员向江泽民介绍了新近开发的适合在高原缺氧地区使用的切诺基吉普车,江泽民听说这种车即将发运西藏边远地区,十分满意。
江泽民还在与中国汽车业有密切合作、合资关系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等外国厂商的展台前,详细观看了展品并与参展商交谈。
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此次车展面积达5.5万平方米,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厂商和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在会上展出了340辆整车和众多设备及零部件。业内人士称,由于国际著名汽车厂商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北京国际汽车展已成为国际重要车展之一。
今天前往参观北京国际汽车展览的还有李铁映、吴邦国、邹家华、尉健行、王汉斌、迟浩田、王光英、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李贵鲜、陈俊生、彭珮云、胡绳、孙孚凌等。(附图片)
6月20日,江泽民主席参观第四届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
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军队专业技术功臣
刘华清迟浩田等军委领导参加会见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解放军报记者王文杰、新华社记者罗玉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首届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奖人员时,希望广大专业技术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求实创新、拚搏奉献,在推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努力创造新的业绩,为军队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中央军委委员于永波、王克、王瑞林等参加了会见。
江泽民说:“今天在座的都是军队中有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干部,很高兴同大家见面。军委决定建立专业技术重大贡献专项奖励制度,目的是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并在全军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我代表中央军委向首批获奖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全军广大专业技术干部致以亲切的问候!”
江泽民强调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遵照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军委也明确提出了科技强军的战略。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是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国际社会的竞争中,在未来战争的战场上,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比较容易取得优势和主动权。
江泽民说,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关键在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军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是一支为国家和军队建设建立了巨大功业的科学技术队伍。大家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有的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今天获奖的同志,许多著名的老专家、老教授,都是这支队伍中优秀的光荣的代表。我希望全军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坚持弘扬爱国爱党、求实创新、拚搏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推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努力创造新的业绩,为军队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加会见的还有解放军三总部的领导同志。(附图片)
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亲切会见首届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奖人员。
新华社记者吴森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建好三峡造福人民
——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领导同志考察三峡工程纪实
新华社记者刘思扬
这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规模之大,举世瞩目。
6月14日至18日,乔石委员长,倪志福、李锡铭、王丙乾、王光英、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和曹志秘书长等,从重庆乘船顺江而下,实地考察正在建设中的三峡工程。
(一)
梦想70多载、论证40个春秋的三峡工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正式开工一年多来,国内外普遍关注,全国人大也十分重视工程的建设。
6月14日上午一上船,乔石就强调,要通过这次考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情况,促进和支持这一跨世纪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峡枢纽工程建设是这次考察的重点,6月14日上午从重庆一上船,乔石委员长等就听取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关于建设情况的汇报。此后,无论是座谈,还是实地考察,乔石和参加考察的其他领导同志都经常就三峡工程建设的质量、资金筹措、管理体制、移民工作、环境保护等,和郭树言及四川、湖北两省负责人进行探讨。
三斗坪是三峡工程坝址,这里将筑起一座宏伟大坝,拦断长江,形成世界上最大水库,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6月17日上午,烈日炎炎,暑气蒸人,乔石一行来到工地实地察看。登上海拔262.48米的三峡枢纽制高点——坛子岭,整个工地尽收眼底。中国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介绍,大坝建成后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目前主要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可以按预定时间实现截流。
在三峡工程总布置图前,乔石问:“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技术水平如何?”
