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修水利开荒山办渔场
绍兴县企业投资办农业
本报讯在浙江绍兴县杨汛桥镇,一片百多亩地的农田郁郁葱葱。这是该镇一个生产纺织机的大型企业——永利集团耕种的。在绍兴县,像永利集团这样的企业办农业、投资农业已成时尚。
绍兴县企业办农业始于去年,兴办农业项目的有建筑、纺织、酿酒等几十家企业,所兴办的农业项目则农林牧副渔样样俱全。
绍兴县企业办农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次投资大,技术起点高,无论哪个农业项目,一次投入均在百万元以上,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工厂化和规模化,降低了农业因自然变化带来的风险。永利集团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百多亩农田只有几个工人;从事酿酒业的咸亨实业集团将兰亭镇解放水库接过来,兴修水利,办渔场,不仅修好水库堤坝,使周围9个行政村的近千亩良田旱涝保收,还在周围山上办茶园搞绿化,防止了水土流失,从而稳定地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其他一些企业办的农业项目也大多运用了最新科技成果,劳力投入少,而效果显著。
企业办农业起初往往着眼于社会效益,由于企业投资规模大,又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绍兴县几乎每家办农业的企业都在农业上有所盈利,这一结果又进一步鼓励了企业办农业的热情,将盈利再投入农业。
企业参与农业后,全县4000多亩荒山及上千亩未被利用的水面已被开发,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也激发了社会办农业的热情,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喜人现象。 (欣斯赵相如)


第1版(要闻)
专栏:

