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十年磨一剑
孙锡刚
高军不抽烟不喝酒,不善言谈,常常一个人思考,平静得像一潭水。47岁,脸白白净净,像做了一辈子学问的斯文人。上学时语文挺好,便想以后能耍笔杆子,没想到生活一步步把这个老实人推上经营舞台,成为一个玩钱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十年磨一剑”,高军却从一个乡镇供销社保管、出纳、会计、乡社主任到一家全国供销系统百强商场的董事长、总经理,这身骨头在生意场上磨练了整整28年。
1988年11月,一纸筹建山东高密大厦的调令把高军推向一个新的起点。当时流通领域资金紧张、商品紧缺、银根压缩,大厦的主体刚完成,没有职工,没有服务设施,手头上没有钱……听说挑了几个人,没有愿意来的,领导说了若干好话,有信任有鼓励有期望,越说高军的心里越打鼓,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怕栽跟头,怕丢丑,怕20年的声誉毁于一旦。后来他对人家说,人一上年纪就前怕狼后怕虎了。但他还是接过任命书,一声不吭地走了。
望着蓝天下耸起的脚手架,望着忙碌的人群,高军感觉到一股热流穿喉而上,他觉得手里攥的不仅仅是一纸任命书,而是这座未竟的大厦及即将走进大厦的所有职工的命运,心里第一次有了沉重有了庄严,生发出一股不可名状的激动,他想不到8年以后一个农民的儿子乘飞机赴韩、美进行商务活动,会成为全国商业系统优秀企业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他的幸运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机遇,而是全凭坚韧的性格推动着,不屈不挠地从现实中争夺到的。19岁那年,高军高中毕业进了康庄供销社当保管员,那年头大办“前店后厂”,大造土农药土化肥。有天晚上,电机遭雷击烧了二极管,主任交给他一项任务:不管怎样,明天必须让机器转起来。他二话没说,抓件蓑衣就往火车站跑,一出门就傻了眼,天黑雨急,几次跌进阴沟里,连怕带急,他就哭开了,一边哭一边跑。晚上没有车进站,他就爬上一辆拉煤的货车,又被人家拽下来,他掏钱去买了盒丰收烟,司机看一个小孩子可怜兮兮的,就让他坐进驾驶室把他带到潍坊……20多年后的今天,我怎么也不会把面前这位沉稳、安详的总经理跟那个雨夜哭着赶路的孩子联系在一起,是岁月把树木变成煤,在这双眼睛的背后,我看出了一种倔强、一种韧性,跟我想象中那个孩子的眼睛一模一样。从那时起,高军就有了一种信念:再难的活儿也能干好。这个信念贯穿了高军的大半生,支撑着他行过艰难行过风风雨雨。
高军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不愿意在人前自吹自擂,但他确实愿意回想走过的路,使自己心里平衡一下,增强信心。1985年5月,高军调到李家营供销社干主任,那个摊子他早有所闻:不但亏损、还欠外债40万元,是挂号的“空壳社”,一片薄岭洼地,农民生活困难,有的家里穷得连斤煤油都买不起,但他还是去了,义无反顾。到了那里,他不是坐进办公室冥思苦想,而是下村串户搞调查。他发现每年收获的大姜、花生等农副产品,只靠摆小摊、赶小集,势单力薄,他便下东北寻销路,一次帮助农民销售大姜10万公斤、花生米100万公斤,农民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意。农民手头阔绰了,他就购进电视机、自行车和农药、化肥,把孟沟村发展成了高密市第一个电视村,一年售出自行车1000多辆……
几年后的今天,高军不止一次地说过:“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把心掏给职工,职工才会拥护我们的,才会劲往一处使。”搬运货物,高军总是扛的最多,走得最快,把那些小青年都急红了眼,把褂子一甩:“哥们,谁玩虚的就是熊蛋!”毕竟是40多岁的人啦,跟青年拚着干力不从心,高军觉得天昏地转,晕倒在楼梯口,几个青年见状,几乎哭着说,“高总,您别干了,我们都会出力干好的。”高军那次流了泪,也是感触最深的一次。同样的人,从酗酒斗殴到正经做人,从吊儿郎当到提前出勤,从偷摸带拿到以店为家,是什么促成这么大的改变?是领导的行为,是以身作则和与职工的息息相通。8年来供销大厦购进商品总值达8亿多元,都是自搬自卸,从没雇佣一名装卸工,光节省装卸费开支就达21万元。
1989年元月22日高密供销大厦开业的第一天销售额高达30多万元,人们说:神了。有的人便说把这样一桩美差交给一个乡下来的“土高军”,真是便宜了他。高军听到后,只是笑笑。
高军为了摒弃那个“土”字,适应新形势下的商业竞争,从经验型过渡到现代经营管理,他不管多忙,总是每天挤出一个小时学习,先后参加了企业管理函授和商业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服务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并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制定了管理职能、责任目标及奖惩权限,从上至下形成了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建立了包括商品、劳务、环境、服务质量在内等九章管理制度共120条,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严谨而系统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在提高职工素质上,他们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原则,采取脱产、半脱产与业余学习相结合的办法,组织职工分批轮训,教育辐射面达到100%,全部职工晋升了一个以上技术等级,为顺利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几年来,高密供销大厦前后共有51个QC成果分别获得部、省、市级优秀成果奖,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50多万元。1994年11月,高军获得国家内贸部颁发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奖杯。
高军最讨厌的就是购进“人情货”、“黑市货”、“搭配货”。他说,谁要是购进假冒伪劣商品,坑害顾客利益,砸了大厦的声誉,就砸掉谁的饭碗。他还在社会各界聘请36名店外“质量监督员”,不定期地组织商检、价审,形成了包括工商、物价、计量、防疫、审计等职能部门——企业本身——顾客的“三层监督体系”;发放购物信誉卡87600张,并与保险公司联合举办家电让利免费保险业务,与车辆管理部门代办摩托车牌照手续,上门装修大宗商品3800件,送货服务达2万余次。1994年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为“全国百家无假冒伪劣商品商场”,1995年获得“山东省首届消费者满意单位”称号。到1995年9月累计实现商品销售3.1亿元,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成为“全国供销百强商场”之一,在“山东省供销系统十强”中综合实力排名第五位。
同高军谈话,你不仅要用耳朵来听,更要用心,从他的质朴、牢骚、痛楚中读出他的精明和自豪。丰富的阅历教会了他沉着应变的能力,有了化解宿怨的妙方,有了“兵来将挡”的气度和“天塌下来当被盖”的豁达。但如果缺乏那种活生生的心灵之花,所有的道理便成了空壳。从大厦初建,5个人外出考察吃两毛钱一碗的面条、住一块钱一宿的大铺到现在年近半百同职工一起卸货搬运,你可以想象高军把一个“海市蜃楼”塑造成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利税达300万元的“山东明星企业”的艰难历程。310名职工同他们总经理朝夕相处的8年间,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种人格的力量,职工为拥有这样的总经理而自豪。
1996年春节前,市政府为高军做出的突出贡献颁发他1.7万元奖金,他分厘不留全给职工发了福利。他说,如今钱海翻波、物欲横流,人们面对的诱惑实在太多,弄得不少人眼花缭乱、头脑发昏,简直不知道什么是福。倘若有人肯耐心地去读高军,绝对能从那憨厚的脸上,从那讷讷的话语中,读出一股隽永难忘的韵味来。