陆佑楣说,机组的规模、设计制造难度和一些参数等都位于世界前列,但国内两家电机厂目前只有制造32万千瓦级别水电机组的能力。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已决定左岸14台机组一次性国际招标,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与国内厂家联合设计、合作制造,通过转让技术,把我国水电机组的制造技术提高一步。
一起听取介绍的铁木尔·达瓦买提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好。”倪志福也说:“技术引进采取招标的方式很好,关键是真正落实,通过招标,切切实实把技术拿到手。”
“变了,一切都变了!”望着对岸“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巨大标语,曹志格外激动。1991年在全国人大审议三峡工程前,他曾和陈慕华副委员长率全国人大考察团专程来这里考察,那时这里还是一个个小山包,如今,山峰已被削去,沟壑正被填平。
王光英也有同样的感受。1991年他曾率政协考察团考察三峡,并力主三峡工程要“早下决心快上马”。再次考察已开工一年多的三峡工程,他感慨良多,并叮嘱当地负责同志:“三峡工程是造福子孙的跨世纪工程,一定要千方百计建设好。”他建议,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办法筹措资金,合理使用资金,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造价。
坛子岭左侧永久船闸地面工程工地,挖掘机、推土机、载重车川流不息,武警水电总队官兵正在高温下紧张施工。永久船闸自1994年4月开工后,已提前完成第一期工程。目前二期工程已开挖土石方180万立方米。望着在烈日下作业的建设者,乔石对工地负责人说:“请转达对全体建设者的亲切问候。”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6月18日上午,乔石一行还重点考察了江汉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荆江大堤。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等向乔石委员长一行介绍,荆江大堤经过不断加固,抗洪能力明显提高,但堤身还有少量隐患要清除,崩岸险情未完全得到控制,地基渗透还可能产生管涌险情。乔石、李锡铭、王丙乾、布赫等提出,无论是三峡工程建成以前,还是建成以后,都应继续对荆江大堤进行整险加固,不断提高大堤的抗洪能力。
(二)
三峡工程中,最让人牵挂的是移民。在长达20年的迁建期内,移民总数将超过百万。
6月14日上午,乔石一行听取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和副省长甘宇平关于库区移民工作情况的汇报。三峡工程四川库区淹没涉及万县市、涪陵市、重庆市和黔江地区的18个县、市、区,静态受淹人口71.49万人,由于人口增长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时,四川总计需搬迁安置移民107万人。
乔石和其他领导同志神情专注地听着,并不时记录或提出问题。乔石说,三峡工程就是建好了,百万移民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也留下了大的隐患。一定要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认真记取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经验教训。
15日上午,乔石一行重点考察库区移民点——四川省万县市云阳新县城。三峡工程建成后,这个县的旧县城将受淹84%。在了解新县城的规划情况后,乔石和其他领导同志又来到一些移民家中访问。
在返程的车上,万县市市长魏益章汇报说,万县市安置移民采取了多种办法,有的搞农业安置,有的搞农副产品加工业安置,有的搞旅游安置。乔石说:“安置移民就是要多渠道、多办法。要通过安置改善移民的生活,至少不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铁木尔·达瓦买提也强调,移民工作不仅需要四川、湖北两省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国的支持。
(三)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库区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建设家园的精神和三峡工程建设者艰苦奋斗、顽强拚搏的风貌,给乔石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5天的考察,大家认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工作进展顺利,坝区和库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考察中,乔石一行还就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向有关部门和当地负责人提出意见和建议。针对库区个别城镇、工厂利用搬迁盲目扩大规模,摊子铺得过大情况,乔石告诫当地领导:库区的经济建设比较落后,有些问题是历史上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个过程,既要考虑长远,又要量力而行。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办,要搞扎实。
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这次考察中大家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15日上午,在考察云阳新县城规划情况时,倪志福问当地负责人:“新县城规划中怎么没有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万县市负责人说,正在向有关方面报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倪志福提醒当地领导:“污水管道在县城新建时就要埋入地下。”上车后,他又强调,搬迁城市和企业,一定要考虑环境保护问题,绝不能让工业废水和生活用水污染长江。
已是第二次考察三峡的李锡铭、王丙乾、王光英、布赫和曹志,以及参加考察的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也都认为长江的污染问题不可小看。李锡铭说:“现在长江两岸的‘花花田’比过去多了,容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必须制止盲目开荒造地的做法。”王丙乾则建议调整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上一些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业;同时库区搬迁遗留的建筑物和其他废弃物要及时清理。
乔石一再强调,要保护好库区环境,保证大坝建成后长江的水质是好的,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5天的考察是短暂的,但大家的感受是深刻的:建设三峡,开发长江,这是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只要各方努力,通力合作,“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象,一定会早日出现。


第1版(要闻)
专栏:

  外商投资企业将实行银行结售汇
年内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本报北京6月20日讯记者施明慎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今日召开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全国分局长会议上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7月1日起,我国将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并在年底之前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发布的《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的公告》中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经申报区分外汇帐户后,可以在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汇和售汇,也可以继续通过外汇调剂中心买卖外汇;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用于经常收支的外汇结算帐户和用于资本项目收支的外汇专用帐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实投资本和经常项目外汇资金周转的需要,确定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结算帐户可保留外汇的最高金额;外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合资银行可以为外商投资企业办理结汇和售汇业务,成为外汇指定银行。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修订并颁布了《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取消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尚存的其他经常项目汇兑限制。这样,在今年年底之前就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提前达到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