  百年忧患史一曲正气歌
——中国革命博物馆“近代中国”陈列巡礼
本报记者
百年风云在这里集成一幅恢宏的画卷;
百年沧桑在这里凝成一篇磅礴的史诗;
百年巨变在这里融成一首悲壮的乐章。
这里,凝聚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碧血丹心铸就的民族之魂。
这里,浓缩了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辉煌的过程。
建党七十五周年前夕,中国革命博物馆“近代中国”陈列正式对外开放。刚刚修缮完毕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厅宽敞明亮,经多年收集到的展品一件件布局紧凑。观众们时而驻足细观,时而敛眉沉思,显然,他们都已深深地沉浸在这一凝重肃穆的历史氛围之中。
屈辱的历史不屈的人民
走进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序幕厅,迎面一幅长十七米、宽四米的陶釉浮雕壁画,它同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人民的胜利”和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以及新中国成立时的第一面国旗、庆典礼炮等珍贵文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布局,概括反映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艰辛的奋斗历程。
“妈妈,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怎么会是外国人?”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手指着一张图片问。那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三个美国兵在故宫太和殿上的一张照片,他们的神情是那样得意。
这位母亲该如何回答呢?还有青岛信号山那块刻有德、日两国文字的第德利希石记功碑图片,还有那份写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清廷诏书……
不少观众摇头叹息,然而正像一位来自宁夏的青年观众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是不会当亡国奴的。”
从三元里古庙旗到依兰县军民为阻俄舰入侵在松花江中设置的拦江锁,从藏族同胞抗英过程中的有关信件到义和团战士使用过的枪矛,这一件件展品充分昭示着中国人民的不屈意志,而这种抗争精神永远是中国百年屈辱史上一抹鲜亮的底色。
扬眉吐气要靠中国共产党
“未来的丰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吧。”“可惜我的体力不顶强,不能参加红军去作战,否则倒是一个报国机会。”
这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将领赵渭滨与子家书中的摘录。(此信现展于中国革命博物馆;赵系国民党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少将参谋,一九三八年三月牺牲于山东滕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句话。然而,不是所有人都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它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得来的真理。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当家作主人。
在展览的最后一个陈列室,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木帆船,许多人看后惊呼:这就是渡江战役登陆第一船?人民军队就凭这个突破了国民党严密防守下的天堑长江?
天意吗?不,是人意。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的重任,首先在于它以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武装,从而结合中国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最生动的一个例子便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成功地解决了农民问题。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中国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并没有丝毫的改变。展室橱窗里的几幅资料强有力地反映了当时国统区农民生活的惨况:一是四川大邑县地主刘文彩1934年1月的剥削帐本,一是云南刘和同卖妻文约,贫富之悬殊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可更为荒唐的是一张1933年四川灌县征收局向农民预征1974年粮税的收据……与此相对照,解放区的一幅照片则让人联想起那首著名老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照片上,那位刚分得了土地的农村老大爷一脸喜气,笑得是那么地舒展。土地改革政策的实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在后来的“三大战役”中,广大农民运粮食和枪炮,踊跃支前。事实证明,这是决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架平平常常的为淮海战役运过弹药的单轮小推车;一位农家妇女做军鞋用过的锥子和煤油灯;还有一口塔山狙击战中群众送上阵地的水缸,那上面弹洞犹存……这些文物说明,我们的党是赢得了广大人民拥护、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红军长征物品的陈列柜前围满了观众。这里有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在70年代捐赠的当年长征吃剩下的一段皮带,有红军女战士翻越雪山时穿的带有脚码子的防滑鞋,有红军过草地煮野菜用过的搪瓷缸,还有曾经代替食盐泡水喝的带有咸味儿的石块……不少观众感动地说:红军长征的故事以前只是从书本上看过,课堂上听过,现在亲眼目睹了这些实物,才更加明白当时情况的艰苦。然而,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这些战士走完漫漫长征途,走上烽火抗日路的呢?
在一丛葱郁的“竹林”中,我们看到了一段发黄的竹节,上面刻有“中国革命成功万岁”八个字,旁边的说明文字写道:“1931年湖南平江部分游击队员在反‘围剿’斗争中被敌围困在焕新乡的竹林里,他们在六棵竹子上刻了标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信念。这是中国革命斗争胜利的又一重要因素。
尊重历史勿忘历史
“近代中国”陈列是在原“中国革命史”陈列基础上修改调整而成的,由于展览面积的缩小,展品总数从4500件减至2300件,而其中又增加了反映旧中国经济文化方面的一些资料实物,以表现整个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曲折进程。
反映革命斗争方面的展品数量减少了,会不会削弱近代革命斗争主题的表现呢?
回答是否定的。
一是相对次要细节的省略使重点展品无形中更为醒目突出;二是加强了某些重点展品的表现力度,例如中共一大会议原址由模型改为按实物基本上1∶1复制,予人的观感更加强烈;三是某些文物的位置从新角度进行了调整,历史逻辑性和专题性相结合,从而更加合理。
6月12日,展览的第一天便迎来了2100多名观众。
在博物馆宽敞的休息大厅里憩息的参观者纷纷赞许这次陈列形象性强,很有看头,受益匪浅。
一位自抗战起就参加革命的老将军在参观完陈列后说:“看了这个展览对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展览符合历史,系统、简练、动人。不仅我们要看,年轻人更要看。看了这个陈列才知道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许多人奋斗牺牲换来的。感谢革命博物馆。”
在抗日战争单元的展品柜前,一位妈妈一字一句地耐心为孩子读着说明文字……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特别是对于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更应该知道中国百年的屈辱史、百年的抗争史;应该知道安定城门上曾经飘扬过英法的国旗,它是中国近代政治腐败的印记;应该知道李大钊、江竹筠等烈士在狱中留下的感人的遗言,它们是共产党人慷慨气节的见证……
走在博物馆宏伟的厅堂里,面对着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实物、塑像,你真的会觉得该看的东西太多。这百余年历史所含的分量很重很沉,井冈山红军用过的油灯,泸定桥头的一截铁链,当年地雷战中用过的地雷……这许多,无不值得我们好好地思索回味;还有一些展品,其本身的辗转过程就是一段动人的故事,像斯诺收藏的毛泽东同志戴过的红军帽,延安鲁艺学员绘制的抗日救国宣传画等,都曾漂洋过海。
尊重历史,是为了不忘历史。“让事实说话!”革命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黄效东在谈及当前某些虚无主义和所谓的“假设史学”时如是说。历史有自身的发展必然,其规律性不容忽视。
走出中国革命博物馆大厅,厅外阳光普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升旗杆就屹立在博物馆院中。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走入这座历史的殿堂,聆听“时光隧道”中那百年历史浑厚的回响……(附图片)
“近代中国”陈列开放以来,每天都有几千名观众前往参观学习。图为华北油田党员培训班的学员们在认真听取工作人员介绍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盛况和国旗、国徽图案的由来。
(本报记者李舸)