第4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重读《义田记》有感
张文祥
日前偶翻史书,重读钱公辅写的《义田记》一文,感触颇深。文中叙述了范仲淹一生“好施与人”的事情,当他“贵显之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者,皆有赡”。文章说,这是范仲淹几十年前就立下的志向了,后来他“位充禄厚”,首先想的是济危助贫,用行动以明其志;受禄还民,以廉洁来察其行。而自己却“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殓,子无以为丧”,唯一的就是把乐善好施的志向传给了子孙。他的后代又“修其业,承其志”,就好像他先辈在世时。文章中最后称赞道,“公之忠义满边隅,功名满天下,独高其义。”
由此想来,范仲淹在岳阳楼重修之际写下的那两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有其深厚思想基础的。在《岳阳楼记》中,他感物思情,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国家稳固强盛,人民生活幸福安乐,自己的一切得失皆可置之度外。他把高官厚禄看作是施舍百姓的物质条件,甘愿清贫是他操守终生的名节。他没有为子孙留下任何财富,却为后代留下了千古功德,流芳百世。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这是墨子劝导人们的一段话。几千年来,一些乐善好施之人,以此规范着自己的行为,有力气肯于帮助别人;有了钱财舍得救助穷困;有了高深的知识善于以理晓人。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力所能及吧。
我们感佩范公的高风亮节,他倾其力,助百姓,展现出仁爱、爱民的风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为“爱民”这一千古话题增添着新的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把家人的幸福与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无数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功载青史,被人们传颂。
如今,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壮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可是应该看到在我国还有几千万群众没有摆脱贫困,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帮贫扶困,居安思危。富裕地区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先富起来的人要帮助还没有解决温饱的人们,让人民群众共同走上富裕之路,国家兴旺昌盛,这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据报载,河北省把“靠谁当官,为谁当官”视为“九五”奠基之年的第一课,开展“想民、爱民、为民”活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从历史上看,范仲淹只是把钱物施舍于民,应称之为可贵的义举。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不贪、不占,是自立其身的起码条件,同时还要肯于施舍于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给予,以解百姓燃眉之急;还要有精神、技术上的支持,帮助人们走上富裕之路,为他们创造积极有效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经济的力量。这在范仲淹生活的宋代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们时代的楷模孔繁森这两点都做得十分完美,他脱下身上的毛衣给藏族同胞穿上,把自己的毛毯送到藏族老妈妈手中,甚至用鲜血换取藏族儿童读书的费用,为藏族人民寻求致富的道路,走遍了阿里地区的村落……这种无私、爱民的精神,这样的人生效法的楷模,不是更为后人谱下永久传唱的赞歌吗!
我们的人民淳朴勤劳,他们对我们的党寄予着殷切的希望,他们憧憬着国家美好未来。只要干部作出好样子,不占、不贪、爱国、爱民,心里时刻装着百姓,“以爱民之心爱人”(《张载集》),就会赢得人民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我们的党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所在。