戴相龙解释说,国际收支通常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交易项目,包括进出口贸易收支,运输、旅游等非贸易收支,以及与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援助和捐赠等无偿转让。对以上项目的外汇收支,有关企业可持有效凭证和有效商业单据向银行购汇或卖出外汇。资本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的资产与负债的增减项目,包括直接投资、各类贷款、证券投资等,对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继续实行审批制。他强调,这次改革后,个人因私用汇的供汇范围扩大,数额提高,但个人仍然不能自由兑换外汇。


第1版(要闻)
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1921-1996理论篇

  伟大的创造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光辉实践记事
本报记者张虎生郑宏范崔士鑫
  编者的话
到今年7月1日,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75年的光辉历程。
为纪念这个光辉的节日,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一组系列报道,着力宣传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致力于抓好党的建设的历史功绩;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各条战线呈现的勃勃生机;宣传党的十四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中青年干部培养选拔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和新经验。
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报道,能让读者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对党所领导的事业更加充满信心,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朝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昂首阔步,跨入21世纪。
这组报道的篇目是,理论篇:《伟大的创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光辉实践记事》;实践篇:《历史的使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精会神抓党建记事》;组织篇:《“细胞”的活力——全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记事》;党风篇:《时代的考验——改革开放时期党风廉政建设记事》;干部篇:《事业的希望——全国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记事》。
17年前,刚刚从十年浩劫后复苏的中国,迎来了一股浩荡春风。
17年来,从北国大地到南海宝岛,从西部边陲到东海之滨,强劲的春风拂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更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着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这春风,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实践,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此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
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18位社员,冒着被批判甚至坐牢的风险,秘密通过了一个“包产到户”的“章程”。这个后来被称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不仅在一年之间使小岗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在全国一经推广,即魔力般地开发出数亿农民的积极性,基本解决了12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小岗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崭新实践的发端,一个全新理论的兴起。
这一年的5月,一场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得到解放;这年年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内涵丰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而开篇的。这绝非巧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灵魂。
正是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面旗帜,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也正因如此,“大包干”不再被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它最终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不再被指责为“冲击国家计划”,如今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模式”不再被扣上“私有化”的帽子,时至今日,多种经济成分在竞争中都得到了发展;泉州搞全市国有企业整体“嫁接”改造,不再被认为是“卖资产、卖主权”,而今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快了经济发展……由于坚持用事实说话,是非得到了澄清,认识得到了统一。
正是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面旗帜,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结论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终得到明确;“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国策……由于坚持从国情出发,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景愈来愈明晰。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往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挫折,归根到底,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早在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1992年他本人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完善和发展公有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使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农村,是中国改革最早的突破点。17年的改革实践表明,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得到实惠最多的是农民。17年中,中国农民把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3000亿公斤提高到4400亿公斤;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从314公斤增加到近400公斤;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33元上升到1200元。在江苏省的华西村,1993年3月3日,全村农民一次集体购买了250辆红色“捷达”轿车。这个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摆脱穷困的小村落,1994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了15.78亿元,税利1.54亿元,家家住新楼,户户家产百万元。这在旧的经济体制下,简直连想也不敢想!
