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实现未来15年的宏伟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江泽民同志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充分肯定了江苏“八五”时期的发展,并要求江苏在两个转变方面起到带头作用。我们一定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实现两个转变,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发展路子,为全国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作出更大的贡献。
资源、市场、环境的三大制约表明:迫切需要推进两个转变
根据江苏的实际情况,省委、省政府提出:“九五”期间,全省全面实现小康,部分地区初步实现现代化;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基于对江苏经济发展阶段认真分析的科学目标,也是一个自加压力的奋斗目标。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又是资源小省,一些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兄弟省份。因此,江苏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两头在外”,即资源、市场在外。从省外取得资源,当然是条出路,今后还得这样走。但是,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依靠高能耗、高物耗维持经济增长,那么,或者是进一步加剧资源供应紧张,推动价格上涨,增加通胀压力;或者是造成过量开采,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或者是资源存量与开发能力都无法承受,供应满足不了需求,形成“瓶颈”制约,影响经济发展。这三种状况都于经济全局不利。
在资源制约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今后几年全省农业所处的环境与“八五”期间相比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对农业的支撑要求不同。“九五”末江苏二三产业的比重将达到89%,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越高,对农业的要求越高。二是经济管理体制不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强,这就对政府调控、管理农业的体制和办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层次不同,过去以量的需求为主将向以“质”的需求为主转变,这就对高产优质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江苏农业还是一个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人均耕地只有0.95亩,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的人口将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的生产空间越来越狭小。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只有加快两个转变,才能促进国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效益都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八五”期间,江苏80%的工业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有所上升,20%的下降。下降的主要是食品、服装、电子和非金属制品,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组织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未来的5年和15年,社会需求质量将较快提高,需求结构将较快变动,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市场占有率下降的产品将会遇到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的那些产品,也必须随时适应市场的变化。从对外贸易看,现代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由以价格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以质量为中心的竞争,由于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质量差价日益扩大,质量竞争越演越烈。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江苏外贸产品结构不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转变,特别是不由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转变,就难以扩大竞争范围,提高竞争水平,也难以提高创汇效益。
环境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大支撑。一方面,环境是资源的载体,维护环境,就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永续利用资源的可能。另一方面,环境又是人们共同的居所,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其中环境质量是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我们不能一只手在建设自己的家园,另一只手又在损害自己的家园;应该在加快经济发展进程的同时,保护好治理好我们的环境,把污染减小到最低程度。
可见,江苏要实现这个自加压力的奋斗目标,只有加快两个转变,才能赢得主动。
围绕两个转变大胆探索
近几年来,江苏一些地区在两个转变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经济体制转变的探索。苏州市在“八五”期间,着力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由注重建设一般性商品市场向重点建设有较强集散功能的大型批发市场、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实现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广泛联接转变;由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逐步过渡到主要靠中介机构管理市场,使全市的市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市场体系的发育,直接推动了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逐步形成,在优化资源配置上起了巨大作用。无锡市在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上下功夫,重点组织实施了“四大工程”:市场化运行工程,创名牌工程,“规模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集团工程,企业人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自1993年以来,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税收、固定资产年均增长15.2%、23.7%和34.99%。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索。早在1987年,江苏就确立了“科技先导,外向开拓,优化结构,集约经营”的发展战略。
发展高新技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全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发展高新技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省里建立了南京、苏州、无锡(含宜兴环保工业园)、常州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锡常“火炬带”,先后实施火炬计划635项、星火计划1093项,建设了22个星火技术密集区,以及苏北星火技术产业带。二是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八五”时期,江苏技术改造投资达1460亿元,工业主要设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占55%。1995年科技在全省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工业经济达40%,农业经济达50%。
发展规模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江苏原来企业规模小、组织程度低,省委、省政府在80年代中后期就倡导联合,90年代初便大力推广了扬州规模经济的经验,先后组建省级集团954个,并涌现了一批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排出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最优500家,其中江苏有68家,占13.6%,居各省、市、区的第二位。农业部首批公布的全国327家乡镇企业集团中,江苏有141家,占43.1%,居全国第一位。