第1版(要闻)
专栏:

  上规模创名牌聚优势
江苏崛起大中型乡镇企业群
本报南京6月15日电记者杨明方、董建勤报道:“八五”期间,江苏乡镇企业针对国内外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改变了以往那种“船小好掉头”的观念,逐步确立起“船大能冲浪”的发展思路,各类生产要素向规模企业、名牌产品、优势产业聚集,促使一批规模大、产品档次高的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崛起。1995年底这类大中型乡镇企业发展到1172家。
“八五”期间,江苏全省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5%,利税总额平均每年增长43%。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5%,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近60%,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据统计,这1172家大中型乡镇企业仅占全省乡镇企业总数的1/85,但其固定资产、营业收入、利税则均超过全省的1/3。1995年,农业部公布了329个全国乡镇企业集团,江苏省有142家名列其中,各企业的年均销售收入达3.03亿元,利税3245万元。
江苏大中型乡镇企业以高档次的产品为支柱。近年来,江苏各地尤其是大中型乡镇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培育了一批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的拳头产品。全省乡镇企业每年开发新产品2000种以上,其中已有100多种成为省部级名牌产品,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新优势。
眼下,江苏大中型乡镇企业群正酝酿着更大的跨越。江苏省委、省政府近日专门讨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和提高乡镇企业的决定》,提出到“九五”期末,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和利税力争达到全省所有大中型企业的一半以上,并占全省乡镇企业总量的60%左右,形成“新的半壁江山”。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

  广州,呼唤公民意识
本报记者郑德刚
6月9日上午,骄阳似火。在广州市政府主楼宽敞的高台阶上,百余位群众与广州市委、市政府和一些部门的领导亲切交谈。作为“广州’96系列公民教育万人宣传行动日”活动的一部分,“公仆与公民论坛———文明城市建设中政府与公民的责任”正在这里举行。
从早上开始,设在广州越秀、荔湾、东山、海珠等7个区内的活动场所已彩旗招展、人声鼎沸。2万多名青年志愿者一清早便走上街头,更多的群众则早早来到设在各个公园、广场和街道的活动场所。
在市政府高台阶的另一侧,正在发售《中国公民手册》、《新三字经》等书籍。一位刚刚买到书的中年人对记者说:“这书是我为儿子买的。我儿子再有一个月就满18岁了,要让他学学做人的道理,懂得什么是公民的义务。”
在与市政府一路之隔的中央公园大门里,一幅写着“建文明家园,当‘四有’公民”的横幅高高地悬在空中。由越秀区司法局、团委、妇联等单位组织的“公民基本法律知识咨询”、“家庭教育咨询”、“婚姻财产问题咨询”等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有的咨询台前还排起了长队。在公园门前的道路一侧,“广州部分市民现实生活素质对照摄影展”也引起不少行人的注目。一位抱着孩子看图片的妇女对记者说:“我要让孩子看看,哪些是好、哪些是不好,哪些要学、哪些不能学!”
两位结伴而来的大学生参加完活动后感慨良多:“现在不少学生公民意识淡漠,干什么都我行我素,这样下去,将来走向社会,恐怕很难做人。”


第1版(要闻)
专栏:

  张家港为农村送书送戏送科技
本报讯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科技下乡,江苏张家港市今年出现了“文化下乡”热。
这个市新华书店投入160多万元,组织了大批图书,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把图书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到目前为止,共“送书下乡”62次,送书品种1048个,送书数量达41470册。针对近年来青少年热衷于言情武侠小说而对革命创业史知之甚少的现象,市新华书店还将500多套新版的《红日》、《青春之歌》、《三家巷》等送到他们手中。
该市科协制定了“科技下乡”的实施方案,开展了科技培训、科技开发、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的“四技”活动,利用各种阵地为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实用技术,至今已有7900人通过考核、验收,拿到了证书。
(卢润良)