第4版(副刊)
专栏:

  柿子树下
曹继铎
夏日炎炎的太行山峡谷里,布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草,千姿百态的石头,静卧在淙淙流淌的山溪边,在这幽静、恬爽的地方,山鸟的鸣叫、蝈蝈的欢唱,和着阵阵山风送来的沁人肺腑的花香,顿使这沉寂的大山,激发出特有的生机和美丽。
突然,大山里响起了歌声,又亮出一面火红的大旗,接着,一队头戴白色太阳帽的少年儿童,来到了它的怀抱,坐在一棵偌大的柿子树下——这是省城组织的“未来作家”夏令营。今天,就在这儿请作家们给孩子们讲授文学创作的知识和经验,要培养他们从这儿起步,像傲立群峰的雄鹰,飞向高远的蓝天,到文学的天地里遨游……
应孩子们的约请,放牛的黄大伯给孩子们讲了这座大山发生的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他们扛着红缨枪,头戴用柳条编的“防空帽”,腰里扎着小皮带,站岗、放哨、送鸡毛信;他讲了百团大战中聂司令搭救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故事;并当场高唱了一曲当年的《红缨枪歌》……”
在场的作家也深受感动,他望着孩子们不同寻常的目光,深情地说:“山里不仅仅是风光美丽、好玩,更重要的是,有好多好多英雄的故事,会使我们受到心灵美的教育,会使我们学到许多城里没有的新东西,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创作的激情就会像山泉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使你们这些未来作家向真正作家迈进……”
这当儿,是那个砍草的山娃子,把草筐和镰刀放在那大块的青石上,往前挪动了一下身子,闪动着黑葡萄似的明亮的眸子,好奇地冒出一句:“老师,我能当作家吗?”
显然,老师难以作答,但对他的志气、他的抱负,却非常赞赏,便鼓励说:“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学习写作,至少是可能的!……”
晚上,几位老师翻阅着“夏令营”未来作家们的作文,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新颖别致。这些作文中,既写了即将开发的优美独特的风景区,也写了山区人民义务修路的事迹,既写了用彩笔描绘这儿秀山丽水的大城市美院的学生,也写了离开自己家园外出谋生自愿重返山区建设美好家园的青年……
在“未来作家”夏令营结束的大会上,兼任夏令营营长工作的作家在总结发言中说:“我们的‘未来作家’夏令营,实际上是文学的希望工程,或者叫文学的绿化工程,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培养我们文学的新秀,使他们得以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此时,树上的柿子又小又青,待到秋天,将是一片金黄——那才是收获的季节。