发展开放型经济,跨入国际竞争行列,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八五”期间,江苏发展开放型经济有了突破性进展。1995年全省出口总额达11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16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7%,国际上100家著名跨国公司和企业已有半数到江苏投资。全省对外签订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6.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1亿美元,并有一批企业到境外投资,在经济国际化上迈出新的一步。
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八五”时期,江苏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是历史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时期,原有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有的(如邮电)还超前发展。从1992年起,全省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95年为:16.4∶53.5∶30.1。
因地制宜,明确重点,加快两个转变的步伐
为了进一步推动两个转变,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要因地制宜,辩证把握,正确处理一些重要关系。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协调推进的。无论是宏观决策管理层,还是基层和企业,都要把两个转变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二是从实际出发,明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和要求,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增量与存量、总量与质量的关系,既要明确转变增长方式是一项事关全局的任务,各个地区都必须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又要看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过程,要从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出发,注意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
同时,我们还进一步明确近一时期全省经济工作的重点,如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发展规模经济,科教兴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三产比重等。
江苏乡镇企业经过“八五”的发展,企业规模、技术装备、产品档次、外向开拓等都跨上了新的台阶,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乡镇企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经营管理粗放、人才缺乏等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装备的改善更显突出。我们提出,要把两个转变作为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加快乡镇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小而全”、“小而低”、“小而散”的状况。对骨干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深化企业改革,促进资产优化组合,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尽快建立“先进、合理、科学、配套”的基础管理体系,突出抓好以质量、资金、安全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各项专业管理和现场管理;加快培养乡镇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
根据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尤其是南北差距较大的情况,我们对全省生产力布局进行了认真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产业特色,避免产业雷同,使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合理分工,协调发展。沿江地区重点建设沿江基础工业带和沪宁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特别是苏锡常地区要加快培植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经济国际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淮北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连云港港口优势和徐州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徐连”经济带和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实施淮北致富工程。沿海地区大力实施“海上苏东”工程,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加强组织引导,积极推进省内产业转移,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大力鼓励发展南北合作项目。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采用科学合理的经济工作指标体系,改进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对经济工作进行正确导向,对推进两个转变十分重要。近几年,我们一再强调淡化产值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引导各级对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作了一些调整,取得了一定效果。今后考核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经济工作的好坏,评价干部政绩的大小,将进一步突出经济效益、科技进步和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指标,把上上下下的注意力引导到两个转变方面来。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珠海经济特区好》简介
华松
《珠海经济特区好》一书,是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组织专家、学者到珠海调查研究所完成的大型调研报告,现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著作,书中没有抽象的概念演绎,没有干枯的八股调,从头到尾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丰富的实际;同时,又有调研者们的分析研究和较好的理论概括,回答了人们对经济特区发展的种种疑问。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该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主线,全面地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十五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比较系统地概括了珠海特区的领导者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创造的丰富经验,深入分析了珠海特区取得巨大成功的条件和原因,并展望和描绘了珠海特区未来发展的蓝图。
该书材料翔实,内容丰富,书中所论述的问题,大小数百个,没有一个是泛泛的空论,都以数字和事实作为立论的根据,因而很有说服力。
该书对珠海特区的经验挖掘较深,分析较透,理论概括充分。在第一章中,作者分析了珠海特区遇到的矛盾及其解决的过程,珠海特区发展的显著特点、成功的原因和条件,等等。在其他章节,作者又分别研究了珠海特区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结构布局、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职能、科学技术、开放道路、城市建设和管理、劳动、分配和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政治体制、党的建设等,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


第9版(理论)
专栏: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搞好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
赵禄祥
邯钢是国有大型冶金企业。1991年,在冶金行业面临原材料涨价,成本上升,企业效益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邯钢主动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创造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管理经验,其基本内涵就是对邯钢管辖的所有分厂或车间,均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先进水平和本单位历史最高水平为依据,对组成成本的各项指标逐项进行比较,找出潜在的效益,将原材料和出厂产品以市场价为核算参数,进而核定出产品的内部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层层分解落实,实行成本否决。5年来,邯钢在外部能源、原材料、运输费用大幅度涨价,钢材市场销售不畅的困难条件下,可比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5年,邯钢产品销售收入由12.7亿元增加到50亿元,钢产量由116万吨增加到220万吨,实现利税由2.1亿元提高到11.5亿元。邯钢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邯钢经验正是办好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