第1版(要闻)
专栏:

  暨南大学庆祝建校九十周年
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荣毅仁等题词祝贺
新华社广州6月15日电(赖君辉)今天上午,暨南大学隆重庆祝建校90周年暨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马万祺,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广东省负责人卢瑞华、朱森林等海内外嘉宾和暨大师生6000多人参加了庆典。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荣毅仁、李岚清、李铁映、钱其琛等为暨大90周年校庆题词。
暨南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华侨学校,一向以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华侨子女为己任,并以其办学的特色和成就享誉国内外。建校90年来,已培养各层次毕业生5万多人,校友遍布世界五大洲和祖国各地。
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给暨大今天的校庆活动更增添了喜庆色彩。今年6月12日至14日,国务院侨办组织专家组对暨南大学申请“211工程”进行评审。专家们认为,暨大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奋斗,到2010年前后,一定会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第1版(要闻)
专栏:

  阿拉法特总统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今天在这里宣布: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巴勒斯坦国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将于1996年6月17日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凤阳农民闯市场
本报记者王启明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这段传唱了数百年的凤阳花鼓词,如今却唱出了新声:“淮河弯弯千里长,岸边有个花鼓乡,如今鼓乡换新貌,庄户人家乐乐呵呵奔小康……”
18年前,小岗村18农户斗胆摁指印,率先搞起“大包干”,引发了全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汹涌大潮。凤阳农民的创造并未因此而停止,他们纷纷办起规模大、档次高的农民个体企业,把凤阳县搞得热气腾腾。据统计,1991年特大水灾之后,全县兴办农民个体企业逾两万家,固定资产净值超过6.5亿元。1995年营业收入41亿元,上交税金1968万元。有150家企业资产过百万元,其中4家进入全国私营企业百强。
县委书记吴庭美,这位小岗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在谈到农业、农民、农村工作时说:“农民的事是最大的事,只要把农民的事办好了,农业就会发展,农村工作就能稳步前进。”近些年来,凤阳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办企业的优惠政策。
小岗村所在的小溪河镇,岗峦起伏,闭塞偏远。谁能想到这里却出现了一个异邦求艺的奇女子高明珍。高明珍高中毕业后就随父开孵坊。她好学上进,不愿沿着父辈的老路走下去。1987年冬,高明珍自费参加中国第一个农民考察团,到日本考察养殖企业。和城市工厂一般的日本养殖企业,给高明珍以全新的感受和极大的冲击。回国后,高明珍便大刀阔斧地按现代企业先进的组织形式,创办起“凤阳县第一家禽有限公司”。目前,高明珍的公司虽然拥有155万元固定资产,集孵化、养殖、加工、销售于一身,年收益达25万多元,但她仍不满足,现正和杭州的两家公司谈联营,搞合资,决心把产品打到国际市场去。
陈兴汉,这个“大包干”后就享誉全国的芦席、粮食运销大户,现在却围起花园湖边千余亩荒滩,办起了全省第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农场。1988年,陈兴汉手头有运销纯利30万元,老伴、儿子都主张进城买幢房子,做点生意。可老汉不这样想。他说:“我们这里荒湖滩多,粮食又金贵,不如把钱用在围滩造田上。”他的想法得到了市、县领导的支持和水利部门的认可。于是,他修堤建闸,开渠造田,购置各种农业机械,耕种、灌溉、施肥、打药、收割、脱粒,直至运输、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1995年,产粮63万公斤,收入113万元,因而得了个“双百万”的雅号。
以高明珍、陈兴汉为代表的凤阳农民,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他们以自己的实践,使传统的农业、养殖业来了个脱胎换骨的变化:由小敲小打到大规模生产,由作坊式到现代意义的农牧企业,由自给自足到走向大市场。