第4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延安,烽火少年的摇篮
——读《摇篮曲》
牛雅杰
延安,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说来,是真正的革命摇篮。最近由文心出版社出版的《摇篮曲》就是艺术地反映革命摇篮延安怎样哺育孩子们健康成长、走上烽火里程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
小说的作者韩作黎同志自延安时期就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小学、安塞保育院小学、华北育才小学任教。进入北京以后又担任过中直育英学校的教导主任、校长,以至北京市的教育局长、党组书记。从延安到北京,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对革命对国家建设有用人才。而《摇篮曲》就是延安保育院小学师生学习、战斗生活的写真。学校和学生的生活对于这位老作家可说是拥有的一片得天独厚的天地,而注入一种积极向上奋进不息的新鲜血液又是老作家人生价值观的突出表现。
小说所描写的环境——延安保育院小学,是一所新型的学校,学生多是前线将士的子女和烈士的后代。这里有积极能干的少先队大队长、热情负责的儿童团团长,也有喜欢搞恶作剧的调皮鬼和“尿炕包”。这些秉性不一性格各异的孩子,在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培育下,共同的理想引导他们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革命大家庭中的成员。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革命圣地延安,打乱了同学们的正常生活。为了保证革命后代的安全,延安保育院小学的教师带领几百个孩子在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艰苦环境中,长途跋涉,辗转行军,攀山涉水,途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四省,行军1000多公里,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突破重重险阻,终于转移成功,安全奔向解放了的北京,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们的艰苦跋涉道路,也就是中国人民从昨天走向今天的道路,他们以自己年轻富有活力的生命,开拓了历史的新纪元。作品至为可贵之处在于: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正确地反映了这种进程,而且显示了明天的走向。在对历史、对革命、对昨天和明天某些众说不一的纷纭舆论之中,在奇谲多变的思想和艺术潮流中,作为老作家、老教育家的韩作黎同志清醒地把握历史和时代的脉搏,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并且又一次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人物形象塑造永远是现实主义作家着力投注的重要方面。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正是人物的活动才牵动了生活的走向。《摇篮曲》中的师生固然是一个群像的小世界,但作者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不仅真实可信,而且也是具有立体感的。在这里,学生们的团结友爱、勇敢机智、不怕困难的品格和教师们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都是通过具体活动而非概念说教,通过个性化的展示而非泛泛的罗列来表现的。因此杨成章、郭锦文、张小毛和周振虎等主要人物都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作品的语言是质朴、清新、自然的。这用来表现当时延安的革命生活与少儿心理和行为是非常切合的。作者长于在白描中写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事物的变化,笔墨既细腻而又俭省。
《摇篮曲》的成功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部也许并不新奇的题材的小说仍可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便从根本上破除了那种认为过去的题材不可能出新的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的生活底蕴是深厚还是贫薄,思想的触角是出新还是陈俗,表现形式是否恰相谐和,等等。总之,当在三个字上见功夫:即“厚”、“深”、“新”。否则极可能会落入前人俗套,后者往往难于企及前者。
而韩作黎同志的这部新作恰恰拥有他“自己的”许多新东西。这是写“过去的题材”时可资借鉴的。


第4版(副刊)
专栏:

欢庆六一(剪纸)郑树梁


第4版(副刊)
专栏:

  寄情赵州桥
罗建军
乍暖还寒的日子,我慕名往访建于隋代距今1300多年的赵州桥。飞驰的汽车把我的思绪带入祖国悠久漫长的历史画卷之中……
赵州桥果然名不虚传,主拱呈标准的流线弓形,匀称矫健。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远远望去,宛如四个巨大的花环嵌在上面,桥身雄伟坚固,且飞逸秀达。桥面上,是青石铺路。踏上桥,两边栏板与望柱上蟠龙戏水、苍龙腾空的浮雕,刀法苍劲有力,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无怪乎历代不少游客至此咏诗作文,留下“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的评语和“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赞叹。
在桥中部靠栏板的一块大青石上,我发现两个鸭蛋大的印记和一条半指深的窄沟。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一条大河的渡口,每天有许多车辆和行人从此乘船通过,很不方便。善为人们排忧解难的鲁班师傅,神工鬼斧,一夜之间就建造了这座桥。所谓:
“赵州石桥鲁班修,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桥上过,
压得大桥忽悠悠。”
这首京剧《小放牛》中的脍炙人口的民谣,还有这古老的传说,给赵州桥平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
温暖的阳光洒满整个桥面,我漫步过桥,来到一座幽雅秀丽的凉亭里,想到建桥的真正主人——隋朝杰出石匠李春,是他率领众多的能工巧匠,凭着智慧、勤劳,用了整整10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倚栏远眺,周围是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婆娑起舞的白杨绿柳,卧虹般的拱形桥身坐落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两岸桃花吐红,紫荆盛开,万木新绿,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纷至沓来的思绪使我沉浸在对历史的神游之中:赵州桥,你在这里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目睹了多少人世沧桑。岁月并没有剥蚀掉你的坚毅的内质,却增添了你浓重的古韵。或许你身上曾走过盛唐熙熙攘攘的马队人流;或许你身上曾经过大宋北上抗金威武雄壮的岳家军;或许揭竿而起的明清农民起义军的战旗曾漫卷桥头;或许驰骋于硝烟弥漫抗日疆场的冀中平原八路军铁骑曾饮马桥下;或许解放战争浩浩荡荡的民工支前小车曾从这里辗转而行……任凭漫长岁月的流逝,千百次洪水的冲击、地震的撼摇、风化腐蚀、车辆重压、战争的摧残,你仍然不变地屹立着,成为一座永远的桥。赵州桥,永远的桥。
一阵春风拂面而来,像是吹合了历史的画卷,我再一次踱上这座坚实而古老的石桥,用手抚摸着坚硬的桥石,就像抚摸着那结实而苍老的身躯,古桥就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永远地沉默着,在沉默中诉说着自己,诉说着别人,诉说给后人,……今天我们不正是在建造一座桥吗?不正是建造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造福于子孙万代的桥吗?不正是需要我们发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质朴而求实的精神吗?
赵州桥,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桥……


第4版(副刊)
专栏:

  “百年沧桑话回归”征文活动将举行
全国400多家报纸同时展开
’97香港“百年沧桑话回归”征文活动将于今年7月1日至1997年6月在全国400多家报纸同时举行。两家主办单位——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香港社会文化司和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热切希望,每一位切盼香港回归祖国的中国人,将心声倾吐出来,迎接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香港作为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经百年沧桑后,即将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耻辱、最沉重的一页即将翻过。每一位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都有万千思绪、万分感慨。围绕香港回归这一中心话题,在全国报纸上畅叙自己的感想,是亿万中国人抒发爱国情怀的绝好方式。’97香港“百年沧桑话回归”征文活动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而举办的。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该研究会是经新闻出版署批准、民政部正式注册的国家一级学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11家报社,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其他各级、各类报纸共400多家同时开展这一征文活动,以期在全国造成迎接香港回归的强大舆论。


第4版(副刊)
专栏:

  儿童诗二首
张俊以
吹泡泡
星星是月亮
吹出的泡泡;
葡萄是葡萄藤
吹出的泡泡;
露珠是小草
吹出的泡泡;
我吹出的泡泡,
是一支支,
美丽的歌谣;
是一串串,
童年的欢笑……
脚印
难忘啊,
一次大海退下潮水,
一只小螃蟹,
悄悄爬上小胖胖的脚背。
他还不知道呢,
一双眼睛笑微微,
他向前跑去了,
留下的脚印,
和小螃蟹一样,
歪歪扭扭,
海风在上面轻轻吹……
大海呀,
记住了歪歪扭扭的童年,
也记住了胖胖
这个小宝贝。


第4版(副刊)
专栏:

北京景山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该校七年级三班被评为东城区“优秀班集体”。图为同学们在举行升国旗仪式。
刘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