经济体制转变的成功实践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转变经济体制,就要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面对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是像过去一样等、靠、要,眼睛向上,还是认真面向市场,眼睛向内,这是摆在国有企业领导者面前的两种不同的选择。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质上就是经营机制由服从计划向面向市场转换,这无疑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的挑战。
转变经济体制,就要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过去,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像一堵无形的墙,隔断了邯钢所属各分厂或车间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他们只管生产,不接触市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邯钢总厂被市场风浪冲得难以招架,但各分厂或车间及职工都感受不到,压力不大,因为企业内部经营核算和市场严重脱节。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后,邯钢改变了“低进低出”的内部价格核算体系,拆掉了各分厂或车间与市场之间隔绝的墙,以市场接受的实际价格来倒算逐道工序的目标成本,然后层层分解落实,直到每一个职工。这样,企业上上下下都与市场信号联系起来,都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形成了全员参加市场竞争的局面,发挥了市场机制对厂内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转变经济体制,就要按价值规律办事。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基本规律。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使自己生产产品的劳动消耗低于生产同样产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消耗。生产的产品劳动消耗少,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按社会价值出售,盈利就多;反之,盈利就少,甚至亏损。邯钢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成本,实行成本否决,以保证企业产品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正是按价值规律办事的生动体现。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主要靠增加投入、上新项目,偏重追求规模、数量和发展速度,忽视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和状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走出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发展路子。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突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邯钢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要求精确计算投入产出,最大限度地节约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优质、低耗、多品种、高效率的综合考核中,寻求企业效益的最佳化。这对于那种单纯追求产出,不计投入,忽视成本的粗放经营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要求对企业的各种物流,包括产品、原料、能源等由实物量管理转向价值量管理,重视资本运营;企业的经营目标,由过去片面追求产量、规模转向追求效益;企业的决策重心,由过去的生产转向市场营销;企业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效益为中心。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抓住提高经济效益的“牛鼻子”,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现在不少国有企业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物耗大、浪费大、成本上升,已成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邯钢以强化分级核算为手段,充分挖掘各个环节的潜力,把降低成本作为突破口,加强企业管理,推动技术进步,改进工艺操作,健全规章制度,促进企业发展,取得了投入少、产出多的效果。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是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邯钢近几年来所以能不断降低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技术进步;而邯钢的技术进步是紧紧围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进行的。一方面围绕制约生产能力的主要方面进行配套改造,使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在全行业第一个实现全连铸。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邯钢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100%,钢材双标率由60%提高到96%,产品结构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成功实践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政企分开,保证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同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是统一的,不矛盾的。因为,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工人阶级在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永远不能变。这是根本的政治原则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离开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企业和现代化工业是办不好的。
邯钢始终重视依靠职工办企业,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在成本管理中,他们依靠广大职工实行全员成本管理,通过分解目标成本,把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分厂、车间、科室、班组和个人,把国有资产和生产资料的使用、经营、管理具体落实到每个职工,使职工有家可当,有财可理。邯钢还通过联产计酬的方法,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使职工有责可负,有利可得。这样,既赋予职工经济上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让职工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使广大职工与企业结成一种责、权、利相统一的共同体。
依靠职工办企业,就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邯钢将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按成本指标完成情况核算奖金,奖罚分明。他们在分配上的基本作法:一是将占工资奖金总额40%以上的资金,按贡献大小发给。邯钢设立了模拟市场核算效益奖,按年度成本降低总额的5—10%和超创目标利润的3—5%提取。二是每月发放给各单位的奖金、岗位工资等,都根据贡献大小等拉开差距。三是加大奖金在职工收入中的比例。在职工收入中,工资占50—60%,奖金占40—50%。职工获得的奖金是按成本完成情况算出来的,拉开了档次,克服了平均主义。分配上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依靠职工办企业,就要加强民主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邯钢在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过程中,广泛开展民主管理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定分解模拟市场核算指标和实施成本否决方案时,他们先后召开职代会、工厂管理委员会,反复征求职工对改革方案的意见;深入开展“怎样当家、如何理财”的群众性思想教育,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还着力塑造团结奋进的邯钢精神,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