深圳,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另一个侧面,更代表着富有特色的“特区理论”的重大成就。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贫穷落后的边远小镇。1979年,邓小平同志确定,把它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建立深圳经济特区。而今,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勃然崛起。如今,深圳优越的生活条件,竟吸引了部分深圳河对面的人往深圳回流。国外媒体惊异于深圳的突变,称她是“一夜城”——一夜之间就耀眼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与此同时,曾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积极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宝贵探索,一个学邯钢、抓管理、增效益的活动正在全国兴起。可以预见,国有大中型企业经历过深化改革的阵痛之后,在跨世纪长征中再造辉煌,指日可待。
华西村、深圳、邯钢,只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缩影。放眼中华大地,河南的刘庄、北京的窦店、河北的半壁店、浙江的邱二村、广东的扬箕村……遍布各地的亿元村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珠海、汕头、厦门、上海浦东、海南洋浦……迅速开放和崛起的一座座工业城镇星罗棋布,它们无一不是沐浴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春风脱颖而出的。任何人在事实面前都不得不承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业已并将继续使中国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首要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现阶段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坚持改革开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7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
1979年,新时期刚刚开始,邓小平同志不仅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政治保证问题,同时,也勾画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一“特色”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充满辩证思维的一系列“两手抓”的理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实践中,业已成为党的重要战略方针。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孔繁森、张鸣岐、李润五、韩素云、徐洪刚、赵雪芳、白雪洁、严力宾、包起帆、崔大庆、李国安、徐虎、吴天祥、陈金水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先进人物,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学习济南交警、石家庄出租汽车行业“文明天使”、烟台服务行业“承诺制”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特别是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先进典型江苏省的张家港市,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文明的成果,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张家港精神”。它不仅由过去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一跃而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的行列,而且在这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日益奏响,党风和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使世人具体而实在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雏形,看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功实践。
(四)
明年的7月1日,被殖民主义者占领长达10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香港的回归,是当代中国和平统一工程的成功典范,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也正是在圆满解决前人“未竟之业、未圆之梦”的“历史遗留问题”的伟大实践中,被海内外誉为“天才的创造”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横空出世,并有机地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首先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的。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针对撒切尔夫人的态度,邓小平明确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三个基本立场。其中,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邓小平指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留。”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和立场,又提出了1997年后如何保持香港繁荣的创造性构想。撒切尔夫人后来回忆:“我与邓小平会面,而他果然不负务实之名,香港问题终于在他手中打开症结。”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两国经过外交谈判,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对此,海内外舆论好评如潮。就连谈判对手——撒切尔夫人也再次“特别赞扬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有天才的创造”。她评价说:“‘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在一个国家中保留两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是没有先例的。它为香港的特殊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这一构想树立了一个榜样,说明看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以及应该如何解决。”
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香港、澳门问题将得到圆满解决,台湾问题如何才能和平解决,也出现了明晰的轮廓。
“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的产生,仍然是源于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样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外交战略理论的指针。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这样,什么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
正是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在1989年以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之中,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挫折的形势之下,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稳步向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到下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总目标稳健迈进。
纵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从诞生到今天的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实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探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它成功地指导了今日中国的实践,更重要的是这一科学理论,无处不闪耀着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它把一个观念深深地植入了中国人民的心中,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改革开放为显著特点的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产物,是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一光辉理论必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

  荣毅仁会见莫哈埃
希望进一步发展中博两国友好合作关系
本报北京六月二十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会见了博茨瓦纳副总统费斯图斯·莫哈埃一行。
荣毅仁热烈欢迎莫哈埃访华,他说,博茨瓦纳是中国的好朋友,副总统阁下是我们的老朋友,多年来为发展两国关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国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稳步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中国对博茨瓦纳独立三十年来在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荣毅仁说,中国和博茨瓦纳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两国有许多共同点。中国珍视同博茨瓦纳的友谊,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荣毅仁向博茨瓦纳贵宾介绍了中国经济建设情况。
莫哈埃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他说:“在过去二十年里,我曾以不同身份参与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我每次到中国,都发现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这次到中国来,是为感谢中国给予博茨瓦纳的帮助。我们对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愿意更多地了解中国发展经济的经验。”
会见以前,荣毅仁副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莫哈埃副总统。参加今天欢迎仪式和会见的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全程陪同、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宏仁以及外交部、外经贸部的负责人。博方参加会见的有驻华大使马腾骥及其他随行的内阁官员。
莫哈埃一行应中国政府的邀请于今天下午抵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五天的正式友好访问。(附图片)
6月20日,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内中央大厅举行仪式,欢迎博茨瓦纳副总统莫哈埃。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