凤阳农民不仅在农业领域里施展着才华,而且在工业和市场中大显身手。3年前还是个普通农民的高允连,如今令人刮目相看。1993年初,高允连看准城乡建筑市场仍会继续兴旺的趋势,依靠本地石灰石资源,一举投入1320万元资金,半年时间就办起一座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1994年,创产值2600万元,创利税800万元。两三年后,高允连可收回全部投入。高允连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又投资扩建水泥厂,并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旋窑生产线,扩建后的水泥厂总生产能力达50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
凤阳农民办工业的气魄大,办市场的气魄更大。记者驱车到刘府镇,立即被这里的汽车拆旧市场所吸引。这个市场占地61万平方米,把个刘府镇围在市场的中心。市场内废旧汽车林林总总,来往客商熙熙攘攘。这里年拆旧车2万多辆,营业收入4亿元,实现利税4000多万元。
一批又一批农民个体企业者在凤阳涌现,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还为周围农民带来了致富的新门路。
当地人都说张玉霞是个人物。记者见到她,果不其然。她见面就自我介绍:“我是梅市乡梅市村的张玉霞,乡亲们都喊我‘张市长’。”她是梅市村的村长。两年前,张玉霞创办“兴梅牛羊养殖销售公司”,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和扶持全村半数以上的农户养牛、养羊,去年全公司营销额800多万元,她和200多个养殖户一年共获纯利50多万元。
刘府镇的李家多从父辈那里接过制作酱品的手艺,办起“恒裕酱品厂”。他的酱品不仅畅销大江南北、淮河两岸,还获得了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目前,这个厂年加工鲜菜超过100万公斤。为占领更广大的市场,李家多突破父辈们的小生产方式,把鲜菜生产交给了附近千户农民。他与农民签订合同,既指导农民种菜,又帮农民销菜。不论菜价如何,李家多的收菜原则是:市价高按市价收,市价低按保证价收。农民们说:“李家多带着我们奔小康。”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苦地·苦岗·苦力
郑梦熊
在北京日前举行的陈金水事迹报告会上,模范气象工作者陈金水说了这样一段朴实无华的话:“我觉得,气象工作是项艰苦的工作,西藏高原是个艰苦的地方。但是,再艰苦的工作也是党的工作,再艰苦的地方也是祖国的地方,总要有不怕苦的人去这些艰苦的岗位、艰苦的地方为党工作,不能让党的事业留下空白。”这就是陈金水的“苦乐”观。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地方、某些方面还比较落后。可以说,艰苦的地方、艰苦的岗位到处都有。问题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对待这些苦地、苦岗?人们从陈金水的事迹可以悟到两点:
其一,苦地、苦岗需要苦力。苦地、苦岗的落后面貌,是要靠人来改变的,天上不会掉下“金元宝”。这就需要大批有高度觉悟的不怕艰苦的苦力去工作,去拚搏。陈金水就是这样的苦力,他把艰苦的岗位同党的事业联系起来,“不能让党的事业留下空白。”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他才能进藏33年,历经艰难,终生无悔。如果我们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干部都像陈金水那样,争上苦地、苦岗,甘当一辈子苦力,那么,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实现。
其二,苦地、苦岗出人才。艰苦的环境,最能考验人、锻炼人、培养人。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在雪域高原,出了孔繁森、陈金水;在风沙兰考,出了焦裕禄;在大庆荒原,出了铁人王进喜;在清洁工行业,出了时传祥;在北大荒,出了一批著名知青……近年来,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甘当苦力,自愿到祖国边疆和其他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其中也必定能够出一批人才。
为党和祖国的未来“甘当苦力”的精神,值得大大发扬!


第1版(要闻)
专栏:

今年,北京郊区战胜低温、干旱等灾害,又迎来一个丰收年。京郊马驹桥镇出动八十九台联合收割机收麦,全镇二点八万亩小麦仅用四天就收割完毕。这是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的一个镜头。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近代中国”陈列开放以来,每天都有几千名观众前往参观学习。图为华北油田党员培训班的学员们在认真听取工作人员介绍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盛况和国旗、国徽图案的由来。
本报记者李舸摄


返回顶部